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人眼中的苏东坡

 海曲上人 2024-02-05 发布于山东

继短文《历史上真实的苏轼》之后,近日又陆续写了几篇:

一篇《剥丝抽茧看苏轼》,一篇《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还有一篇《南北两宋骨头最硬的人》。

力求从多角度,全方位,探索其前世今生,剖析其性格、为人、包括卓越的才华。

为确保真实性,所有依据均来自苏轼本人的著作,从而尽可能向大家展示一个毫无修饰的、真实的、原汁原味的苏轼。

很多人对苏轼了解,只局限于几篇有代表性的诗词,或者后人所写的传记,要么片面,要么失真。

比如把他仕途上的波折,归罪与王安石的打压,但王安石宰相任上才待了几天?

而苏轼一生经历了5代帝王,且所有帝王都推崇其才华,仁宗更是用其为秘书,大有按宰相培养的趋势。哲宗还是他的学生,个别宰相也是其同窗好友。

所以,自身的性格缺陷,生活的态度,政治智慧才是关键。

比如民生维艰,他却炫耀有名妓多少。

百姓饿殍遍野,他却炫耀“坟地植树3万棵”。

反对变法的理由,竟是“当官就为了享受”。

看上朋友一匹白马,竟拿爱妾交换,逼其当场撞树自杀。

为迎合朝廷,肆意攻击晁错、贾谊、诸葛亮,疯狂辱骂汉武帝、卫青、霍去病。

一生作品里,很难找到关心民生疾苦的话,而肉麻媚上的诗倒写了很多。

乌台诗案,皇上非要杀他而后快,王安石爱才心切,从南京上书,救他一命。

但王安石去世,朝廷委托其代为总结一生是非功过时,他却又含沙射影,冷嘲热讽,名褒实贬,硬是把口口声声的救命恩人,写成了一个奸臣。

所以,苏轼这个“政治小人”的桂冠,其实并非天下士子们送的,而是他自己给自己挣的。原本好端端的一把牌,硬是被自己打成稀烂。

结果可想而知:天下文人士子敬而远之;仁宗无理由直接放弃;神宗公开评价“子瞻人品不佳”;学生哲宗故意把他一贬再贬,不但让他一贫如洗,更彻底终结了他出将入相的梦。

所以,后世很多人猜测,宋词三大宗,铁骨铮铮的李清照、辛弃疾,从来绝口不提苏轼,是不是像天下士人领袖“程颐、程灏、朱熹”一样,打骨子里看不起苏轼,其实这么说也不是没有道理。

像李清照、辛弃疾这样,胸怀家国,心忧天下,血性十足,披肝沥胆的人,怎么会对耽于享乐,与民争利的苏轼,有太多的好感。

更何况,苏轼辱骂的霍去病,还是辛弃疾和他的父亲、爷爷共同的偶像,当初取名就颇有深意“去病、弃疾”。希望他能像霍去病那样,为国家医治顽疾。

但所谓“失之桑榆,得之东偶”,或许正是仕途的不顺,成就了一位文学上的巨人,给中国浩瀚的古文化,留下浪漫且耀眼的一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