分享

心肺代谢不动水饮出现咳喘、积液,这3个病例用这味药解决,有奇效

 淡月隐庐 2024-02-02 发布于广西



中医书友会
第3775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心肺不分家,共处上焦,上焦如雾,在水液代谢中起重要作用。心肺重病,水饮为患,急性发作时,病情复杂互有掣肘,但用足量葶苈子涤荡水饮,常常可以转危为安。(导读/依伊)

—本文约2100字,预计阅读6分钟—

图片

葶苈子在疑难病中应用举隅
作者/张荣华,丘和明
笔者近年来在临床中,运用葶苈子治疗疑难病症,获效卓著,兹举案例3则,就正于同道。

图片

  • 慢性风湿性心脏病

郑某,男,58岁,1995年12月25日初诊。

主诉:心慌胸闷半年,加重伴咳喘尿少足肿10天。既往有慢性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史20多年,因无症状而无系统治疗,半年前有明显的心慌胸闷,活动后加重,容易疲劳,在当地医院诊为风湿活动期,予强心利尿抗风湿治疗,症状稍改善但不稳定。10天前症状再度加重,心慌气促咳嗽,尿少足浮肿,大汗出。

查体:BP 16/10 kPa,P 110次/分,R 28次/分,急性病容,面色黧黑,口唇紫绀,球结膜轻度水肿,颈静脉怒张,胸廓对称,双肺底可闻细湿罗音,HR 125次/分,律不齐,心音强弱不等,心尖部可闻SM IV/6级杂音,DM Ⅲ/6级隆隆样杂音,蛙腹,移浊(+),肝脏右肋下3Fb可及,脾轻度肿大,双下肢指凹征(+),EKG示房颤并心肌劳损。

舌瘀黯滞、苔白滑,脉促涩。

证属心阳不振,水气内停,聚而成饮,饮溢皮下而为水肿;饮邪犯肺,肺失宣降,发为咳喘;平卧助饮滞上,则咳喘加重;饮阻气滞,则胸满腹胀,甚致癥积。急宜治标,泻肺逐饮。

方用葶苈子15g,炙麻黄10g,以水500ml,急煎至200ml,温服,同时用红参30g,炖水少量频服。

2小时后,排尿约500ml,咳喘稍顺。

嘱4个小时后再服前方200ml。

图片
次日复诊,诉尿量增多,心慌咳喘足肿较前减轻,症情稳定,诊脉较前细缓,舌黯淡、苔白。思邪饮仍未全去,减葶苈子至9g,加太子参30g以益气生津,再服3剂,精神大有改观,心平气和,胸宽腹软,足肿已退,唇色红,尿量增。再以益气养心,止咳平喘之剂调理巩固。

  •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并肺感染,肺源性心脏病

邓某,男,68岁,住院号85409,1995年1月9日入院。

主诉喘咳20余年,加重伴发热3天。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嗜烟,常咳喘,易感冒。3天前因“受凉”而致喘促,张口抬肩,咳痰粘稠黄白相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

查体:38.5℃,R:26次/分,咽红(++),肋间隙增宽,双肺可闻湿性罗音,心界不大,HR 86次/分,心音遥远。腹软,肝肋下1Fb可及,肝颈征(+),双下肢指凹征(+),舌红、苔黄略腻,脉浮弦数。胸片示阻塞性肺气肿并感染,肺心病。

证属肺内蕴热,外束风寒。方用麻杏石甘汤宣肺解表,清肺化痰。

服2剂后恶寒退,身热除,唯黄痰仍多,双足肿加重,尿量减少。考虑痰热胶结于肺,肺失通调水道,致水饮内停为患,前方加葶苈子15g泻肺逐水,服3剂后咳止喘平,足肿减,尿量正常。

诊脉弦数,舌仍红苔少,虑其阴津受损,拟沙参麦冬汤养阴润肺,止咳平喘以善其后,同时嘱其慎起居以防感冒,戒烟薰以爽华盖。

  • 胸腔积液(癌性)

周某,女,56岁,住院号87589,1996年4月8日入院。

主诉:左乳肿块1月余,伴渐进性呼吸困难。1个多月前发现左乳1花生米大肿块,未予在意,后渐大如鸡蛋,并左胸中疼痛,呼吸压迫感,活动时症状加剧。发病至今体重减轻5kg。

查体:左腋下3个肿大淋巴结,最大2.5 cm×1.5 cm,质硬,移动差。左乳肿大,皮色不变,左乳头桔皮样变,左乳可及6cm×5cm肿块,边界不清,质硬,轻度触痛,右乳无异常,双侧肺底叩诊实音,未闻及干湿罗音。腹隆移浊(+),肝脾触诊不满意。舌暗苔白,脉略数。B超双侧胸腔积液中量,大量腹水。

活检报告(病理号18982):左乳腺上方肿块穿刺抽吸物为带血性液体,少许做直接及沉淀物涂片,镜下见癌细胞,较符合浸润性导管癌。

胸水病理报告(19026):血性胸水沉淀细胞涂片见癌细胞,符合转移性乳腺导管癌细胞。外科会诊认为无手术指征,患者拒绝放疗及化疗。
笔者在维持治疗的同时用中药内服外敷,外敷用药以浙贝母、牡蛎、生大黄等软坚散结类药研粉加辅料敷于肿块上,纱布固定。

内服药物按泻肺逐水为原则。

处方:葶苈子20g,全瓜蒌15g,黄连10g,法半夏、苦杏仁各12g,猪苓、白茅根各30g等为基本方,随证加减。
图片
经治疗4周后,患者气促胸闷症状明显改善,B超示胸腹水均减少,左乳肿块未见明显增大。病情稳定出院。

图片
小结
葶苈子性大寒,味辛苦,归经肺与膀胱,为泻肺之峻剂。


《本经》说:“攻坚逐邪,通利水道”;

《别录》:“下膀胱水,伏留热气,皮间邪水上出,面目浮肿。”

《药性论》说“疗肺壅上气咳嗽,止喘咳,除胸中痰饮”。

笔者临床应用于疑难病症,尤其是治疗慢性病急性发作属实证者,疗效卓著。现代药理研究认为本品可能含强心甙类物质,具有强心平喘作用。
笔者运用该品于临床有如下3点体会:

一是宜足量,在辨证明确时,不必过虑年老体弱是否受用,最大剂量可用至20g,同时宜注意中病即止或减量;

二是配伍应用,虽单用亦效,但临床变证叠出,宜随证加味,尤宜防其苦寒之过;

三是该味药可制成丸散(复方)备用或常服,或者小量配药水煎服,久用亦无碍。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