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形态学大咖带您认识尿液中的这种有形成分

 文进玲玉 2024-02-03 发布于江苏



图片

图片

10.脂肪颗粒细胞管型

本版《专家共识》给出了一个新的管型名称和定义,或许我国本科教科书上也不包含此项目的单独介绍,这个管型的名称叫做脂肪颗粒细胞管型。

专家共识给他的定义就是管型内含有脂肪颗粒细胞(图1),而有关脂肪颗粒细胞的定义、什么是脂肪颗粒细胞及解读在本人前面发表的文章中已经详细介绍,见【专家共识解读】16. 脂肪颗粒细胞。


01
《专家共识》描述

《专家共识》定义的脂肪颗粒细胞管型的名称和形态描述见图1

图片

图1 颗粒细胞管型的定义

在名词上首先修改了曾经使用的复粒细胞管型,指出管型内应该含有脂肪颗粒细胞,但并未强调含有多少个脂肪颗粒细胞。

在其来源中说明是来自管型内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因摄入脂肪小滴或者出现脂肪变性两种原因(图2)。

图片

图2 脂肪颗粒细胞管型来源

临床意义则主要指向肾小管上皮细胞出现坏死性脱落,并没有指向具体疾病,也就是说任何可以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大量坏死及脱落的疾病都可以检查到脂肪颗粒细胞管型。


02
理论基础

  1. 肾小管上皮细胞是可以出现在管型内的一种上皮细胞,一般代表肾小管上皮受损,肾小管上皮细胞脱落并被包含在管型内。
  2. 肾小管上皮细胞可以出现脂肪变性而形成脂肪颗粒细胞;

  3. 巨噬细胞吞噬大量游离的脂肪酸小滴也可以形成脂肪颗粒细胞,吞噬脂肪颗粒的巨嗜细胞个体更大一些。

  4. 无论是在管型外或管型内这种改变都会存在,这类脂肪颗粒细胞都会存在,因此管型内出现脂肪颗粒细胞并不意外。


03
国外资料

在名词上国外与我国的概念上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国外既没有脂肪颗粒细胞这个名词,也没有复粒细胞这个名词。

他们使用卵圆脂肪小体(oval fat bodies,OFB)来描述这个细胞,如果出现在管型内则称为oval fat bodies cast,或者直接归类为脂肪管型(Fatty cast),也可以缩写为OFB cast

在日本临床检验的规则中也采用卵圆形脂肪体这个名词,也归为脂肪管型大类。

1

CAP专著

该专著中在脂肪管型目录下列出一个1984年的脂肪管型的室间质评图片(图3),而且94.5%的回复为脂肪管型(Fatty cast),可见这种划分和名称由来已久。

图片

图3 CAP给出的室间质评图

图片说明文字是这样的:

  • 这是一个复杂的管型,呈现出许多非常有趣的形态学特征。

  • 主要是一些肾小管上皮细胞粘附在一个高密度的管型上。

  • 管型内的每一个细胞都处于凋亡或变性状态,其中细胞胞浆内脂质以球状脂滴的形式出现。

  • 在管型基质中也可以看到一些这样的球状脂滴。

  • 如果能使用偏振光显微镜查看,这些球状体将显示典型的“马耳他十字”结构,这是细胞内脂质出现的特征。

2

Nancy A Brunze专著

该书作者也将其归入脂肪管型并指出,在有蛋白质(+)和血液(+/-)出现的条件下,这些是形成脂肪管型的条件和特点(图4)。

图片

图4 脂肪管型的形成条件与特点

  • 管型基质内的脂滴或OFBs小体(卵圆脂肪小体)存在

  • 高折射度的脂肪滴出现淡黄色和绿色的光泽特点(光学显微镜)

  • 如果是胆固醇脂肪滴会在偏振光显微镜下呈现“马耳他十字”结构;如果是甘油三脂脂肪滴会分别被苏丹Ⅲ或者油红O染为橙色和红色。

其专著在脂肪管型部分说明:

  • 脂肪管型是含有游离脂肪滴和卵圆脂肪小体,或两者同时含有的管型。

  • 管型内的脂滴具有大小不一及较高的折射率。

  • 管型内的卵圆脂肪小体可通过其完整的细胞膜来识别。

  • 由于卵圆脂肪小体通常提示肾小管上皮细胞死亡,因此往往提示为明显的肾脏病理状况。作者还给出一个脂肪管型的图(图5)和说明。

  • 此说明指出的管型内含有死亡变质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其细胞内含有卵圆脂肪小体,就是我们定义的脂肪颗粒细胞(箭头)。

图片

图5 图A中箭头指向的是一个含有脂肪小滴(卵圆脂肪小体)的坏死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内含有这种特殊的细胞,代表其具有病理价值。图B中相同的位置,偏振光显微镜下没有见到“马耳他十字”结构,表明是含甘油三脂的脂肪小滴。

图片

图6 含卵圆脂肪小体的透明管型

这是该书给出的存在于透明管型内的卵圆脂肪小体的管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脂肪颗粒细胞管型。

图6的说明写道:A为苏丹Ⅲ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的卵圆形脂肪小体中的脂肪呈特征性的赤褐色和橘红色,可确定其内含为中性脂肪(甘油三脂)。在相差显微镜下(B)管型内的透明管型基质内很容易发现这种成分。

3

Susan K,Strasinger的专著

脂肪管型与卵圆脂肪体和游离脂肪滴可以引起脂肪尿,他们最常与肾病综合征相关,但也见于中毒性肾小管坏死,糖尿病和挤压伤。在作者给出的显微镜图中,只有一个与我们主题类似(图7),说明脂肪管型内脂肪滴(箭头)附着在管型基质内。

图片

图7 脂肪管型

4

Josefine Neuendorf的《Urine Sediment》图普资料

该图谱中给出了Oval Fat Body Casts的名称和分类图片(图8-10),我们或可直译为卵圆脂肪小体管型,其实也就是《专家共识》中给出的脂肪颗粒细胞管型。

图片

图8 卵圆脂肪小体管型(光镜与相差镜对照)

透明管型基质内的脂肪颗粒细胞非常明显。

图片

图9 卵圆脂肪小体管型,

光学显微镜与相差显微镜对照图

图片

图10 卵圆脂肪小体在1000倍与400倍放大倍率下的对照图及与相差镜下对照图

5

日本JCCLS中相关规则

日本也将该管型划入脂肪管型类别。

  • 指出是一种在管型基质内包含脂肪颗粒或者卵圆形脂肪小体的管型。

  • 卵圆脂肪小体内多含有3个以上的脂肪小滴,因此包含一个卵圆脂肪小体细胞的管型也归类为脂肪管型。

  • 脂肪小滴不能被S染色上色,苏丹III(IV)可以染为橙红色和红色,通过偏振光显微镜查看到“马耳他十字”结构也可以确认。

  • 该文件也给出了许多含有卵圆脂肪小滴的脂肪管型显微镜图(图11-15),包括未染色及染色效果图。

图片

图11 脂肪小滴充满细胞内,在光学显微镜下呈黄色,

管型内含有一个脂肪颗粒细胞的脂肪管型

图片

图12 管型基质内含有多个脂肪颗粒细胞,

边缘结构不明确

可以考虑这些是巨噬细胞来源的脂肪颗粒细胞

图片

图13 含脂肪颗粒细胞和脂肪小体的脂肪管型

S染色对脂肪颗粒不着色,

脂肪颗粒细胞的细胞质呈现紫红色

图片

图14 含有脂肪颗粒细胞及白细胞的管型(或可称为混合管型)。基质内含卵圆脂肪小体,因细胞质边缘构造不明显,因此可以认为来源是巨噬细胞。在管型基质内可看到2个中性粒细胞和1个单核细胞

图片

图15 脂肪管型,苏丹III染色,脂肪颗粒细胞或脂肪滴被染为橙红色


04
图片资料合集

1

网上资料

检索Oval Fat Bodies Cast而的获得的脂肪颗粒细胞管型,见图16-19。

图片

图16 偏振光显微镜下的脂肪管型内含有“马耳他十字”结构的管型,其透明的管型基质仅见边缘

图片

图17 日本Osaka大学医院展示的SM染色后的脂肪颗粒细胞管型

图片

图18 脂肪颗粒细胞管型,管型内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被染粉红色,而脂肪小滴未被染色而显得折光性非常强

图片

图19 相差显微镜下的脂肪颗粒细胞管型,其内含的三个圆形脂肪颗粒细胞内含的脂肪小滴被称为卵圆脂肪小体

2

我所拍摄的混合管型图(见图20-24)

图片

图20 脂肪颗粒细胞管型内含有3个典型脂肪颗粒细胞,每个细胞内内充满脂肪小滴

图片

图21 一个脂肪颗粒细胞管型内含有两个完整的脂肪颗粒细胞,中间一个则已经退化,内部的脂肪小滴已经散落出来,最左边一个还能显示出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特点,胞浆内依稀可见少许脂肪小滴

图片

图22 脂肪颗粒细胞管型,可见内部包含4-5个脂肪颗粒细胞,每个细胞胞浆内充满脂肪小滴,还有游离在细胞之外的脂肪小滴

图片

图23 透明管型基质内含有大小不等3个脂肪颗粒细胞的脂肪颗粒细胞管型

图片

图24 脂肪颗粒细胞管型,仅能见到1个比较完整的脂肪颗粒细胞,其余脂肪小滴已经散落在管型内,或许即将变形为脂肪管型

3

来自我们的英文图谱专著《Urine Formed Elements》

2024年1月我们在施普林格(Springer)出版了一本英文版尿液有形成分的专著《Urine Formed Elements》,其中既有理论解读,也有大量尿液有形成分的各类形态及多种显微镜模式图谱(图25)。

图片

图25 《Urine Formed Elements》著作封面

在我们新出版的英文专著中按照国际惯例将脂肪颗粒细胞管型归类于卵圆形脂肪体管型

  • 卵圆形脂肪管型是指在管型基质中包含一个或多个卵圆形脂肪颗粒细胞(是包含有脂肪滴的细胞)。

  • 管型内的脂肪滴大小各不相同,呈淡黄色,折射性强(图26,光学显微镜,相差显微镜和暗视野显微镜对照图)。

  • 经活体染色后,脂滴无论是S染色(图27)还是SM染色(图28),均不能着色。

  • 这种类型的管型常见于肾病综合征和一些慢性肾脏疾病。

图片

图26 (原书图3.77)三种显微镜对照之下的卵圆脂肪小体管型(即脂肪颗粒细胞管型)

左:光学显微镜,

中:相差显微镜;

右:暗视野显微镜

图片

图27 (原书图3.78)经S染色后,内含的脂肪小滴不着色

图片

图28 (原书图3.79)经SM染色后脂肪小滴仍不能着色

05
临床病例

1

病例1

肾病综合征患者,尿中可见脂肪颗粒细胞管型(图29)

图片

图29 管型内左侧含有一个较大的典型脂肪颗粒细胞,还含有肾小管上皮细胞

2

病例2

狼疮性肾病患者,尿中检出脂肪颗粒细胞管型,左侧含一个较大脂肪颗粒细胞,中部含一个较小的脂肪颗粒细胞,紧邻还有一个肾小管上皮细胞。

图片

图30 含脂肪颗粒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脂肪颗粒细胞管型

3

病例3

高血压伴肾功能衰竭患者尿中检出脂肪颗粒细胞管型

该患者为年轻男性,尿干化学蛋白质强阳性,潜血弱阳性,进行尿沉渣显微镜检查可见到脂肪颗粒细胞和脂肪颗粒细胞管型等多种异常发现。(图31-33)

图片

图31 患者尿干化学测定结果

图片

图32 排成一列的脂肪颗粒细胞,但没有蛋白质基质包膜,因此不是管型

图片

图33 含有3个脂肪颗粒细胞和1个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管型,可以归纳为脂肪颗粒细胞管型,可见到有明显蛋白质基质的透明管型包裹。右侧还有一个典型颗粒管型。


06
讨  论

01

脂肪颗粒细胞管型的名称是《专家共识》重新定义的一类管型,其曾用名称为复粒细胞管型,今后建议废止。

02

该管型的形态特点就是在蛋白质透明基质内至少含有一个典型的脂肪颗粒细胞。

03

在国外同行发表的专著中并没有这个名称,因为细胞内含有圆形或卵圆形脂肪小滴,因此多归类于脂肪管型(Fatty Cast),也有被称为卵圆脂肪小体管型(Oval Fat bodies Case)的名称。脂肪颗粒细胞管型并没有对应的英文词汇,建议使用国外通行的名称或缩写(OFB cast)。

04

脂肪颗粒细胞内含的脂肪小滴通常有两种,因此脂肪颗粒细胞管型内的脂肪成分也有两种,分别为甘油三酯和胆固醇,也可两者并存。

05

脂肪小滴性质研究,国外同行都明确指出苏丹Ⅲ染色时甘油三酯(中性脂肪)脂滴呈橙色或橘红色,胆固醇质不会染上橘红色(图33);胆固醇酯则具双折射现象,使用偏振光显微镜观察,其脂滴可呈现“马耳他十字”结构(图34),甘油三脂则不会出现。脂肪细胞内的脂肪小滴染色效果及偏振光效果示意图(图35)。 

图片

图33 甘油三脂成分为主的脂肪管型(日本Osaka大学医院图片)

图片

图34 脂肪管型对照图(A光学显微镜,B相差显微镜,C暗视野显微镜,D偏振光显微镜)。注意偏振光显微镜下的脂肪小滴呈现马耳他十字结构,因此内含脂质成分可判定为胆固醇脂。(来自RenalFellow网站)

图片

图35 脂肪滴染色和偏振光示意图

日本JCCLS《尿沉渣检查》图谱中有一个精彩的脂肪管型图(图36),一个脂肪管型中插入了一片胆固醇结晶。其文字描述中写道,透明的管型基质中含大量大小不一的脂肪颗粒,也插入了一个方形的胆固醇结晶,因此报告为脂肪管型和胆固醇结晶。

图片

图36 脂肪管型和胆固醇结晶

06

我国同行在鉴别尿中脂肪小滴、脂肪颗粒细胞、脂肪颗粒细胞管型的性质和内含方面了解不多,做的不够。希望今后能通过染色或特殊显微镜使用达到鉴别的目的。

07

我国检验本科教材《临床检验基础》中在描述脂肪管型时并没有给出含有不同脂质成分的脂肪滴所表现的特点,仅写作:

脂肪滴较大时可在偏振光显微镜下见到“马耳他十字”结构,脂滴较小时则互相重叠,苏丹III染色可出现橙红色或红色。

其实这是混淆了两类脂质的不同性质与特点,希望新版教科书能予以纠正和补充。

08

无论是脂肪管型还是脂肪颗粒细胞管型的发现都具有诊断价值,如有发现应该及时报告临床。特别是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严重损伤和大量脱落的疾病,在肾病综合征、肾功能衰竭等严重疾病时更应该注意和报告。

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  张时民

写于2023-12-28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血液学与体液学学组. 尿液检验有形成分名称与结果报告专家共识 [J] .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21, 44(7) : 574-586. DOI: 10.3760/cma.j.cn114452-20210115-00038.   

2.张时民.实用尿液有形成分分析技术(第二版).北京.出版社人民卫生.2020.

3.几本国外尿液形态学著作


图片
内容来源 | 张时民的学术课堂

排版 | znm

审校 | 金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