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庙二时代的黄帝:生于灵宝桃丘,长于荥阳汜水,受封于新郑

 万物史话 2024-02-06 发布于北京

文/万物君
我写了很多关于黄帝的文章,它们难免自相矛盾。我一直想知道,他是谁,却一直没能弄清楚。我只能偶有所得,便把它写出来,哪怕和此前的观点相冲突。
有时候,我回头看之前的文章,竟也会有所启发。以至于把早已存在的其它材料缝补进去后,更能自圆其说。这自然让人欣喜。
本篇文章中,我将把“生于寿丘”,再次解释一番,推翻了此前的观点,缝合进更早之前的文章中。

1

西晋皇普谧《帝王世纪》载:“黄帝生于寿丘,在鲁城东门之北。”
唐代张守节《史记·五帝本纪·正义》:“黄帝有熊国君,乃少典国君之次子,号曰有熊氏……母曰附宝,之祁野,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二十四月而生黄帝于寿丘。寿丘在鲁东门之北,今在兖州曲阜县东北六里。”

古代学者认为,寿丘在曲阜,我是不认可的。我认为,寿丘就是桃丘。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寿tao、桃通用。今天仍有寿字旁的“桃”音字,如“涛”、“梼”、“焘”等。
我此前认为,桃丘位于古黄河、济河、大清河主河道畔,即郑州北边靠近黄河一带。现在则认为,桃丘位于灵宝的桃林塞。
李泰引张守节《史记·周本纪正义》说:“桃林在陕州桃林县,西至潼关皆为桃林塞地。“ 李吉甫也说:“桃林塞,自县(灵宝县)以西至潼关皆是也。”

2
《史记·五帝本纪》云:“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
《孟子·离娄章句下》:“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

我们认为,帝舜活动之地主要是四大片区:
出生耕作之地:诸冯、历山、雷泽
手工制作之地:河滨、寿丘、负夏
执政之地:陶寺遗址
去世之地:鸣条
河滨、寿丘、负夏属于同一个片区,位于永济、芮城县到灵宝一带。
何谓负夏?虽然《国语》中,卫地有个名叫“负夏”的地方,但晋南芮城县和豫西灵宝一带的黄河沿岸更可能叫“负夏”。因为它北边的晋南被称为“大夏”,它南边的嵩山一带,也被称作“夏”。
既然“负夏”在晋南芮城县和豫西灵宝一带的黄河沿岸,那么寿丘(桃丘)自然就在灵宝的桃林塞了。
桃丘一带有铸鼎原,黄帝晚年回到铸鼎原,也算是落叶归根了。

3

《国语·晋语》:“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
姬水应该是指荥阳汜水。
《山海经·中山经》:“又东三十里,曰浮戏之山。有木焉,叶状如樗而赤实,名曰亢木,食之不蛊。汜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
汜水源自伏羲山,北流入黄河,下游有虎牢关,可知是一处军事重镇。黄帝长于此处很正常。

4
战国《竹书纪年》:“黄帝轩辕氏,元年,帝即位,居有熊。”
西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
长大后的黄帝,被分封到有熊,在那里娶了正南方100公里的西陵氏嫘祖。
《史记·五帝本纪》称,“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总之,有熊是黄帝成家立业之地。

5

考古上,桃丘和铸鼎原所在地灵宝,是庙底沟文化,以及庙底沟二期文化的起源地。
5000年前,灵宝有西坡遗址,被韩建业认为存在崤山古国。

4700年前,正是庙底沟二期文化兴盛之时,这一文化向东扩张,很可能占有了虎牢关、汜水一带。黄帝就成长于此。
不久之后,黄帝被分封到新郑一带。
他面对的主要是东方的蚩尤、少昊族,以及东南方向的太皞族。
作为庙底沟二期文化东进的代表氏族,他们自然很有生命力,因此征服了周边部落。
然而,东夷人西迁,是那个时代最大的特色。
晚年的黄帝,面临不断西迁的东夷族,最终选择回归故里。

6

做个小结:
一、黄帝生于灵宝桃林塞一带的桃丘;长于荥阳虎牢关、汜水一带;受封于新郑有熊,并在那里娶妻生子,成家立业;晚年之时回归故里。
二、黄帝的一生,处于庙底沟二期文化崛起,以及向东扩张的时期。然而,大汶口晚期文化不断西进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于是,黄帝在晚年退守大本营。之后,东夷少皞氏崛起。
三、黄帝之后300年,晋南陶寺成为东夷的殖民地。不过庙二核心地区,如豫西、晋南运城盆地,仍然是当地文化占主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