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岐黄源于道

 庆祝我447 2024-02-02 发布于北京

岐黄,岐伯与黄帝的合称。古代相传有黄帝令岐伯研究医药而创立经方之说,《黄帝内经》中有不少内容是以黄帝问、岐伯答的体裁写的,因而人们把岐黄作为祖国医学的代名词,岐黄也和杏林、悬壶一样当作中医的别称在使用。岐黄之术即指中医学术。

据说黄帝和他的臣子岐伯都能治病,黄帝常与岐伯讨论医学,并以问答形式写成《黄帝内经》。其文简而意博,其理深奥有趣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学文献。后世因此称中医学为歧黄之术,岐黄也被视为医家世祖。并由此引申而专指正统中医、中医学,更多的则是作为中医、中医学的代称。同时。由“岐黄”组合的新词,也各有自己相应的意义。如“岐黄之术”“岐黄之道”指中医学术或医术、中医理论:“岐黄家”指中医生、中医学家:“岐黄书”指中医书:“岐黄业”指中医行业等等。有关岐伯与岐黄的研究发现,其中充满了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由此说明中医药学与其母体文化的密切关系。相传黄帝常与岐伯、雷公等臣子坐而论道,探讨医学问题,对疾病的病因、诊断以及治疗等原理设问作答,予以阐明,其中的很多内容都记载于《黄帝内经》这部医学著作中。后世出于对黄帝、岐伯的尊崇,遂将岐黄之术指代中医医术,并认为《黄帝内经》是中医药学理论的渊源、最权威的中医经典著作.民间有“十道九医此言不虚”,医史上的确有许多修道而兼通医术者。特别是在汉唐之间的数百年中,道医几乎成为了当时医学发展的中坚力量。 除了熟悉的葛洪、陶弘景之外,还有鲍姑、雷敩、孙思邈、王冰、杨上善等也都与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如果说到此时期的医学,道医的层出不穷确是一个有趣的现象。

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与道教的理论构成、宗旨及其形成过程等均有着密切的关系。

作为本土宗教,道教的思想渊源虽然复杂多端,但均在中华文化土壤生发,与中医学本来就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历来便有“医道同源”的说法。像先秦诸子思想、黄老之学,乃至于原始的巫术,都在二者的身上留下了印记,而气、阴阳、五行等理论概念,也都为二者的思想体系所吸纳。 因此道教与医学,虽然性质不同,但二者的思想渊源,实际上多有交叉之处。所以不但道教经典《太平经》中会有“草木方诀”、“灸刺方诀”这样专章的涉医内容,甚至于像《黄帝内经》、《难经》等不仅是医家的经典,而且也都被后世的《道藏》视为道家的典籍而收录其中。

此外,在道教的形成与创立过程中,医疗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道教兴起于东汉末年,其时天灾人祸不断,疫病多发,下层民众患病者甚众,却苦于得不到救治。而新兴的道教团体虽然具体主张有所差别,但不约而同地将布教活动与医疗活动结合起来,将医治疾病作为吸引信徒的重要手段。比如太平道的首领张角,常通过让患者跪拜首过,吞服符水、咒语等替人治病。

据载,太平道在十余年间,便发展徒众达数十万人,当然不能将这全归为医疗之功,但医疗活动无疑是其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以医传教的方式在五斗米道以及后来的帛家道、李家道、清水道等各道派中也均被广泛采用。

当然,道医兴起的最重要原因还是与其教义与宗旨有关。虽然道教内部亦门派众多,但是其宗旨归根到底,就是要得道成仙,追求长生不老。按照其教义,神仙并非异类,人们只需通过特定的方法进行认真的修炼便能实现。 而在修炼过程中,医药则是重要的手段与工具,不论是炼丹还是服食,都与医药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汉唐之间,外丹术盛行,炼制原料不仅有金石矿物药,也包括各类草木药,炼制的过程中各类药物的采摘、炮制、加工等均离不开必要的医药技能。

正因为有着多重的因素,所以道医在汉唐之间方才盛行起来,对于医药的发展带来了新生的力量和动力,尤其是在养生学及药物学领域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养生而论,道家特别着力于长生之道的研究,不论是早期的炼丹,还是后来逐渐兴起的内丹之术,均对中医养生学有重要的影响,而辟谷、服饵、调息、导引、按摩等各类养生方法也多被道教学者采纳加以总结和改进。至于药物学方面的贡献,只需以葛洪、陶弘景为例,其重要性便可一目了然。

自然,由于道风所及,外丹、服石等在社会上普遍盛行,导致此时期热病盛行,外科痈疽病的发病率大增,遭受疾病痛苦折磨的例子举不胜举,给患者带来了莫大的痛苦。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促进了医家加强对于此类病症的研究,从而不断总结经验,丰富了相关的诊疗方法。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道医的医疗实践非常丰富,与医药学也有密切的关系,甚至在医理上的解释与医家也有相通之处,但因为受到宗教因素的影响,所以与医学的基本取向有很大不同,这一点在对医理的阐述上更体现得格外明显。

中医学自春秋战国以降,就已经逐步摆脱了原始巫风的影响。不仅医家在实践中提出“信巫不信医者”不治的原则,《黄帝内经》中也提出“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的观点,因此,对于医理、病理等是结合阴阳、五行等理论进行阐释。如关于病因,中医学认为是体内阴阳失衡的结果,治疗也是采取药物、针灸等各种手段来促使体内重新恢复到动态的平衡。

但作为一种宗教,道教有其特定的教义和信仰,对于疾病、医疗的认识也有其特殊性。 以其早期经典《太平经》为例,其中颇多涉及医药的内容,从中可略窥一二:对于当时瘟疫流行、人民多病的情况,《太平经》多归为凶神在作祟。而凶神之所以降祸人身,则是因为人的言语行为等犯了过错,所以上天才会派来惩罚人类。

中医根源于黄帝的医道,而黄帝的医道来源于“上帝”中医是“道家医学”,道医,与中医一样是用天然药材和针灸作为最常见的治疗方式。正所谓中国传统医学起于易,隐于道,显与医,因此中医与道医有着极深的渊源,但是两者又是有着一定的区别的:

1.定义不同

道医是以老子《道德经》的“道”为基本理论,以老子《道德经》的“道”为核心内容,以形神兼职为手段的医学及发展出来的道医学流派,这是由教内宫观道士学者、教外道家学者以医弘教、以医传道、以医济世为手段而自然演化出的一支医学流派,介于道教之中的文化思想,又别于道教之外。

中医则是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定义不同

2.治法不同

道医所采取的治疗方法有很多,其中除了包括中医当中的针灸、丹药、推拿、点穴、刺血等外,还包括符篆、占卜、咒语、风水调理、驱邪、祭祀等,其主要突出以神学思想,讲究形神兼职。

中医则是以方剂、针灸、推拿为主,其主要是平衡医学,讲究标本兼治。

3.内容不同

道医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可分为三个层面。

· 第一个层面与中医内容大致相同,主要是通过运用本草汤液、方剂、针灸等来进行治疗。

· 第二个层面为养生层面,其主要包括导引、调息、内丹、辟谷,内视、房中等。

· 第三个层面则是神治部分,这一部分主要与人的信仰、品德、民间疗法有着很深的关系,包括道、德、符、占、签、咒、斋、祭祀、祈祷等。

中医的理论内容主要是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其治疗手段则主要有中药、针灸、拔火罐、四诊合参,此外,中医还对各类疾病进行分类,主要包括内科、外科、儿科、妇科等多种类别。

内容不同

4.诊断方向不同

道医治病,主要是在形而上的精气、元神等基础上进行综合考量,在进行诊断时,除了要考虑外感内伤、情志不畅、饮食起居等因素,还会考虑到命运、风水等内容。

中医治病则是立足于形而下的器质,如静脉、气血、脏腑等,主要是通过四诊合参的方式来对患者的全身或局部进行观察以了解病情,测知脏腑病变。

虽说道医与中医两者有着一定的区别,但两者的联系也是很紧密的,无论是哪种,最终的目的都是带着一颗医者仁心去扶正祛邪,治病救人,以慈悲济世。


具体到人身的疾病,则是身体内有各种神常驻,如五脏内皆有五脏神,人如果有所过错,乃至于有邪恶的念头,五脏神便会向上天报告,从而派遣各种凶神来进入体内,由此人便会生病,而如果犯的错误太严重,甚至会致人死亡。 而治病的手段,固然也有部分采纳药物等医疗手段,但较多的则是通过忏悔、符水等来“感动”上天。

显然,《太平经》中对于疾病等的解释与治疗和医学有着明显的区别,其主要原因还在于出发点不同。 对于道教而言,医疗只是弘扬教义、探求教旨的手段与方法,而非追求的目的。当然,这并不能抹杀道医对于养生、医药发展所起到的独特作用与贡献。

古 文 献 中 未 见“ 道 医 ” 提 法 的 明 确 记 载, 与 之 相 近 的 说 法 是“ 道 士 医 师 ”。 如《 太 上 灵 宝 五 符 序 》 记 载 有“ 仙 人 下 三 虫 伏 尸 方 ”, 其 中 有 云:“ 道 士 医 师 但 知 按 方 治 身 而 不 知 伏 尸 在 人腹中,固人药力,令药不效,皆三虫所为。”A《云笈七签》沿用此说并有所引申,云:“凡 道士医师但知按方治身而不知伏尸所在……真人贵其道,道士尊其药,贤者乐其法。”B 对于 “道医”概念的界定,目前虽尚无统一定论,但大致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界定研究对象:首先 是以黄老思想为指导;其次是具有道士身份的人并且从事传统医学临床工作;再次,治疗方 法和手段具有鲜明的道教特色,如斋醮、符箓和祝由等。 就道医学而言,我们认为她是以《易经》《内经》《道德经》为指导所奠定的医药学体系, 是建立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根基之上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道医学的理论基础分为三个层 面 : 一、是道,即形而上的哲学层面,以《道德经》为理论基础;二、是理,即以《黄帝内 经》为理论基础的养生延寿防病治病思想体系内容;三、是术,即以祝由、祈祷、辟谷、房 中、太极、按跷、砭、灸、针等各种方术。 “中医”一词首见于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有病不治,常得中医。”C 意思是有病 与其被庸医误治,不如不治,反而常能符合医理。“中医”通常被解释为“中等水平的医生”,如 孙 思 邈 云:“ 古 之 善 为 医 者, 上 医 医 国, 中 医 医 人, 下 医 医 病; 又 曰 上 医 听 声, 中 医 察 色, 下医诊脉;又曰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将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A 张景岳云:“若胃气 不虚,虽有病者,不攻自愈,故中医用药,亦常效焉。”B《中国医学大辞典》中也有:“中医 犹言中工”之说 C。《西医略论》中有“西国医士(西医)”“中国医士(中医)”D 之说,此 处的“中医”应是与“西医”相对之概念。而前者已含有中医学之义了。“中医”作为中医学 的简称,开启了我国中医、西医二元格局中指称中国固有医学的新时代。至此,古义“中医” 渐渐不再使用,一般只能在古文献中见到了。 道医与中医系出同源,均属于中华民族传统医学范畴,是建立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根基 之上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基础之上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者都以阴阳、五行学说等朴 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源泉,以《黄帝内经》为理论基础,并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历史上很 难将两者严格区分。相形之下,道医理论体系更清晰,分为道、理、术三个层次,治疗方法 更丰富,包含祝由、祈祷、辟谷、房中、太极、按跷、砭、灸、针等各种方术。道医与中医轻重主次之争没有任何实质意义。无论是医源于“圣”,亦还是医源于 “道”都不是争论的焦点,况且,这种争论也不利于中华传统医学的发展和进步。既明道,又 通医,又有道教信仰;既遵道,又守德,又有医学研究成就的,就是道医。 道医一词的源起无历史资料查证,但中华传统医学兴起于“黄老之学”却有据可依。“黄 老之学”兴起于战国中后期,兴盛于西汉前期,是西汉时期影响朝野的重要思潮。如《黄帝 四 经 》《 黄 帝 铭 》《 黄 帝 君 臣 》《 杂 黄 帝 》 等, 是 托 名 黄 帝 的 道 家 类 书 籍, 其 基 本 精 神 属 于 道 家,学界称其为“黄老之学”。这一学说是先秦百家争鸣时期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学术思潮,是 战国末期道家学术流派的一个重要分支及延读。 老子开创的道家学派在战国时期分化为“黄老之学”和“庄子之学”。“黄老”是指老子 和黄帝,《黄帝内经》之所以在西汉时期成编,与昌盛于西汉早中期的“黄老之学”有着十分 密 切 的 关 系。“ 黄 老 之 学 ” 对 其 理 论 构 建 和 成 书 的 影 响, 不 仅 仅 是 将 医 药 学 著 作 托 名“ 黄 帝 ” 的意识形态背景和文化背景,正如《淮南子·修务训》的“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 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之说”之论 E,也因为“黄老之学”所倡导的“道论”“无 为而治”等理念直接影响着《内经》理论的发生。仅仅就“道论”而言,《内经》将“道”这 一范畴引入医学领域之后,全面广泛地用来表达宇宙万物、生命活动规律和相关的理论原则, 《内经》一书在 269 次“道”的应用中,几乎将当时人们所能认识到的与生命科学相关的所有 理论原则和相关规律都纳入到“道”的范畴。 《内经》全部内容的主旨就是在“以人为本”“贵生”的理念之下形成的,《素问·宝命全 形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则是对这一主旨的明确表达 F。“宝命全形”不仅道出其成书目的和构建其理论的意义,同时也反映其成书的“贵生”文化背景,民众是国家 的基石,只有国家的基石牢固了,国家才会强大稳固和安宁。《庄子·养生主》强调于民休养 生息 A,《春秋繁露》的“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贵于人”之说 B,《吕氏春秋》开卷首 论“贵生”C,《春秋繁露》“循天之道”篇开篇即云“循天之道,以养其身”D,无一不是“贵 生”这一古今中外全人类共同理念的体现,《内经》正是在这一人类共同理念的文化背景下构 建其理论的,其所载的有关医学和语义学的全部知识,都是“重生”理念的体现。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是《内经》医学理论的基本特点之一,其“同源”“同道”的基本内涵 体现于其构建的医学知识体系的各个层面。“阴阳同气相动”E,故“天之与人有以相通”F的 天人感应思想,强调了天人相应的整体联系观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气通于肺,地 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 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 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G《内经》是道医学经典, 是先祖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大量实践经验的结晶。 道医以“道”为圭臬,既明道,又通医,还有道教信仰;既遵道,又守德,更有医学研 究成就,其理论源于以《黄帝四经》《黄帝铭》等为代表的“黄老之学”,成书于汉代的《黄 帝 内 经 》, 包 含 了 道 医 学 的 诸 多 理 念。 比 如“ 天 人 合 一 ” 的 整 体 观, 是 道 医 的 基 本 特 点 之 一; “以人为本”“贵生”等理念,均为道医的基本观点。“岐黄源于道”,《内经》将“道”这一范 畴引入医学领域,并通过先后 269 次论“道”,将“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理念全面引入 并构建了养生理论,为道医提供了不竭的理论源泉。道医学的应用可分为三个方面 : 一、应用于思想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约 束;二、应用于国民健康养生,如武当太极的养生功法、道家内丹修炼的各种方法及道家灸 疗等均可普及应用,正确指导下的练习无毒副作用并且无害;三、应用于疾病的治疗,尤其 是在对重大疾病和疑难杂症的治疗方面有着独到之处,自古至今有例可举,有据可查,如鲍 姑的灸疗和葛洪的金石丹药等等,尤其是葛洪金石炼丹术,开创了现代制药化学的先河。当 代学者屠呦呦发明青蒿素,渊源于葛洪之“道医”是学界公认的事实,并因此获得诺贝尔生 理学或医学奖。原卫生部部长陈竺研究提出用砒霜制剂治疗恶性血液病,获得欧尼斯特·博 特勒奖。德国学者慕尼黑大学医学博士英悟德教授提出,德国已经在开展用砒霜制剂治疗癌 症的研究,而砒霜是“道医”外丹常用药。 (一)应用于思想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约束 道教认为天地之大德曰生,大道生生不息,生养万物,利于万物,学道者应当秉承道的 这种精神,行善积德,协助大道生人、生物。修道如果没有德行,不能体味道生万物之深意,则不能得道长生。积功累德、慈善利人是道教修炼成仙最高信仰的一项重要内容。老子认为, 万物莫不由“道”产生,莫不由作为道之体现的“德”蓄养,于是万物才有其形并依各种形 势而成长和发展,所以万物都尊道贵德。如《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 三,三 生 万 物。”《 道 德 经 》 第 五 十 一 章 说:“ 道 生 之, 德 畜 之, 物 形 之, 势 成 之。 是 以 万 物 莫 不 尊 道 而 贵 德。”《 道 德 经 》 第 五 十 九 章 曰 :“ 治 人 事 天 莫 若 啬。 夫 唯 啬, 是 谓 早 服; 早 服 谓 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 以长久。是谓根深固柢、长生久视之道。”治理国家、统御民众是“治人”,遵循天道是“事 天”,事奉君王也是“事天”,治人是以上治下,事天是以下事上,合起来就是“治人事天”。 道为天地之母,天地为万物之母,有德的圣人遵循天道治理国家,国家就可以长治久安,故 称“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道教早期经典《老子想尔注》写道:“奉道诫,积善成功,积精成神,神成仙寿,以此为 身宝。”A 已经将生命问题与道德修养联系在一起,使道德成为神仙学说的要素。葛洪将“积 功 累 德 ”“ 功 德 成 神 ” 的 观 点 融 入 修 仙 之 中, 说 道:“ 按《 玉 钤 经 》 中 篇 云, 立 功 为 上, 除 过 次之。为道者以救人危使免祸,护人疾病,令不枉死,为上功也。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 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B 他认为修仙者应该积功累德,多 做善事,如果只注重修炼方术,就不能得道成仙。这种思想在早期道教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 响,如魏晋时期天师道发布的《大道家令诫》中不仅神话了老子所说的道,亦将人类社会的 文明进程描述为道德伦理退化的历史,还谈到人保养五脏六腑,行善守道,故能于天地变易, 达到长存不朽之境。C 金元时期,全真道的创始人王重阳要求道士回归质朴 , 主张性命双修 , 提倡三教合一 , 并明确提出了懂得医药方术治病救人是修道之人的基本要求,对全真道的发 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如《重阳立教十五论》指出:“药者乃山川之秀气,草木之精华。一温一 寒,可补可泻;一厚一薄,可表可托。肯精学者,活人之性命;若庸医者,损人之形体。学 道之人,不可不通。若不通者,无以助道。”D 道教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把忠、孝、仁、信等伦理道德规范改造为宗教戒律,从遵道贵生 重生的角度把外在的、他律的道德律令内化为个体达到长生目标的内在需要。这一思想被葛 洪所承继,并使之初步体系化。他在《抱朴子内篇》中作了大量的贵礼重德的思想表达,在 传 统 的 修 仙 信 仰 体 系 中 注 入 了 道 德 的 内 容, 明 确 指 出:“ 行 恶 事 大 者, 司 命 夺 纪, 小 过 夺 算, 随所犯轻重,故所夺有多少也。凡人之受命得寿,自有本数,数本多者,则纪算难尽而迟 死,若所禀本少,而所犯多者,则纪算速尽而早死……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立 千二百善。若有千一百九十九善,而忽复中行一恶,则尽失前善,乃当复更起善数耳。故善 不在大,恶不在小也……积善事未满,虽服仙药,亦无益也。若不服仙药,并行好事,虽未 便得仙,亦可无卒死之祸矣。”E 葛洪认为人的行为举止有司命之神在监督着,人如果行善, 则 延 寿, 如 果 作 恶, 则 短 命。 葛 洪 说:“ 非 积 善 阴 德, 不 足 以 感 神 明 ”,“ 非 功 劳 不 足 以 论 大 试”F,只有行善积德,并与修仙之术相配合,才能得道成仙。他将长生成仙信仰目标和古代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引入道教神仙世界,融合在一起,使以追求个人长生成仙为主要目标的 魏晋神仙道教具有了现世道德功利色彩,形成了道教自身独具特色的教理教义,也为后世道 教所继承,成为道教传播教义教理的重要手段。 (二)应用于国民健康养生 道医应用于国民健康养生,主要范围包括益寿延年、强身健体、辟谷、延缓衰老等。其 中主要实现载体在于服食药物,即服饵,是道教修炼方式的一种。古代道教徒通过修炼方式, 以期追求长生久世最高信仰。服食范围包括金属矿物类丹药和草木药,《抱朴子》中有专篇论 述。至唐代,外丹术盛行至巅峰,服食者众,唐以后,外丹副作用凸显致外丹术渐衰,逐步 发展转变为内丹炼养。 但外丹术中某些服食药方为医家所吸收提炼,丰富了古代医药学知识体系。如服食“胡 麻”,《修真秘旨》云:“神仙服胡麻法:服之能除一切痼病,至一年面光泽、不饥,三年水火 不能害,行及奔马,久服长生。上党者尤佳。胡麻二斗,净淘上甑蒸,令气遍出,日干,以 水淘去沫,即蒸,如此九度。以汤脱去皮,簸令冷,炒令香,杵为末,蜜丸如弹子大。每温 酒化下一丸,忌毒物、生菜等。”A《圣惠方》云:“治五脏虚损,羸瘦,益气力,坚筋骨。巨 胜 蒸 曝 各 九 遍, 每 取 二 合, 用 汤 浸 布 裹, 挼 去 皮 再 研, 水 滤 取 汁 煎, 和 粳 米 煮 粥 食 之。”B 《 千 金 方 》 亦 云:“ 常 服 明 目 洞 视。 胡 麻 一 石, 蒸 之 三 十 遍, 末, 酒 服, 每 日 一 升。 又 方: 治 腰脚疼痛。胡麻一升,新者熬令香,杵筛。日服一大升许,一升即永差。酒饮、羹汁、蜜汤 皆可服之。”C 现在药理研究也证实:黑芝麻有延缓衰老,补充营养,润燥滑肠等作用。 道教健康养生注重动静结合,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也”。“动以养形,静以养神”之 说由来已久。西汉有《导引图》问世,华佗倡五禽戏,如《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太 上 老 君 养 生 诀 》:“ 老 君 曰: 古 之 仙 者, 为 导 引 之 事, 能 鸟 伸, 挽 引 肤 体, 动 诸 关 节, 以 求 难 老,名曰:五禽之戏。挽引蹄足,以当导引。体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故令汗出因(而) 止,以身体轻便。普施行之,年九百余岁,耳目聪明,牙齿完坚,夫为导者甚易,行者甚稀, 悲哉!”之后,又详细介绍了五禽戏各分解动作要领和适应集体健康养生情况,时至今日仍不 失其光芒。 (三)应用于疾病的治疗 著名的道士女医学家鲍姑是晋代著名炼丹家、医学家葛洪的妻子,她的父亲鲍靓笃信 道教,又懂得炼丹,做过黄门侍郎,后来又任南海太守。鲍姑从小受家庭的影响,对道 教、丹术、医学都有浓厚的兴趣。她擅长灸法,以灸法治疗赘疣和赘瘤而闻名。鲍姑施灸 治 疗 最 典 型 的 案 例 是 众 所 周 知 的 “ 灸 疗 救 美 ” 的 故 事 ,《 道 藏 · 太 清 部 · 太 上 感 应 篇 · 卷 之 二十一》就记载了崔炜顺利通过鲍姑考验并获赠治疗疑难顽症赘瘤的方法。鲍姑首创艾灸 疗法,流传至今并广泛应用,是因为灸疗的可普及性和实用性,道家灸疗术的进一步研发 和应用是道医基础理论的完善和系统规范的一个重要课题。鲍姑“灸疗救美”的故事中, 女子面部的黑褐色赘瘤在鲍姑的几次熏灼之后,赘瘤脱落,姑娘美貌恢复如初,这不是道 士神术的功效,而是艾灸疗法的作用。艾灸疗法的普及对国民健康有着重大的作用,这是 研究应用方向之一。 另如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述的太乙神精丹,是用雄黄、雌黄、曾青(硫酸铜)、慈石,经升华而得“光明皎洁如雪”的砒霜,即三氧化二砷。孙思邈炼太乙神精丹,目 的是治病疗疾,而不是为长生不老。在炼制丹药以及服用方法上,孙思邈做了详细说明:制 成如“黍粒”的微型枣泥丸,强调逐渐增量的安全服药法:“服一丸,如不愈更服一丸半,仍 不 愈 者, 后 日 增 半 丸, 渐 服 无 有 不 愈。”A 这些论述需我们辩证地去认识和看待,须知是药 三分毒,每种方药都有其相对应的适应证候或症状体征,临床使用这些药物特别是作用猛烈 的药物防治疾病时,宜酌情使用,以除病而不伤正为度。如外丹所用水银、铅汞等重金属物 质和癞蛤蟆身上所含的蟾酥等,如果盲目乱用、过用,很容易致中毒而亡。诚如《素问·五 常政大论》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 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B 治疗疾病的实质是祛除致病 因素,调整人体机能趋于正常。祛邪之法用之得当,方能除病;用之不当,反而戕害正气。 因此,必须权衡所感病邪之轻重、深浅,根据药性的峻猛程度,亦即大毒、常毒、小毒、无 毒之分,决定方药的轻重、大小。攻邪不可过剂,应留有余地。在用药物攻邪的同时,还应 结合食疗,随五脏所宜而进食谷肉果菜等食品,以扶助正气,尽其余病。这样,就能最大限 度地保存正气,消除病邪,收到良好的疗效。 上述实例说明“道医”中含有丰富的先哲智慧与医药学实践,一些大病难病,可以在 “道医”中汲取智慧,寻找突破口。与此同时,道教向来倡导“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重人 贵生”思想,强调“防重于治”的“治未病”理念。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讨论不 同 疾 病 尤 其 是 疑 难 杂 症 的 治 疗 过 程 中 提 到 :“ 故 善 治 者 治 皮 毛 , 其 次 治 肌 肉 , 其 次 经 治 脉 , 其 次 治 六 腑 , 其 次 治 五 脏 , 治 五 脏 者 , 半 死 半 生 也 。”C 其中讲得非常明显,病入五脏,就 是半死半生的格局,这种格局在临床表现出不同类型的疑难杂症。对于这类疾病的治疗, 《 内 经 》 中 同 样 有 论 述 , 如 《 灵 枢 · 九 针 十 二 原 》 曰 :“ 今 夫 五 脏 之 有 疾 也 , 譬 犹 刺 也 , 犹 污 也 , 犹 结 也 , 犹 闭 也 。”D 五脏发生病变,就好比肌肉上扎了刺,物体被污染,绳索打了 结 , 河 流 发 生 淤 塞 一 样 。 紧 接 着 , 话 锋 一 转 又 说 到 :“ 刺 虽 久 犹 可 拔 也 , 污 虽 久 犹 可 雪 也 , 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夫善用针者,取其 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 得 其 术 也 。” 认 为 即 便 是 久 病 重 病 , 也 是 能 治 好 的 , 说 不 可 治 的 , 是 因 为 你 诊 治 技 术 没 达 到,不是病不能治。 此外,道医学的临床应用中非常强调患病本人的精神情志因素在防病康复中的重要性。 如《灵枢·本藏》说:“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E 意思 是说人的志意,可以统御精神,收摄魂魄,使人体形神合一而能够适应四时气候的寒温变化, 正常调节自身的情志变化,使机体趋于健康平衡协调状态。反之,若患者因受到惊吓导致精 神 一 下 就 垮 了, 很 容 易 导 致 疾 病 的 病 情 加 重 和 死 亡。《 云 笈 七 签 》 云:“ 形 者 须 神 而 立。 故 有 为无之宫,形乃神之宅,莫不全宅以安主,修身以养神。”F 这就充分说明了人的精神状态, 在治病过程有多么重要。中华传统医学的发展,道士们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在追求长生久视为最高 信仰目标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丰富的防病、治病经验和方法,并流传于世,为中华民族的 繁荣昌盛保驾护航。如历代编纂的《道藏》都有大量的医学类内容,而且记载详细,医理明 了,医方精湛,尤其是在修炼、养生、治未病等方面有更多的著述,并且都是修行道士们的 实践经验的总结。道家医学在预防医学方面有着独到之处,修行道人们实证经验的总结,留 下了大量的文献记录,《道藏》可查,给后世医学家们对医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综观中华传统文化的宝库,其医与道是同源共脉的,他们都是源于自然大道。传统医学是显性的医学理论和方法,它是根据道的阴阳、五行、形神、气血等理论而阐发的,故有“岐黄源于道”的说法。所以,《黄帝内经》中处处反映出浓厚的道学思想。

一、 “天人相应”的宇宙观

“天”与“人”是中国哲学中的一对主要范畴,研究天人问题,是中国哲学的重要内容。《黄帝内经》有关“天”“人”的论述,集中反映出它的天道观、宇宙论思想。

“天”字在《内经》中含义比较复杂,主要指天空、天时、自然界,同时又引申为自然的状态、本来的面貌。究其本意主要是指独立于人的意志之外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物质世界。

《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揔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①]这里所说的“太虚”,就是广阔无垠的“天”

《内经》是一部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医学著作,它必然要回答人道——人学的基本问题。《内经》在关于人的本源和生成问题上,吸收了《周易》《庄子》的有关思想,认为人是由天地之气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②]“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③]这就是说,有生命的人,是天地阴阳二气相交感应的产物。《灵枢·本神》还说:“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④]也是强调人是天德和地气阴阳所缔构的合力与张力蕴涵造化的自然产物,而生命正是天地斡旋,星移斗转,日月循环,浩渺宇宙生机的成果。

在天人的关系上,《内经》主张“天人相应”,如《灵枢·刺节真邪》说“(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⑤]《灵枢·岁露论》也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⑥]《素问·脉要精微论》还说:“与天地如一。”[⑦]

《内经》这种“天人相应”思想主要体现在它把人体与天地万物的形态结构看作相互类似,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⑧]而人的生命活动与天地之运行规律相通应,天地四时之气的运动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活动节律,同时也关系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等,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⑨]这就是顺应自然、生气通天,人只要能虚无清静、志意内守、运气调神、服食天气,就能内外合一、通达神明,否则违背自然,失于清静,就会使气血逆乱、真气削去,而致病生。故《灵枢·本神》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⑩]

不仅如此,道家中还有“北斗注死”的说法,也体现出天人一体相应的思想。大家知道,北斗其实有九颗星,即天枢(贪狼)、天璇(巨门)、天玑(禄存)、天权(文曲)、玉衡(廉贞)、开阳(武曲)、摇光(破军),以及洞明、隐元。它们“七现二隐”(前七颗星是能被看到的,而洞明星、隐元星则是隐藏起来的)。相对于人身,北斗九星对应的是人的九窍。我们一般知道的是七窍,即双眼、双耳、双鼻孔及一口,那另外的“二隐”则是尿道和肛门。古人所说“人死九窍不畅”,就是指人死之后,此九孔都不通畅了。因为北斗九星与人身上的九窍对应,人们便说“北斗注死”。

此外,传统医学主张养生要顺应自然,与自然通达一体,古人如何辨识时空以顺应自然呢?这就要靠北斗星了。夜晚在没有指南针的情况下,人们通过明亮的北斗七星来辨别方向(如图所示)。同时,由于一年中北斗七星的位置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因此民间常据此判断季节: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内经》把这种天地万物及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客观规律以及养生治病的方法统称之为“道”,如“天地之道”“阴阳之道”“经脉之道”“养生之道”“诊道”“治道”。并且认为“道之大者,拟于天地,配于四海”[11]。同时,还把“道”归结为“一”,反复强调“道在于一”,指出防治疾病应“与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12]。这与道学中的黄老思想是一致的,如《道德经》第三十九章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13]就是强调了天地万物都有一个总的原则,那就是“道”,也就是“一”。

二、 “身国一理”的人体观

道家圣典《道德经》第十三章曰:“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14]这种“以身为天下”的思想,实际上就是把人的身体与“天下”视为同构,看作一理,从而把治身与治国统一起来。

汉代道家著作《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秉承老子《道德经》整体医学思想的精华,明确提出:“治身者爱气则身全,治国者爱民则国安。”[15]“用道治国,则国富民昌,治身则寿命延长。”[16]这即可以看出古代圣人把治身与治国看作道理相通。

《黄帝内经》中把这种治身与治国一理的思想体现得也十分充分。如《灵枢·师传》说:“……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于后世。”[17]“夫治民与自治,治彼与治此,治小与治大,治国与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也。”[18]

《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还把人体五脏六腑按照国家职能官位作比喻,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19]

道家养生秘籍《云笈七籤》卷二十九中说:“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胸腹之位,犹宫室也;四肢之列,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官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能知治身,则知治国矣。夫爱其民所以安其国,恡(lìn,同吝)其气所以全其身,民散则国亡,气竭则身死。”[20]这就是说,国君好比人的精神,而臣民好比人的血肉,治国如能像养生那样心身俱妙,则君民同乐,天下太平。

由此可见,这种视身为国、身国互喻、身国一理、身国同治的法式既是道学家的思维方式,也是中华传统医学整体观的体现。

三、 “形与神俱”的健康观

老子在《道德经》中主张“清静无为”“少私寡欲”,要求达到“致虚极、守静笃”的境地。庄子秉承老子之说,也强调“虚静恬淡,抱神以静”。《内经》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也提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21],主张“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22],“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23],自然能“形体不敝,精神不散”,“形与神俱”而尽享天年,寿度百岁。

关于“形”与“神”的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命题,在这个问题上,医、道二者有其共同的认识,都认为“形”与“神”是生命存在的基本要素。“形”指形体,包括脏腑组织器官等,它是生命活动的载体;“神”指生命机能,包括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它是灵慧的生命运动方式,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人的生命实际就是“形”与“神”的统一体。“神”不能脱离形体而单独存在,“形”如果没有神的依附,也便徒存空壳。对于形神关系,明代医家张景岳曾作过精辟的概括,他说:“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24]可知,只有形与神俱,形神和谐,形神合一,才是一个人健康的象征。否则,形神失调则标志着疾病发生,而当形神一旦分离,便意味着死亡的到来。

道家多认为“人之所生者神,所托者形”,如汉代道教经典《太平经》中便时时强调形神调和:“人有一身,与精神常合并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即吉,去则凶。……常和即为一,可以长存也。”[25]晋代道医家葛洪说:“形神相卫,莫能伤也。”[26]

以此不难看出,在“形神合一”的生命观和健康观上,医、道两家也是同认共识的。

四、 “形神并调”的治疗观

道医学强调形神并调,形神兼治。其形治方面,主要表现在治病防疾过程中,善于运用传统医学的本草汤液、方剂(各种丸、散、膏、丹)及针灸手段等,这与中医学的内容大致相同。而神治方面,主要包括道、德、符、占、签、咒、斋、祭祀、祈祷等。

此外,道医学在养生方面也是最具特色的,其内容包括导引、吐纳、调息运气、服食、辟谷、内丹修炼、房中之术等。葛洪曾指出,养生的关键在于养神,神全则形全。

《黄帝内经》非常重视形神兼治,如《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府藏气血之诊。五法俱立,各有所先。”[27]杨上善在注解“治神”“养身”时说:“魂、神、魄、意、志,以神为主,故皆名神。……故人无悲哀动中则魂不伤,肝得无病,……无怵惕思虑则神不伤,心得无病,……无愁忧不解则意不伤,脾得无病,……无喜乐不极则魄不伤,肺得无病,……无盛怒者则志不伤,肾得无病,……是以五过不起于心,则神清性明,五神各安其藏,则寿近遐算也。”[28]还说:“饮食男女,节之以限,风寒暑湿,摄之以时,……即内养形也。实慈悲以爱人,和尘劳而不迹,……即外养形也。内外之养周备,则不求生而久生,无期寿而长寿。”[29]只是《内经》作为中华传统医学现存最早的古典医籍,在“形治”方面更为重视和强调,无论是用药物治疗还是用针灸、砭石、吐纳、导引等,都是重在调气治形。而对于某些精神情志方面的疾病,如由于疑神猜思,妄识幻想,或者惊恐迷茫,深情爱恶,情志不遂等原因所致的病证,以及某些轻微的心理障碍所致的病证,《内经》中亦有“移精变气”等祝由之法,即“神治”之属。如《素问·移精变气论》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得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变气,祝由而已。”[30]

所谓“祝”即告也,“由”即生病之缘由也。“祝由”就是通过祝说发病之缘由,转移患者的精神情志,不假毒药,不劳针石,即可达到调整病人气机,从而治愈疾病的方法。

《灵枢·贼风》说:“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也。”[31]由此可以看出,“祝由”一法,不仅要施术者有一定的医学知识,且术前必须了解病人发病的缘由,然后才能采取胜以制之的恰当方法进行治疗。如用以情胜情,劝慰疏导、顺情从欲,心理暗示等方法移易其精神,改变其性情,调整其气机,从而使患者形神得以和谐,疾病得以康复。

[①] 姚春鹏译注:《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上册,第527页。下引此书,同此版本。

[②] 《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上册,第230页。

[③] 《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上册,第231页。

[④] 姚春鹏译注:《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第八》,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下册,第934页。下引此书,同此版本。

[⑤] 《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第七十五》,下册,第1395页。

[⑥] 《黄帝内经·灵枢·岁露论第七十九》,下册,第1446页。

[⑦] 《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上册,第151页。

[⑧]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上册,第33页。

[⑨]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上册,第34页。

[⑩]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第八》,下册,第935页。

[11] 《黄帝内经·素问·徵四失论篇第七十八》,上册,第779页。

[12] 《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上册,第151页。

[13] 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09页。下引此书,同此版本。

[14] 《老子道德经注》(十三章),第32页。

[15] 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十章),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35页。下引此书,同此版本。

[16] 《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三十五章),第140页。

[17] 《黄帝内经·灵枢·师传第二十九》,下册,第1104页。

[18] 《黄帝内经·灵枢·师传第二十九》,下册,第1104页。

[19] 《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上册,第86-87页。

[20] 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籖》,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二册,第656页。

[21]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上册,第19页。

[22]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上册,第19页。

[23]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上册,第25页。

[24] 张介宾:《张景岳医学全书·类经·针刺类》(十三),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版,第363页。

[25] 王明:《太平经合校》,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下册,第716页。

[26]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44页。

[27] 《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上册,第233页。

[28] 杨上善撰注:《黄帝内经太素》卷十九《知针石》,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年版(影印本),第124页。

[29] 杨上善撰注:《黄帝内经太素》卷十九《知针石》,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年版(影印本),第124页。

[30] 《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上册,第121页。

[31] 《黄帝内经·灵枢·贼风第五十八》,下册,第1264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