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印度经济是内生增长?别出来丢人现眼了

 专打抄袭勾 2024-02-05 发布于天津

印度的经济发展是一种沙俄式的增长,而sino是一种旧德国式的增长,两者的基本逻辑与经济伦理都是不同的,你当然可以从数字上做非常粗糙的比较,但某人将两者相提并论,甚至用“内生增长”来形容,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自取其辱。可笑的是,用“增长动力是学习模仿速度和经济规模”这种鬼话来搪塞,本质上是在说非洲、印度、拉美(巴西)一定能崛起,巴西在瓦加斯时期就已经有了这种伪内生增长的逻辑。学习和模仿当然是很重要的一环,凡是有些常识的也都知道“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概念,但即便不从资本内生-技术内生的逻辑出发,单纯看这种学习速度,也是在严重偷换概念,学习速度快和你有没有自发创造力没有必然关系,内生增长中最重要的就是知识的生产,而不是知识的复制,复制不是创造、不是扩散,就像某人生造的“文化资本”和某些人滥用这一概念一样,资本是要派生出更多、更新的收益的,而不是资本本身的复制与平摊,你去讲经,别人听了,请问这是“资本”吗?显然不是的。

不要把复制和生产混为一谈,这是两码事。

巴西曾经学习的速度也很快,毕竟它的人口规模可是远超俄国以外的任何一个欧洲国家的。但能因此说巴西出现了什么“内生增长”逻辑吗?显然是不能的,今天为了某些目的给印度强行戴高帽,不得不说是令人作呕的东施效颦、故伎重施了。沙俄曾经相对于西欧,也正如今天的印度之于西方、sino。当然,沙俄与印度也是有区别的,一个资本账户完全开放,另一个半开半不开,不过实际上没有太大区别,很简单的道理,1907年金融危机,沙俄也是受冲击的了,2008年印度,也是受严重冲击的了,唯一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两点,政治上,沙俄是绝对君主制,印度是弟煮共和;经济上,沙俄允许西欧资本投资金融、工业等几乎全行业全领域,而印度是半开放的允许投资金融,工业其实也是半开门,但是印度内部行业垄断、限制太多,所以工业投资没有什么意义。

沙俄的土地制度松动,斯托雷平改革之后,农奴主转化为一般意义上的弟煮,印度的弟煮利益是难以撼动的,土地的政治意义超越了一般的经济意义,所以印度新修建铁路、大工厂的征地难度远高于沙俄,这也是沙俄工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而印度十分缓慢的原因。只要印度还是一个弟煮共和国,那么印度就不可能在工业方面取得高效率的增长,沙俄的工业增长,明显建立在英法德的金融资本流入的基础上,沙俄的“学习和模仿速度”“经济规模”也都很大了,我们能因此说沙俄是“内生增长”吗?显然是不行的。为什么,你把门关起来看看它还能不能活就完了。沙俄的经济在一战中,还仅仅是德奥土封锁,断绝了其与英法美的大宗贸易线,结果就内部货币贬值、物价飞涨、经济几近崩溃,这叫“内生增长”?

美国为啥算内生增长?二战就给出了例子,德意日三国除了德国,都不是很强大的列强,他们造成的全球航运和资本流动威胁,就已经使得英国军费、物运成本耗尽黄金,之后英国基本上就是被美国扶着走路了,英国在战前对世界贸易的作用有多大想必不需要多说,英美贸易也是非常重要的,英国在1941年后完全是赊账过活,德国被封锁,且对美宣战后与美国的贸易也基本断绝,那么美国的经济崩溃了吗?完全没有啊。贸易本质上就是赚顺差,用实物去买普天之下都信任的货币资本,资本拿到手,可以在内部支撑投资,投资产生社会化的工资效益,人们拿着工资去消费,敢以此为担保去贷款消费,这是一个循环,脱离了外贸就无法维持这种循环的经济体,实际上都不能算内生增长。

一个经济体能够资本自足,资本内生,就能够支撑其基本的运转和技术嬗变进程,这才有知识生产、技术内生的可能性,一旦这种内生成规模的出现,成为不可忽视的,引发资本社会性流动的动力之一,那么内生增长才会完成,可以说,一个经济体在外贸断绝、封锁的状态下仍然能够维持经济增长、进行技术革命,这才是真正的发达国家,才是真正的内生增长经济体。

印度的经济在2008年和疫情期间的表现都足以说明,印度现在的状态与一百多年前的沙俄并无本质区别,只不过印度的“金融创新”产生的资本性收益,及其衍生品泡沫的不断扩大,使得印度经济看起来有了某种伪流动性、伪内生的样式罢了。金融本身就是一件很容易靠杠杆牟取暴利的行业,印度的金融业最早是与英国殖民统治及后来的鸦片贸易等联系在一起的,孟买虽然又臭又脏,但孟买的金融业不比欧洲玩得晚多少年。印度是一系列国内存在大弟煮,弟煮共和为实质的落后小国、穷国经济希望取得突破和发展的缩影,只不过印度这个样本足够大。如果没有强力政府去执行一系列产业政策,不敢动土地精英的既得利益,同时也没有较好的工业底子,经济如何发展?印度解决的是这个问题。

印度的软件外包靠的是英印殖民留下的官僚教育体系和婆罗门的精英定位,而医药行业靠的是通过秦晖所云“低刃拳优势”,戕害那些毫无尊严可言的贫苦人的身体为实验场,换来的官方许可的盗版权限,也就是仿制药。印度的农业自然不需要说,英印在当地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地租。地租收益只要投入到商业、医药或者外包等任何一种服务业类的股票或金融衍生品中,都能获得收益,这是因为,虽然印度14亿人口,一多半是毫无地位、一辈子都不会出村的佃农苦人,但假使印度100个大城市,每个城市出1万人的上流人,婆罗门、刹帝利,家资殷实,甚至还不乏一些吠舍之类的富商,也毫不奇怪,这些富人,足以消费昂贵的进口品,每个城市再出10万中产,也就是100万富人和1000万中产,他们消费进口商品的规模就已经很可观了,单不论其资本市场、金融化的收益,就算是一般股东,收益也是很好的,做进口商的股东,本身就可以赚大钱的。

假设中产一人一年花一万刀,富人一年十万刀,那是多少?对吧,兆啊京啊就都出来了。他们的主要根基就在农村,在大地产上,然后就是地产收益投资的商业、运输、金融资产的收益,这些收益倍增之后,赚的就多得多,但是从整体上看,他们的资本是流出的,因为他们是妥妥的逆差,那么怎么办?那就借钱啊,但是歪果仁也不傻,怎么让他们乐意来、乐意借呢?当然是吧这些东西金融化,“债转股”啊。只要债转股了,你是能分一杯羹的,你就不急于要回本金,而是每年吃利息了。

印度从来都是这样的,从英属印度时期就这么搞,只不过现在看起来是自己打扮门庭,实际上换汤不换药。印度实际上是很依赖外资的,只不过这种外资不是在sino看到的那种外资工厂这种固定资本更新,而是金融上的,所以印度是系统性依赖外部资本的,不然印度精英的货币收益也会因为没有担保物而出现严重贬值,货币的信用本质上仰仗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才是根本担保物,但是很多经济体是高度外生的,所以他们的担保物成了外国货币,这也是看住美元等说法的本质内涵,不过人们一般就不去看的那么深而已,所以出现了所谓的石油、黄金等等担保,实际上这些大宗商品都以靠金融市场操作给你把价格打到底裤输光都不够的地步。

sino最初看住美元的意思也差不多,就是靠外贸,外贸本质上就是看进口方乐不乐意进口嘛,说白了就是看进口国的经济增长好不好,从抽象意义落实到具体担保物,就从美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转嫁到美元身上。去美元化的本质也是把经济增长的担保物从美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转移到自身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上,这是归根结底的意义。印度卢比做不到,本质上是印度经济做不到不依赖外界而可以实现增长的可持续,对不对?

sino的地租经济,自然是有弊端的,但地租经济说到底,反而是促进内生的一个跳板,如果没有这个内部支撑,我们的生产社会化是做不起来的,没有这个资本积累,消费、投资的一个内部循环流是建立不起来的,不动产成为财富符号,恰恰是大宗消费和大宗投资的对接,实现了内部的资本流动,有这个支撑,经济的基本面就是可控的,不然大部分人的收入就业都受到外部冲击影响,经济是很容易被搞垮的。如果说经济从一开始就想日本韩国那样,是单纯依靠优势出口商的路线,那么你就得妥协,不妥协完全不行。

竞争的过程中,最早肯定是劣势的,但是为什么能撑下去,最主要的原因是经济增长不主要依靠这些,而且内部能给你资金支持,所以你能维持一定的投资,去对抗竞争者,所以产品的品质、生产的工艺,它可以不断更新、完善,甚至自己可以研发新产品、新技术。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像日韩那样,早就被打压下去了,日本自己的技术最好那一段时间,恰恰是美国扶持它、不对它有什么产业打压的阶段,韩国和某岛,也是美国为了压制日本而故意放开的半导体产业高地才养成的。现在这么多年,你看到韩国、某岛与日本在新技术领域有重大突破,进而形成产业优势了吗?完全没有的,就是在吃老本。

印度玩不了地租经济,他们的地租经济决策是分散性的,而且不具备社会化效益,更不可能形成规模化的、扶持产业的投资矢量。分散性,就是各个弟煮自己玩自己的,资本收益流大部分不是用于投资,而是金融食利和享受消费了;社会化效益,不消说他们没有工资给佃农,就算我们把那点可怜的分成看作是工资,那也只够果腹,而且根本产生不了消费;扶持产业?他们会扶持少数几个裙带资本,比如塔塔,印度斯坦航空工业等半官僚资本,但无法产生什么产业效益,属于左口袋进右口袋出,没有什么意义,除了增加腐败的场合。这一点就决定了,印度做工业化,必须走日韩和某岛的模式,但问题是,西方到底要印度什么?是像现在这样,一边吃贸易出口红利,一边伸手掏印度富人口袋的金融红利,还是以后投资印度工业,培养成沙俄或巴西那样?如果是后者,作为交换,印度还能给西方什么?

尴尬的是,印度只能继续放开资本管制和准入条例,但这样会冲击本土精英的利益,而且,即便是通过将本土精英的资产金融化置换,搞一次印度式的斯托雷平改革,那么印度的工业仍然是外生的,不受自身控制的,因为他们没有避风港,所以兜兜转转,最后印度工业化不过是把门大开特开,然后允许西方的金融和工业资本在印度取得垄断地位,印度的结局就是大号的波兰,主导印度的就不是印度本土精英,而是西方,特别是美国了,这就像沙俄被法国操控一样了。不出意料的话,印度很容易就变成一战中的沙俄了,英法指哪打哪,美国指哪印度打哪,结果可想而知。一个在各行各业都要仰赖外国增长担保物的印度,只会比现在更加脆弱,更不符合“内生增长”的标准了。最后,当印度的利用价值耗尽,印度也就成了下一个巴西,仅此而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