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代汉语语法(精选5篇)

 崤山老乔 2024-02-06 发布于河南

现代汉语语法

现代汉语语法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文言文,是古人用书面用语写成的文章。本文主要从现代汉语的句法和词法两个方面探讨了如何轻松、快速和准确地解读文言文。

文言文,是古人用书面用语写成的文章。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不仅可以清晰地透视文言文语法现象,快速准确地解读文言文,而且对初次大量接触文言文的初一、高一学生来说,运用这些方法可以更加轻松有效地学懂文言文,从而很好地传承祖国的文化遗产。

一、运用现代汉语句法知识,进行古今句式比较,正确理解句意

现代汉语中常式句一般表达形式为:

(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补语)

我们可以把现代汉语的常式句作为“标准句式”拿来与文言文的句式进行比较,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古今句式的不同之处。从而识别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语句。

下面以文言文“倒装句”为例来谈谈这一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文言文的倒装句,也叫“变式句”,就是句子的表达形式不同于现代汉语“常式句”的句子。

1、“大哉,尧之为君也!”此句中“尧之为君也”是个主谓短语,意思为“尧作为君主”。“尧作为君主”怎样呢?没有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需要进一步陈述,说明,形容。而“大”是形容词,意为“伟大”,是要陈述,说明,形容某个对象的。这样“尧之为君”与“大”构成主谓关系,但句子形式是先谓语后主语,不符合我们现代汉语通常的表达习惯,明显属于主谓倒装。说话人为了强调谓语,把谓语前置了。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在理解翻译时只需把主谓关系理顺即可。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让学生划分此句的句子成分可以发现:蚓(主语)+无(谓语)+爪牙(宾语)。主谓宾完整,“利”似乎多出来了。但依据词类知识,“利”是形容词,意思为“锋利”,在句中应作定语或谓语,“什么锋利呢?”,在句中该词语修饰的对象只能是“蚓”或“爪牙”,而“锋利的蚓(蚯蚓)”是讲不通的,只能修饰“爪牙”。因此,“利”是“爪牙”的定语,应该在“爪牙”的前面。该句是把定语后置了,这是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学生只需把定语提放到中心语前面即可。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形似酒撙,饰以山龟鸟兽之形”。以上三句中“于蓝”、“于余”、“以山龟鸟兽之形”都是“于(以)+名词”构成的介宾短语(介词结构),均置于谓语动词的后面。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分析,它们处于谓语后面,既不能作宾语(介宾短语不能作宾语),也不能作补语,而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一般作状语。实际上,三个介宾短语都修饰句中谓语作状语,分别表示比较、对象、方式,属状语后置。翻译时,学生只要把介宾短语提前,放置于谓语动词前即可。

4、①“沛公安在”;②“一言以蔽之”;③“古之人不余欺也”④“何陋之有”。以上所列四类句式是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四种形式。不管哪一种形式的宾语前置,都可以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加以辨析。如“沛公安在”一句中“沛公”为名词,是句子的陈述对象。“安”是疑问代词,相当于“哪里”,“在”为介词,表示处所。该句本来要表达的意思是“沛公在哪里?”。在让学生认识这一语言现象时,我们可以举出一个相类的现代汉语常式句,如“你在哪里?”与“沛公安在”进行比较:“在哪里”与“安在”的意思一样,但前者是“介词+宾语(疑问代词)”,后者是“宾语(疑问代词)+介词”,显然后者把“宾语”前置了。同样“古之人不余欺也”一句中,构成该句的每个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意思一样,学生容易理解。但学生对“古代的人不我欺骗”这种说话的方式却大为疑惑,古人为什么要这样说话呢?教者可举一相类句式进行句法分析,如“他不欺骗我”,“他”是主语,“欺骗”是谓语,“我”是宾语。两相比较,学生会很容易发现“不我欺骗”是把宾语“我”放在了谓语动词前面,是宾语前置。这是古人语言表达的习惯之一,是为了强调宾语。可见,利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认识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从而正确理解句意,快速翻译句子,是一种既简便又实用的方法。

二、把现代汉语的词法与句法知识相结合,快速解读句子,全面理解文意

以苏轼《石钟山记》一文第一段为例。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现代汉语语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现代汉语 句法 欧化

一、引言

王力(1985)认为,“文法的欧化,是语法史上一桩大事。”“所谓欧化,大致就是英化,因为中国人懂英语的比懂法德意西等语的人多得多。”在与西方文化碰撞以前,具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语言文字是一种不受语法约束的文字。汉语无冠词、无形态变化、无格位变化,可少用甚至不用连接词,因此,语言的组合存在相当大的自由空间。这一传统与逻辑性较强、完全受语法约束的印欧语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汉语重领悟、重意会而不重形式;印欧语则注重形态结构,具有模式性。自晚清以来,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国门洞开,西学东渐。现代汉语朝着结构更复杂和句法更严密化的方向发展。汉语这种古老文字的开放性体系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随着和西方精神的接触,一种逐渐增长的形式化趋势引入汉语……”。近百年来,由于西方语言,尤其是英语的进入及其影响的日益扩大,汉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句法上,判断词(是)、被动语态使用范围的扩大,连接词、代词、主语的增加,插入语、补足语的频繁使用打破了汉语的意会传统,冲击乃至不同程度地改造了汉语的语言规范。

二、欧化的语言因素和社会因素

自20世纪初国语运动以来,从文言发展到当时的旧白话,再从当时的旧白话规范到现在的新白话,汉语语法在这数十年间的变化比由汉到清的变化还多。对于一向渐变的语法来说,汉语语法的急剧欧化,凸显了语法发展的语言因素和社会因素。

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律,反映使用该种语言的社会群众的思维规律。思维规律的共同性,联系着表达形式的习惯性,使语法跟语音、词汇比较起来,出现较少的区域差异,有较大的稳定性。但是,这不代表语法没有变动。一方面,语言本身有发展需要。活的语言需要不断作出调整,吸取新的养分。不论是本土的,还是外来的,汉语一向都经过选择,加以吸收,并且去旧立新,在稳定中不断演进,以求精炼、丰富,满足日益复杂的交际要求。另一方面,语法虽然倾向于渐变,但也像语音、词汇一样,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自17世纪西学东渐以来,西方语言的影响与日俱增。鸦片战争以后,政治、经济、社会急剧变化,中外语言文化交流频繁。国语运动前后,语文工作者在写作、翻译以及语法研究等方面大量模仿、借用外来语,对汉语语法的发展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大胆的欧化,是白话文学作品的倾向,作家的创作风格早已带有欧化成分。翻译跟汉语欧化关系更为直接。翻译时,“想尽量表达原文的意思,必须尽量保存原文的语句组织”。这样,“翻译―除出能够介绍原本的内容给中国读者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帮助我们创造出新的中国现代言语”,借着“输入新的表现法”,使“中国现代文更加精密、清楚和丰富”。(罗新璋,1984)

“语法学是世纪末从西方传入的。所以汉语语法研究从一开始就受到印欧语语法的深刻影响。早期的汉语语法著作大都是模仿印欧语语法的”(熙,1985)。张志公认为,“这八十年来,我们的语法研究,不管哪种体系,不管哪一家,共同的不足的地方就是始终没有摆脱西方语法学的羁绊”(张志公,1991:490)。语法学家模仿、借用西方语言理论来描写汉语语法,引介西方语言组词造句的规则,增进国人对西方语法的认识,帮助推动了中西语言的接触和发展。汉语的欧化,如生活的欧化般,是潮流所趋,势所难免。在当时欧化热潮的冲击下,新事物、新概念的涌现,新时代的新需求,催生了大量新的表现形式和用法。

三、现代汉语句法欧化

(一)主语的增加

只要不妨碍理解,汉语句子成分能省则省。但是受到英语句子结构形式的影响,汉语句子里的主语,往往不省略。

在英语里,主谓结构是一个句子的核心,每个句子都要带上主语,即便一些习惯上不带主语的句子,如“下雨了”“七点了”“是我害了她”等,在英文中都得配上形式主语“it”。而汉语不同,只要是说话人和听话人都知道的人或物,习惯上采用承前省略的形式,也就是说在第一次出现后就不再出现。但是自“五四”以来,由于大众传媒和翻译文学的影响,欧化的趋势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句子中使用的主语数量增多了。对于这一情况,赞成欧化的人认为,这样可以使句子意思更加明确。例如:

(1)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朱自清《背影》)

现代汉语中出现较多的主语,使得句意明确,指代清楚,语言流畅。

有时候句中主语增多,违背了汉语的语言习惯,因而会导致语言平淡,文风呆板。例如:

(2)“单独”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我)有时想它是任何发现的第一个条件。(你)要发现你的朋友的“真”,(你)就得有与他单独的机会。(你)要发现你自己的真,(你)得给你自己一个单独的机会。(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

以上两个例句,若改为欧化的语言,大都可以添上“()”中所提供的主语,但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不添主语,行文反而流畅简洁,语言更富美感。而主语的频繁使用致使文风过于呆板,并且有拖沓冗余之感。

(二)系词“是”引入汉语

对于汉语语法中“系词”的来源和作用,由于西方形而上学理论的引进而名声大噪――它因此成为哲学家所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王太庆说:“在先秦典籍中,甚至在公元前的《史记》中,我们根本找不到'是’这个动词。”为此,他还列举了许多先秦古籍中的例证来说明这个问题。赵敦华认为,“与西语系词比较,汉语'是’作为系词的用法出现得较晚(王力认为始于六朝或两汉之间,裘锡圭认为始于战国后期),用法不广。如王力所说:'无系词的语句几乎可以说是文章的正宗……几千年来,名句(nominal sentence)里不用系词,乃是最常见的事实。’在'是’用作系词之前和之后,汉语用作系词的词语多种多样,如'为’'即’'乃’'系’'非’'……者……也’等等皆是。”之所以汉语系词的有无和早晚变得如此重要,是因为西方形而上学的核心概念就是系词“to be”和它的“being”形式。在英语里,谓语只能是动词,如果是形容词,必须借助于系动词“to be”或者类似的系动词。例如,“我们很高兴”的英文不是“We very happy”,而是“We are very happy”,这种语法也慢慢地渗透到了汉语中。

(3)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4)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5)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6)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因为丧事,一半因为父亲赋闲。(朱自清《背影》)

“是”字主要表示判断或起强调作用,但不管是否表示判断或需要强调,“是”的使用变得像英语“be,am,is,are”一样普遍和必需。以上句子中的“是”显然受到了西方欧化影响。

所以,如果去掉汉语受到欧化的影响,可以把上面四个句子改为:

(3′)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他的背影

(4′)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东奔西走,家中光景一日不如一日。

(5′)他再三嘱咐茶房,甚仔细。

(6′)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惨淡,一半因为丧事,一半因为父亲赋闲。

(三)被动式使用范围变宽

“被”字结构是欧化语法研究关注的一个重点。古汉语中的“被”字结构主要用来表示不利情况,发生了某种不幸的事情,如“被捕”“被杀”“被惩罚”等。

古代汉语中的“被”有“遭受、蒙受”义,本来是动词。例如:

(7)秦王复击轲,被八创。(《战国策・燕策》)

(8)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战国策・齐策》)

(9)身被二十余创。(《汉书・赵充国传》)

这三个例子中的“被”都有“受到、遭受”义,是动词。“被”字用来表被动,战国末开始出现,两汉时代使用渐多。例如:

(10)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国策・齐策一》)

(11)智伯兼范、中行而攻赵不已,韩魏反之,军败晋阳,身死高梁之东,遂卒被分,漆其首以为溲器。(《韩非子・五蠹》)

(1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3)错卒被戮。(《史记・酷吏列传》)

这几个例子中的“被”虽然还有“遭受、蒙受”义,但已可以看成表被动的助动词。尤其是例(12)中的“见”“被”上下句相对,被动意义更加明显。

(四)连接成分的使用

英语的衔接方式是所谓的形合(hypotaxis),即一定要使用显性的连接标记,而汉语体词的并列方式主要是意合(parataxis),即简单地排列在一起,不用任何显性的连接标记。英语的“father and son”在汉语里既可以说成“父亲和儿子”,也可以说成“父亲儿子”或者“父子”。汉语的谓词性成分之间在并列时很少用连词,而英语的并列动词或形容词之间则一定要用连词。汉语“唱歌跳舞”只能用英语“sing and dance”对应。王力先生曾经指出,由于受到英语等欧洲语言的影响,汉语中“和”“而且”“又”等连接成分的出现频率在逐步增加。关联词语的使用便由“随便”变得“需要”。组织看似松散了一些,语义却较为严密。

(14)这些年来,我国的一些企业和产品走出了国门,靠的是什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诚实守信。而个别企业之所以一败涂地,也恰恰正是失去了诚信这一基本美德。这给我们的启示是,讲诚信就能赢得信誉,赢得市场,就能广开渠道,广积资源,不断发展壮大。不讲诚信,不仅国家难以兴旺,企业也难迈出国门,即使迈出了国门,也很难立足,并影响国家信誉和形象。(《人民日报》2010年7月8日第4版)

(五)插入语增加

插入语是句中独立成分的一种,它不与句中其他成分发生句法结构关系,也不互为句法成分。插入语独立于主要句法成分“主谓宾定状补”之外,即使删除插入语,对句子的主要句法成分也没有影响,一个句子的句法结构关系依然完整,因此,有人称其为“句子的特殊成分”。如果单从句法成分的层面研究插入语,那么插入语的确是特殊成分,因为它可以删除,其他句法成分都是相对的。插入语在句中自成一体,与所在句子没有直接关联,只是用来表达说话人的态度或对所说内容的评价。古代汉语中几乎没有插入语,受到西方欧化的影响,现代汉语中的插入语大多是完整的从句或动词短语,多半以表达类动词为谓语的核心,如“看起来”“毫无疑问”“说实在的”“老实说”“据说”“相传”“据报道”“总的说来”“简而言之”,等等。有时候也会用单独的名词结构,主要是那些可以充当表达类动词宾语的,如“一句话”“实在话”及“上海人的说法”等。

在此基础上,插入语用法增多,由传统的插在句前变为也可放在句子中间。如老舍《想北平》,“这样分配法可以算――在我的经验中――天下第一了”。由一般一两句不相干的话到可表示注释、补充,如鲁迅《女吊》,“一到'跳吊’时分――'跳’是动词,意义和'跳加官’之'跳’同――情形的松紧可就大不相同了。”

根据插入语在篇章中所衔接连贯的句子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可将插入语分为以下几类:

1.评论性的插入语:插入语衔接连贯前后两个句子,插入语使后句成为对前句的评论,或是由前句引发出的评论。

2.解释性的插入语:插入语衔接连贯前后两个句子,后句对前句予以解释,让听话人更明白。

3.补充性插入语:插入语衔接连贯前后两个句子,后句对前句的某一部分予以补充。

4.举例性的插入语:插入语衔接连贯前后两个句子,后句举例说明前句。

5.特例性的插入语:插入语衔接连贯前后两个句子,后句表示的是前句的特别内容。

6.总结性的插入语:插入语衔接连贯前后两个句子,前句分说,后句予以总结。(郝世宁,2009)

(六)分句前置向后置转化

汉语复杂长句一般都是从句在前,主句在后的偏正结构,符合中国人“先理后事”的逻辑思维习惯。然而由于受到西语的不断影响,汉语分句位置的欧化现象也逐渐凸显出来,“先事后理”的结构不断增多。比较突出的就是传统的“因为……,所以……”句子结构变为“……,因为……”结构,使句子更为复杂。例如:

(15)这种观点大错特错,因为两国大学的教育质量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七)说话者的语序位置灵活性

语序上,说话者置于话后或插在一段说话之间。在叙述对话中,语序多了变化,说话者由一般置于话前而可置于话后。如巴金《一件小事》,“'爸爸,回家去’孩子胆怯地问父亲。”或插在一段说话之间,如吴组细《黄昏》,“'三太太’,我诧异地问,'她不是有个赚钱的好儿子’?”

四、结语

欧化语法现象之多、速度之快超过了人们的想象。上文对汉语句子的复杂化进行了详尽阐述,汉语主语的增加,系词“是”引入汉语,被动式使用范围变宽,连接成分的使用,插入语增加,分句前置向后置转化和说话者的语序位置灵活性等等,都是语法欧化的表现。昔日的欧化语法逐渐转化成汉语的规范结构,很多欧化句也已经被吸收为标准的汉语。欧化是大势所趋,不是人为所能阻隔的;要注意欧化是否符合汉语规律,既不要全盘接受,也不必刻意净化。既要有开放的心态,也要有谨慎的态度,盲目排外和全盘西化皆不可取。

参考文献:

[1]郝世宁.插入语的篇章语用价值分析[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9,(4).

[2]Hopper,Paul J.,Elizabeth Closs Traugott.语法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罗新璋.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4]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5]谢耀基.汉语语法欧化综述[J].语文研究,2001,(1).

[6]张志公.张志公文集[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

现代汉语语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现代汉语 词缀化 语法 研究

现代汉语是在古汉语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完善和发展过来的,时至今日,我们可以从现代汉语的世界地位中看到它的独特的魅力,可以从现代汉语的运用中看出它无论是在我们的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发挥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现代汉语的研究就显得相当有必要,首先要从它的核心部分---词汇和语法入手,更好的了解它的整个的发展动态。

一、现代汉语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在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语言都有着它特定的表现方式,在清朝晚期向民国过渡的时期出现了一种白话文,在阶段也有着它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现代汉语产生在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科技高速发达的时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和语言特点。这些都是中国语言宝库里丰富的语言资源,让每个不同的时代对应不同的语言特色,进而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现代汉语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是无处不在的,包括我们的日常交流用语、网络用语、书面用语等等。

日常交流用语中我们所说的每一句话其实就是对现代汉语最贴切的运用,现代汉语也让生活在现阶段的我们交流起来更加的简单、顺畅,不会出现古人那种生硬晦涩的语言交流方式,在情感和思维的表达上不仅让表达者表达起来更加的轻松,也让会意者听起来更加的清晰明了。

书面用语是现代汉语最遵循基本表达方式的一种形式,书面用语讲究规范,用词准确,语序恰当,表情达意清晰,真正在词汇和语法上体现现代汉语本质,从书面用语中我们能看到现代汉语结构组成之严格,内容形式之具体。书面汉语运用的场合也很正式,所以对其运用也需要考虑到词汇运用是否恰当,语序位置是否合理。

二、现代汉语本质上的表现形式

现代汉语在本质上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分别为语法和词汇。语言是一种不断发展变化的事物,语言的变化发展在语法和词汇上体现的比较明显,语法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稳定的,语法有着它固定的运用模式,没有语法,语言就形成不了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而词汇则是不断更新变化的,世界变化莫测,词汇就不断更新,事物发展迅速,词汇就不断更迭。

1词汇

词汇是语言的重要构成要素,虽然它是变化发展的,但是并不意味着它没有相对稳定的规律,词汇就是在这种不断变化和相对稳定的过程中不断壮大和更新词库的内容。

1.1词汇的内部稳定规律。从词汇的构成上我们可以看出,词汇是由词素构成的,而词素又一般是以单音节语素为主,纵观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我们不难发现,单音节词素占主导地位。

1.2语素构词的语法规律。不同语素之间的组合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最常见的有主谓、动宾、并列三种形式,也是大家最为常见和基本的形式。主谓一般由名词和动词构成,在运用中的使用频率不高。动宾的结构非常广泛的被使用,例如“减肥” 、“炒股”诸如此类的词汇。并列的含义则很清晰,不同的词素具有相同的词性、接近的语义和一定的关联性,比如“茶水” 、“梦想”等等。上述三种结构是最主要的结构,形成了语素构词的基本语法规律。

2.语法

什么是现代汉语的语法呢?语法是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语法包括词法和句法两部分。词法主要是指词的构成、变化和分类规律;句法主要是指短语和句子等语法单位的构成和变化规则,包括语结构规则、句法结构规则、句子类型等内容。语法是很抽象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又是语言中的客观存在。只要是语言,就会有一套系统化的语法规律,需要人们按照一定的规律去组织和排列语言,从而让语言更好的成为人们交流和沟通的工具。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现代汉语语法中的词没有形态的变化。

2.2虚词重要而丰富。

2.3句子的语序十分重要。

三、结语

现代汉语是一个与历史相传承与时代相呼应的产物,随着中国近几年来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与世界各国进行的交流更加的广泛和频繁,致使世界上的很多国家和地区掀起了一股学习汉语的热潮,从人们对现代汉语浓烈的兴趣中,我们可以看到现代汉语的重要性。本文研究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的发展动态,就是为了人们对学习汉语运用汉语有更规范和更科学的认识。本文也不仅从历史的层面论述了词汇发展的过程和规律,而且还从从客观的角度研究语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深入的探讨现代汉语的发展动态,使对现代汉语的研究实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郑定欧.汉语动词词汇语法.[J].汉语学习.2001年第4期.

[2]刘红妮.非句法结构"算了"的词汇化与语法化.[J].语言科学.2007年第6期.

[3]吕长凤.现代汉语三音节词的词类分布及其语法特征.[J].北方论丛.2005年第5期.

现代汉语语法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用计算机来处理汉语信息包括“字处理”、“词处理”和“句处理”三个阶段。“句处理”是实现自然语言的处理与理解这一关键性的技术难关。其中遇到的问题比较多:词性的判断;短语、句子的结构分析;歧义现象分析等等,最根本的方法是语言学家尽可能地把语言中的这些现象通过归纳、分析、总结出规律,再用形式化的方式描述出来,以便利于计算机处理。

用计算机来处理汉语信息,就是汉语信息处理,又称中文信息处理。中文信息处理包括“字处理”、“词处理”和“句处理”。“字处理”、“词处理”分别与汉字和词汇有关,在此主要谈谈“句处理”。

句处理的主要内容是,怎样使计算机理解自然语言(如现代汉语)的句子的意思,又怎样使计算机生成符合自然语言规则的句子。“句处理”所需要的语言知识,将是一种涉及到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诸方面的综合性知识。目前。大家都深感现有的关于汉语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中文句处理的需要。单就句法方面的情况说。在中文信息处理过程中将会不断遇到我们想象不到的问题,许多问题在人看来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但计算机就解决不了。也有一些问题,本身在学术界就有不同的观点,那么,就给中文信息处理增加了更大的困难。

用计算机来处理中文信息,遇到了很多困难,从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一些问题:

一、词性的判断

由于汉语缺乏形态。汉语的词性判断主要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不同的词,词性意义可能不同,同一个词出现在不同的地方,词性意义也可能不同,汉语中,大多数词有固定的词性,但有些词的用法比较特殊。例如:

1.他花了十块钱买了一盆花。

2.你用那个锁把门锁上。

3.他比雷锋还雷锋。

这三个句子中分别有两个“花”、“锁”、“雷锋”。但它们只是音同、形同,词性和意义都不同。句子1中的第一个“花”是动词,“花费”的意思,第二个“花”是名词,“植物”的意思。句子2中的第一个“锁”是名词,即“锁子”的意思,第二个“锁”是动词,是“锁住”的意思。句子3中第一个“雷锋”是名词,表示人名,第二个“雷锋”是形容词,表示“雷锋的精神、品质等”。具有一定语言知识的人大体上都能分清它们的区别。从传统语言教学的角度来讲,句子1中的两个“花”是词形、读音相同,但词性和意思都不一样,且两个“花”的意思之间没有联系,所以属于同音词。句子2中的两个“锁”,也是词形、读音相同,词性和意思都不一样,但两个“锁”意思间有联系,所以属于兼类词。句子3中的两个“雷锋”词形、读音相同,词性和意思都不一样,意思也有联系,但第二个“雷锋”属于词类活用。Ⅲ从教学的角度看,这种分类比较细致,便于人们的理解和掌握,但是,从中文信息处理的角度来看,这种分法太细,不便于计算机掌握。

目前,在中文信息处理中,是这样来定义兼类词的:亢世勇认为“兼类词有广义兼类词和狭义兼类词。广义兼类词就是中文信息处理中所说的现代汉语的同形词,对于计算机而言,只要词形相同,不管读音是否相同、意义是否相通,是同形异音词、同形同音词,还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种用法,都是相同的,都要从多个当中选一个。狭义的兼类词就是指一般的现代汉语着作定义的,'同形同音、意义上有一定的联系,且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的语法功能的词”’。陆俭明认为,兼类词是“指同字形、同音而意义不同或词性不同的词”。如果按这种定义理解,以上三个句子中的两个“花”、“锁”、“雷锋”都可以称之为兼类词。因为,中文信息处理的目的是让计算机能根据具体环境判断出词的词性,从而准确理解其中的含义就可以了。尽管如此,但是,汉语词类是多功能的,一类词不需要发生词形变化就可以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不同类的词可以充当相同的句子成分,这样就给兼类词区分带来了更多的麻烦。因而,兼类词的选择是计算机词性自动标注的一个“瓶颈”。尽管信息处理专家运用了规则排歧、统计概率排歧或者两者结合起来等多种方法进行排歧,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方法、一种系统能够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二、短语、句子的结构分析

由于汉语缺乏形态。所以。语序和虚词成了汉语中表示语法的主要手段。有些短语、句子的结构不好理解,需要形式和意义结合起来分析。例如:

A组:a。陕西+甘肃+宁夏 (“陕西+甘肃+宁夏”三者为联合关系)

b.中国+(北京+陕西)(“中国”与“北京陕西”是偏正关系.“北京”与“陕西”是联合关系)

C.中国(陕西(西安))(“中国”与“陕西西安”是偏正关系,“陕西”与“西安”也是偏正关系)这一组中的abe三个短语对人来说,都很容易分清楚,但计算机目前还很难区分,要让计算机分辨清楚,就得把三个处所名词组合在一起构成a类、b类、e类不同关系的条件与规则研究清楚,并将这些条件与规则加以形式化输入到计算机内。

B组:开始讨论(述宾关系)分析研究(联合关系)研究结束(主谓关系)

取下来(述补关系) 看完再说(连谓关系) 叫他回来(兼语关系)

生产管理(定中关系) 讽刺说(状中关系) 介绍写(不构成合法的句法关系)

这组是现代汉语里“动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构成的种种不同的结构关系,对人来说,通过讲解大致可以分辨,可是让计算机要分清楚,就非常难,因为我们至今还没有总结出“动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构成各种不同句法关系的具体规则。换句话说,“动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在什么条件下一定构成合法的什么句法关系,能构成什么样不同的句法关系,我们至今还说不清楚。

C组:天气好——好天气(主谓——偏正)很好——好得很(偏正——述补)

来人了。——人来了。(述宾——主谓)

一张票三元钱。——三元钱一张票。(主谓——主谓)这一组都是由于语序的不同而形成的结构和意义都不同的短语和句子。这些结构对人而言,稍加学习就可以理解,但这些给计算机理解意思增加了难度。需要人们把这些语序的变化形成的不同的结构概括出规律来,再用形式化的方式描述出来。输入到计算机里。

三、歧义现象

现代汉语短语结构的歧义是进行汉语句法分析的一大障碍。“句处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排歧问题,计算机面对的歧义,不只是我们人所能感觉到的诸如下面这样一些句子的歧义现象:

(1)他正在输血。(他正给病人输血。/他病了,正输血。)

(2)看望的是病人。(你看望的那个人是病人。/看望你的那个人是病人。)

(3)我们急需进口产品。(我们急需进口的产品。/我们急需从国外进口产品。)

某些在人看来不存在歧义的句子计算机会认为有歧义.例如:

(4)a他被警察叫去罚了一百块钱。

b他被警察叫去写了一份检查。例(4)a句和b句,在人的眼里结构是不一样的。a句“被警察”这个介词结构一直管到底。全句意思是“他被警察叫去,他被警察罚了一百块钱”:而b句“被警察”这个介词结构只 管到“叫去”,管不着“写了一份检查”。可是,计算机分辨不清楚。要让计算机分辨清楚,我们就得将“PP+VPI+VP2”(PP代表介词结构,VP1和VP2分别代表紧挨着的不同的动词性词语)这种结构中的PP对后面动词性词语管辖的范围及其条件与规则进行充分、准确的描写,并加以形式化,“交给”计算机。而这一类现象与规则我们过去根本就没有考虑过,更不用说研究了。

其实以上所举的例子都存在歧义问题,因此,也可以这么说,“句处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排歧问题。

中文信息“句处理”的研究工作,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最早进行“句处理”研究工作就是基于规则展开的,但上个世纪90年代初,基于规则的“句处理”研究工作遇到了重重困难与难关,主要是语言学家所提供的语言规则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处理的需要。目前,为了解决好中文信息处理中的“句处理”难题,出现了一个竞相研究、竞相发展的局面。对于句处理,提出的各种策略和途径,归纳起来。主要有基于规则和基于统计这两种策略。基于规则的研究者,一般求诸专家的理性知识,由人来对语言知识进行抽象:基于统计者,一般求助于计算机对大规模语料库真实文本的统计分析,由计算机来抽象出语言知识。各种策略和途径,目前,我们还很难说哪一种是唯一正确的。各种策略和途径,表面看不同,其实,最终都需要依赖可靠的汉语知识来驱动计算机正确处理自然语言(汉语)。因此,“无论是比较传统的基于规则的处理策略,还是90年代以来方兴未艾的基于统计的方法,在对语言知识的需求这一点上实际上都是共同的。所不同者,走规则路线的研究者一般求诸专家的理性知识,由人来对语言知识进行抽象(比如以带有合一条件的规则形式给出)。而走统计路线的研究者一般求助于计算机对大规模的语料库的统计分析,由计算机来抽象出语言知识(比如以一定的数据结构记录的统计结果等)。两种路线孰优孰劣,不能笼统判断,只能跟具体的应用目标结合起来,由实践结果来评价。”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倡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因此,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攻克难关,实现计算机对自然语言的处理与理解的目标,使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转贴于

参考文献

1.兰宾汉、邢向东:现代汉语(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7,48。

2.亢世勇:面向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177。

现代汉语语法范文第5篇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在实施建议部分也具体要求:“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由此可见,语法知识的教学必不可少,要通过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知识,来提高学生以语感为中心的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能力。

可见,现代汉语语法教学与《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法教学的新理念并不背道而驰,具体如下:

第一,从语法的性质来看。语法就是词的变化规律和组词造句的规律,而语法学就是研究这些规律的一门科学。很多人认为孩子不学语法,也逐渐学会了说汉语,达到了与人交流的目的。但是,如果他们学习了语法,他们的语言表达就能更准确,更符合汉语的习惯。语法,产生于人们的语言实践,又反过来指导人们的语言实践,使人们的语言实践更符合规律、更科学。“忽略语法”实际上就是忽视语法对语言实践的指导作用。

第二,从语法教学的目的来看。汉语教学要“教给学生有关汉语的基本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汉语的能力”,“语法教学要使学生掌握各类词的意义和基本语法特点、各类句子的基本的结构规律,培养他们正确地分析词句和运用词句的能力”。我在高三一学年的复习中,对现代汉语语法的这一功用感受颇深,下面就结合考卷中常见题型来谈:

第一种题型:辨别病句。

如:以网络技术为重要支撑的知识经济革命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加速了社会文明。

此题我们可以找出句子的主干来判断句子是否有毛病:主语是“知识经济革命”;谓语是“改善”和“加速”;“改善”的宾语是“生产生活方式”,“加速”的宾语我们在句中根本找不到。最终我们就可以判断此句犯了“结构不完整”的毛病。

第二种题型:语言运用。

1.将长句变换成语意连贯的短句。

如:联合国安理会昨天通过了关于四国联合提出的严禁以色列在占领区内建立新的居民点的报告的决议。

初看此题可能会感觉到无从下手,可我们用语法知识稍作分析就简单了:先找出句子的主干部分(主语+谓语+宾语)组成一个短句;接着抽出定状补另成句,这样答案就非常明了。

答案:海湾四国提出一项报告。报告要求严禁以色列在占领区建立新的居民点。联合国安理会昨天通过了关于这项报告的决议。

2.重组句子。

如:近年来试行的春季高考,一方面增加了高校选拔人才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考生选择高校的机会,因而受到高校和考生的普遍欢迎。

以“考生和高校”开头,重组句子。

此题如果能够利用复句之间的关系,解答起来就容易多了。经过分析,原句为因果关系的复句,其实就是把原句的表结果的分句调到开头,把原句表原因的分句调到后面。

答案:考生和高校普遍欢迎近年来试行的春季高考,因为它一方面增加了考生选择高校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增加了高校选拔人才的机会。

第三种题型:文言文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的辨别。

比如:学生若懂得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句子的基本语法知识,知道它们在句中(现代汉语)的固定位置,那么他们在学习文言文的特殊句式(特别是倒装句)时就容易了。记得刚讲文言中的宾语前置这一特殊句式时学生总不太理解,我就举了个例子:“我吃饭。”谓语是“吃”宾语是“饭”,文言文通常说成“我饭吃”,宾语“饭”到了谓语“吃”的前面就叫宾语前置;另外,如果懂得词性及他们在句中的特定功能,那么在学习文言文的词类活用时也会轻松得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