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阅读,经常会问诗篇中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情感?其中,思想所指的就是“志”。 前文讲,“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品格、情操、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 前文讲,“志”的特点是“坚”,坚则固、固则稳。 真正追求理想、抱负,一定是十年如一日、久久为功。三心二意、一曝十寒,那不是追求理想。 而品格、情操、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要养成和形成也需要长久时间,形成之后将很难改变。 所以,人的“志”的特点是“坚”,坚固、坚定。 与人的“志”的特点类似坚固、坚定的,就是物的特性。 比如,正常情况下,腊梅一定是冬天开放,这是它的本身特性,它的自带基因决定的。除非基因变异,否则是改变不了的。 想想寒风刺骨、万物萧疏、大雪纷飞之中,梅花“凌寒独自开”,是多么令人震惊的场景。如同一个人面对不惧千难万阻之“境”、不畏挫折失败之“寒”,仍旧坚持到底。 所以,古诗中咏梅的,特别多。推而广之: 咏物的古诗,绝大多数,一定是言志的。 写物的特性,就是映射诗人自己的品格、操守或抱负。 既然专门写物,以映射自己的品格、操守或抱负,则最高境界就是物我一体、物我两忘。 从表现手法上看,这种写法,就是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 因此,读咏物诗的关键,就是要在物的特征与人的品格、操守或抱负之间建立映射。即物的特征到底对应人的什么品格、操守或抱负。 比如: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第1联,“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蝉居高树,只饮清露,饭都吃不饱,仍然整天徒劳鸣叫,没有人听。【映射:蝉居高树,只饮清露,即品格高洁;但保持这种高洁的品格,有什么用,没有人看得到,是徒劳的】 第2联,“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蝉一直鸣叫到五更天之后,鸣叫得快没有声音了,但一树碧绿仍然对蝉的鸣叫无动于衷。【映射:保持高洁的品格,再怎么坚守,仍然不受重视】 第3联,“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我官职微薄、四处漂泊,家园难返,家里早已荒芜。从写蝉转向写诗人自己,一个核心意思:抱负难展、志向难酬。 第4联,“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蝉啊,听到你的鸣叫让我警醒,你是“高难饱”,我也是举家清苦。这里,蝉与诗人,物我一体了。诗人如蝉,品格高清,但鸣叫无人听,抱负难展、志向难酬,吃不饱饭、举家清苦。 这种既写物,又写人的诗,是比较好读懂的。 只写物而不写人的诗,则不好读懂。 比如,前面叫读者们先阅读理解的诗: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从情感角度分析,这首诗表现出来的情感,是积极的、高兴的,是对春天美景的赞美。但作为一首咏物诗,还得再往下一层去分析“志”,即品格、操守或抱负。这首诗只写物,未写人,本身比较难解读了,但更特别的是,诗的标题是咏柳,但其实不是在赞扬柳。 诗中描述柳树、柳枝之美,但这些美,是自来二月春风。也就是说,其实赞扬的是二月春风。 代入品格、操守,就是赞扬二月春风,裁剪柳树、柳枝,使其变美的无私奉献之精神; 代入抱负,诗人估计在恭维让自己仕途顺利的贵人,或者是遐想将来让自己仕途顺利的“二月春风”又在哪里呢。我们只是从诗本身进行解读,并没有结合诗人写这首诗时的背景,因此,具体是哪种情况,无法得知。 这里我们介绍了代入法。 前面,我们介绍了“情”的特点,并指出:“情”与“志”是联动的。 那是因为“志”在“情”之下,“志”是“情”之源。道理很简单,你考上清华时,志得意满,当然心情高兴;如果学习上不去,理想的大学远在天边,估计你的心情也好不到哪里去。 读诗,不必神秘化,不要搞得玄而又玄,要既要进入诗中去分析诗句,更要善于跳出诗句,从整体的角度、从最基本逻辑角度去分析、去解读,轻轻松松读懂诗。 下面这首诗是大家很熟悉的,同学们试着按照上述提供的思路和方法进行解读。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如果懂解读上面这首诗,再试着解读下面这首: 咏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如果您读到了这里,文章内容大概对您有价值,请别望了给读写侠随手点赞、转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