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2经络之足少阳胆经穴位解析

 紫色冀书馆 2024-02-06 发布于北京

足少阳胆经(运行:23-1点)

足少阳胆经的注意事项:

1、胆经当令最好已经入睡,避免熬夜、进食,剧烈运动,如子时不睡,排毒不畅容易产生结石。

2、胆经拍打禁过重,否则不易入睡。

3、胆经穴位有44个,左右侧加起来共88个。

4、胆经发生病变时,主要表现为以下4种疾病:

①经络症:口苦口干、偏头痛、白发、脱发、怕冷怕热,经脉所过部位如缺盆和腋下肿痛、膝或踝关节痛、坐骨神经痛。

②脏腑症:胸胁苦满、胆怯易惊、食欲不振、喜叹气、失眠、易怒、皮肤萎黄、便秘等。胆气绝则眉倾毛落。

③亢进热证时症状:口苦、胸胁胀、颈或下颌疼痛、喉咙不适、失眠、头痛、便秘、髀或腿膝胫踝外侧痉挛疼痛、足下热。

④衰弱寒证时症状:虚弱、关节肿胀、下肢无力、目黄、吐苦水、嗜睡、夜汗、惊悸叹气、呼吸沉闷、便溏。

从始发穴瞳子髎穴开始:

1.瞳子髎: 穴在小眼角外方骨隙中,横对瞳孔

 

主治:头痛眩晕、口眼歪斜、目痛、迎风流泪、目生翳膜。

位置:在面部,目外眦外侧0.5寸凹陷中。

取穴:正坐,目外眦旁,眼眶外侧缘处。

功效:平肝熄风,明目退翳。

保健方法:

①按摩:用大拇指掐揉瞳子髎200次,每天坚持,能治疗各种目疾。

②艾灸: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1次,可用于治疗近视、偏头痛。

2.听会: 穴在耳前,功司耳闻,为耳部经气聚会之处

 

主治:头痛眩晕、口眼歪斜、耳鸣、耳聋。

位置:在面部,耳屏间切迹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

取穴:正坐,耳屏下缘前方,张口有凹陷处即是。

功效:开窍聪耳,通经活络。

保健方法:

①按摩:用大拇指掐揉听会200次,每天坚持,能治疗耳鸣、耳聋。

②艾灸: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1次,可用于治疗耳鸣耳聋、下颌关节炎。

3.上关: 颧骨弓,穴当其上缘

 

主治:头痛眩晕、耳鸣、耳聋。

位置:在面部,颧弓上缘中央凹陷中。

取穴:正坐,耳屏往前量2横指,耳前颧骨弓上侧凹陷处即是。

功效:聪耳镇痉,散风活络。

保健方法:

①按摩:用大拇指掐揉上关200次,每天坚持,能治疗耳鸣、下颌关节炎。

②艾灸: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1次,可用于治疗下颌关节炎、口眼歪斜、牙痛、面痛。

4.颔厌: 穴在颞颥处,随咀嚼顺从下颌运动

 

主治:头痛眩晕、耳鸣、耳聋。

位置:在头部,从头维至曲鬓的弧形连线(其弧度与鬓发弧度相应)的上1/4与下3/4的交点处。

取穴:先找到头维和曲鬓,两穴连线的上1/4处即是。

功效:清热散风,通络止痛。

保健方法:

①按摩:用大拇指按揉颔厌200次,每天坚持,能治疗偏头痛、目外眦痛等。

②艾灸: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1次,可用于治疗偏头痛、眩晕。

5.悬颅: 穴在颞颥部

 

主治:偏头痛、目外眦红肿、牙痛、神经衰弱。

位置:在头部,头维至曲鬓的弧形连线(其弧度与鬓发弧度相应)的中点处。

取穴:先找到头维和曲鬓,两穴连线的中点处即是。

功效:通络消肿,清热散风。

保健方法:

①按摩:用大拇指按揉悬颅200次,每天坚持,能治疗偏头痛、目外眦痛等。

②艾灸: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1次,可用于治疗偏头痛、鼻流浊涕。

6.悬厘:穴位于悬垂的长发之中

 

主治:头痛、眩晕。

位置:在头部,从头维至曲鬓的弧形连线(其弧度与鬓发弧度相应)的上3/4与下1/4的交点处。

取穴:先找到头维和曲鬓,两穴连线的下1/4处即是。

功效:通络止痛,清热散风。

保健方法:

①按摩:用大拇指按揉悬厘200次,每天坚持,能治疗偏头痛、目外眦痛等。

②艾灸: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1次,可用于治疗偏头痛。

7.曲鬓: 穴在耳上鬓发边际的弯曲处

 

主治:头痛眩晕。

位置:在头部,耳前鬓角发际后缘与耳尖水平线的交点处。

取穴:在耳前鬓角发际后缘作垂直线,与耳尖水平线相交处即是。

功效:清热止痛,活络通窍。

保健方法:

①按摩:用大拇指按揉曲鬓200次,每天坚持,能治疗偏头痛、口禁等。

②艾灸: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1次,可用于治疗偏头痛、牙痛。

8.率谷:统率山谷

 

主治:头痛、眩晕、小儿惊风。

位置:在头部,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

取穴:正坐或侧伏,将耳郭折叠向前,耳尖直上入发际2横指处。

功效:平肝熄风,疏经活络。

保健方法:

①按摩:用大拇指按揉率谷200次,每天坚持,能治疗偏头痛、眩晕、呕吐等。

②艾灸: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1次,可用于治疗偏头痛。

9.天冲: 胆经气血在本穴冲向巅顶

 

主治:头痛眩晕。

位置:在头部,耳根后缘直上,入发际2寸。耳根后缘,直上入发际3横指处。

取穴:耳根后缘,直上入发际3横指处即是。

功效:祛风定惊,清热消肿,益气补阳。

保健方法:

①按摩:用大拇指按揉天冲200次,每天坚持,能治疗偏头痛、眩晕等。

②艾灸: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1次,可用于治疗偏头痛。

③刮痧:从上向下刮拭3~5分钟,隔天1次,可用于治疗惊悸、癫狂、痫证等疾病。

10.浮白: 穴位于体表浮浅部位,有清头明目之功

 

主治:头痛、颈项强痛。

位置:在头部,耳后乳突的后上方,从天冲与完骨弧形连线(其弧度与耳郭弧度相应)的上1/3与下2/3交点处。天冲和完骨,两者弧形连线上1/3处。

取穴:先找到天冲和完骨,二者弧形连线上1/3处即是。

功效:理气散结,散风止痛。

保健方法:

①按摩:用大拇指按揉浮白200次,每天坚持,能治疗耳鸣、耳聋、头痛等。

②艾灸: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1次,可用于治疗耳鸣耳聋。

③刮痧:从上向下刮拭3~5分钟,隔天1次,可用于治疗面肿、牙痛、瘿瘤、瘰疬等疾病。

11.头窍阴: 肝肾属阴,开窍于耳目

 

主治:头痛眩晕、口眼歪斜、耳聋、齿痛、胸胁痛、口苦。

位置:在头部,耳后乳突的后上方,从天冲与完骨的弧形连线(其弧度与耳郭弧度相应)的上2/3与下1/3交点处。天冲和完骨,两者弧形连线,下1/3处。

取穴:先找到天冲和完骨,二者弧形连线下1/3处即是。

功效:平肝镇痛,开窍聪耳。

保健方法:

①按摩:用大拇指按揉头窍阴200次,每天坚持,能治疗头痛、眩晕等。

②艾灸: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1次,可用于治疗颈项强痛、耳鸣、耳聋。

③刮痧:从上向下刮拭3~5分钟,隔天1次,可用于治疗口苦、头痛、眩晕等疾病。

12.完骨: 穴在耳后颞骨乳突下缘

 

主治:头痛眩晕、耳鸣、耳聋。

位置:在头部,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中。

取穴:耳后下方,可摸到一明显突起,其后下方凹陷处。

功效:通络宁神,祛风清热。

保健方法:

按摩:用大拇指按揉完骨200次,每天坚持,能治疗头痛、颈项强痛等。

13.本神: 穴在前发际神庭旁

 

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直。

位置:在头部,前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3寸。

取穴:正坐,从外眼角直上入发际半横指,按压有酸痛感处即是。

功效:祛风定惊,安神止痛。

保健方法:

按摩:用大拇指按揉本神200次,每天坚持,能治疗头痛、目眩等。

14.阳白: 穴在头面部,有明目之功

 

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急、眼红肿疼痛、近视、夜盲症、面瘫。

位置:在头部,眉上1寸,瞳孔直上。

取穴:正坐,眼向前平视,自眉中直上1横指处即是。

功效:清头明目,祛风泻热。

保健方法:

按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揉阳白200次,能防治眼部疾患。

15.头临泣: 穴在头部,可调治迎风流泪等病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耳鸣耳聋、中风不省人事。

位置:在头部,前发际上0.5寸,瞳孔直上。

取穴:正坐眼向前平视,瞳孔直上入前发际0.5寸处。

功效:聪耳明目,安神定志。

保健方法:

按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揉头临泣200次,能治疗头痛、目眩、迎风流泪等。

16.目窗: 穴在眼的上方,善治眼疾

 

主治:头痛头晕、小儿惊痫。

位置:在头部,前发际上1.5寸,瞳孔直上。

取穴:正坐眼向前平视,瞳孔直上入前发际2横指处。

功效:明目开窍,祛风定惊。

保健方法:

艾灸: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1次,可用于治疗面部浮肿。

17.正营: 本穴主治惶恐不安等神志病

 

主治:头痛头晕、面目浮肿、目赤肿痛。

位置:在头部,前发际上2.5寸,瞳孔直上。

取穴:正坐仰靠直视前方,头临泣上2寸处。

功效:平肝明目,疏风止痛。

保健方法:

按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揉正营200次,能治疗头痛、眩晕等。

18.承灵: 脑上顶骨又称天灵骨,穴就在其外下方

 

主治:头痛、眩晕、目痛。

位置:在头部,前发际上4寸,瞳孔直上。

取穴:正坐仰靠,头临泣与风池穴的连线上,入前发际4寸。

功效:通利官窍,散风清热。

保健方法:

按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揉承灵200次,能治疗头痛、眩晕等。

19.脑空: 穴在枕骨外侧,内通脑窍

 

主治:头痛、癫痫、惊悸。

位置:在头部,横平枕外隆凸的上缘,风池直上。

取穴:在后脑勺摸到隆起的最高骨,上缘外约3横指凹陷处即是。

功效:散风清热,醒脑宁神。

保健方法:

①按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揉脑空200次,能治疗头痛、眩晕等。

②艾灸: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1次,可用于治疗头痛。

20.风池: 局部凹陷如池,乃祛风之要穴

 

主治:外感发热、颈项强痛、头痛头晕、失眠、中风昏迷、迎风流泪、耳鸣耳聋。

位置:在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取穴:正坐,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与耳垂齐平处即是。

功效:平肝熄风,祛风散毒。

保健方法:

①按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揉风池200次,能治疗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等。

②艾灸: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1次可用于治疗头痛、鼻塞、鼻出血。

③刮痧:从上向下刮拭3~5分钟,隔天1次,可用于治疗头痛、感冒、中风失语、颈项强痛等疾病。

21.肩井: 穴在肩上,局部凹陷如井

 

主治:肩臂疼痛、乳腺炎。

位置:在肩胛区,第7颈椎棘突与肩峰最外侧点连线的中点。

取穴:大椎与锁骨肩峰端,两者连线中点。

功效:祛风清热,活络消肿。

保健方法:

①按摩:用大拇指按揉肩井200次,每天坚持,能治疗肩背痹痛。

②艾灸: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1次,可用于治疗中风、脚气。

③拔罐:用火罐留罐5~10分钟,或连续走罐5分钟,隔天1次,用于治疗肩背痛、手臂不举。

④刮痧:从上向下刮拭3~5分钟,隔天1次,可用于治疗乳痈、颈项强痛、脚气等疾病。

22.渊腋: 穴在腋下如深潭

 

主治:胸满、胁痛、腋下肿、臂痛不举。

位置:在胸外侧区,第4肋间隙中,在腋中线上。

取穴:正坐举臂,从腋横纹水平沿腋中线直下4横指处即是。

功效:理气宽胸,消肿止痛。

保健方法:

①按摩:用大拇指按揉渊腋200次,每天坚持,能治疗胸满胁痛。

②艾灸: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1次,可用于治疗胸胁痛、肋间神经痛等。

23.辄筋: 两侧胁肋肌肉隆起,形如车耳,穴在其处

 

主治:胸胁痛、咳嗽、气喘、呕吐、吞酸。

位置:在胸外侧区,第4肋间隙中,腋中线前1寸。

取穴:正坐举臂,从渊腋向前下量1横指处即是。

功效:降逆平喘,理气止痛。

保健方法:

①按摩:用大拇指按揉辄筋200次,每天坚持,能治疗胸满胁痛、咳嗽气喘等疾病。

②艾灸: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1次,可用于治疗胸胁痛、肋间神经痛等。

24.日月: 日为阳,指胆;月为阴,指肝,专治肝胆疾病

 

主治:呃逆、反胃、吞酸。

位置:在胸部,第7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取穴:正坐或仰卧,自乳头垂直向下推3个肋间隙,按压有酸胀感处即是。

功效:利胆疏肝,降逆和胃。

保健方法:

①按摩:用大拇指按揉日月200次,每天坚持,能治疗胸满胁痛、吞酸。

②艾灸: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1次,可用于治疗胸胁痛。

25.京门: 穴之所在为肾气出入的门户

 

主治:胁肋痛、腹胀、腰脊痛。

位置:在上腹部,第12肋骨游离端下际。章门穴后2横指处。

取穴:章门后2横指处即是。

功效:补肾通淋,健脾温阳。

保健方法:

①按摩:用大拇指按揉京门200次,每天坚持,能治疗胸满胁痛、腹痛。

②艾灸: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1次,可用于治疗胸胁痛、腹痛、水肿等。

26.带脉: 穴属胆经,交会在带脉之上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闭经、痛经。

位置:在侧腹部,第11肋骨游离端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

取穴:腋中线与肚脐水平线相交处即是。

功效:健脾利湿,调经止带。

保健方法:

①按摩:用大拇指按揉带脉200次,每天坚持,能治疗月经不调、赤白带下。

②艾灸: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1次,可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等。

27.五枢: 五为中数,少阳主枢

 

主治:少腹痛、月经不调、赤白带下。

位置:在下腹部,横平脐下3寸,髂前上棘内侧。

取穴:从肚脐向下4横指处作水平线,与髂前上棘相交处。

功效:调经止带,调理下焦。

保健方法:

①按摩:用大拇指按揉五枢200次,每天坚持,能治疗月经不调、赤白带下。

②艾灸: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1次,可用于治疗月经不调、少腹痛、疝气等。

28.维道: 穴为胆经与带脉之会,带脉维系诸经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

位置:在下腹部,髂前上棘内下0.5寸。

取穴:先找到五枢,其前下半横指处即是。

功效:调理冲任,利水止痛。

保健方法:

按摩:用大拇指按揉维道200次,每天坚持,能治疗少腹痛、疝气、月经不调。

29.居髎: 穴居髋骨上凹陷处

 

主治:腰腿痹痛、瘫痪、足痿、疝气。

位置:在臀区,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最凸点连线的中点处。

取穴:髂前上棘是侧腹隆起的骨性标志,股骨大转子是髋部最隆起处,二者连线中点即是。

功效:舒筋活络,益肾强腰。

保健方法:

按摩:用大拇指按揉居髎200次,每天坚持,能治疗腿痛、少腹痛。

30.环跳: 穴在髀枢中,髀枢为环曲跳跃的枢纽

 

主治:腰胯疼痛、挫闪腰痛、下肢痿痹、膝踝肿痛、遍身风疹、半身不遂。

位置:在臀区,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上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

取穴:侧卧上腿弯曲,拇指横纹按在股骨大转头上,拇指指向脊柱,指尖所在凹陷处即是。

功效:祛风化湿,强健腰膝。

保健方法:

①按摩:用大拇指按揉或弹拨环跳200次,每天坚持,能治疗腰腿痛。

②艾灸: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1次,可用于治疗下肢痹痛。

31.风市: 此为疏散风邪之要穴

 

主治:中风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遍身瘙痒。

位置:在股部,大腿外侧中线上,腘横纹上7寸,髂胫束后缘。

取穴:直立垂手,手掌并拢伸直,中指尖处。

功效:祛风化湿,通经活络。

保健方法:

①按摩:用大拇指按揉风市200次,每天坚持,能治疗下肢痹痛。

②艾灸: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1次,可用于治疗下肢痹痛、下肢偏瘫。

32.中渎: 穴在股外侧两筋之间,如在沟渎之中

 

主治:下肢痿痹、麻木、半身不遂。

位置:在股部,腘横纹上5寸,髂胫束后缘。

取穴:先找到风市,直下量3横指处即是。

功效:祛风散寒,疏通经络。

保健方法:

①按摩:用大拇指按揉中渎200次,每天坚持,能治疗大腿外侧痹痛。

②艾灸: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1次,可用于治疗下肢痹痛、麻木。

33.膝阳关: 穴在膝关节外侧

 

主治:膝髌肿痛、腘筋挛急、小腿麻木。

位置:在膝部,股骨外上髁后上缘,股二头肌肌腱与髂胫束之间的凹陷中。

取穴:屈膝90°,膝上外侧有一高骨,其上方有一凹陷处即是。或阳陵泉直上4横指处。

功效: 疏利关节,祛风化湿。

保健方法:

①按摩:用大拇指按揉膝阳关200次,每天坚持,能治疗膝痛、腿痛。

②艾灸: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1次,可用于治疗膝痛、下肢痹痛、中风下肢偏瘫。

34.阳陵泉: 膝外侧腓骨小头隆起如陵,穴在其下陷中,犹如水泉

 

主治:头痛、耳鸣、耳聋,呕吐胆汁、寒热往来、黄疸、膝肿痛、下肢痿痹、麻木。

位置: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中。

取穴:屈膝90°,膝关节外下方,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即是。

功效:利胆舒肝,强健腰膝。

保健方法:

①按摩:用大拇指按揉阳陵泉200次,每天坚持,能治疗头痛、耳鸣耳聋等。

②艾灸: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1次,可用于治疗膝痛、下肢痹痛、呕吐、胁肋痛。

35.阳交: 外为阳,穴在小腿外侧,与膀胱经交会

 

主治:膝痛、足胫痿痹。

位置: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

取穴:腘横纹头与外踝尖连线上,中点向下1横指,腓骨后缘处即是。

功效:疏肝理气,安神定志。

保健方法:

①按摩:用大拇指按揉阳交200次,每天坚持,能治疗下肢痹痛。

②艾灸: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1次,可用于治疗下肢痹痛、中风下肢偏瘫。

36.外丘: 穴在外踝上方,局部肌肉隆起如丘

 

主治:癫痫呕沫、腹痛、脚气、小腿抽筋。

位置: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缘。

取穴:腘横纹头与外踝尖连线中点向下1横指,腓骨前缘处即是。

功效:舒肝理气,通络安神。

保健方法:

按摩:用大拇指按揉外丘200次,每天坚持,能治疗胁肋痛、下肢痹痛。

37.光明: 主治眼病,使之重见光明

 

主治:目赤肿痛、视物不明。

位置: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

取穴:先找到外丘,沿腓骨前缘向下3横指处即是。

功效:舒肝明目,活络消肿。

保健方法:

①按摩:用大拇指按揉光明200次,每天坚持,能治疗下肢痹痛、目痛、夜盲等疾病。

②艾灸: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1次,可用于治疗白内障。

38.阳辅:穴在小腿外侧腓骨前

 

主治:半身不遂、下肢麻痹、腰痛、偏头痛。

位置: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缘。

取穴:外丘穴沿腓骨前缘向下4横指处。

功效:清热散风,疏通经络。

保健方法:

①按摩:用大拇指按揉阳辅200次,每天坚持,能治疗下肢痹痛、偏头痛。

②艾灸: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1次,可用于治疗下肢痹痛、中风下肢偏瘫。

39.悬钟: 穴当外踝上,是古时小儿悬挂脚铃处。别名绝骨

 

主治:颈项僵硬、四肢关节酸痛、跟骨痛、头晕、失眠、记忆减退、耳鸣耳聋、高血压。

位置: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取穴:外踝尖直上4横指处,腓骨前缘处。

功效:舒肝益肾,平肝熄风。

保健方法:

①按摩:用大拇指按揉悬钟200次,每天坚持,能治疗腰腿痛、头晕、失眠。

②艾灸: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1次,可用于治疗下肢痹痛、失眠、耳鸣、耳聋等疾病。

40.丘墟: 穴在外踝(如墟)与跟骨滑车突(如丘)之间

 

主治:胸胁痛、髋关节疼痛、下肢酸痛。

位置:在踝区,外踝的前下方,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中。

取穴:脚掌用力背伸,足背可见明显趾长伸肌腱,其外侧、足外踝前下方凹陷处即是。

功效:健脾利湿,泻热退黄,舒筋活络。

保健方法:

①按摩:用大拇指按揉丘墟200次,每天坚持,能治疗外踝痛。

②艾灸: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1次,可用于治疗外踝痛、胁肋痛。

41.足临泣: 穴在足部,可调治迎风流泪等眼疾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齿痛、咽肿、耳聋、乳痈、腋下肿、胁肋痛。

位置:在足背,第4、第5跖骨底结合部的前方,第5趾长伸肌腱外侧凹陷中。

取穴:坐位,小趾向上翘起,小趾长伸肌腱外侧凹陷中,按压有酸胀感处即是。

功效:舒肝熄风,化痰消肿。

保健方法:

①按摩:用大拇指按揉足临泣200次,每天坚持,能治疗月经不调、外踝痛、头痛、目眩等疾病。

②艾灸: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1次,可用于治疗月经不调、头痛、胁肋痛。

42.地五会: 足部胆经穴有五,本穴居其中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肿痛、咽肿、耳聋。

位置:在足背,第4、第5跖骨间,第4跖趾关节近端凹陷中。

取穴:小趾向上翘起,小趾长伸肌腱内侧缘处。

功效:舒肝消肿,通经活络。

保健方法:

①按摩:用大拇指按揉地五会200次,每天坚持,能治疗头痛、耳鸣、耳聋等疾病。

②艾灸: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1次,可用于治疗头痛、耳鸣、耳聋、足冷等疾病。

43.侠溪: 穴在第4、第5趾的夹缝间,局部犹如沟溪

 

主治:头痛、耳鸣、耳聋、目痛、颊肿。

位置:在足背,第4、第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取穴:坐位,在足背部第4、第5趾之间连接处的缝纹头处即是。

功效:平肝熄风,消肿止痛。

保健方法:

①按摩:用大拇指按揉侠溪200次,每天坚持,能治疗头痛、耳鸣、耳聋等疾病。

②艾灸: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1次,可用于治疗头痛、耳鸣、耳聋、足冷等疾病。

44.足窍阴: 肾肝属阴,开窍于耳目,穴在足部,治疗耳目之疾

 

主治:偏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胸胁痛。

位置:在足趾,第4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旁开0.1寸(指寸)。

取穴:坐位,第4趾趾甲外侧缘与下缘各作一垂线,其交点处即是。

功效:疏肝解郁,通经活络。

保健方法:

①按摩:用大拇指按揉足窍阴200次,每天坚持,能治疗偏头痛。

②艾灸: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1次,可用于治疗足冷、胁肋痛等。

经络篇:

12经络之足阳明胃经穴位解析

12经络之足太阳膀胱经穴位解析

12经络之手太阳小肠经穴位解析

12经络之足厥阴肝经穴位解析

12经络之手少阳三焦经穴位解析

12经络之手厥阴心包经穴位解析

12经络之手少阴心经穴位解析

12经络之足少阴肾经穴位解析

12经之外14经之二督脉穴位解析

12经之外14经之一任脉穴位解析

    爱养生,爱研究,HI,我是一个爱研究养生的小顽童追求简单养生知识关注我

带你科普养生,欢迎点赞+转发

三连一下,学习中医养生知识
爱我就帮我点击“点赞”+“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