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资治通鉴》(一)

 木言禾四毛 2024-02-03 发布于北京

鉴于往事,资于治道

《资治通鉴》又被称为“帝王教科书”,司马光老先生在编纂时,“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的内容,希望能够通过历史事件,来吸取国家治理的经验教训,所谓“鉴于往事,资于治道”。

希望以此平台,与大家共读《通鉴》,了解我中华民族历史,取其精华,“辨兴亡之事,明安邦之道,树为人之本,立报国之节”。

1

为什么选择《通鉴》?

《资治通鉴》内容博大,涵盖长达1362年的事迹,是我国现存编年体史书之集大成者,采用史料丰富详实,求实考信,此其一。

《通鉴》着眼于政治军事得失之道,收录大量我国的古代政治史料,兼收并蓄,拾遗补缺,正所谓笔者兴趣之所在,此其二。

《通鉴》虽为鸿篇巨制,但司马光录用史料剪裁陶铸,行文风格如出一手,生僻字较少,简洁明白,也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此其三。

2

收获

一为娱乐,可见贤君庸主,可见忠臣奸佞,可见勇将懦夫,可见志士小人,情节十分精彩,只为消遣,也有乐趣。

二为明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明辨是非,开阔个人之视野;登高望远,博大己人之胸怀。

三为明势,愚以为,当今世界格局,已渐入大争之世,芸芸众生面对历史大势,犹如蚍蜉之于大树,不可撼动。笔者希望以读《通鉴》为契机,与读者一道,把握历史大势,有理想而懂现实,进可有为报国,退可趋利避害。

3

选材

第一,重阳谋而轻诡计。借用鲁迅先生话说,“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通鉴》中固然有许多阴谋,也时常被引用在商战、职场之中,然而,一则阴谋诡计往往因人而异,邯郸学步不可取;二则,许多阴谋诡计并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公序良俗,沉迷此道,有害个人品德与生活;三则,国家竞争之阴谋,应当与个人生活区分,二者并不可相提并论。

伟大领袖酷爱读《通鉴》,然其成大事,终一生用阳谋,可谓正面典型。

第二,重大国叙事轻小民尊严。笔者并非觉得小民尊严不重要,而是坚决反对二极管思维,将两者对立起来。自古以来,国家发展从来都是小民尊严的基础,小民尊严也是国家发展的目标之一。

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选材以国家发展为主。

第三,重规律而轻迷信。希望能够借助史料,一窥国家发展和人性缺陷的普遍规律,而非盲从盲信,又或者寄于虚无缥缈的天道、仁德之类。

4

结语

司马光老先生在书中,以儒家正统思想提纲挈领,精华糟粕杂于其间。笔者不才,也会尝试以批判之精神,扬其精,摒其粕。

其中,笔者最为反对的,一是“唯道德”论的倾向;二是老先生近乎偏执地守旧、反对变革的思想。我们随着读书,再逐渐展开,这里不做论述。

也有学者批评,说司马光没有诞生出民主思想,无异于用本朝的剑斩一千年前的官,实在过于苛责,过于荒谬,笔者很难苟同。

富二代败家指南

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封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国君。这被认为是春秋到战国的分水岭,从此彻底礼崩乐坏。

三家分晋的故事,发生在册封之前。

1

晋国衰落

晋国本为春秋时期大国,最初由晋文公创建的三军六卿体系,经过多年的内部权力斗争,已经只剩下智、韩、赵、魏四家外姓贵族,其中智家实力最强,智宣子更是把持国政多年。

智宣子死后,其子智瑶,也就是智襄子,继续当政。

族人智果曾说过,智瑶有五个长处,一是仪表堂堂,二是精于骑射,三是才艺双全,四是能言善辩,五是果敢坚毅。但是有一项致命缺点:不仁。

抛开缺点不谈,妥妥一官、富二代贵公子,多才多艺的高富帅。

2

智瑶之狂

于是,智瑶开始了自己的作死之路。

智瑶当政之后,有一次和韩康子、魏桓子一起喝酒,席间智瑶戏弄韩康子,还顺带侮辱了韩康子的家相段归。族人听说后,劝智瑶要小心谨慎,不要轻易结怨。智瑶毫不在意,却说:“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意思是,别人的灾祸都取决于我,我不为难别人就算了,谁敢对我兴风作浪。

智瑶开始向韩康子索要土地,韩康子本不想给,段归说:“智瑶这人贪财好利,又刚愎自用,如果我们不给土地,必然会招致他起兵报复,不如先给他,让他更加狂妄。他必然会向别人继续索要土地,到时候就可以伺机而动了。”

果然,智瑶拿到土地后,十分高兴,又开始向魏桓子索地。魏桓子同样不想给,这时候他的家相说出了那句经典的话,“将欲取之,必姑与之”,和段归的想法一样,认为应先给土地,助长智瑶的骄傲气焰,让他自大而无防备,正好趁机联络其他人,共同图谋。

智瑶得寸进尺,向赵襄子索要两块土地。这次碰上硬钉子了,被断然拒绝。智瑶勃然大怒,集合韩魏两家,一起攻打赵家。

到此为止,智瑶已经把韩赵魏三家逼到了结盟的边缘了。

3

晋阳之战

赵襄子逃到晋阳,三家军队将晋阳团团围住,并引水灌城,晋阳城危在旦夕,破城在即。有一天,智瑶带韩魏二人在城外巡视,看到浩瀚的水势,十分得意,对二人说,“我才知道水也能让人亡国啊”。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韩魏两家的都城也都临河,二人不寒而栗。

赵襄子派使者秘密出城约见韩魏二人,劝说道“唇亡齿寒,古今之理”,自然一拍即合,三家结成同盟。夜里,赵襄子派兵突袭,杀掉智军守堤士兵,使大水决堤,反灌智军,韩魏两家趁机反叛,三家合力大败智瑶。

智瑶最终兵败被杀,不仅头颅被赵襄子做成了酒器,族人也多数被灭,沦为笑柄。

韩赵魏三家瓜分智家封地,实质性瓜分了晋国,晋国名存实亡。

4

杂谈

政治斗争失败的后果十分惨烈,但智瑶却不能小心谨慎,而四处树敌,最终身败名裂。司马光认为智瑶之失败,主要在于才德不匹配,才胜于德。

从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智瑶更像一个狂妄自大的二代败家子。

理性分析来看,智瑶傲慢自大,又急功近利,最大的失误在于把所有对手逼成了利益一致、精诚团结的盟友:没有智瑶,对韩赵魏三家最重要。

所以,当笔者看到美帝同时打压中俄伊三国,又完全不会妥协时,不禁一笑,谁不希望自己的对手是智瑶呢?

“会说您就多说点”

“ 君仁则臣直。”

三家分晋之后,魏家的魏斯被周天子封为魏文侯,魏文侯也就是魏桓子的孙子。这期来讲讲文侯的几个故事。

1

《论拍马屁的妙用》

魏文侯派大将乐羊攻打中山国,尽占其地,分封给了自己的儿子魏击。文侯十分得意,问群臣:“我是什么样的君主啊?”

群臣纷纷奉承,“仁君!”。

只有任座不肯,说道“国君得了中山国,不封地给自己弟弟,却给自己儿子,这算个啥仁君?”

文侯勃然大怒,吓得任座直接跑了,于是又问翟璜,翟璜回答说:“您是仁君。”

“何以见得?”

翟璜又说:“我听说,君仁则臣直,刚才任座说话如此耿直,不正说明您是仁君嘛?” 文侯听罢,转怒为喜,派翟璜追任座回来,奉为上宾。

2

《论领导的职责》

魏文侯以田子方为国师,有一次和他一起喝酒,突然说:“听起来这编钟的乐声有点不对,左边的高了。” 田子方听了,微微一笑。

魏文侯十分诧异,“你笑什么?”

田子方侃侃而谈:“我听说,国君要懂得任用乐官,而不必懂得音律。现在您这么精通音乐,我是担心呐,会疏忽了任用官员的职责啊。”

文侯曰:“善。”

3

《论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文侯的儿子魏击出行,偶遇国师田子方,连忙下车行礼。哪曾想,田子方竟然毫不理睬,不作回礼。

魏击怒气冲冲,对田子方说:“你说啊,是富贵之人能骄纵无礼,还是贫贱之人能骄纵呢?”

田子方淡淡的说:“当然是贫贱之人可以了,富贵之人哪敢啊。国君骄纵就会亡国,大夫骄纵就会失去领地。亡国之人,没人能还给他一个国家;失地之人,没人能还给他领地。贫贱的游士就不同了,你说的话做的事,不合我的心意,那我就提鞋跑路了,在哪贫贱不是贫贱嘛?”

魏击顿悟,作揖多谢指教。

文侯选相与识人之道

“ 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

1

李克五条

文侯选相,在翟璜和魏成之间犹豫,问李克的意见。

李克说:“您之所以来问我,是因为平时没有好好留意。选人才,一要看他平时都跟什么人交往,二要看他有钱时,把花钱到什么地方去了,三要看他身在高位时,会推荐哪些人做官,四要看他不得志时,是否有所不为,五要看他穷困潦倒时,是否接受不义之财。有这五条,您心中自有答案。”

文侯听完很高兴,说:“先生回去休息吧,我想好了。”

2

翟璜争贤

李克出门,遇到了翟璜。得知国相选了魏成,翟忿忿不平。

他说:“西河令吴起,是我推荐的;国君担忧邺城,我推举了西门豹;国君要讨伐中山国,我推荐乐羊;中山国已得,没人镇守,是我推荐了你;国君公子没有良师,也是我推举的屈侯鲋。就凭这些,我比魏成差么?”有责怪李克不推举自己的意思。

李克回答:“难道当初你推举我,是为了方便咱们俩结党营私,谋求官位么?我说了五条选人的标准,推定国君会选魏成。是因为魏成领的俸禄,除了少部分家用,十之八九都用在了为国家发掘人才上了。他为国君谋得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三人,都被国君奉为老师。你说的这五个人,只是臣属。你如何比得过魏成?”

翟璜听完羞愧难当,一再行礼,“我真是粗鄙不堪啊,以后愿以您为师。”

3

杂谈

李克说的五条,今天看来,不论是选才识人,又或是交友择偶,仍具有现实意义。

想了解一人,首先要从他的家庭,履历以及朋友圈入手。若是天天与狐朋狗友厮混,又或者家教堪忧,自然很难让人信任。

其次,看他的消费观和对待财富的态度上。若沉迷享乐,为欲望所累,自然不思进取。

还要看他的用人之道。若是结党营私,自然难以正直为官。

最后看他有没有道德底线,有所为有所不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这同样是做人自察自省的一面镜子。

李克提到的三人,都出自孔门,又称“河东三贤”。子夏为孔子弟子,有学生吴起,段干木,李悝。一般认为李克就是李悝,那么李克也是子夏学生。

田子方为子贡学生,子贡为孔子弟子。

从这些人的事迹中,也能一窥当年的儒家与后世儒家,有何不同。

“侠之大者,谓之刺客”

“ 是轵深井里聂政也!”

先秦刺客,重义轻生,是侠义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

1

豫让

智瑶死后,家臣豫让想为他报仇。

豫让化装为罪人,怀揣匕首,混进赵襄子府上,打扫厕所。

赵襄子上厕所时,察觉不对,让人抓住了豫让。随从们要杀死他,赵襄子说:“此人真是义士,智瑶已死,族人也都死了,他还要替主公报仇,我以后躲着他算了。”于是把豫让放了。

豫让为了隐藏身份,又用漆涂身,弄成癞疮病人,后吞下火炭,弄哑嗓音。上街乞讨,连自己妻子也认不出来了。一次在路上遇到朋友,被认出来了。好友为之哭泣,“以你的才能,假装投靠赵家,必然会被重用,再伺机报仇,不更容易么?这样自残来报仇,太难了吧!”

豫让说:“若我假装做了赵家之臣,再刺杀他,就是怀有二心,不忠不义。我知道这样很难,但只有这样,才能让后世天下,为人臣子又有二心之人感到羞愧。”

赵襄子乘车出行,豫让潜伏在他要经过的桥下,又被抓获,最终被杀。

2

聂政

公元前400年,韩国韩景侯(韩虔,韩康子之孙)去世,其子韩烈侯继位。

公元前397年3月,韩国国相侠累被聂政刺杀。

侠累和严仲子一直有仇,严仲子听说轵地人聂政勇猛,便用百金给聂政母亲祝寿,想让聂政为他报仇。

聂政回绝,“老母在,不敢以身许人。”

等聂政母亲去世,严仲子便派聂政去行刺。侠累端坐府中,有许多护卫,还是被聂政一路冲进去刺死。聂政随后划破自己面皮,挖出双眼,剖腹而死。

韩国人把聂政暴尸集市,悬赏来查找来历,但没人认出来。聂政的姐姐聂嫈(音同英)听说后,立即前往,痛哭着说:“是轵深井里聂政也!他是因为我才自我毁容,就是为了不连累我。”

“我也绝不贪生怕死,埋没我弟弟的英名!”说罢,聂嫈自尽,死在了聂政尸体旁边。

3

杂谈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是豫让名言,他也做到了。

后世的著名琴曲《广陵散》,又名《聂政刺韩王曲》,表达了对聂政的敬仰,据说弹得最好的是魏晋竹林七贤中的嵇康。

杀妻求将的争议人生(吴起其一)

妾不知其死所矣。

吴起,卫国人,最开始在鲁国做官。

1

杀妻求将

齐国攻鲁,鲁国想任用吴起为将。但吴起妻子是齐国人,引起了鲁国猜疑。于是吴起杀死了自己妻子,求得大将,大破齐军。

有人在鲁国国君面前攻击他,“吴起曾经拜曾参为师,他母亲死了不回去守丧,曾参因此和他断绝关系。现在他又杀妻求将,实在残忍缺德。此次虽胜强齐,但我国弱小,难免不会引来其他国家的猜疑。”

吴起怕被治罪,又听说魏文侯贤明,于是跑去投奔魏国。

2

吴起为将

魏文侯问李克意见,李克说:“吴起这人虽然贪而好色,但论用兵之道,恐怕连齐国名将司马穰苴也不能比。”文侯任命吴起为大将,屡败秦国。

吴起为将,与普通士兵同甘共苦,同吃同住。甚至有一次,一个士兵得了毒疮,吴起亲自为他吸吮毒汁。

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反而大哭。别人不理解,她才道出原委,“吴将军也为孩子他父亲吸吮过毒汁,孩子父亲因此死心塌地,作战有进无退,战死在敌阵中。如今,吴将军又这样对儿子,我不知道儿子该死在哪里了……”

3

杂谈

吴起之贪,在于名,而不在于财。以吴起的才能,何必如此极端。李克说他贪,可谓一针见血。

鲁国的表现,恰恰表现了小国的生存之道。弱小而利器在手,猜疑吴起,并非不可理解。

杀妻求将的争议人生(吴起其二)

“ 在德不在险。”

公元前387年,魏文侯去世,儿子魏击继位,这就是魏武侯。

1

在德在险

武侯乘船顺黄河而下,途中看到山河险峻,对吴起感慨道:“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

吴起回答说:“在德不在险。”随后吴起列举了大禹灭三苗,商灭夏,周灭商的例子,说这些都是因为不修德政,即使都有山川之险,国家最终也万劫不复。

吴起进一步劝诫武侯要修仁政,否则,“舟中之人尽敌国也”。

武侯曰:“善。”

2

吴起争相

武侯要设置国相,任命了田文,吴起很不高兴,于是找到田文,说:“咱俩可以比比功劳么?”

田文说:“好啊”。

吴起发问:“统率三军,士兵敢于牺牲,敌国不敢图谋,你比得过我么?”

田文回答:“我不如你。”

吴起又问:“治官爱民,府库充实,你比得上我么?”

田文回答:“我不如你。”

吴起再问:“镇守河西,秦兵不敢来犯,韩赵两国来依附,你能比么?”

田文还是说:“我不如你啊。”

吴起更进一步:“既然这样,为什么你比我职位高?”

田文说:“当前君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你说,这个国相,你我谁更合适?”

吴起默然良久,“还是您更合适。”

3

杂谈

吴起关于在德不在险的论述,并没有说服力,却有唱道德高调的嫌疑。

对国家而言,德政,对内可以稳定发展,凝聚人心,自然重要。但对外,战略要地比道德高地重要,很多战争的胜负,与道德关系没那么大,“秦灭六国,难道是因为秦国更高尚么?”

“在德不在险”往往沦为了后世儒家知识分子,在国家面对战略困境时,自我安慰和不思进取的借口。

德与险,不可偏废。

坑已挖好,静候君至(吴起其三)

起易去也

今天是吴起故事的结局。

1

吴起奔楚

后来,魏国国相是娶了公主的公叔,他忌妒吴起才能。

仆人献计说:“除掉吴起很容易,他这个人刚劲自恋,您可以对国君说,吴起太天才了,但是咱们国家小,怕是留不住他的心。您不如把女儿嫁给他,他要是不愿意久留,肯定不会接受的。”

仆人继续说:“到时候您再邀请吴起一起回家,故意让吴起看到公主如何羞辱你,以吴起的性格,必然会拒绝婚事。”

公叔照此行事,吴起果然中计,推辞婚事,遭到了魏武侯的猜忌。吴起害怕遭到杀身之祸,于是投奔楚国。

2

楚国变法

楚悼王早就听说吴起是人才,直接任命吴起为国相。吴起严明法纪,裁汰冗官,废除王族远亲,奖励军功。楚国从此逐渐强大,南平百越,北却三晋,西伐秦国,诸侯都惧怕。

吴起变法严重损害了楚国贵族阶层的利益,遭到他们忌恨。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贵族作乱,想杀吴起。吴起伏在悼王尸身上,被乱箭射死。

继位的楚肃王,全数翦灭了作乱者,因此被灭族的超过了七十家。

3

杂谈

这里的公叔跟后面会出现的公叔痤,没法确定是不是同一个人,行事风格倒是十分一致。

公叔算计了吴起,让楚国得到了可用之才;公叔痤对商鞅隐而不用,间接造成了商鞅投奔秦国,可算资敌了。不是一人,也胜似一人。

如果说吴起之贪在于名,那公叔之贪在于位。

肃王也跟贵族阶层做了妥协,废除了部分吴起变法直接关乎贵族利益的政策,比如“三世而收爵禄”等,维持了国内政局的稳定,为后来楚国的强大打好了基础,也算教科书级别的操作了。

两个鸡蛋和一群乌鸦

“ 君不君,臣不臣。”

孔伋(音同极),字子思,是孔子的嫡孙。

1

取其所长,弃其所短

孔伋向卫国国君推荐苟变,说:“他的能力可以统率有五百乘战车的军队。”卫侯说:“我知道,但是他当官时有次征税,吃了百姓两个鸡蛋,所以我不用他。”

孔伋说:“圣贤选人做官,就好比木匠选木料一样,要取其所长,弃其所短,好木材有几尺朽坏,也不能直接扔掉。现在您正处于战国之世,急需勇士,却因为两个鸡蛋舍弃一员大将,这事可千万别让邻国知道了啊!”

2

君不君,臣不臣

卫侯提出了一个不靠谱的计划,群臣纷纷应和,如出一口。

孔伋说:“依我看,卫国真是 '君不君,臣不臣’ 呐。”

公丘懿子问道:“为何呀?”

“君主自以为是,没法接受建议,这样就算事情做对了,也是排斥了众人的意见,更何况现在卫国是众人都在附和错误见解,助长君主的错误呢。”

孔伋继续说:“不考察自己是非,乐于让别人称赞,这是昏庸;不判断事情是否有理,而阿谀奉承,这是谄媚。如今国君昏庸,臣下谄媚,不就是国不国,臣不臣么?”

3

乌之雌雄

孔伋对卫侯说:“你的国家要一天不如一天了。”

卫侯问:“为什么?”

孔伋说:“我这么说肯定有原因呐。国君你说话自以为是,大臣们不纠正你;大臣们说话也自以为是,百姓也没人纠正他们。你们君臣都自以为贤明,下属们也都阿谀奉承,说好话就有福报,批评就惹祸上身。《诗经》上说,'具曰予圣,谁辨乌之雌雄?’说的不就是你们嘛?”

真就天下乌鸦一般黑呗。

4

杂谈

传统认为《中庸》即为子思所作,子思也是所谓儒家五大圣人之一。子思和他的门徒也另有著作《子思》传世。

子思提及的用人原则,时至今日,仍然很有启发。用人关键在于长处,不可有道德洁癖。

同样,既不能用圣人标准要求别人,也不可假定别人的道德水平去做决策,想带崩团队,可反其道而行之。

儒家提倡的中庸之道,在于不偏不倚,不走极端。用孔子话来讲,以德报德,以直报怨,这是中庸;以德报怨,这恰恰不合中庸。

更进一步,固执己见,不听别人意见,又或者只听迎合自己的意见,这不合中庸之道;什么意见都听,但是盲从盲信,没有自己主见,同样不是中庸。

还是那句话,烂好人是极端谄媚,就不要用中庸之道来做遮羞布了。

被“消失”的大国崛起

“ 非魏并秦,既秦并魏”

魏国是战国时期第一个崛起的大国,《资治通鉴》中对此的描述,主要集中在了魏文侯的用人和吴起的经历,对魏国变法几乎只字不提。

1

三晋之首

《通鉴》中还记录了这么一件事:

韩国邀请魏国出兵一起攻打赵国,魏文侯谢绝说:“我与赵国是兄弟之国,不敢从命啊。” 赵国也来向魏国借兵,讨伐韩国,文侯也用同样理由回绝。

两国使者离开的时候都怒气冲冲。后来呢,两国得知了文侯对自己的和睦态度,十分佩服,都来朝拜。魏国从此成为三晋之首,诸侯都不能与之相争。

司马光这样写,几乎在说,魏国的地位来自于文侯道德水平高啊。笔者只想吐槽一句:

“骗哥们可以,别把自己也骗了!”

2

李悝变法

只看《通鉴》里的描述,会觉得文侯时期那么多名臣,给国君上上课,讲讲段子,魏国就崛起了,但实际上,魏国崛起的原因,首先就是变法。

李悝主持的变法主要分为四部分:

一是废除贵族世袭制,向各国招纳人才,根据能力选拔考核官吏。

二是实行法治,建立完备法律《法经》,对国家运作的方方面面做了完备的规定。

三是发展农业,废除了过去的井田制,开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之先河;施行“尽地力之策”,鼓励农业发展;施行“平籴(音同迪)法”,即丰年收购粮食,荒年抛售粮食,保证农民利益,也被认为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重农抑商”政策之一。

四是改革军制,奖励军功,创建新军“魏武卒”,严明军纪。

变法让魏国实现了富国强兵,并且直接影响了当时各国的发展。无论是吴起在楚国,还是商鞅在秦国,变法的政策也基本以李悝变法为蓝本。

李悝变法十分成功,可谓各国变法的鼻祖,个人结局也是善终。笔者只能揣测,司马光老先生也许就是怕宋朝皇帝看到,“原来变法可以富国强兵啊!”

3

战略扩张

客观来说,魏国的地理位置十分糟糕,西临秦国,南接楚国,东有齐国,北边赵国,名副其实的“四战之地”了。

文侯时期,魏国首先变法,获取了先发优势,随即对秦国发难。公元前413年,吴起攻破秦国河西防线,占据秦国函谷关和渭河平原大量领土,控制了秦国与中原沟通的黄金通道,同时大打文化、经济牌,建立了稳定的统治,从此对秦国建立起了巨大的战略优势,长达近八十年。

此后,秦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魏可以说是屡战屡败。

随后,魏国联合赵、韩两国,先后灭掉中山国,攻击宋国,帮赵、韩解决威胁的同时,也获取了巨大利益,保证了三晋以魏国为核心的团结,等于有了稳定的后方。

4

杂谈

文侯在位期间,魏国整体战略是十分清晰的。

团结三晋是基础,保证自己基本盘。对秦则是最主要的战略扩张方向,对齐、楚则以三晋联合为主,或外交缓和、或军事对抗,最终成就霸业。

不过,随着武侯继位,不仅破坏了三晋同盟,开始四面出击,滥用武力,却没有获得实质性的战略进展,最终空耗国力,在众多大国挤压下逐步衰落,令人唏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