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生告发老师,视同不孝之子

 新用户1689EEdh 2024-02-06 发布于广东

  

  叶赫那拉氏(1835—1908),满洲镶蓝旗人。咸丰帝的嫔妃,同治帝的生母,执掌晚清政权48年,人称慈禧太后。

  

  1908年11月3日(农历十月初十),慈禧73岁生日,北京最好的厨师给她做了一百多道好菜,慈禧兴致很高,喝了几杯酒。第二天,慈禧开始腹泻,日渐衰竭,仍紧握权柄不松手,抱病指点江山。

  

  11月14日,戊戌政变后被囚禁瀛台10年的光绪帝驾崩,时年38岁。慈禧立不满3岁的溥仪为帝,溥仪之父醇亲王载沣为摄政王。

  

  11月15日,光绪帝驾崩次日,慈禧去世,临终遗言说:“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

  

  光绪帝之死成为历史之谜,有人说是病死的,有人说是饿死的,也有人说,慈禧害怕自己死后,光绪帝重新掌权反攻倒算,指使人毒死了他。

  

  2008年,北京市公安局组织相关专家,运用中子活化实验方法,在光绪帝遗骨、头发、衣物中发现了高含量的三氧化二砷(即砒霜),认定光绪帝系中毒死亡。

  

  1

  

  信耶稣的赵奶奶心慈手软,杀鸡杀鸭都叫怀金动手。怀金跟张正经学做刽子手之后,也很乐意斩鸡头鸭头试身手。

  

  赵奶奶最喜欢讲宽恕,有一次却给我们说起了慈禧太后一个不宽恕的故事。

  

  那是同治五年(1866年)发生的事儿,同治帝那一年才11岁,国家大事由垂帘听政的慈禧说了算。

  

  湖北汉川武生郑汉祯,妻子黄氏与婆婆陈氏不和,时常争吵。婆媳矛盾,是千古难题,当官的人最怕处理这种家务事。这一天,黄氏和婆婆又吵了起来,吵着吵着还动起手来。郑汉祯怕老婆,更心疼老婆,一看老婆脸上被母亲抓出了血道道,抡起板凳把母亲打倒在地。中国人讲究以孝治国,詈骂父母都要以不孝之罪论处,郑汉祯竟把母亲打倒在地,自然有人要管闲事,悄悄告到了县衙。殴打父母,按律当斩,但地方官一般不太追究,当斩之人,都必须上报皇上核准,而百姓不孝,深究起来,也是父母官教导无方,治下不孝之子多了,势必影响自己进步,故此,只要不造成严重后果,地方官懒得管。不巧的是,那一天,湖广总督官文正好在汉川视察,他正要找个案子,做一做体恤民情的样子,当即下令把郑汉祯两口子逮了起来。

  

  不孝是必须严惩的十大重罪之一,官文迅速查明案情,判处郑汉祯夫妻斩立决,奏报皇上。

  

  慈禧此时垂帘听政没几年,她需要树立威信,更需要以此告诉11岁的皇帝儿子,凡事要听妈妈的话,她看过来自湖北的判决书,说:“事儿不能这么简单处理,郑汉祯和黄氏忤逆,绝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左邻右舍、叔伯兄弟、家族长老还有地方父母官,为什么就没有人管一管?孝道是治国之本,此事务必严办,相关人等,都必须对自己的冷漠负责,一个都不许放过!”

  

  于是,郑家的家庭纠纷办成了轰动全国的大案,处理结果如下:

  

  郑汉祯和黄氏先在四县游街示众,再押回汉川,活剥其皮,制成标本,悬挂于县城门口。

  

  郑氏族长教导子孙不力,绞决。

  

  郑汉祯叔祖,斩决。

  

  郑汉祯哥哥姐姐,绞决。

  

  黄氏之母,在脸上刺“养女不教”四字,示众七省。

  

  黄氏之父,杖八十,流放三千里。

  

  本地保甲并左邻右舍,知情不报,杖八十,充军乌龙江。

  

  郑汉祯之武术师父,未教徒弟孝道,杖六十,流放千里。

  

  汉川知县并汉阳知府,未尽教化之责,罢免。

      汉川县停止文武科举三年。

  

  郑汉祯母亲陈氏晚年由湖北布政使负责,每日给米一升,银一钱。

  

  郑汉祯九个月大的儿子由汉川县抚恤并改名学善。 

  本案详情由湖广总督刊刻,遍行各省,晓谕天下,以正不孝之风,各地再有忤逆案,照此办理。

  

  好一个让人透心凉的故事,我想起自己时常顽皮惹妈妈生气,心中很是愧疚,给妈妈倒了一杯水。

  

  怀金常听奶奶读经说经,也记下了几句,他说:“奶奶,《箴言》上不是说'宽恕别人的过失,是自己的荣耀’吗?太后借题发挥,胡乱杀人,您为什么反而赞成呢?”

  

  赵奶奶说:“我不赞成杀人,但我赞成惩恶。况且,十诫的第五诫说'你当孝敬父母’,凡不孝敬父母者,必当为自己的行为抱愧蒙羞。万事互相效力,那些看似无辜冤死的人,他的使命可能就是要告诉人们应该如何孝敬父母、彼此相爱。”

  

  2

  

  有人说,清朝的灭亡是从废除科举开始的,因为此举堵死了读书人的上升通道,而为他们打开了造反之门。纵观历朝历代,造反者多为农夫、戍卒,他们因为吃不饱饭,一时冲动,揭竿而起,一旦吃饱,即不思进取,一遇劲敌,即一哄而散,虽来势汹汹,却终难成事。而读书人造反,图的不是眼前利益,他们不屑于为五斗米折腾,追求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真理,身为文弱书生,不会舞刀弄枪,但他们用柔软的毛笔写出的文字比刀枪更可怕,掀起了一波接一波的造反浪潮。

  

  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黄兴、章太炎、蔡元培等读书之人,流亡海外,或以笔作枪,写文章与满清政府叫板,或摇旗呐喊,鼓吹起义,在1907年的镇南关起义中,孙中山甚至亲临炮台,向大清王朝开炮。

  

  躲在海外蹦达的读书人,一举一动,都看得清清楚楚,用心防范,还能掌控,当局最忌讳的还是那些不声不响不知道在想什么的读书人,他们看起来斯斯文文,对自己的小康生活心满意足,见了官府的人还彬彬有礼,心底里却长着反骨,一有风吹草动,即刻跳出来喊打喊杀。对这样的人,皇上绝不留情,宁可错杀,也不漏杀,雍正四年(1726年),江西乡试主考查嗣庭以《诗经》诗句“维民所止”为考题,有人将“维止”二字解读为“雍正”斩首,雍正大怒,将查嗣庭满门抄斩了。

  

  心怀二意的读书人,从来就是当权者的心头大患,见一个杀一个。

  

  怀金的老师赵秀才,并没有心怀二意,他的《泣血请复科举书》,每个字渲染的都对皇上的赤胆忠心,只因不合时宜,还是给杀掉了。

  

  茶山坳有个马逢甲,与赵秀才同年中的秀才,二人来往密切,赵秀才写的《泣血请复科举书》,第一个读者就是马逢甲,他甚表赞同,还修改了其中几个句子。当赵秀才因《泣血请复科举书》招来杀身之祸,马逢甲去刑场为他送行了,回去后还写了几首诗哭赵秀才。

  

  马逢甲原本也是个私塾先生,废除科举之后,他一度也很苦闷,但他是个谨慎之人,他没有像赵秀才一般指望恢复科举,也不敢像我父亲一般去参加革命,喝了几天闷酒,就去新式学堂当国文老师了。

  

  新安与香港仅一河之隔,来去方便,常有人带香港的革命报纸过来。马逢甲读了那些报纸,有些激动,感慨不已,就也写了文章,趁便送去香港报馆,发表了竟然还有稿费,马逢甲就越写越兴奋。

  

  马逢甲知道自己的文章大逆不道,只怕惹麻烦,发表时用的是化名。

  

  但读书人有个毛病,写了得意之作忍不住要卖弄,慢慢地,马逢甲的好友和学生就知道了,马逢甲经常在香港的报纸上发表文章,稿费收入比他当老师所得还多。

  

  马逢甲有个学生叫丘少荃,当年因为背不出书来,常被先生打板子,怀恨在心,想着举报乱党能得到五两银子赏金,就把马逢甲告发了。

  

  3

  

  怀金是赵秀才的得意门生,马逢甲与赵秀才又常来常往,怀金自然认识马逢甲。他没读过马逢甲的诗文,但他见过马逢甲为赵秀才送行之时脸上的悲戚,对他很是敬重。

  

  当乱党马逢甲的头被张正经一刀砍下,怀金仔细抹去了他脸上的沙砾和血迹。

  

  丘少荃没能得到赏金。县令梁彦宁是山东人,信奉孔子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马逢甲教过丘少荃的书,丘就应该把马视若父亲。马心怀不轨,自当依法严惩,丘贪图赏金,竟落井下石,陷父辈于死地,与忤逆不孝同罪,亦应法办。

  

  丘少荃运气太差,真实情况是,梁县令鄙视告密之人,尤其鄙视他这种背恩忘义对老师使阴招的败类。

  

  梁县令一顿板子,把丘少荃打得喊爹叫娘。吃打不过,丘少荃招供了,自己其实也是革命党。既是革命党,且是告密的小人,上面也懒得管他冤不冤,照准斩立决。

  

  先斩马逢甲,再斩丘少荃。

  

  斩丘少荃时,怀金递给师傅的是一把钝刀,张正经连砍13刀,才把丘少荃的头砍断。

    (《百年威武》第9期。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