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君子化:心仪君子而我自化之

 无知一熊 2024-02-08 发布于广东
人要做一个有品格的仁德之人,不仅要有品格,而且要有高尚品格。有品格,就是要知道行道,好善恶恶;有高尚品格,就是要超越自我,知性达理;从有品格到高尚品格,是人应该经历的君子化过程
何谓君子化?君子化过程是不断修德以从小人成长为君子的过程;这里,小人指道行浅的人,君子指道行深的人。君子化一词来源于《易经·象辞》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正是君子化过程2个特征这个“厚德”意为使德增厚,和自强不息一样,是一个动态的进化过程。
君子化过程的目的是不断提升人的道行或品格,主要表现为不断提高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增大人知道行道的量能和不断增强人对客体的相对作用3个方面,以使人的主观性愈加符合客体的客观性、人的能动性愈加适应客体的制约性、人的实践结果愈加满足其实践愿望,一句话,让人从必然走向自由。
为何要君子化?缘起于人有自我完善以实现递进、跃阶和超越自我的天性,这也是提出君子化过程的意义所在。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唤醒天赋禀性和丰富习得秉性的过程,随之,人从懵懂无知发展到知性达理直至通权达变,由此往复,不断拓宽视野,不断完善自我,以至融会贯通,全面透彻,达到内圣外王境界,成为一个自觉、自由、独立和自信的人,这就需要君子化过程。
而人的奇妙就在“人能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杨绛,《杂忆与杂写》);而且,人应该不断学习,不断修身,不断君子化,以不断自我完善,从而做出更大贡献,成就一个伟大人生。人有知道行道的禀性和能力,又能通过君子化不断增大知道行道的量能,正好体现了人禽之别、义利之别、理欲之别、公私之别和名实之别,笼统讲,体现了君子与小人之别。
君子化使人成为君子,何为君子?君子者,道行深之人也。能动、守道、自由、谦虚、固穷,敢想敢做而不犹豫,遵道秉义而不盲从,特立独行而不媚俗,心怀若谷而不自贱,穷而益坚而不失节,此是君子,反是小人;用今之话语讲,主体性强者君子,弱者小人。显然,君子和小人之别在道行之深浅,而深浅只是相对而言也。
儒道多用君子,仅《论语》便出现108次,与小人同时出现19次,但其所指可能是君王、为政者、地位较高的人道行较深的人,还可能指君子化,君子及其所在语句的具体涵义需要通过一定的语境去推断。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的君子和小人是以地位尊卑或高低分别,君子指君王和为政者,而小人指普通民众;语句涵义是为政以义为质而民众以利为实,不同岗位有不同的价值追求,而不是讲道行深浅带来的差别。《论语·里仁》的“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和《论语·为政》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等也是类似用法。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的君子和小人又以道行深浅分别,他们属于同一阶层之人,或天子底下之君王,或同朝为官者或普通百姓,道行深者为君子,道行浅者属小人,这是本文君子和小人之义;语句涵义是道行深的人可以和谐共处却彼此有别,而道行浅的人相互逢迎却不能和谐共处,这是求同存异、共生共存和各得其所的道理。君子和小人的这类用法居多,如《论语·卫灵公》的“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颜渊》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和《论语·宪问》的“君子上达,小人下达”等等,亦是民间之常见。

再看《孔子家语·五仪解》的君子,“哀公曰:'何谓君子?’孔子对曰:'所谓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义在身而色无伐,思虑通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此则君子也。’”这里,出言忠诚守信而心无怨恨、施行仁义而不自我夸耀、思虑通达明智而言语不专横、笃厚坚定信守道义、似乎即将超越却始终无法企及5点是以道行论君子,而自强不息实则是以追求不止的精神论君子化(当然自强不息也可勉强作为一种君子精神),因此,《孔子家语·五仪解》的君子既指道行意义下的君子风范,也含动态追求意义下的君子化涵义。

人人都君子情结;唯有坚持君子化,能成为君子,即使成不了贤人、至人,也当求达人也。心仪君子而我自化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