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华山寺院巡礼 (八) | ​慧居寺

 依薷书坊 2024-02-04 发布于福建

慧居寺(全国重点寺院)

住持:大慈法师(2014年至今)

地址:闵园景区,天台路11号

电话:0566-2831703(客堂)


慧居寺,地处闵园通往天台的登山道沿途,由凤凰松辗转上行20分钟即到。慧居寺面朝一片青翠竹海,背倚一方原始山林,一弯溪水从寺旁曲折而下。这里远离尘嚣,环境清幽。

图片

1
寺院历史

慧居寺,原名慧庆庵,始建于清代,清末住持僧仁琳扩修。1938年住持僧普明募化重建大殿,扩充寮房,安单接众,始具丛林规模,易名慧居禅寺。

抗日战争时期,青阳中学曾迁于慧居寺办学。1943年住持僧果乐。1948年住持僧果宽。1953住持僧理空。1982年九华山管理处重修殿宇。1983年慧居寺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1984年全部佛像上漆贴金。1986-2013年住持僧悟禅,新建韦驮殿、藏经楼等。2013年至今住持僧大慈。

图片

2
寺院建筑及佛像

慧居寺重建于民国时期,时值乱世,经济萧条,当时九华山山路崎岖,建筑材料不具备运送上山的条件,加之慧居寺地处深山腹地,所有的建筑材料基本都是就地取材,以花岗岩石铺筑地基,门窗以石条为框架,围护墙体用青砖或小块石加糯米灰浆粘合砌筑,屋顶盖陶瓦或铁瓦。木构架则取用山中所产的松、杉木等。如今走过百年沧桑,慧居寺大殿仍保持民国建筑风貌。

慧居寺虽地处山坳,但殿堂布局亦依照寺庙建筑规制展开,尽可能遵循中轴对称式,前后丛列三殿,大殿与韦陀殿隔路相对,大殿后身为地藏殿和观音殿。后院高台处为藏经楼和山门殿。这是一座百年道场,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三座殿堂及殿中供奉的所有佛像均为安徽省重点保护文物。

图片



山门殿



山门殿也叫兜率宫,兼具佛道文化。这是一座宫殿式建筑,重檐歇山顶,位于天台登山道一侧,体现了江南山地寺院依山就势的特点。

走进山门殿,迎面是一尊大肚弥勒,这是以布袋和尚为原型塑造,常见于汉传佛教寺院。布袋和尚名为契此,唐末五代僧人,浙江奉化人,常露腹欢喜,手执布袋,禅机幽默,所以被称为布袋和尚,民间相传他是弥勒菩萨的化身。

类似还有唐代九华山僧人金乔觉被民间视为地藏菩萨的化身,同样是出于宗教以及信众需要。不过九华山要比浙江奉化雪窦山幸运,随着明清时期佛教世俗化以及白莲教的影响,汉传佛教界最终确定了以文殊、普贤、观音、地藏为核心的四大菩萨信仰,九华山也拿到了四大佛教名山最后的入场券。

图片



韦陀宝殿


韦陀宝殿位于天台登山道沿途,依山就势而建,宫殿式建筑,看似一层,实为两层。上层为韦陀宝殿,下层为祖师殿。

韦陀宝殿供奉韦陀菩萨,又称韦驮天,他原是古印度婆罗门教的天神,后来被大乘佛教吸收为护法天神。在汉传佛教寺院中,韦驮菩萨都是立于弥勒佛的背后,面对大雄宝殿,身披铠甲,手持金刚杵,威风凛凛。他的职责是护法安僧,职责范围是感应三洲,属于大乘佛教的护法体系。

婆罗门教和佛教都起源于古印度,同样信奉轮回转世、因果业报之说,它们在发展过程中既互相斗争,又互相影响。婆罗门教是一种多神教,崇拜众多的神祇,以梵天、毗湿奴、湿婆为三大主神,认为人类可以通过祭祀求得神灵的帮助。佛教则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因缘和合而成,没有永恒的存在,包括神灵在内。虽然原始佛教和婆罗门教在神论和教义上存在巨大的差异,但大乘佛教为了吸引信众,吸收融合了大量婆罗门教的元素,包括经典、著作、思想、观念、禁忌和修行方法等,宗教也确实需要有足够多的教义才能使人信服。

如今常见的烧香、许愿、祈祷等行为,实际都是有神论的体现。佛教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有赖于不断地变革教义,而佛教如果在世间留存下去,它的世俗化也是不可避免的,直到最后只剩一个空壳。

图片

图片




大雄宝殿


大殿正中供奉三世佛,从左到右依次是主管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主管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主管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


三世佛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崇敬对象,常见于内陆寺院。具体还分为按照时间表述的竖三世佛,以及按照空间表述的横三世佛。竖三世佛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三劫佛。按照大乘佛教的说法,过去佛有很多,即使在所谓现在“贤劫”中也有很多佛,然而中国在寺院造像中常以燃灯佛代表过去佛,现在佛是释迦牟尼佛,未来佛是弥勒佛。横三世佛是指三个佛世界的佛,中国选取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为横三世佛。对此,南传上座部佛教则只尊奉释迦牟尼佛,在斯里兰卡、泰国、缅甸以及云南西双版纳等地佛教寺院的主要殿堂,多数都是只有一尊释迦摩尼佛的造像,偶尔有两位阿罗汉站立左右。

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随着对般若空义、中道和涅槃佛性等思想的阐释和发挥,形成佛有三身的说法,中国大乘佛教认为十方三世有无量诸佛。在深入传播过程中,受传统文化、民间风俗、宗教习俗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佛菩萨信奉和供养体系。

图片


大殿内有两幅经典的楹联。

其一为:“前后三三,参交凡圣,峰峦九九,名重东南”

讲的是慧居寺的整体布局为前后各三进,分别为三大开间,且与俗人居住的闵园村为邻。九华山有九十九座山峰,在东南地区享有盛誉。

其二为:“长江此仙堑,云海苍茫,时闻天风传塔语;九华真佛国,梵宫巍峻,日照神岭散炉烟”。
这两幅楹联的作者是宏志法师,题写时间是在1935年,宏志法师当时担任九华山祇园寺住持。《九华山史话》赞美说:“联语工整, 书法洒脱遒劲,字里行间绘声绘色,具有浓郁的宗教气氛,是九华名僧宏志的杰作。”

宏志法师是何许人也,这里有一段“四兄弟齐心礼佛”的九华山往事。四兄弟指的是清朝最后的贡生边怀青的四个儿子,宏志法师俗名边正方(1904-2000),家中排行老三,他的大哥是宏瑞法师(1896-1967),宏瑞法师曾参加北伐军讨袁,北伐失败后逃至九华山,1921年在祇园寺出家,1937-1949年担任祇园寺住持,1962年担任九华山佛教协会会长。


图片

在三尊大佛的后方两侧供奉有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其中手持如意,身骑青狮的是以智慧闻名的文殊菩萨。手持莲花,身骑白象的是以大行闻名的普贤菩萨。他们呼应大殿正中的释迦牟尼佛,这种造像组合称为“华严三圣”,其理论依据来自大乘佛教经典《华严经》。


在《华严经》中,文殊菩萨是毗卢遮那佛最重要的两位助手之一,长期陪伴在佛陀的左侧,象征着佛法的智德和证德,代表着大乘佛法走入人群之中的诸多方便善巧、应世化俗和移风易俗的生机勃勃、以及佛法中不共世间的无上甚深智慧和金刚锋利般的般若正见。普贤菩萨,则是作为毗卢遮那佛的另一位最重要的助手,长期陪伴在佛陀的右侧,象征着佛法的理德和行德,代表着大乘佛法严密系统的理论、顺序次第的禅定和丰富具体的实践。

修学文殊菩萨的智慧,遵循普贤菩萨的行愿,其实就是把大乘佛法的无上般若智慧和具体修行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把大乘佛法菩萨道中,所有的“境、行、果”,都迅速地修学契入和圆满完成。

图片

大殿两侧的佛台之上,分别供奉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位的十八罗汉。他们或机敏乖巧,或文静沉思,或大智若愚,姿态神情各异,刻划得细腻入微,个性分明,造型活泼生动。这一堂罗汉造像形象饱满,塑像技艺精湛。

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即自觉者,在大乘佛教中有佛、菩萨、罗汉的果位排序,罗汉为第三等,但是在上座部佛教中罗汉则是修行所能达到的最高果位,在早期佛典里,佛陀就是一位大阿罗汉。玄奘法师翻译的《法住记》中记载了十六罗汉的名字和住地,说罗汉是遵照佛陀嘱托,常住世间,护法佑民。至于十八罗汉,则是在十六罗汉的基础上加了庆友和宾头卢,或者迦叶和君屠钵叹。元代以后,十八罗汉取代了十六罗汉,在寺院中更为流行。

图片

图片



地藏殿



穿过大雄宝殿,后殿一层即为地藏殿。

地藏殿供奉供奉九华山“地藏三尊”,主尊为结跏趺坐的金地藏菩萨,头戴五佛冠、身披袈裟、手持摩尼宝珠,左协侍为身着袈裟、手持锡杖的道明和尚,右协侍为身着俗装、长须白髯的闵公。民间相传闵公是九华山最大的地主,乐善好施,闵公和儿子道明先后拜金地藏为师进入佛门。金地藏莲花座下有一头形似狮子的怪兽,名为谛听,是金地藏的坐骑。

金地藏即唐代的九华山僧人释地藏,因俗姓金,法名地藏,后来被人称为“金地藏”,宋代便已流行,直到今天。释地藏作为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在长达一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由人到菩萨的神化过程。约在宋明之际,金地藏与地藏菩萨开始在信众之中产生混同,而在明清时期,封建王朝集权专制,社会氛围压抑,当时从朝廷到民间都流行造神,典型如关二爷、包青天等,同样佛教信众并不懂高深的佛教义理,他们更需要现身说法式的教化,明代地藏信仰盛行,所以金乔觉(金地藏)就被视为地藏菩萨的示现,用来解除民众对死后世界的恐惧。由此金乔觉被神化,一方面出现了袈裟借地、谛听等传说故事,另一方面与目犍连、光目、地藏菩萨的故事逐渐统一。

这也是明代中国佛教史的大事件,即金地藏为地藏菩萨应化以及其道场在九华山之说,在僧俗两界确立。随着地藏信仰的繁盛,九华山也凭借金地藏的故事在乾隆年间正式跻身四大名山。

图片

当前人们对“菩萨”的认知普遍来自明代神话小说《西游记》,孙悟空遇到麻烦就去南海请观世音菩萨,于是人们就把菩萨理解成“骑着狮子或者白象在天上住,或者供养在庙里,需要人请他下凡普救众生的神仙”,实际这是很大的误解。

其实真正的菩萨永远不住天上,他们只住人间。而且菩萨绝不像常人想象的那样神通广大,他们像凡人一样解决不了很多问题,他们大多是没神通的。少数有神通的菩萨,神通也多是在入定方面,和俗世生活没有关系。当前常见“金地藏菩萨”的说法,这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回归。


观音殿



从地藏殿后沿楼梯上行,二层为观音殿,供奉一尊男相观音

当前男相观音在汉传佛教寺院相对少见,慧居寺的这尊男身观音是上世纪二十年代住持普明法师为体现九华山佛教历史悠久源于大唐这一特点,而刻意塑造的。佛龛前的对联饶有趣味,“观音由来非女子 慈航到处有婆心”。

观世音菩萨,起源于印度佛教。西晋时期,竺法护法师曾翻译为“光世音菩萨”;南北朝时期,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则翻译为“观世音菩萨”;到了唐朝,三藏法师玄奘又翻译为“观自在菩萨”。在民间信仰中,观世音常被尊称为观音佛祖、观音大士、白衣大士。

佛教自西汉正式传入我国,直到隋唐时代,观世音菩萨始终都是“须眉大丈夫”的形象。五代十国时期,观世音菩萨像开始向中国侍女形象转变,北宋时期一些僧人宣称道教的“慈航真人”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此后按照中国侍女形象塑造的白衣观音、鱼篮观音逐渐成为观世音菩萨像的主流。“观世音菩萨是大乘佛教中一位女菩萨”的观念,也迅速在民间开始流传,并被多数人所接受。随着《西游记》等文学作品的渲染,以及民间的口口相传,许多人已经不知道观世音菩萨原本是一位须眉大丈夫的佛典原型。

观世音菩萨位列大乘佛教四大菩萨,以内在的慈悲和外在的神力教化著称,在大乘佛教以及民间信仰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自从佛教传入我国,在历代的各种佛教画像以及造像中,也是以观世音菩萨像最为常见。是以民间在宋代曾有过“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亲切形容,元明清以至于近代,对观世音的信仰有增无减,实际已经成为民间佛教乃至整个民间信仰的核心。
图片


九天玄母圣殿



从观音殿后门再拾级而上,便来到了后院,这里地处高地,有两座同期的宫殿式建筑,靠西的是古藏经楼,一层为九天玄母圣殿。

图片

九天玄母即九天玄女,俗称九天娘娘原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后经道教增饰奉为女仙。传说她是一位法力无边的女神因除暴安民有功,玉皇大帝才敕封她为九天母。

九华山很多地方都有佛道融合的痕迹,慧居寺最为突出。

九华山佛教主要发展于明清时期,明初朝廷奉行儒教主义,并以此抑制佛教的发展。朱明皇帝一方面引导佛教服务于“孝子慈亲”,另一方面推进佛教的宗法化,这些行为都加速了佛教的世俗化。当时佛教界为了争取发展空间,便主动与道教以及其他民间信仰融合,其中佛道融合也可以从《西游记》中品味,如来佛祖、观音菩萨是佛教的,玉皇大帝、太上老君是道教的,两个体系互相包容,彼此理解,和谐共存。
图片



悟禅老和尚舍利塔


悟禅老和尚舍利塔位于大雄宝殿东侧的平地,是一座五级石塔,2015年建成。

图片

悟禅法师是慧居寺的前任住持。上世纪80年代,文革刚刚结束,九华山佛教百废待兴,当时九华山宗教部门派悟禅法师到慧居寺。悟禅法师七岁时便跟着母亲从湖北老家到九华山出家,1986年住持慧居寺后,他不辞劳苦,借着国家改革开放落实宗教政策的春风,大力整肃扩建慧居寺,在悟禅法师的带领下,慧居寺先后扩建了韦陀殿、山门殿、九天玄母殿以及藏经楼。悟禅法师于2013年12月25日(农历冬月廿三)凌晨1时07分安祥示寂,享年近百岁高龄,于2013年12月31日依佛制荼毗火化,次日结得五色舍利花。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