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承翥||篆刻四说

 lj0279 2024-02-09 发布于安徽

图片

篆刻四说

文/张承翥


我曾看到一位被认为是当今篆刻界大师级的领军人物韩某某在回忆自己学篆刻的一篇文章里说:“我学篆刻是付出了血的代价的。”乍一看,还以为有什么令人悲痛欲绝的故事呢,往下一看,才知道他在学刻印时被刻刀划破过手指,流过血。如此屁大点事,被他这么一渲染,好像他学篆刻跟赴汤蹈火一般。别说屠夫厨子这些专门与刀打交道的人,但凡是切过菜,削过水果的人,哪一个没有“血的代价”!一个大男人如此撒娇般的扭捏作态,故作悲惨状,令人作呕,这无非就是吹嘘他的作品是“鲜血染红的”,是多么的来之不易,然后卖一个好价钱罢了。今天看其作品,与其心态一样扭捏,书如其人,篆刻也如其人。
我学篆刻几十年,直到今天还常被刻刀戳伤手指,遇到这样的情况,轻者一抹,重者撕一张“创可贴”一缠了事,连哼都懒得哼一声。
其实我觉得篆刻除了会伤手,会流一点血之外,应该是琴棋诗书画印中最有趣、最好玩、最轻松的一种艺术形式了,也就按捺不住地想要说一说。

图片

一.说篆

篆刻除了少数肖形印外,大多是以文字作为其构成的主要元素,当印章逐渐脱离实用目的以后,刻印的内容不仅仅是姓名和官职,而是更广泛的能体现文人精神情怀的诗词锦句,我以为,正是这种情怀促使刻印这门手艺成为了艺术。
由于篆刻起源于先秦,所以直到今天,篆刻依然保持着以篆字作为主要文字形态的创作方式,这也是篆刻的名称的由来。在二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里,篆刻所用的材料在变化,刻制的方法也在变化,文字的形态在变化,但以篆书入印的习惯确基本没有变化。我觉得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恰恰是得益于篆字的不成熟、不规范,由于篆字的不成熟和不规范,使得篆字的字形依然保留着象形、古朴、单纯的意味,而不规范使篆字保留了大量的异体字,使字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结构形态,给篆刻家们留下了多种选择和自由发挥的余地。
篆字或篆书其实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它包括甲骨文、金文和小篆。甲骨文时期大概没有印章,而甲骨文为我们的汉字作了基础性铺垫之后,就以谦逊的姿态隐藏起来,直到三千年以后才最终现出真容,所以甲骨文并没有在后来的文字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也没有以自身的形态进入篆刻艺术的结构范围,但甲骨文本身所具有的形态也为今天的篆刻家们所喜欢,但这是后话。而造型丰富的金文和小篆以及加以装饰的鸟虫篆成了篆刻艺术的主要文字,它们是多样性和相对规范性的良好结合。虽然书法演变出了楷、行、草书,但楷书过于严谨,外形变化小,入印容易呆板,而行草书的流动感过于强烈,与更倾向于静态的篆刻艺术很难产生和谐的效果。
从先秦到汉代,印章的形状有圆有方,但基本以方形为主,到了汉代,圆形的印章更是少有,两对边平行的矩形形态使汉字出现了一种专门入印的“汉印文字”,为了与印章的方正外形相协调,汉印文字的外形在整体上化圆为方,局部上方圆结合,大小上整齐划一。至此,用于篆刻的文字形态基本形成,汉代的印章艺术也为篆刻艺术树立了典范。

图片

二.说形

除了肖形印外,印章的形都是由印面的外形和文字构成,按照现代平面构成原理,所有的平面构成都是点、线、面的组合,并由此产生视觉上和心理上的不同感受。篆刻艺术中印面构成也不例外。篆字中没有类似于楷书中的点画,但篆字中较小的笔画和部首起到了点的作用,另外印面上的有意无意的残破和漏刻也很好的起到了点的作用。点在印面中所占的空间不大,但它的聚散、多少、大小确在印面中起到至关重要的平衡作用,有时一“点”定乾坤的情况也不在少数。
文字和印章外框的线条组合是篆刻中最主要的线条关系,篆刻中的线不同于几何中的线,它本身是有面积的,有面积就会有形态,所以篆刻中的线其实就是狭窄的面,它具有线的特性的同时又有围绕这个狭窄面的外轮廓线的一虚一实,使线条本身可以出现不同的形态,加之线条的曲直、长短、起伏、穿插,使印面形成了变化多端和饶有趣味的形式。
印面形态中,我感觉最难处理的是面的关系,构成面的元素有两个,一个是线条这个狭长的面,一个是被线条隔离出来的面,即印面是空白处,我们假定朱为“”的面,白为“”的面,这两个面的关系犹如平面设计中的“”与“”的关系,“图”与“底”在视觉中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反转”效应,在印面上的这种效应往往形成了印面疏密节奏的交互作用,形成一种抽象美,篆刻中的朱白文的手法正是利用了这种效果。但在不同的结构中,这种交互作用并不是平均的。文字本身会以它固有的熟悉的结构在欣赏者的视觉中首先得到突出,因此在篆刻中会出现一个特别让人不可思议的现象:细朱文和满白文容易在视觉上产生很好的效果,此时“无”在印面中占主导,而细白文的处理则要小心,如果文字笔画较多,即“无”的面较多,还易于处理,如果文字的笔画较少,当“有”的面太多,印面就容易被堵死,很难成为佳作,而满朱文则无论笔画多少,印面都会被堵死,所以,从古到今篆刻家们几乎很少去作这方面的尝试,我们也几乎看不到这样的好作品。
印面上的“”与“”是一对矛盾,它们简洁抽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像道家的太极图。虽然篆刻是一个倾向于静态的艺术形式,但也要静中有动,我的经验是,在构思时,尽量在印面上某一个局部形成一种类似于“头重脚轻”的的感觉,头重脚轻可能在其他形式中会出现不稳定的感觉,但由于印章的四条边的限制,加之印面本身不大,不仅不会出现不稳定的感觉,反而会形成一种“”,这种“”会在方寸之间产生动态的感觉,使得印面不单调,不死板。而类似于元朱文之类的工整印,则以平均的空间分布为妙,这类作品主要靠利用线条的“直”与“曲”的关系增加印面的活力和魅力。

图片

三.说刻

秦汉印章的材质大多为铜质,平常用的姓名印和官印基本都是铸造而成,虽然印章的模范是刻制的,但经过浇铸打磨,刻的痕迹基本上荡然无存了,只有需要急赴边关的将军们所用的官印是在事先铸好的铜质印坯上锤刻而成,由此我们还能看到凿刻者留下的随性的痕迹。
宋以后,已有书画家将自己的姓名钤印在自己的作品上,并最终成了书画作品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印章的用途大为扩展,并焕发出新的艺术生机,也促使篆刻艺术对自身在艺术性和个性化方面提出来新的要求。
至此以后,文人们开始寻求更容易得到,更容易制作印章的材料,以便自己作印。在找到了这样一种既好看又好刻的印材时,便经历了一个仅仅是“”刻出文字样子到以刀为笔“”刻出文字形式的过程,我以为,当这个过程完成时,才成就了篆刻从实用到艺术的转变,并且真正标志着篆刻艺术从形式到内容的全面成熟。
同样是在石头上刻字,篆刻的刻字与碑刻的刻字有根本的区别,前者的目的更多的是将书写的文字外形准确的表现出来,是一种精湛的技术,但雕刻者不能有一点点主观的发挥,而后者则是以文字作为创作的元素,借印石独特的质感,来体现篆刻家的想法。石质的软和硬、细腻和粗糙在刻刀的刻划冲击下所出现的蹦跳残损,不管是可控的,还是偶然的,都可以展现出刻刀的独特表现力,这种表现力下所形成的线条变化,与笔墨在宣纸上展现的浓淡枯湿有异曲同工之妙。
古人总结了多种刀法,我认为大多都有点故弄玄虚,篆刻中的用刀就在于游刃有余又不走火入魔,最好的结果往往是既在意料之中,又有意料之外,这也是篆刻艺术的最大魅力所在。用自己最顺手,最习惯的方法表现自己的想法,善于利用和修正意想不到的结果而又天衣无缝,不露斧凿之痕,能得其心,应于手,就是最好的刀法。
在篆刻的创作中,不仅用刀刻划,还可以通过刮削,敲击制造不同的效果,甚至尝试其他方法,比如在沙粒上摁压出斑驳的效果等等,都可以看成是刻刀功能的变化和延伸,是应该鼓励探索的。

图片

四.说趣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文字在其发端都是刻画而不是书写的,而至今仍然将文字以刻画方式呈现出来的,并最受大家认可和喜爱的一种形式,估计就是篆刻了。
篆刻的有趣不仅在于刻,应该说从挑选印石,打磨印石,把玩印石,到拟印文,印面布局,写印文,上石,刻制,再到最后的钤印出来,整个过程都十分有趣。每当做其他事情做得心烦意乱的时候,就会想:刻印玩儿。
早期的印材以铜为主,其次是玉,这两种东西用于治印都太硬,对于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们来说实在是无可奈何,所以宋代的文人们所用印章多由印工制作,虽说文人们的这些由印工们制作的印章已再不拘泥于官印的形式,风格上更自由,文字的使用上灵活,更丰富。也开始体现出文人们的审美取向。但找印工治印毕竟不方便,也不能完全体现文人们的想法,所以在宋代,文人使用字号印、闲章不算很普遍,印章流传不多,他们对篆刻艺术的贡献应该说是十分重要的
据说元代的赵孟頫是最早自己刻印的艺术家了,赵孟頫最早使用的就是浙江的青田灯光石。由此开始了文人们自己治印的风尚。对印石也越来越讲究,印石渐渐成了用于把玩的东西,成为篆刻艺术的有趣的一部分。
今天的书画篆刻家们无不喜欢把玩印石,光润的质地,自然多变的纹理,精雕细刻的印钮,都是津津乐道的趣味所在。
我初学篆刻时,条件有限,所以多用价格便宜的劣质印石,但依然喜欢将六个面打磨光滑,看到一方歪瓜裂枣的石头在我手上被磨得方正光滑,也觉得乐趣无穷。我有时是先有了刻印的念头,再找相应的印石,有时是因为有了一方喜欢的印石而想在上面刻点什么。不管哪一种念头在先,写印稿都是必需的,因为我没有不构思就直接刻印的能耐,只能用笨办法。不过我觉得写印稿也很有乐趣,随手抓一张纸,抓一支笔,再随意写画,在反复修改中能得到不一样的效果与感受,甚至有时可以一石二鸟的刻出几方印章来。
除了工整的元朱文之外,印稿不大可能与完成后的印面完全一致,有失败的沮丧,也有偶然得之的喜悦,这也是篆刻的趣味之一,犹如水墨的弥漫一样,好的艺术家总是把握在控与不控之间,看着平整的印面在自己的刀下划出道道痕迹,组成疏密有致的形态,个中之趣,尽在不言中。如果说在刻印面的时候,由于害怕出错,难免会谨慎一些,而在印面完成后刻边款时就轻松自在多了。少则姓名斋号年月,多则诗文感慨情绪。真草篆隶,阴雕阳刻,不羁形式。一方好印,印石、印面、边款相得益彰。接下来便是钤印,若有兴趣,能将边款拓下,一朱一黑,对比鲜明耀眼,欢喜之情油然而生。
当然印章钤得好不好,除印泥的质量外,钤印的手法至关重要,边款拓得好不好,技巧必不可少……,唉,有点累了,不写了,容我卖个关子,且听下回分解。

2013112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