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旦夕之美——王羲之《清和帖》临疏

 疏云廬 2024-02-12 发布于山东

       《清和帖》,“书圣”王羲之传世书作,所书内容为:“旦夕都邑動静清和,想足下使還,具时州将。桓公告慰,情企足下数使命也。谢無奕外任,数书问,無他。仁祖日往,言尋悲酸,如何可言”。故后世名之曰《清和帖》。

       一、概览

       《清和帖》又名《都邑帖》《旦夕帖》,一幅日常信札,草书,计五行五十一字,刻本墨拓。该帖以收入著名法帖《十七帖》而传世,现据收藏于香港中文大学之孔氏岳雪楼本,据考是以标注“僧权”为特征的全本,摹刻于南朝梁内府所藏原迹。《右军书记》著录此帖文本,《宣和书谱》著录《清和帖》四种,此帖为其一,故北宋时尚有墨迹本传世。相继见刻于《淳化阁帖》《澄清堂帖》《鼎帖》《二王帖》等历代著名法帖。

       王羲之《十七帖》,是写给益州刺史周抚等人的一组书信,此帖叙及周抚已具备升任州将的条件,以及对谢尚辞世之哀伤大意是:时下京中清静平和,想到您这次出使回来,当可升任州将。得桓公相告,倍感欣慰,深切期待着您能担负起更多使命来。谢无奕出京,继任兄职,数次来信,平安无事。谢仁祖日前过世,访其故居,心生悲酸,无以言表。文中所提及的三人:“桓公”为桓温,周抚曾助其平定四川;“谢无奕”即谢奕,字无奕,谢道韫之父,王羲之儿女亲家;“仁祖”指谢尚,字仁祖,谢奕从兄。史载,谢尚逝于升平元年(357)五月,“谢无奕外任”,即是指六月朝廷命谢奕接任其职,以安西司马迁都督豫司冀并四州军事兼安西将军、豫州刺史、持节。由此观之,此帖写于357年的下半年。

       二、赏析

      《十七帖》,历代奉之为书学之圣典、草法之圭臬,《清和帖》为其第十六通尺牍,可见其书学地位。

       此帖点画拖曳之间,若断若续;结体草主间行,字势绵延;运笔流畅,章法有致;魏晋神韵,尽在其中。以草为主旋律,制止以行,偶见楷法,使书写节奏动静相参。如“州”字作楷法,但却并不显得突兀。因为前面“时”字,已从左偏旁作草而顺势过渡到右偏旁“寸”为行楷之法,并已将速度减缓,呈现出笔势直化而不相连带的楷体笔意。其后,“将”字则将点画连写,但时连时断,书写速度有所加快;“桓”字更进一步,渐行渐快;到后面“公告”二字,更是一笔书,紧密相连,几成一字,貌似“著”书,方寸间浓浓草意。对于作者而言,以此解析有些牵强,因为王羲之书帖是一种不刻意间的挥洒;但于来者,不妨对这种不刻意间的“刻意”创作,以思以悟,“明辨之,笃行之”。其次,结体有着丰富的变化,诸如“足下”“使”“数”“言”等字,重复而形不一。在欹正、繁简、大小、长短、粗细、方圆、连断等诸对举要素中,呈现着无一雷同之变化,且是变尽得其宜,行尽展其妍。李世民所谓:“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凝露结,状若断而还连;以翥龙蟠,势如斜反直”。

       此帖为历代所追捧,赵孟頫延祐三年(1314)《十七帖》临摹本是为典范,现为台北故宫博物院所收藏,被誉为台博“掌上明珠”。此为赵氏晚年所临,雍容典雅,出神入化,从中亦可很好地领略此帖之风姿,并可较之以见羲之之原创与孟頫之求新。

       三、疏云

      《旦夕帖》,纵览之,“动静清和”;细品之,“如何可言”?生活的种种际遇,描摹于字里行间;生命的至真情怀,淋漓于翰墨之中。亲朋之升迁,如“旦”日之初升,生命散发着耀眼的光辉,令人心生灿烂,油然升腾,芳华留驻。友人之故去,似“夕”阳之归隐,生活笼罩着失落的忧伤,如夜幕垂布,令人“悲酸”;可,回望过去,似一道道晚霞,绚丽如初,慰藉丝丝。以此,成就了此帖“旦夕”之美。自“旦”而“夕”,恰如生命走过一个轮回,翰墨在此得以升华。论曰:“尽善尽美,其唯王逸少乎”!谨记!

癸卯冬月即望玄蜦记于疏云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