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侬写龙

 金侬 2024-02-04 发布于北京

龙腾

矫若游龙

龙举云兴

龙马精神

龙蛇飞动

龙腾虎跃

鱼跃龙门

云起龙骧

云龙飞虎

      龙在中国

  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位不凡,无可替代。

  每个时代都有反映着那个时代的龙。比如:商周龙神秘莫测,春秋战国龙变化无常,秦汉龙威武刚强,魏晋南北朝龙飘逸潇洒,唐代龙华美富态,宋明龙威严至尊。

  历经了数千年以后,龙的体态虽然变化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从形象到内涵,龙始终代表着中华民族对自然的尊重,代表着多元文化的融合,是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无穷的创造力和无限的生命力的集中体现。

  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

  “意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也在民俗生活之中有着充分的体现。

  结合历史文献研究可知,龙的起源与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氏有关。

  《补史记·三皇本纪》中记载伏羲蛇首人身,有圣德

  《拾遗记》描述伏羲出生时的样貌,就是后世传说中龙的形象。

  也就是说,伏羲与龙有紧密关系,中华民族对伏羲的敬重和崇拜就包含了对龙的敬重与崇拜。

  据考古界最新的成果,龙的起源可追溯到距今近万年。

  最早的龙以泥塑手法化形,如辽宁省查海遗址的石堆龙,内蒙古自治区兴隆沟的猪首摆塑龙,河南西水坡的蚌壳堆塑龙群。

  查海还有浮雕龙,内蒙古小山遗址有刻划龙。

  到距今5000年前后,凌家滩、崧泽文化晚期到良渚文化早期都有玉龙发现,而以红山文化玉雕龙最为多见,红山文化还有彩画龙和泥塑龙。

  由此可知,早期龙在多地区都有发现,但有主有次。

  辽河流域的龙,起源早、类型多、成系列,红山文化时期,龙的形象已较成熟,并对夏商及后世龙的演变影响深远,是中国龙起源的主干。

  “起源问题是龙文化研究的根本,是探索的本质、内涵的基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关于起源是真实物还是想象物,众多专家、学者从民族学、历史学、考古学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从考古发现看,新石器时代是龙崇拜现象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国各地先后考古发掘出各种不同的龙崇拜遗物和遗迹。

  辽河流域查海遗址出土的石堆龙、龙纹陶片和蛇衔蟾蜍陶罐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龙形象,已经具备中国龙形象的龙头、龙颈、龙体、龙鳞、龙尾、龙爪等基本特征,可以说是龙崇拜之源。

  再从稍晚各地出土的各种龙形象看,新石器时代产生的龙崇拜与农业生产有关,生动地表现出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源性。

  从查海文化时起,龙崇拜便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伴相生数千年,成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

  闻一多先生以为,龙是以蛇为本体,又融合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是因为当初那众图腾单位林立的时代,内中以蛇图腾为最强大,众图腾的合并与融化,便是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

  考古发现确也证明,史前时期的龙已是多种动物的龙化,如熊龙与猪龙。更有多种龙化动物的组合,如内蒙古小山遗址出土的陶尊上刻划的鸟龙、鹿龙与猪龙,凌家滩和牛河梁遗址出土的龙与凤组合的玉饰,特别是龙与花(华)的结合,被认为是从中原到北方更为广阔区域古文化的结合,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集中体现。

  随着时代变迁,龙意象也有所变化。

  但从考古来看,每个时代的龙都反映着那个时代的特征。如商周龙的神秘感,春秋战国龙的多变化,秦汉龙的威武刚劲,魏晋南北朝龙的飘逸洒脱,唐代龙的华美富丽,宋明龙的威严至尊。历经数千年,其体态虽然变化无穷,但万变不离其宗,从形象到内涵,龙始终代表着中华民族对自然界的尊重,代表着多元文化的融合共处,成为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无穷的创造力和无限的生命力的集中体现。

  中国农业文化的物质基础主要是农耕自然经济,原始先民的精神文化活动是与农业生产性经济密不可分的。

  在这种经济环境下,龙崇拜成为原始人类意识形态的反映。

  经历后来几千年的发展,龙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和精神核心的代表,一直贯穿、影响中华文明发展的悠久历程,是民族发展强大的精神动力。

  我们自豪地称自己是龙的传人,这是血浓于水的爱国情怀;龙腾九霄、遨游四海、畅通天地,这是奋发精神;龙嘉瑞吉祥但又勇猛威严、百折不挠,这是抗争精神……所以说,龙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代表。

关于金侬:

本名张扬,书法落款名金侬,常用笔名废墨。

非著名书法家、影评人,记者,资深媒体人,小说家,编剧。

  中国文联编审,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评委,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书画协会会员,中国书画院会员,中国书法名家联合会理事,中国民盟书画院会员,中国民盟北京市委文化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政协书画院会员,清华附中特聘专家级书法教师,文化部老年大学特聘书法教授,原《大众电影》杂志编辑总监。

  更多资讯,可搜寻头条百科金侬词条,百度一下金侬书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