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灿若星河!来自一千多年的“北魏蓝”,美到窒息!

 睫毛上的风尘 2024-02-04 发布于北京

图片

在众多出土文物中
青铜器、陶瓷器早已屡见不鲜
令人意外的是
一千多年前的古人
已经掌握了玻璃吹制技术
这一期带你认识北魏玻璃器
看看究竟有多美吧!


流光溢彩,灿若星河

——来自一千多年前的北魏玻璃瓶

深邃又神秘,带着沧桑与浩瀚的蓝,就像蔚蓝色的天空,以及我们蔚蓝色的星球,这种蓝,被人们称为“北魏蓝”

这只北魏玻璃瓶放在我们今天或许并不稀奇,但在离今天1600年以前,它的出现无疑是一件极为罕见和不寻常的事......

图片

称:北魏玻璃瓶

尺寸:高3.2厘米,口径2.2厘米,底径4.4厘米。
出 土:2001年大同市城南七里村北魏墓群出土。
大同市博物馆收藏

此文物器型小巧,素面,口沿外卷,矮颈,肩部略宽,腹部圆鼓,平底。器盖呈球形,小尖嘴已残。为天青色,透明度较高,是吹制玻璃中的精品,也是大同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图片

北魏·玻璃小瓶

大同市博物馆藏

与此件北魏玻璃瓶相近的还有来自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北魏时期的蓝色透明玻璃碗

图片

【名 称】蓝玻璃碗

【年 代】北魏时期

【出 土】内蒙古伊和淖尔墓群

【尺 寸】高4厘米,内径9.5厘米

这只蓝色透明玻璃碗,外形简洁而优雅。它高4厘米,内径9.5厘米,没有过多的装饰和花纹。弧形的碗壁下敛,圆口微微向外敞开,整个碗身通透无瑕,如同清澈的湖水,纯净而宁静。

这时期的玻璃器比较常见的是玻璃珠、环等小型装饰品。然而,这些蓝色透明玻璃瓶碗的出现,无疑是中国玻璃制造技术发展历程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异彩纷呈 异宝云集

——古代东西文明交流中的玻璃艺术

根据考古资料记载,是大月氏将玻璃制造技术传入北魏,使北魏的玻璃制造技术得到了发展,这种技术不同于以前汉代的绿玻璃,也不同于后来隋代的绿玻璃。

北魏人打通了丝绸之路中段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魏晋南北朝时期玻璃制造业也迎来“高光时刻”,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一座重镇,胡商集聚、奇珍异宝云集。

图片

这些独特的“北魏蓝”随之传入的玻璃吹制技术,让北魏人可以“吹”出器形较大的薄壁玻璃容器。而且玻璃的透明度更高,几乎可以说是实现了“玻璃自由”。据《魏书·大月氏传》记载“自此,国中琉璃遂贱,人不复珍之。”

和西域工匠学会玻璃吹制技术后,北魏人不仅能制作小件的玻璃饰品,还能制作碗、壶等实用的玻璃器具,在大同北魏墓群中,出土了不少这种蓝色玻璃器皿。

图片

大同市博物馆藏 玻璃钵/泡(北魏  386-534 年)

图片

图片

北魏蓝玻璃器 现藏于大同市博物馆
图片北魏 玻璃残器
除了这些玻璃器,大同博物馆还有其他北魏玻璃器也非常好看的,比如蓝玻璃耳环、蓝玻璃项链……
图片
北魏 金珠玻璃项饰


长30厘米,2011年山西省大同市恒安街北魏墓出土。饰件,整件器物由大小金珠10颗,扁金饰9颗,水晶2颗,珍珠42颗,黑色、绿色小玻璃珠4800余颗组成。金珠等饰物在黑色珠串上相间分布,装饰华美。



图片

图片

文物虽有残缺,但穿越千年的北魏蓝依旧令人惊艳,折射出了1600年前的审美和制造工艺。光映日曜,圆盛月盈。一抹迷人的“北魏蓝”,藏着千年前的斑斓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