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段子+人设+反角+主题点:看《第二十条》后的四点思考

 星期五文艺 2024-02-12 发布于山东
星期五言:张艺谋的新片《第二十条》较其去年上映的几部电影,在主题价值观上有一些差异甚至转向,这是本文最后要说的事情;而就类型风格而言,这部电影在娱乐搞笑和剧情设置之间表现出了某些脱节以及游移,这是商业电影的特点,集中体现在电影的“段子思维”上,待会细说;至于电影里的正反角,又是主流价值观电影的标志——有立牌坊的,就有背锅的;另外我们还要谈谈这部电影人设背后反映出来的东西,那简直太现实了,细思极恐。
废话少说,先来看那些喜剧“段子”——

文:无名
编辑:Mr.Friday
图片:网络

一、相声幽默与电影幽默的本质差别

不可否认《第二十条》很多情节很搞笑,尤其是角色间的斗嘴。但要知道这是相声小品的思维(就像国内综艺晚会里的语言类节目),它是相对于电影幽默思维而言的。
那么纯粹的电影幽默与相声小品里的幽默有什么不同呢?我们不妨来做个假设:
*假设有这样一个电影剧情:【男甲是个清洁工,刚交了个女朋友乙。为赢得对方好感他掩饰了自己的身份,跟对方谎称自己是保洁公司老板。不巧一天女乙登门男主所在保洁公司洽谈业务。正在做工的男甲看到女乙,情急之下面临两个选择:一是戴上头套让对方认不出自己,二是脱下外套穿着秋衣秋裤冒充老板接待女主。于是后续发生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事情。
大家能想象出其中的“喜剧”感吗?要知道,这种喜剧感(或者说笑点)是由人物诉求以及矛盾碰撞所致,进而,碰撞转化成人物行为、动作,通过镜头拍摄和剪辑产生笑点。我们把这种喜剧形式称为电影故事性幽默。注意:这种形式在搞笑娱乐的基础上还有另一大职能:“批判+讽刺”这种搞笑剧的最典型代表当然要数伍迪·艾伦了,另外美剧《消消气》也是如此。
相比电影的镜头性与蒙太奇,相声小品的语言性显得更为重要,它首先需要表演者去“贫嘴”,其次需要段子(与网络段子相似),再次它要通过舞台和聚光灯呈现。这些特性决定了相声小品的表现形式通常是夸张的,超越现实性的。而当这种形式被用到电影里,显然与电影语言完全成两个系统,容易与剧情分离。
在电影《第二十条》里,大家可以回想那些搞笑段子,比如说韩明约吕玲玲按摩椅谈工作误撞老婆一出戏,比如说韩明家中装脑震荡那出戏,再比如李茂娟、李茂娟哥哥、韩明三人家中斗嘴侃茅台那出戏……所有这些搞笑段子你会发现它们并不是由故事线下人物的基本诉求产生的,而是为搞笑专门设计出来的。
显然导演意在增加娱乐,而非讽刺批判,这也是电影找来“开心麻花”合作的原因所在。
纵观中国电影喜剧片,相声小品段子化成了近二十年的主流趋向,那些笑点,可谓“语不惊人死不休”。但它们体现的是语言的特点,而非电影的。

二、人设背后所反映出的社会现状

这里重点谈谈电影人设背后所显露出来的东西,这些东西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值得我们思考。
那么此片人设又是什么?我们来看——
*电影故事涉及到几个行业机关:检察院、公安、律师、学校领导层。围绕故事片所需要的矛盾冲突和戏剧张力,电影的几个重要角色被分摊到了这几大单位里,包括韩明(检察官)、吕玲玲(检察官)、李茂全(警察)、陈律师(律师)、张主任(学校领导)等。
注意:以上所列单位及人物绝大多数是作为正面形象出现在电影故事中的。
*如果我们再捋出这几个角色连同他们的家属所建立起来的“关系网”,那就更有意思了,来看:韩明和吕玲玲检察院同事、老同学加旧情人,田副检是吕玲玲的领导加追求者,警察李茂全是韩明老婆的亲哥哥,陈律师是张主任的外甥,张主任报警所在警局的局长又是李茂全的铁哥们。
*再请大家注意电影中不太起眼的三处台词:一处是韩明跟警察打交道时说到:我们是兄弟单位;另一处是陈律师跟韩明说的话:我就想交你这个朋友;最后一处是张主任酒桌上跟陈律师说的话:我供的你上的学,拿得律师证(此处台词记得不太准确,大致意思)
综上,我们不得不说:这些机关单位,好一个热闹的“大家庭”,好一颗繁茂的大树,树下处处是关系,处处是人情,处处是内循环。
这里唯一一个没太有背景靠山的韩明,他的职位自然也跟他很相称:挂职(检察院)。通俗讲就是还没转正。
那么在这个体系之外的是什么呢?
从电影故事框架角度来说,是那些底层的受害者(如郝秀萍),恶霸(如刘炳仁)、刁民(如小卖部夫妇)。这些人之间充斥着强奸、诈骗、威胁、绑架……他们被共同沦为了这部电影的罪恶源与牺牲品。
如此,整部剧人设架构背后的逻辑与社会阶级性就更清晰了——公检法一方自然扮演了救世主,他们代表的是此片的良知;那些底层人(如公交司机、农民工)是没有选择能力的受助者;而地方恶霸势力以及精明的小商贩是肇事的敌人。

三、反角设置的本质是“树敌”

主流价值观体系下的商业类型片,其结构的基础在于正、反方的树立。如果人物间存在灰色地带,善恶、好坏、对错不够分明,那观众就有可能不买账,审查方就有可能不让路,社会舆论更有可能不留情面。这便是目前电影的现状。
《第二十条》自然坚守了这一原则,没有留下明显的原则错误,更没有把自己介入主流价值观外的危险境地。因此我们看到电影中的主角人物是绝对正反分明的,立场坚定的,善恶可辨的。尤其是那些“恶人”,导演巴不得把“坏蛋”俩字写到演员脸上。
四、主题焦点偏向了:人
我们试图来理性客观地看待张艺谋近些年导演的电影,抛开那些意识形态,说实话,我认为他在电影技术乃至其它电影语言应用上是个讲究人,算是个行家,这可比那些连电影语言都不知道是什么的“明星导演”强太多。
这在《第二十条》里也是如此,比如说戏中人物那些吵架、斗嘴戏的用镜、剪辑节奏以及情绪把控。不得不说精彩度可圈可点。
但这不是我想说的重点。关注张电影的人不难发现,他近些年出品的电影作品基本主题停留在爱国爱党、民族大义之上,比如说去年上映的《满江红》和《坚如磐石》,然而这部《第二十条》,让人颇感意外,导演将主题焦点对准了“人”。
电影在末尾处通过韩明那通感人肺腑的演讲,把“第二十条”的概念正式摆了出来,没错,那是刑法对“正当防卫”的界定。这个“正当防卫”同时也在电影主题上阐明了“以人为本”的创作者态度。这便是此片与其它主流电影区别开来之处。
纵观《第二十条》,其漏洞百出也好,笑点多多也罢,连同近年来其它一些充满争议的国产电影,我认为它们终归要好于某些价值观混乱、没有电影语言、一味逢迎商业体制的烂片。理性的争议总能刺激观众看到事物的多元性,刺激观众去思考,进一步刺激观众认识到事物的复杂性,而非一个简简单单的善恶类别划分。
最后祝大家春节快乐!(本文结束)

▼▼▼ 往期相关文章,你可能会喜欢:

 从“等等看”入手,解读《坚如磐石》背后的逻辑与动机

 为何警察在《涉过愤怒的海》里要给“暴怒者”让路

 谈谈《满江红》的精彩故事与尴尬主题

 《大病》VS《神秘巨星》喜剧差距就在现实与超现实之间

 推荐 | 10大另类喜剧片,带你探讨笑死的N种可能性

 从《喜剧之王》到《小丑》:看一场闹剧是怎么演变成暴动的...

 “星期五”谈《八佰》:惊喜来自它在国产战争片里另辟了蹊径


如果你觉得与主流格格不入
如果你渴求真理
关注我们
▼▼▼
▲▲▲
所有文字均为本公众号独家原创,未经允许不得复制转载
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