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友分享丨略萨提问马尔克斯——《两种孤独》书摘

 置身于宁静 2024-02-05 发布于浙江

略萨提问马尔克斯

摘自 / 《两种孤独》

摘录 / 怀疑的一代

如果细读一位创作者的作品与相关材料的话,那末在对其进行提问时,是可以事先猜出他会回答什么。

因此,在当下回望一九六七年秘鲁国立工程大学的对谈时,马尔克斯的回答不难预料。

提问是开掘素材的一种方式,如何提问,如何让访谈者知无不言,这仰赖于提问者的视野以及事前的准备工作。更常见的情况是,即使获得了提问马尔克斯的机会,获得了与其对谈的机会。提问者也不知道要问些什么,或者问题并无太大价值。翻看一些访谈录,此种事例不胜枚举。

幸运的是,在一九六七年的那场对谈中,提问马尔克斯的略萨。略萨显然是一名优秀的提问者,步步紧逼,尽力开掘马尔克斯这座矿山。

在当下,研究略萨的提问,比探讨马尔克斯的回答更有意义。

略萨问了什么?略萨为什么要这样问?略萨在提问中透露了什么?这值得深入探讨。

下面,我将略萨向马尔克斯提出的问题摘录如下。(以下内容全都来自《两种孤独》,摘录内容有删减)

图片

Photo by Ahmed Nishaath

1:有件事经常会发生在作家身上,可我觉得同样的事却不会发生在工程师或建筑师身上。人们经常会自问这样一个问题:作家有什么用?人们清楚建筑师、工程师、医生的作用,但对象换成作家时,人们就疑惑了。甚至那些觉得作家有些用处的人也无法做出具体解释。我想向加夫列尔提的第一个问题恰恰与此有关:请向在场的听众解释一下这个问题,也向我解释一下,因为我有时也会对此心生疑惑。你认为身为作家的你有什么用处呢?

2:也就是说从社会层面来看,你认为文学是一项特别具有破坏性的活动。那么另一个有趣的问题就来了,现在请给我们讲讲,你认为文学的破坏性力量,或者说文学在社会领域表现出的不顺从性,是能够以某种方式被作家预见或估量的吗?换句话说,作家在创作短篇或长篇小说时,能够预见他的书在到达读者手中后引发的煽动性、破坏性效果吗?

3:这样看来,纯理性的因素在文学创作中并不占主导地位。那么占主导地位的又是哪些因素?决定文学作品质量的到底有哪些东西?

4:那么我觉得如果你能讲讲这个家人对你起到了怎样的激励作用、给你的书提供了怎样的素材的话,肯定会非常有趣。先给我们讲讲这个家人到底是谁吧。

5:我在巴黎一份杂志上读过一篇关于你的作品的长文,它说孤独——《百年孤独》和你之前作品中的重要主题——是美洲人的特性,它代表着美洲人严重的精神问题,人们之间不沟通、不交流,美洲人天生就受到诸多限制的束缚;也就是说,他们注定要与现实产生隔阂和分歧,这使得美洲人感到挫败、残缺和孤独。你怎么看待这种观点呢?

6:现在我想知道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想要把外公给你讲的那些事情变成文学故事的?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决定把所有那些记忆和个人经历写成短篇或长篇小说的?

7:你给我们讲的这个例子从某种程度上证明了你的看法:作家总是以个人经历为出发点进行创作。我想请你给我们谈谈后一种情况,也就是说,有哪些阅读经历对你的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呢?

8:我在《百年孤独》的一个章节里读到了一个地名,我觉得它很重要,是你刻意放在那里的,就像你经常会把其他作家笔下的人物放到作品中一样,那些作家要么是你的朋友,要么是你崇敬的人,要么就是想在书里偷偷向他致敬的人。在读到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发动三十二场战争的故事时,我发现这位上校签署协约的地点叫尼兰迪亚;我觉得这个名字很有骑士小说的味道。我甚至觉得在《阿玛迪斯·德高拉》的某处曾出现过以此命名的城市或村庄。于是我想那也是在致敬,你想为那本遭到如此多诋毁的骑士小说挽回名誉。

9:也许你可以跟我们聊聊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好吧,总体来看,可以说在你的书里有一些不太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一些充满诗意和幻觉的事件,我不知道能否据此判断这是一本幻想文学作品,或者说非现实主义的作品。你认为自己是现实主义作家还是幻想文学作家呢?或者说你认为压根就无法做出类似区分?

10:你的书里有个细节曾让我很惊讶,《百年孤独》里几乎所有的人物都和别人重名,所有这些名字都重复出现。男人们叫何塞·阿尔卡蒂奥或奥雷里亚诺,女人们则叫乌尔苏拉。这是为什么呢?这是有意为之,还是说是某种下意识的写法呢?

11:我觉得我们现在已经提到两项写作的固定要素了,作家就是以它们为基础进行创作的:个人经历和文化经验,也就是作家读过的东西。不过在你的书里,除了巨大的幻想成分外,除了饱满的想象力和对小说技巧的高超掌控力之外,还有两种因素令我印象很深:《百年孤独》里不仅有略显不真实的现实——它是这部小说的基础色调,还存在着一种历史性、社会性的现实。也就是说,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发动的那些战争代表或移植了哥伦比亚的一个历史时期。那已经不再是纯虚构的世界了,而是与非常具体的现实有所关联。马孔多,那些奇妙事件发生的小镇,也能展现拉丁美洲的问题;在马孔多,香蕉种植业先是吸引了冒险者,然后是外国公司。我认为你用书中的一个章节天才地描绘了拉丁美洲的殖民剥削问题。这也是你的作品中的新要素。我希望你能向我们解释一下这一点。

12:这样看来我觉得我们已经知晓你用来进行创作的原材料是什么了,即作者用来进行创作的原材料:个人经历、文化经验、历史事件、社会事件。那么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把所有这些素材、所有这些配料转化成文学……如何借助语言把它们变成想象的现实。

13:我们为什么不先聊聊你的早期作品呢?从第一本开始。

14:你在那个年纪就已经想讲述马孔多的故事了?

15:所以说你在十七岁时已经有了写这本书的意图,你已经感觉自己是个作家,需要完全靠写作谋生,把文学当作最终使命了吗?

16:但是在写书之前你做了不少其他事情,不是吗?最开始,当你无法全身心投入文学中时,你主要从事记者行业。为什么不给我们讲讲在写《百年孤独》之前,你是怎么协调记者工作和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的呢?

17:你觉得这些同时进行的工作加大了你实现文学抱负的难度吗?还是说它们对你成为作家提供了帮助和经验并激励了你?

18:我觉得是时候聊聊拉丁美洲当代小说家了。人们近来对拉丁美洲小说的“爆炸”谈论颇多,而它毫无疑问是真实存在的。在最近十年或十五年里发生了一些有趣的事。此前,我认为拉丁美洲读者对所有拉丁美洲作家都持有偏见。他们认为只要是拉丁美洲作家就肯定写得不好,除非他能证明自己。如今发生的事情恰好相反。拉丁美洲作家的读者数量显著增长,而且拉丁美洲小说家不仅在拉丁美洲内有让人吃惊的读者数量,在欧洲和美国也很受欢迎。人们在热情地阅读和评论拉丁美洲小说家的作品。这种现象从何而来?到底发生了些什么?你对此有何看法?

19:你觉得标志着拉丁美洲小说高峰的这场运动主要是因为拉丁美洲当代作家对文学抱负更加严肃,或者说在文学事业上投入得更多,对吗?

20:我还想问一个与这场“文学爆炸”及其作家群体相关的问题。除了读者数量增加、读者对本土作家的兴趣增加这些明显的因素之外,从作家本人的视角出发,你认为这场叙事文学高潮在整个拉丁美洲范围内兴起的原因是什么呢?

21:我们继续关于拉丁美洲当代小说的话题,还有个情况十分有趣:大部分拉丁美洲“流行”作家都住在国外:科塔萨尔从十二年前开始就住在法国了;富恩特斯现在住在意大利;没记错的话你也有十二年或十四年不在哥伦比亚,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很多人,大多是记者和学生,对此心怀疑惑,而且不无担心。他们时常会问这些作家的自愿流亡行为是否会对他们刻画本国现实造成负面影响;那种距离感,或者说未身处国内的情况,是否会模糊他们的视野,让他们在无意识中扭曲本国的现实。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22:我想请你再谈谈下面这个话题:你是从哪个层面出发判断自己是个拉丁美洲小说家的?是因为你的小说主题吗?我之所以这么问是因为我想举出博尔赫斯这个特例来。他的大部分作品的主题都很难被认定为与阿根廷相关。

23:好吧,我认为无论是小说家的大量涌现,还是他们的雄心和勇敢,都与社会危机有着奇妙的联系。我认为一个正处于繁荣期、内部和谐稳定的社会对作家的激励比不上一个——正如当代拉丁美洲社会一样——深陷内部危机、行将崩坏垮台的社会,即处于转型和变革期的社会,我们不知道这种社会将带我们去向何方。我觉得这种形同死尸的社会更能激发作家的创作灵感,能为他们提供更多有趣的主题。不过这又让我想到另一个关于拉丁美洲当代小说家的问题。你说如今我们这些国家的读者对拉丁美洲作家写的东西感兴趣,是因为这些东西满足了他们的需求,也就是说,向他们展现了他们生活于其中的现实,并帮助他们看清自己身处的环境,我十分认同这一看法。现在,毫无疑问拉丁美洲作家间的相似性已经所剩无几了。你刚才就指出了在两个阿根廷作家的作品之间存在的差异:科塔萨尔和博尔赫斯。可如果我们把博尔赫斯和卡彭铁尔作比较的话,差异就更大了,算得上是鸿沟般的差异,将奥内蒂和你本人作比较,或者将莱萨马·利马和何塞·多诺索作比较,结果也是一样。从技巧、风格以及内容的角度来看,他们的作品间的差异是很大的。你认为可以用某种共有的称呼来指代这些作家吗?他们之间有什么相似性?

24:我觉得你的这个想法很让人激动。如今,在这本由全体拉丁美洲小说家书写、代表拉丁美洲整体现实的全景小说里,你认为是否存在作为现实一部分的非现实?那正是博尔赫斯擅长描写的东西。你不认为从某种层面上来看,博尔赫斯正在描写和展示阿根廷的非现实、拉丁美洲的非现实吗?而在主导着文学的全景现实中,他的非现实也是一个维度、一个层面、一种状态,不是吗?我向你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我在剖析自己钦佩博尔赫斯的原因时总是会遇到一些困难。

25:好吧,我们现在来聊聊在文学世界中有些边缘化的一个领域,不过它和文学又有某种联系,即历史领域。尤其在我们这些国家,我想许多读者、学生和评论家都很在意这个问题。作家的文学态度与其政治态度之间的关系。人们认为作家在面对社会问题时应该具有某种责任感,这种责任感不应该只体现在作品中、写出来的文字里,也应该体现在政治态度上。我很想知道你在这一问题上的个人立场是怎样的,也就是说你的文学态度和政治态度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6:你不认为在作家进行创作时,上述两个因素中的某一个更深刻、更具决定意义吗?就你的情况来看,在写《百年孤独》时,举个例子,你曾为这本书的主题费了些心思,它令你着迷了许多年,让你费心的到底是什么?是某些想法还是某些信念?你想写的是马孔多的故事,哥伦比亚内战的故事,给那里带去屠杀和悲惨境况的香蕉种植园的故事?还是说你实际上想要呈现或从内心释放的主要是某些逸事或某些幻觉般的情节?又或者你想要释放的是某些轮廓已十分明晰的人物?是某种意识形态还是某件奇闻逸事把你推向……

27:我觉得在场的同学们肯定对作家如何写作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作家进行创作遵循的是怎样的步骤呢?有些因素具有根本性的推动作用,例如讲故事的欲望。那么,从这种欲望开始支配你,到书出版,这中间有哪些阶段?发生了什么?

28:可是你在语言方面到底遇到了什么问题呢?我不想用“割裂感”这个词,不过《百年孤独》的语言与你之前作品中的那种朴素、精准、高效的语言相比,的确丰富了许多。

29:你觉得整个拉丁美洲克里奥尔文学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具体来说,我指的是罗慕洛·加列戈斯、豪尔赫·伊卡萨、欧斯塔西奥·里维拉、西罗·阿莱格里亚那代人,那代人可以被统称为“风俗主义派”“本土主义派”或“克里奥尔主义派”,他们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又有什么东西消失了?

30:就形式和技巧层面来看,你认为拉丁美洲当代作家亏欠欧美作家更多,还是亏欠我们拉丁美洲本土前辈作家更多?

31:福克纳的那种侵略式的影响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他是当代最重要的小说家吗?还是说仅仅因为他的风格十分独特、极具吸引力和启发性,才经常被人模仿?

32:除了福克纳和我们在前天提到的《阿玛迪斯·德高拉》之外,还有哪些小说家或作家让你难以忘怀?举个例子,你重读过哪些作家?

33:我读到很多评论家指出你的作品也受到了拉伯雷的影响,我对此感到又奇怪又惊讶。你如何看待这种说法?

34:马孔多是怎样诞生的呢?你写的许多故事的确并非发生在马孔多,而是发生在“镇子”里,对吧?但我看不出“镇子”和马孔多有什么根本性差异。我认为从某个层面来看,那就是同一地点的两个名字罢了。你是怎么想到要写那个并不存在的镇子的故事的呢?

35:我还有个关于马孔多的问题。在你的这部最新小说里,在最后一章,这个小镇被狂风卷走了,它被卷到空中,消失不见了。在接下来的作品中你要怎么写呢?马孔多还会再次出现吗?

36:昨天我们也提到了在《百年孤独》之后你已经开始写或想要写的小说:《族长的秋天》。能给我们讲讲这本书吗?

37:我想再问你最后一个问题。首先,你之前写的书在你的国家取得了成功,你在哥伦比亚为人所知、受人尊敬,不过实际上我认为《百年孤独》才是让你真正成名的作品。它让你忽然之间成了明星,成了被人们围绕的作家,你觉得这会对你未来的文学创作产生怎样的影响?

38:你是否觉得这种知名度、对成就带来的后果的恐惧影响了你,促使你离开拉丁美洲并到欧洲定居?

图片

  内容来源

《两种孤独》

作者: [哥伦比亚]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 [秘鲁]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出品方: 新经典文化
原作名: Dos soledades
译者: 侯健
出版年: 2023-4
ISBN: 978757350514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