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例疑是“鼠药中毒”所致凝血障碍的检验师分析

 starksqu 2024-02-07 发布于湖北
作者 | 李乔吴健
单位 | 高州市人民医院
前  言
由于抗凝血灭鼠药无色无味,中毒起病较隐匿,误服、蓄意投毒或用鼠药自杀是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缺乏的原因之一。其致病机制主要是通过干扰肝脏对维生素K的利用,影响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
对于单一部位出血的抗凝血灭鼠药中毒患者,极易误诊,尤其是单纯血尿为首发症状者,常误诊为泌尿系统疾病。在临床工作中,如遇不明原因的反复出血患者,且既往无出血病史,实验室检查凝血功能符合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缺乏的凝血特点,且维生素K治疗有效,应仔细询问病史,是否有鼠药接触史,需高度警惕鼠药中毒的可能。
案例经过
初次接触这患者,已经是她第二次入院2023年02月7日,凝血结果PT、APTT明显延长,鉴于一个从事凝血岗位的检验人对凝血结果的敏锐性,这案例绝不简单。
于是查阅其相关资料如下:第一次入院时2023年01月18日,患者中年女,起病急,病程短,几天前出现牙龈出血,出血反复难止,2天前出现血尿,无伴头晕、头痛、呕吐,无胸闷心悸气促,无发热咳嗽,无排黑便、血便。既往有颈椎病、腰椎病,近半月有足部肿痛,自服止痛药治疗(具体药名不详)。曾到当地卫生院就诊,未能止血,家属视病情严重,来我院就诊,门诊查凝血四项见PT、APTT明显延长,拟“凝血功能障碍”收入血液内科。
查看其2023年1月18日下午3点,在门诊未做任何处理的采血结果,血常规结果及散点图无明显异常(见图1),血液系统疾病的可能性很小;凝血结果:PT、APTT明显延长(见图2);在门诊注射维生素K1后,2023.1.18晚上7点抽血凝血结果PT明显降低(见图3);当晚收入院后,给予维生素K1、矛头蝮蛇血凝酶、凝血酶(见图4)等对症治疗后,第二天早上抽血检测凝血因子全套凝血结果(因子外送检测),同时复查凝血四项结果(见图5),PT变化不大,APTT明显缩短。
后一直以维生素K1和输注血浆治疗,病情好转,症状减轻至2023.02.03,患者自动要求出院,医生劝阻无效。出院前,患者凝血PT仍有轻度延长,牙龈轻度出血情况。出院后至2023.02.07,患者又以牙龈出血明显入院,查其凝血结果(见图7),PT、APTT明显延长,完善纠正实验,PT、APTT均被纠正。
图片
图1 2023.1.18血常规结果
图片
图2 2023.1.18凝血结果下午3点抽血
图片
图3 在门诊补充维生素K1后,2023.1.18凝血结果晚上7点抽血
图片
图4  收入血液科后的医嘱
图片
图5 2023.1.19凝血结果
图片
图6 凝血因子检测结果
图片
图7 2023.02.07第二次入院的凝血结果
图片
图8 2023.04.03号复查结果
案例分析
患者中年女性,起病急,以牙龈出血、血尿为临床症状,查其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无明显异常,排除血液病原因;凝血结果:PT、APTT明显延长为主,以PT延长更为突出,完善其纠正实验,PT、APTT均可被纠正,提示凝血因子缺乏。
且结合患者TT正常,无使用大剂量肝素抗凝用药史及肝肾功能正常,排除药物及肝合成异常所致的凝血因子缺乏;结合外送凝血因子结果以FⅡ,FⅦ,FⅨ,FⅩ因子明显下降为主,临床补充维生素K1,治疗效果显著,综上所述:符合维生素K缺乏特性。
维生素K并不参与凝血因子的合成或具体的凝血过程,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和抗凝蛋白(PC、PS)氨基末端区有特定的谷氨酸残基,在凝血因子合成过程中,这些谷氨酸残基需要进行γ羧基化反应,形成γ-羧基谷氨酸结构区,催化γ羧基化反应的酶是肝细胞微粒体羧化酶,而维生素K是肝细胞微粒体羧化酶必须的辅助因子。若缺乏维生素K,则维生素K依赖因子(Ⅱ、Ⅶ、Ⅸ、Ⅹ)前体中的谷氨酸无法进行羧化,因而不能与钙离子结合,因此这4种凝血因子无功能,不能参与凝血过程。
1、本案例中,为什么患者首次入院及二次入院均是以PT、APTT明显延长为主,以PT延长更为突出?补充维生素后,PT下降比APTT明显?原因如下:
根据凝血瀑布学说模型,PT代表是外源+共同途径,APTT代表的是内源+共同途径,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涉及内外共三条途径,所以当维生素K缺乏时,相关的凝血因子合成减少,PT和APTT都可能延长。那为什么以PT延长更明显?维生素K对凝血因子影响的顺序为:Ⅶ、Ⅸ、Ⅹ、Ⅱ,影响最大的是Ⅶ,其次是Ⅸ、Ⅹ、Ⅱ,而且Ⅶ是外源性途径的代表,其半衰期是凝血因子中最短的,因此PT延长最明显,同时补充维生素K后,PT也最快降下来的。
2、本案例中为什么FIB、TT正常?
根据FIB和TT检测设计原理,其反应过程中需要的凝血酶是由试剂产家提供,不是由内外共同途径生成,因此FIB、TT检测和凝血因子的缺乏与否完全不相关。
3、本案例中为什么考虑鼠药中毒?
跟临床医生沟通,考虑患者鼠药中毒的可能,建议询问患者接触史,以及抽取血样完善“鼠药浓度”的检测,虽然患者否认鼠药接触史,且由于检测条件及外送检的限制,患者未能完善血样鼠药浓度的检测。但作为检验师的分析,认为患者鼠药中毒的可能性最大。具体分析如下:
①维生素K缺乏的原因:华法林或鼠药中毒(VK拮抗剂)、摄入不足、肝脏疾病、吸收障碍 、长期使用头孢类抗生素。结合患者无出血史,临床症状,起病急,出血严重,无肝病,无头孢类抗菌药物及华法林用药史,正常饮食,无胃肠道疾病,排除摄入不足、吸收障碍等情况,剩下最大的可能是:鼠药中毒。
②鼠药中毒隐匿性:老鼠药就是一种“超级华法林”,属于维生素K拮抗剂,其对已合成或已活化的因子无效,机体会有一定量凝血因子储备,当维生素K缺乏时,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并不会马上缺乏,而是随着半衰期不断衰减后才会缺乏,因此鼠药中毒具有隐匿性,临床表现会有滞后性,不容易被人发现,即使有明确服毒史者也不容易将出血症状和所服毒物联系在一起。
③鼠药的脂溶性:鼠药属于脂溶性,可以蓄积在细胞膜上,不容易被消除,代谢非常慢,有相关文献报道可持续1-3个月,甚至1年多不等。本案例中患者维生素K及输注血浆效果明显,但在首次出院前,凝血结果还没完全恢复正常,在出院后停止维生素K治疗后几天,又出现了牙龈出血,凝血功能障碍,以致再次入院,入院后规范治疗一个月后,凝血功能恢复正常,出院后自带药继续口服维生素K1,2023年4月3日到门诊复诊,凝血结果正常(见图八),案例中患者病情的反复及治疗的时长,符合鼠药中毒的脂溶性特点。
总   结
由于鼠药脂溶性特点,应坚持使用维生素K1治疗,停药一周后内无出血表现且凝血结果正常,才可认为治愈。值得注意的是,鼠药中毒后,PC、PS先降低而呈高凝状态,若患者合并其他易栓疾病或因素,特别是Ⅷ因子活性较高的且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治疗的患者,可能发生血栓,而后又因为7,9,10,2降低而导致出血,因此鼠药中毒患者可同时存在血栓与出血两种症状,在治疗过程中,应同时动态监测D二聚体或其他血栓指标的变化,预测血栓风险。
鼠药中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如果不及时明确诊断,未得到及时救治,有毒物质迅速吸收,可导致心肺功能衰竭、肺出血、脑出血和休克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患者死亡。我们作为一名检验人员,虽不能站在临床一线,但是认真对待每一份标本,根据实验室结果和患者临床表现,剖解每一个异常结果后的真相,为临床提供一份真实的、专业的检验报告,这也是我们检验人存在的根本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13,52(1) :76-82.
[2]王迎,杨仁池,刘永泽,季林祥.抗凝血杀鼠药中毒九例临床观察[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6(06):379.
[3]殷杰,王兆钺.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的临床意义[J].临床内科杂志,2020,37(1):1-4.
END
说明:本文为原创投稿,不代表检验医学新媒体观点。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原创作者姓名和单位。
近期直播推荐
编辑:徐少卿   审校:陈雪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