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焦虑、抑郁、精神内耗……你以为的“坏情绪”,其实都是有益的!

 九州好人 2024-02-10 发布于辽宁


几乎每年都会因此诞生出一个年度热词,比如今年的——精神内耗

图片

当下,越来越多的成年人被一种无从命名的状态困扰:焦虑、抑郁、对未来感到不安、循环往复的负面思维、睡眠障碍,丧失了以往无忧无虑轻松愉快的精神面貌……

更可怕的是,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在11月召开的第二届世界卫生健康论坛上公布的数据,疫情以来,儿童、青少年心理疾病也越来越多

精神疾病有400多种,自闭症、抑郁症、焦虑症、失眠障碍,比较严重的像精神分裂症等都包含在内,且发病率一直在增加,到今年,全球精神疾病已经超过10亿人,造成的负担已位居全球排第一

随着医学的进步,虽然人类在治疗精神障碍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关于“精神障碍从何而来”“何以对人类造成如此之大的困扰”这两大底层问题的理解,却始终没有突破。

这也反过来制约了精神障碍治疗的有效性:近50年来,精神分裂症的治疗都没有取得任何重大突破;抑郁症的治疗也20年未取得显著进展……

今天要为你推荐的,是一本能为你带来新视野的书——《给坏情绪一个好理由》,作者伦道夫·尼斯是演化医学领域的创始人。

图片

2018年,他与被誉为“美国最受尊敬的演化生物学家之一”的乔治·C. 威廉姆斯合著的《我们为什么会生病》,曾在豆瓣上被打出了8.5的高分。

图片

《给坏情绪一个好理由》秉承其“没有演化之光,医学的一切问题都无法得到理解”的精神,继续从演化的角度解释了人类具备惊人的爱和行善能力的起源,以及为什么这些能力要以悲伤、内疚和极其在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为代价

自然选择塑造了焦虑、低落和悲伤等情绪,因为它们都有所用处

它会帮助你正视人类苦难的普遍性,并找到缓解苦难的新途径。正如书名所说,“坏情绪”也许并不坏,很多时候,你需要的只是为它们找一个好理由

图片
到底什么是精神障碍?
一部艰难探索的历史

面对心理或者精神类疾病,几乎所有人都会茫然——心病可咋医啊!

即使在医学界内部,这种情绪也相当普遍。作者伦道夫·尼斯回忆,当医学院同学听到他的职业选择后,曾一脸同情地说“总得有人照顾那些无法医治的患者”这样的话。

图片
伦道夫·尼斯

可你所不知道的是,几乎所有精神问题都是可以医治的,通常还能达到持久治愈的治疗效果在应对如何帮助病患这一挑战上,精神病学科的实践交出了令人相当满意的答卷。

但相比之下,对精神障碍作出解释的这道难题却相当不尽如人意。

“精神障碍即大脑疾病”这样模糊笼统的观点曾经一度甚嚣尘上。问题是,这一观点有时的确属实,但却片面排除了行为主义、精神分析、认知疗法、家庭动力、公共健康和社会心理学等重要因素。

这也在治疗的过程中造成了这样一种人为割裂的现实:治疗精神障碍往往只强调一个起因和一种相对应疗法

图片

例如,归因于遗传因素和大脑障碍的医生会建议药物治疗;归咎于早年经历和精神冲突的治疗师推荐心理治疗;注重模仿学习的临床医生提倡行为疗法;关注扭曲性思维的医生强调认知疗法;带有宗教倾向的治疗师偏向冥想和祷告……

而这种分裂,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相关研究领域就一直在行进中。

查明引发精神障碍的大脑异常症状,曾为理清这一难题带来了新希望。

但半个世纪过去了,数千名智慧超群的科学家花费数十亿美元,却仍未找出任何重大精神障碍的具体脑部诱因,除了阿尔茨海默病和亨廷顿氏舞蹈病,因为这些疾病的患者会长期出现明显的大脑异常症状。

而对于其他精神障碍,人类仍未有实验室测试或扫描能做出明确诊断。

图片

此外,基于遗传学的诊断方法也已经落空。

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性精神病或自闭症几乎完全取决于个人基因,因此在进入千禧年之际,大多数精神病学研究者都乐观地认为,很快就能查明这些基因遗传病的罪魁祸首。

然而,后来的研究均未发现对这些疾病产生重大影响的常见基因变异。几乎每种变异都只能增加最高达1%的患病概率。这是精神病学史上最重要,也是最令人沮丧的发现。

2011年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所长托马斯·因塞尔就表示:

50年来,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不著见效……每次看到的自杀人数、残疾人数、死亡率等数据都是一塌糊涂,丝毫不见起色。或许,我们的确应该全盘反思这一方法了。

于是,伦道夫·尼斯将目光投向了演化学。

图片
大脑为啥如此容易受影响?
进化赋予的“甜蜜苦恼”

要想全面了解精神疾病,需要戴上能显示演变演化和历史发展过程的特殊眼镜,从高处俯视。

在这之前,我们需要弄明白一个前置知识,那就是——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有两种解释

其中一种常见解释方法是描述身体的各种机制及其运作方式,生物学家称其为近因解释(proximate explanations)。另一种解释方法则是描述如何形成这些机制,生物学家称其为演化解释或终极因解释(evolutionary or ultimate explanations)

图片

一般医学院学生接受的专业医学教育都是关于生物学的近因解释,描述各种机制,基本不涉及演化解释,即这些机制如何形成。

于是,伦道夫·尼斯便开始思考,焦虑和低落情绪的演化解释是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其他学科的科学家们早就开始研究,只不过对象不是人,而是兔子。

他们在实验中发现,兔子的胆量不一,特别大胆的兔子容易成为狐狸的晚餐;怯懦的兔子一下子就被吓跑了,所以觅不到食;焦虑水平处于中间值的兔子,能繁殖更多后代,因此它们的基因更加普遍。

那么人类呢?可不可以也以此类推呢?

图片

其实,按照演化医学的核心见解,演化不仅解释了为什么身体运作如此良好也说明了为什么有些部位容易出现故障。

总结而言,身体或者大脑易患疾病有6大原因,即:

1.错配:人体未做好应对现代环境的准备。
2.感染:细菌和病毒的演化速度比人的要快。
3.限制:自然选择在某些方面的能力有限。
4.权衡:人体内的一切都各有优劣。
5.繁殖:自然选择要最大化的是繁殖,而非健康。
6.防御反应:遇到威胁时.疼痛和焦虑等都是有利反应。

所谓“错配”,即认为困扰我们的大多数慢性疾病,都源于现代优渥的生活环境,是导致我们易患疾病的六大原因之首。

有些精神障碍的普遍存在可以归因于现代生活。药物滥用、饮食失调和注意力障碍这些问题,都集中出现在现代化社会。抑郁和焦虑性障碍通常也归咎于现代生活环境。

图片

提起疾病,大多人都会想到“感染”细菌和宿主会共同演化,宿主一旦演化出新的防御机制,病原体也会演化出对付新机制的方法。

例如,链球菌是引起链球菌性咽喉炎的细菌,能伪装成人体细胞。因此,人体免疫系统为对抗链球菌所产生的抗体,也有可能会破坏人体自身的细胞。

一旦大脑中被称为“基底神经节”的神经元被抗体攻击受损,就会出现异常运动的西德纳姆舞蹈病(Sydenham's chorea)和一些强迫性障碍的例子。

“限制”是指自然选择不能颠覆物理定律,路径依赖同样限制了机械装置和人体的完美性。

我们的大脑源于进化中的一场场突变,是临时拼凑的,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思维错误。我们容易出现精神障碍很大程度上也是源于自然选择的局限性,即突变的出现。

图片

人体没有完美之处,总会顾此失彼,因此就出现了“权衡”机制。虽然你的压力机制可以降低灵敏度,但那样就不能更好地处理危险。

因此,每种情况的两个极端都有缺点,最佳成本效益的比例为中等水平。

人体的塑造并不以健康或寿命最优化为目的,而是为了最大化传递其基因——“繁殖”。即使这会缩短寿命、增加苦难,增加后代数量的等位基因(一个基因的不同版本)却通过世代相传变得更加普遍。

图片
坏情绪为什么是有益的?

由此,我们可以将上面六大原因整合成3个。

错配和共同演化是问题的起因,身体演化得太慢,以致无法跟上环境变化。

接下来的两个原因都是自然选择的局限所在,即自然选择受到限制,一切都需要权衡取舍。

最后两个并非我们容易患病的确切原因,而是对自然选择的形成有所误解,自然选择是将繁殖最大化,而非健康。

接下来,《给坏情绪一个好理由》便提出了一个核心观点——坏情绪,有时候对于我们也是有益的

图片

这有点像烟雾探测器原理(Smoke Detector Principle):大多数给人造成痛苦的反应,在个别情况下都是不必要的,但它们仍可以完全正常运行是因为代价低且能防止巨大损失,这些反应就像烟雾探测器的误报。

在普通内科中,疼痛、咳嗽等症状被视为有益反应,表明健康出现问题。而在精神病学中,焦虑和情绪低落等症状,通常则被认为就是病因。

社会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基本归因错误( the 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

也许我们所有有过亲身体验的人会认为,“消极情绪有时也是有用的”这一观点简直荒唐可笑。

为了跳出这种情有可原的怀疑主义,以下列举4个理由,来充分说明哪些症状是具有演化起源和效用的。

图片

首先,焦虑和悲伤等症状与出汗、咳嗽一样,不是在少数人身上突然出现的罕见变化;是几乎所有人都会在特定情境下产生的一致反应。

其次,情绪的表达受特定情况下表达机制的控制;这样的控制系统只以影响适应度的性状为演化目的。

再次,无任何反应有时是有害的;少咳嗽会引发致命肺炎、不恐高更容易出现失足。

最后,有些症状虽然会对个体本身造成巨大损失,但仍然有益于个体的基因。

所以,情绪的存在是为了我们的基因,而不是我们

图片

自然选择的目的,不是为了将人类塑造成健康、快乐、善良、懂合作的社区一员。

演化和嫉妒问题专家戴维·巴斯指出,所有的凶杀案中,配偶作案占了13%。从1976年到2005年美国遭伴侣杀害的死者当中,有34%是女性,男性只占2.5%。

痛下杀手是嫉妒所致的极端做法,其带来的指责、暴力和关系破坏等祸害屡见不鲜。为什么自然选择没有淘汰掉这种可怕的情绪呢?

试想有两个男人,一个在怀疑伴侣有外遇时会心生嫉妒则无论发生什么都能心平气和地接受。哪个会有更多的孩子?

另一个坦然接受的男人生活可能会更幸福,但其伴侣怀上他人孩子的风险就会高于平均水平。

如果他的伴侣真的有了别人的孩子,那她在孕期内就无法怀上他的孩子,要是选择母乳喂养的话,就还得再晚个几年。

因此不会嫉妒的男人让女友怀孕的机会,往往少于那些会嫉妒的男人(对所有人和整个社会来说,这种男人并不讨人喜欢、遭人反感,且带有威胁性)

图片

可以说,一旦用演化的框架分析情绪,很有可能在未来会最终帮助人类找到彻底治愈情绪问题的新疗法,不过它对当下也具有实际意义。

情绪是有含义的,我们应尝试理解情绪所传达的信息。情绪通常会试图让我们做或不做某事。情绪有时是明智的,我们应该留但并非一成不变。

情绪有时也会鼓动我们去做有助于基因、却伤害我们自身的事。情绪有时还会来自我们对世界的扭曲观点,或源于大脑异常。

把所有的可能性考虑在内,是为做出明智决策提供一个框架。我们通常可以为了自己做到这点,但专家建议也很宝贵

图片

从演化角度看问题的情绪专家,采用往往是不带主观情绪的工程师思维。

他们认识到情绪的效用,以及使人易受情绪问题影响的历史和设计限制。这促使专家们周全考虑多种原因,以及可能的治疗方法。

这类专家还会分析某种情绪在具体情境下是否恰当,而不是简单认为积极情绪总是好的,消极情绪总是坏的。

他们会评估某些症状的严重程度是否与该情境相符,而不是假定情绪调节机制出问题了。

他们认识到情绪正为了基因的利益而牺牲个体的可能性,而不是假定正常触发的症状对个体有益。他们会深入挖掘,努力弄清个体的问题来源,而不是将引起情绪的因素笼统概括为“压力”。

这点对于我们处理自己的日常情绪来说同样重要。

图片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给坏情绪一个好理由》中提供的答案仅供参考,并非结论,甚至有些观点可能在未来某天会被发现是错误的。

点击图片 即可购买
图片

但是,对于一个新领域的早期发展阶段来说,只要想法可以付诸实践验证,就不应为犯错而感到气馁。

正如达尔文所说:

错误的观点,如果找到证据支持,就不会有什么害处,因为人人都乐于求证自己的错误:一旦得到证实,就可以排除一条犯错之路,通常,也会同时开辟出另一条走向真理的道路。

而这,也正是科学探索本身带给我们的乐趣之一。


更多好书: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