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荨麻疹的临证体会

 图书 馆员 2024-02-08 发布于内蒙古

荨麻疹为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疾患,在中医文献中称瘠痛,南方称风疹块,北方称鬼饭疙瘩。个人经验,据长期临床观察,大致依下述分型论治。
(1)风热久羁型:由于外受风热之邪,未经发散,以致风菩蕾,发作不已。证见疹发下片掀红,舌质红苔黄,治以搜风清热为主。常用自拟乌蛇驱风汤:乌蛇、蝉衣、荆芥、白芷、羌活、黄连、黄芩、银花、连翘、甘草、大黄。
(2)血热风盛型:属于中医“风疙疹”范畴,犹今之人工荨麻疹,又称划痕症,往往先则皮肤搔痒,抓后立即掀起条痕,此所谓外风引动内风。由于心经有火,血热内盛,热甚生风,治重凉血清热消风为主,夹瘀略佐活血之品。药用:生地、当归、赤芍、紫草、元参、知母、生石膏、生甘草等。
(3)卫气不固型:属于风寒另一类型,相当于冷激性荨麻疹。由于卫外失固,风寒易侵,疹易发于裸出部位,色淡微红或见苍白,吹风着冷,两手洗冷水亦起,治宜固卫御风。药用:炙黄茂、防风、炒白术、桂枝、炒赤芍、生姜、大枣、荆芥、茯苓等。
(4)脾失健运型:由于脾虚失运,外受于风,气机失利。证见身发风团,胃痛腹胀,大便溏泄,甚至恶心呕吐等。治以健脾益气,祛风散寒。药用:苍术、陈皮、猪苓、袄苓、泽泻、羌活、防风、炒白术、木香、乌药等。
(5)血瘀生风型:由于瘀阻经隧,营卫之气失宣,外受风寒或风热相搏,发为风蕾。本症可常见于腰围束带或手腕表带等处,受压处易起,今称之为压迫性荨麻疹,舌见紫黯或现瘀块。治以活血祛风为主。药用:当归尾、赤芍、桃仁、红花、丹参、荆芥、蝉衣、甘草等。风热加银花、连翘、风寒可佐以麻黄、桂枝。
秋初需防丘疹样荨麻疹  丘疹样荨麻疹病因多见于昆虫叮咬;此外,胃肠功能障碍和肠寄生虫也是原因。本病是婴幼儿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夏秋多发。中医将其分为湿热型和食滞型两种。...

荨麻疹的临床表现

荨麻疹是由于皮肤粘摸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引起的一种局限性,一过性水肿反应。本病病因复杂,包括许多内外源性因素。

化学物致接触性荨麻疹的诊断要点      诊断   接触性荨麻疹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不难诊断。   但发生在原有手部 

局部应用硝酸锶可以有效治疗变应性荨麻疹    研究人员在美国哮喘、过敏和免疫学会年会上报道说,局部应用锶盐可以减轻由变应原引起的免疫球蛋白(ig)e介导的皮肤骚痒。

副乡长戴彬绝活荨麻疹治疗偏方治疗偏方

阆中市天宫乡副乡长戴彬参加《非诚勿扰》征婚后,其一副官腔引来非议。但最近的他却大红大紫,红遍大江南北。两天来接到电话5000多个,但大家关注的焦点不是帮戴彬相亲,而是戴彬接受采访时透露的绝活——治疗荨麻疹的偏方。
两天来已经扰乱了戴彬的正常生活,经过和家人协商,戴彬一家人竟决定无偿向外公布荨麻疹偏方。
经过慎重考虑,戴彬授权四川首力律师事务所赵青松律师发布三点声明:
  这只是偏方,其药理功效尚未经过权威机构验证,请各位患者在医生指导下谨慎服用;偏方仅仅供患者本人治疗,任何机构不得依此偏方进行商业盈利开发,戴彬本人保留对偏方的知识产权;由于患者体质差异、地域差异等原因,疗效对各个患者可能不一样,根据偏方服用,戴彬及家人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副乡长爱心荨麻疹治疗偏方
  时间:2012年10月23日
  请遵医嘱使用
  诊断及症型
  风热型荨麻疹
  全身性痒性丘疹性皮疹,口干,怕热,热则痒重,心烦不安,脉濡或浮滑,舌黄,苔白。
  建议药方
  荆芥10g 防风10g蝉衣10g 黄柏10g连翘10g 生石膏40g苦参12g 白癣皮12g升麻12g 甘草6g黄芩12g 生地30g丹皮15g
  风寒型荨麻疹
  怕冷,有全身性丘疹,或风团性皮疹,腹痛,全身有紧束感,口不干,无汗发热等,脉浮紧,舌白苔。
  建议药方
  麻黄8g 桂枝10g赤芍12g 杏仁10g生姜3片 红枣5枚甘草6克

  注:荨麻疹是一种难治的皮肤病,有多种类型。公布的这两种类型占了七八成以上,个人认为大多数患者可

无论你是哪一种荨麻疹,中医都有妙招应对!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通常在2~24小时内消退,但反复发生新的皮疹。其病程迁延数日至数月。临床上较为常见。

荨麻疹症状

临床表现

基本损害为皮肤出现风团。常先有皮肤瘙痒,随即出现风团,呈鲜红色或苍白色、皮肤色,少数患者有水肿性红斑。风团的大小和形态不一,发作时间不定。风团逐渐蔓延,融合成片,由于真皮乳头水肿,可见表皮毛囊口向下凹陷。风团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少数可延长至数天后消退,不留痕迹。皮疹反复成批发生,以傍晚发作者多见。风团常泛发,亦可局限。有时合并血管性水肿,偶尔风团表面形成大疱。

部分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头痛、头胀、腹痛、腹泻,严重患者还可有胸闷、不适、面色苍白、心率加速、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呼吸短促等全身症状。

疾病于短期内痊愈者,称为急性荨麻疹。若反复发作达每周至少两次并连续6周以上者称为慢性荨麻疹。

荨麻疹

历代中医对荨麻疹的认识:

中医称荨麻疹为“瘾疹”,俗称“风疹块”、“鬼风疙瘩”。是以局部或全身皮肤突然出现风团、瘙痒为主要特征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荨麻疹为病,自古有之,历代中医文献对荨麻疹都有记载。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荨麻疹有这样的记载:“风气相搏,风强则为瘾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此处指出了荨麻疹是风邪袭击人体,与气血相搏,风邪胜过气血而为“瘾疹”。《诸病源候论》中说:“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折,则气风瘙瘾疹”。《证治准绳。风门》:“夫邪客热在于皮肤,遇风寒所伤则起瘾疹,热多则色赤,风多则色白,甚者痒痛,瘙之成疮。”《三因极。病证方论。瘾疹》:“世医论瘾疹,无不谓是皮肤间风,然既分冷热,冷热即寒暑之证。又有因浴出凑风冷而得之者,岂非湿也。则知四气备矣。……内则察其脏腑虚实,外则分其寒暑风湿,随症调之,无不愈”。

明代李梴《医学入门·卷四·外感类》亦云:“赤疹因天气燥热乘之,… …似赤似白微黄,隐于肌肉之间,四肢重着,此风热夹湿也,多因浴后感风,与汗出解衣而得。”

清代祁坤《外科大成·无名肿毒·赤白游风》说:“游风者,为肌肤倏然焮赤肿痛,游走无定。由风热壅滞,荣卫不宣,则善行而数变矣。”说明风邪“善行数变”及易兼挟的特点决定了本病的证候表现。

清代何梦瑶《医碥·卷之三·杂症·肿胀》也强调风邪的致病作用,曰:“风气相搏,风强(风多于热也)则为瘾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

现代医家赵炳南先生认为风邪是本病发病的关键因素,而“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风与寒相合而为风寒之邪;与热相合而为风热之邪;风寒、风热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互相转化。风寒、风热之邪客于肌肤皮毛腠理之间,“则起风瘙瘾疹”。

现代中医周鸣歧先生认为本病系外受风邪(风寒或风热)郁于肌表,使毛窍阻闭,不得宣泄,久则郁结化火,伤及阴血。可见风邪致病不仅引起肌表症状,更可进一步侵犯人体脏腑气血,损伤气血津液,加重病情。

荨麻疹

中医是如何解析荨麻疹病因的:

荨麻疹的中医古代病名主要有瘾疹,或隐疹、隐胗、隐轸;赤疹、白疹,或赤轸、白轸;风疒咅瘤、疒咅瘤、瘖瘟;游风、赤白游风;风乘疙瘩、鬼饭疙瘩、风疙瘩等。荨麻疹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主要包括六淫侵袭,风邪为首;脏腑不调,七情内伤;禀赋异常,内外合邪。外感邪气,某些药物、饮食则是发病诱因。风邪是本病发病的关键因素,或感受风邪而发,或风邪与内在病理因素搏结而发,或体内病理因素郁热生风而发,这为中医临床辨证论治荨麻疹提供了思路。

荨麻疹分型论治:

1、风热久羁型

由于外受风热之邪,未经发散,以致风菩蕾,发作不已。证见疹发下片掀红,舌质红苔黄,治以搜风清热为主。常用自拟乌蛇驱风汤:乌蛇、蝉衣、荆芥、白芷、羌活、黄连、黄芩、银花、连翘、甘草、大黄。

乌蛇驱风汤

2、血热风盛型

属于中医“风疙疹”范畴,犹今之人工荨麻疹,又称划痕症,往往先则皮肤瘙痒,抓后立即掀起条痕,此所谓外风引动内风。由于心经有火,血热内盛,热甚生风,治重凉血清热消风为主,夹瘀略佐活血之品。药用:生地、当归、赤芍、紫草、元参、知母、生石膏、生甘草等。

知母

3、卫气不固型

属于风寒另一类型,相当于冷激性荨麻疹。由于卫外失固,风寒易侵,疹易发于裸出部位,色淡微红或见苍白,吹风着冷,两手洗冷水亦起,治宜固卫御风。药用:炙黄茂、防风、炒白术、桂枝、炒赤芍、生姜、大枣、荆芥、茯苓等。

防风

4、脾失健运型

由于脾虚失运,外受于风,气机失利。证见身发风团,胃痛腹胀,大便溏泄,甚至恶心呕吐等。治以健脾益气,祛风散寒。药用:苍术、陈皮、猪苓、袄苓、泽泻、羌活、防风、炒白术、木香、乌药等。

健脾益气方

5、血瘀生风型

由于瘀阻经隧,营卫之气失宣,外受风寒或风热相搏,发为风蕾。本症可常见于腰围束带或手腕表带等处,受压处易起,今称之为压迫性荨麻疹,舌见紫黯或现瘀块。治以活血祛风为主。药用:当归尾、赤芍、桃仁、红花、丹参、荆芥、蝉衣、甘草等。风热加银花、连翘、风寒可佐以麻黄、桂枝。(注:用药前需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荆芥

荨麻疹的预防注意事项:

1、保持生活规律,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适应寒热变化。

2、避免强烈抓搔患部,不用热水烫洗,不滥用刺激强烈的外用药物。

3、积极寻找和去除病因,治疗慢性病灶,调整胃肠功能,驱除肠道寄生虫。

4、忌食动物蛋白性食物和海鲜发物,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不饮酒。保持清淡饮食,多吃些新鲜蔬菜和水果。

名医论治荨麻疹

一、朱仁康,两类别缓急,分五型辨证治疗荨麻疹

朱仁康认为荨麻疹其成因有外因引起者,有内因产生者,也有内外因相合者,急性期多见于风热,风湿两型,应投以疏风清热或祛风胜湿之法,易于收效。慢性荨麻疹多顽固难愈必须仔细审证求因,方能得治,如风邪久郁未经发泄,可重用搜风药驱邪外出。又如卫气失固,遇风着冷即起,则宜固卫御风,又有既有内因,复感风邪触发者,如饮食失宜,脾虚失运,复感外风,而致胃疼、呕吐、腹痛、泄泻、应予温中健脾,理气止痛。此外也有内因血热,血瘀致病者,血热生风,亦不少见。常见皮肤灼热刺痒,搔后立即掀起条痕,所谓外风引动内风,必须着重凉血清热以熄内风。血瘀之证,由于瘀血阻于经络肌腠之间,营卫不和,发为风疹块,应重活血祛风,即“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更有寒热错杂之证,又当寒热兼治。总之,病情比较复杂,当审证求因,庶能得治。

(一)风热型

一般见于急性荨麻疹,亦见于慢性者。由于风热外袭,证见风疹色红,成片,痛痒不止,重则面唇俱肿。汗出受热易起,或有咽干心烦。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滑带数。治宜疏风清热,佐以凉血。方用消风清热饮(荆芥9g,防风9g,浮萍9g,蝉衣9g,当归9g,赤芍9g,大青叶9g,黄芩9g),或疏风清热饮加减(荆芥 9g,防风9g,牛蒡子9g,白蒺藜9g,蝉衣9g,生地15g,丹参9g,赤芍9g,炒山栀9g,黄芩9g,金银花9g,连翘9g,生甘草6g)治之。

又有风热之邪久郁,未经发泻、风疹发作一二年不愈,证见疹发大片火欣红,舌质红苔黄。治宜搜风清热,用乌蛇驱风汤,药用(乌蛇9g,蝉衣6g,荆芥9g,防风9g,羌活9g,白芷6g,黄连9g,黄芩9g,金银花9g,连翘9g,甘草6g)。

(二)风寒型

相当于冷激性荨麻疹。由于卫外失固,风寒外袭,营卫不和。受风着凉后,即于露出部位发病。证见风疹块色淡红或苍白,舌淡苔薄白,脉紧或缓。治宜固卫和营,御风散寒。以固卫御风汤加熟附子治之。药用(黄芪9g,防风9g,炒白术9g,桂枝9g,赤芍9g,白芍9g,生姜3片,大枣7枚,熟附子3g)。

(三)脾胃型

相当于肠胃型荨麻疹,由于脾胃失健,外受风寒。证见身发风块,胃纳不振,腹痛腹胀或恶心呕吐,大便溏泄,苔白或腻,脉弦缓。治宜健脾理气,祛风散寒。以健脾祛风汤(苍术9g,陈皮6g,茯苓9g,泽泻9g,荆芥9g,羌活9g,木香3g,乌药9g,生姜3片,大枣5枚)。或搜风流气饮(荆芥 9g,防风6g,菊花9g,僵蚕9g,白芷6g,当归9g,川芎6g,赤芍9g,乌药9g,陈皮6g)治之。

(四)血热型

多见于人工荨麻疹(皮肤划痕症),中医称为风隐疹。由于心经有火,血热生风。一般起风块较少,每到晚间皮肤先感灼热刺痒,搔后随手起红紫条块,越搔越多,发时心中烦躁不安。舌红苔薄黄,脉弦滑带数。治宜凉血清热,消风止痒。方用凉血消风散(生地30g,当归9g,荆芥9g,蝉衣6g,苦参9g,白蒺藜9g,知母9g,生石膏30g,生甘草6g)。

(五)血瘀型

由于瘀阻经隧,营卫之气不宣,风热或风寒相搏,证见:风疹块暗红,面色晦暗,口唇色紫,或风疹块见于腰围、表带压迫等处。舌质紫黯,脉细涩。治宜活血祛风为主,方用活血祛风汤(当归尾9g,赤芍9g,桃仁9g,红花9g,荆芥 9g,蝉衣6g,白蒺藜9g,甘草6g),或通络逐瘀汤加减。(地龙12g,皂刺9g,刺猬皮9g,桃仁9g,赤芍9g,金银花9g,连翘9g,风热加金银花、连翘;风寒加麻黄、桂枝。)(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主编.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皮肤外科,出版社人民卫生,1979:117)

二、溪凤霖主张分虚实辨证治疗

溪凤霖老中医以肝论治,亦取得一定疗效,其分型如下:

1、实证

(1)肝气郁结型  反复发疹,常在精神抑郁,性躁激怒,或劳倦后,风团瘙痒更甚,并有气闷叹息,胁肋疼痛,或气撑攻递,舌苔薄,脉弦。治以疏肝理气。常用:柴胡,赤芍,枳壳,香附,川芎,生甘草,菊花,薄荷等。

(2)肝郁化热型  风团瘙痒,色红,头昏目赤,胁痛呕苦,舌边红、苔黄,脉弦数。治以清肝泻火。常用:龙胆草,黑山栀,淡子芩,生地黄,柴胡,菊花,白蒺藜,金银花,生甘草等。

(3)肝火肠燥型  风疹瘙痒,鲜红,头痛,目赤,性躁易怒,口苦咽干,胁腹胀痛,大便秘结,肛门灼痛,舌红,苔黄,脉弦滑数。治以清肝通腑,表里两解。常用:防风,薄荷,连翘,金银花,当归,赤芍,淡子芩,桔梗,生甘草,大黄,芒硝。若大便不畅,或燥结不下,加更衣片日3次,每次2片。

 2、虚证

(1)阴血不足型  瘾疹瘙痒色淡,头晕目眩,情志抑郁,胁痛隐隐,舌红、口干、脉细弦或带数。治以养血柔肝。常用:生地黄,当归,枸杞子,川楝子,桑叶,菊花,赤芍,白蒺藜,醋炒青皮等。

 (2)冲任不调型  发疹常在月经前期,或经期加重,反复发作,经后消退,发病时伴有胸乳胀痛,腹痛,性躁易怒,月经不调,或量少,苔薄,脉弦,华色不荣。治以调摄冲任。常用:桃仁,红花,川芎,当归,生地黄,白芍,制香附,茺蔚子。月经过多,去桃仁,红花,茺蔚子,加炮黑姜,炙甘草,乌药;胸乳发胀,结核触痛,加柴胡,失笑散;腹痛甚,加金铃子,延胡索。

 (3)气血两虚型  多见于体弱患者,风团色淡,或白,搔之略呈红色,反复发作,经年不愈,劳累加甚,面白光,食少,神疲,欲睡,苔多薄润,脉象濡细,治以调补气血。常用:生黄芪、白术、党参、当归、炙甘草、广木香、桂元肉、白芍、生地黄、粉丹皮等。

(4)肝肾阴虚型  瘾疹愈发无定,发时散在不密,颧红,眩晕,腰酸膝软,心烦,盗汗,舌光红,脉红数,治以壮水涵木。常用:生地黄、丹皮、山萸肉、怀山药、制首乌、炙龟甲、黄柏、赤芍、沙苑子、生牡蛎等。

上述各型,无论虚实,大多属于慢性。以下药物均可随证适加。有外风侵入,可加荆芥、防风、薄荷、桔梗、羌活独活、蝉衣、牛蒡子等;如食、药、气、味过敏所致者,可加紫苏,僵蚕、蝉蜕、地龙、全蝎、乌蛸蛇、苦参;如有虫积,可适加使君子、雷丸、榧子、南瓜子、槟榔等;瘙痒不已者,可加白鲜皮,地肤子、乌梅、土荆皮、蛇床子等。(宋祖敬主编.当代名医证治汇粹.石家庄:河北科技出版社,1990,469)

三、顾丕荣以祛消熄御四法治顽固性荨麻疹

顾氏认为顽固性隐疹主要有初病风从外袭,久病风自内生二种病机。因风毒之邪,初客腠理,搏于血络,此时当须祛其外风;久恋不去,风气内通于肝,且屡经耗散,营血内馁,肝阴暗汲,则虚风内生,治当潜熄内风。病机不同,治则自异。自订祛风、消风、熄风、御风四步治法,疗效显著,简介如下:

(一)初病风湿客腠,祛风活血,表里分消

大风隐疹初病,由于风湿之邪,外客肌腠,而邪之所客,一由汗出肌腠疏松,一由肠胃内挟宿滞,外邪与内滞交搏,以致营卫不和,一身风块奇痒,脘腹不舒,苦楚难名,舌苔薄腻,脉濡滑,尤在泾所谓:“血为风动,则身痒而隐疹”。治当祛风活血,表里分消,俾风祛则血无所扰,里和则邪无所依,内外廓清,隐疹乃瘥。处方:防风通圣丸12g(分吞),浮萍6g,炒牛蒡9g,蝉衣6g,晚蚕砂15g,白鲜皮15g,槟榔12g,炒枳壳12g,土茯苓30g,炒赤芍12g,丹皮9g,生甘草6g。

(二)延月风邪袭络,消风和血疏养结合

病延匝月,进服祛风化滞,和营凉血之剂,身痒不减,皮肤干燥,逢夜发作更甚,每伴头晕目眩便燥等证,舌红苔薄。脉来弦细,此系外风淫气客于肤腠,而日渐侵袭血络,血属阴,夜亦属阴,所以逢夜为甚,苔腻已薄,外邪祛犹未净,而肤燥目眩,血虚营涩,已具端倪。治当消风和血,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处方:炒牛蒡9g,豕希莶草15g,蝉衣6g,白蒺藜12g,晚蚕砂15g,当归12g,炒赤芍12g,丹皮9g,生地15g,生首乌15g,木通3g,土茯30g,白鲜皮15g,生甘草6g。

(三)积年营虚风动,熄风养血,潜养相兼

隐疹缠绵年余,肤燥目眩,头晕头痛,性情焦躁,迭进祛风化湿和营活血之剂,未能获效,此缘风气内通于肝,外来之风羁久不解,内耗阴血,而祛风之剂久服不辄,亦消烁肝营,积年隐疹,外风虽解,而肝阴内损,虚风内生,所以舌红苔少,脉来虚弦,邪少虚多之候,若再辛散,非但耗营,且疹发更甚。治当熄风养血,久病调益,毋图速效。处方:天麻6g,钩藤12g,桑叶12g,白蒺藜12g,当归12g,生地15g,炒白芍10g,制首乌12g,胡麻仁15g,煅龙牡各12g(先煎),山药20g,稆豆衣12g

(四)历久遇寒易发,御风实卫,养营固表

隐疹多年,发作有时,每于天寒地冻,头面手足外露之处,处朔风,遂奇痒不堪,风块突起,至春暖则其病自愈,伴见面白光肢冷畏寒,手足麻木,目眩头晕,舌质淡苔薄白脉来濡细,由于病久气血俱虚,营馁于内,卫虚于外,运行乏力,遂致瘀涩于络,每因感触风寒,内外合邪,隐疹乃发,虽属小恙,但常法难效,宜大剂调护卫阳以御虚风,补养营阴以通血脉,营卫调治,气血冲和,则风寒难犯,风疹何起?处方:

生芪20g,焦白术15g,防风6g,桂枝9g,炒赤芍9g,炒白芍9g,当归15g,细辛3g,木通6g,红花6g,川芎9g,炙草6g,鲜生姜3片,红枣7枚,陈绍酒一小杯兑煎。(史宇广等主编.当代名医临证精华·皮肤病专辑.北京:中医药籍出版社,1992,86)。

四、赵炳南分四证治荨麻疹,寒热虚首重邪风

赵炳南根据其多的临床经验,治疗荨麻疹,首重祛风,并分四型治疗:

(一)风热(多见于急性荨麻疹)

全身或暴露部位出现风团样扁平皮疹,稍高于皮面,呈红色或粉红色,剧痒,兼见头痛、发热、心烦口渴、大便干、小溲赤等症。舌质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滑数。治宜辛凉解表,疏风止痒。

处方1:荆芥穗6g,防风6g,金银花12g,牛蒡子9g,丹皮6g,浮萍6g,生地9g,薄荷4.5g,黄芩9g,蝉衣3g,生甘草6g。

处方2:桑叶9g,菊花9g,杏仁泥4.5g,连翘9g,金银花12g,薄荷4.5g,甘草9g,丹皮9g,防风9g。

(二)风寒(多见于慢性荨麻疹)

 全身泛发粉白色,、粉红色风团样扁平丘疹,作痒,遇风、遇冷加剧,或兼有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不渴等症,苔白,脉浮紧。治宜辛温透表,疏风止痒。处方:麻黄3g,杏仁4.5g,干姜3g,防风6g,浮萍4.5g,白鲜皮15g,芥穗6g,蝉衣4.5g,陈皮9g,丹皮9g,生甘草6g。

(三)滞热受风(多见于急性荨麻疹)

 风团、风疹持续不已,反复发作,疹块或白或赤,奇痒不眠,并有中脘痞满,纳呆,胸闷,嗳腐吞酸,嘈杂恶心或腹痛等症,大便干燥秘结,小便红赤,舌苔白厚或腻,脉沉涩。治宜表里双解。处方:防风9g,金银花15g,地肤子18g,芥穗9g,大黄4.5g,厚朴9g,云苓9g,赤芍9g,甘草9g。

(四)血虚受风(多见于慢性荨麻疹)

 皮疹反复发作,多见午后或入夜加重,而午前或后半夜则轻。兼见头晕、头重、腰 、体倦、失眠多梦等症。舌质淡或红润,净无苔,脉沉细而缓。治宜益气养血,疏散风邪。

处方:生地30g,当归15g,赤芍18g,白芍18g,首乌15g,生芪15g,防风9g,芥穗9g,刺蒺藜15g,麻黄9g。

以上四型中,风热型较风寒型为急,治疗原则以祛风邪为主,用药都是辛散宣达的。对于外邪未深入,正气未虚者效果较好:风寒型及虚型疗效较差。对于慢性患者虽经治愈,近期已无新生皮疹,为了减少复发,最好在治愈后再服药一阶段,或较长期服用丸药,才能达到减少复发的目的。在治疗期间或在恢复以后,对饮食的禁忌也必须注意,应忌食鱼、虾、辣椒、酒等刺激食物。(单书健等主编.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外科卷.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71)

五、周鸣岐内风外风均伤正,治表治里皆治风

周氏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顽固性荨麻疹多由急性荨麻疹迁延而来,其特征为风团反复发作,剧烈瘙痒,且多伴有头晕头痛,失眠多梦,腰酸和乏力等症。很多人有定时发病,有的在春、秋或冬季,有的在上午,或晚上,有的与月经来潮有关。祖国医学认为,其致病多系阴血不足,阴虚生内热,血虚生风,或反复发作,气血被耗,复为风邪所袭,或病久风邪深入营血脏腑,或冲任失调,肝郁不舒。因此本病之治疗,既应着意祛邪,更当留心扶正,详审其阴阳气血之盛衰,以燮理阴阳,调和营卫,固卫御风等法为治。血虚宜益气养血,药用:生芪、党参、当归、生地、白芍、川芎、首乌等;血瘀宜活血化瘀,药用:桃仁、红花、丹参、鸡血藤;挟风宜疏表祛风,药用:荆芥、防风、刺蒺藜等;又有风邪久羁,疏之不应,则又当行搜风之法,药用:蝉蜕、僵蚕、蜈蚣、乌蛇等。对于冲任不调,逢经期而发作者则宜调冲任,和气血,药用:寸云、仙灵脾、巴戟、柴胡、当归、川芎、赤芍、生地、丹参等。本病缠绵不愈,每致精神紧张,情绪抑郁,故镇静安神之法宜相辅而用。药用:枣仁、夜交藤、合欢花等。胃肠蕴热不清,必熏蒸肌肤,故大便干者又宜润肠通腑,泻热导浊,药用:瓜蒌仁、麻仁、首乌等药。此外,苦参、白鲜皮、地肤子三味,清热燥湿,祛风解毒止痒效果颇佳,亦常用于本病。

王某某,男,23岁。1979年3月21日初诊。

患荨麻疹已4年,每至春、秋即发,近年以来,发作加剧,全身泛发风团,瘙痒无度,夜寐不宁,颇为痛苦,大便燥结,舌红,苔薄,脉弦细。拟养血活血,祛风清热利湿。药用:

当归15g,川芎10g,生地15g,白芍10g,何首乌15g,瓜蒌15g,麻仁15g,丹参15g,荆芥10g,防风10g,刺蒺藜15g,苦参15g,白鲜皮30g,地肤子15g。

服药5剂,瘙痒大减,风团亦消失大半,大便通畅,又以上方去瓜蒌、麻仁、加夜交藤25g、合欢花15g。续服7剂,诸证悉除。(史宇广等主编.当代名医临证精华·皮肤病专辑.中医古籍出版社,1992.104)

六、何任治荨麻疹总在疏风解毒、清热泄火

何氏认为荨麻疹,其因多为汗出当风,外邪入侵腠理,风气转于肌肤,与热相结,则成    。其症急者一二日,四五日后即消散。慢者,发作数日后消隐,数日又作,迁延不已,甚则数月、数年不断根者,而成顽疾。此症之治,总在疏风解毒,清热泻火。此证虽可作分型辩证但主要首先宜区别在气分或在血分,采用一基本方,随证加减之,既简捷又获明确疗效,伤寒论之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为余常用之基本方。初起    ,在表者,即以本方酌加桂枝、浮萍之类即可。若缠绵不已,则用该方加黑芝麻30g,何首乌9g,苦参6g,石菖蒲6g,甘草5g。能饮酒者可加黄酒30~60g,每日1剂,常见显效。

若久发不愈,时作时瘥,疹见于周身,而舌绛苔光者,为入血络。则以该方加地龙9g,刺猬皮9g,杏仁6g,赤芍6g,皂角刺5g,或视证斟加银花、薄荷等。

曾治赵某某,女,40岁,日前气温骤暖,游泳沐浴受风,周身风疹,如团如点,大小不一,奇痒灼热,彻夜不能眠,小便较黄,大便偏燥,治宜祛湿热。药用:麻黄5g,连翘9g,赤小豆15g,黑芝麻30g,何首乌9g,苦参6g,生甘草5g,石菖蒲6g。煎加黄酒30g,上药服完2剂,风疹全消。(何任主编.何任临床经验辑要.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63)

七、刘学勤治荨麻疹以消食导滞疏风散寒为主

刘学勤认为荨麻疹与风、湿、食关系甚密。临证常用经验方消疹一号:适用于湿蕴中焦,风寒客于肌表者。净蝉蜕12g,独活7g,防风9g,荆芥9g,地肤子30g,焦槟榔7g,草红花12g,白鲜皮12g,皂角刺7g。若病情急重,瘙痒无度加全蝎8g,炒刺猬皮12g;若胃脘疼痛,饮食难进加炒枳壳12g,川厚朴9g:若脘腹胀痛,烦燥不宁加炒枳壳9g,生大黄9g(后下);若痒疹鲜红,疹块发热加京赤芍12g,粉丹皮12g;若缠绵难愈,病久血虚加全当归12g,蒸熟地12g;气虚加黄芪12g,明党参9g。20余年,累计治案百例以上,疗效满意。

曾治患者杨某某,男,17岁。患荨麻疹约10年,每年均发数次,初春必发,遍用中西药治疗,终未得愈。昨晚,初起胃脘不适,全身燥痒,继则扁平疙瘩聚起,大小不一,形状各异边缘发红,中央色白,瘙痒难忍,烦躁不安,胃满纳呆,恶心欲呕,口唇及眼睑高度水肿,形如猪唇。用消疹一号加味:地肤子30g,净蝉蜕12g,皂角刺7g,荆芥9g,防风9g,槟榔7g,独活7g,全蝎9g,炒枳壳9g,川厚朴9g,白鲜皮14gg草红花12g。服药1剂,口唇、眼睑恢复正常。此时,医者当明,待要全胜,必当继续给药,故原方更进3剂。随后,又拟消疹一号方加生黄芪12g,炒枳壳9g。间日1剂,共服14剂,痼疾得愈,病根得除,随18年未见复发。

按现代药理分析,其中荆芥 、防风、地肤子、蝉蜕、白鲜皮等均有较好的脱敏作用。笔者体会,服药期间尚有几个问题,应予注意:①消化不良是诱发此证的重要原因之一,故治疗时在祛风脱敏的同时,应注意消食导滞。②忌食鸡、鸭、鱼、虾、奶、蛋及辛辣等刺激必食物。病愈后亦应注意。③免受风寒。④临床治愈后,应继续服药3~20剂,以期巩固疗效,铲除病根。(宋祖敬主编.当代名医证治汇粹.石家庄:河北科技出版社,1990.47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