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学中医如何入门

 求知ncj 2024-02-13 发布于河南

听完我讲的话,只需你用六成的注意力去做,即便不能做到给人看病,也能轻松识别出混迹各大三甲医院的中医混子。

首先,最重要的,不要一开始就看什么名家医案,因为这样学到的东西不成系统,只是一个一个零散的知识点,并且异常费劲,很容易打击你的积极性。听我的,从开始慢慢来,会到某一个时间点,指数级爆发,再去啃医案,不夸张的说,最多几天就能掌握百分之六十。其实到后面一本医案随便翻翻就知道差不多了,这个过程也就几十分钟的事。

但如果顺序颠倒过来,不仅学习过程痛苦,还没有效果。

从地基开始修建,逐步进展,进展到中期就可以自己持续下去自己就知道如何走了。且轻松趣味,因为我这个人只喜欢有意思的事,学习也被我转换成最简单易上手的。

我会告诉你,我在学习过程中所有的真实的心路历程,告诉你所有这么做的源由,以及我走过的所有弯路。和我所有的解决办法。

并且我可以让你即便不在中医药大学也能同样涵盖大学里的内容。所以我会讲的很细。

我是一个纯纯的理科生,从头到尾没有为学中医背过任何东西,纯靠理解,当然你如果愿意背诵一些东西,会比我上手快的多,但那是另一种方法。我只讲我走过的路。

学中医入门第一阶段

大一入学军训结束,开始正式上课,第一学期,《中医基础理论》和《医古文》,别的是一些西医的基础课,就不讲了。

西医的课程,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学完西医的知识,有的时候脑子里会突然迸发出一个点子,发现中医里的某个理论原来用现代科学可以这样解释,融会贯通。

就比如脉诊,你会首先知道,感受到的跳动最直接的反应是心脏的搏动情况。为什么有的人脉宽,有的人脉细,即便体型差距不大,那么一定是血管内容物有多少的区别,细的人一定血少。我敢说贫血的人脉是不可能宽的。因为在血的质量不高的情况下,血的体量一定会随之降低。

这句话对于小白来讲可能不太能理解,但没关系,学完中医理论后都会迎刃而解。

西医以及大学前学的理科,会让你有一个最起码的物理上的认知,也会对中医更有信服度。

《医古文》我是认真学了的,为了转专业,我进学校是针灸推拿学,想要转到中医学,就认真学了这门课。

对我来说唯一的作用就是让我这个纯理科生对文字的感知力稍微强一点,读与中医相关的东西阻尼感稍微少一点。

重头戏《中医基础理论》,所有的所有,都以这个为认知基础。

最开始当然是跟着学校的课来,但这个课的老师具体如何讲的我也实在是记不清了,因为我并没有上很多节她的课。

大学的老师即便是专业课,大部分时间都是水过去的,并不讲实际的内容,更何况她连中医藏象(讲五脏六腑)都是让学生分组上台展示ppt,嫌我们针灸推拿班讲的不好直接呼叫中医班学生过来给我们讲。

当然这样的学习模式可以的话,我也就不会来写这篇文章了,因为那样我就是学校老师教的,我怎么讲嘛。

上课,上完课看安排的网课(中国大学mooc上学校录的课),两周后我发现一个很奇怪的事情,我居然跟不上进度,一周只有两次专业课,大学哎,还是大一,我几乎把所有我多的时间都用来学这门“基础”,可我居然还觉得时间不够用。并且即便给够时间按照这样的方式学完,我也觉得我完全不理解,简直活成复读机,我开始意识到我学的有问题了。

我的信息来源,一个是老师,她讲到的东西,很少,一个是慕课,这上面的网课,并不能多给我一些理解,几乎和照着课本念没什么区别。而课本,显然我并不能理解。

所以我需要找到别的讲解。这时候我接触了广州中医药大学潘毅教授讲解的《中医基础理论》(b站有资源),看他的课,连带着基础的八卦周易也一并学了,深刻的理解中医的理论到底是个什么事。

再然后,大一下学期,我顺利的通过了转专业的考试,从针灸推拿学转到了中医学,情况并没有好转,当我已经接触了潘毅这样优秀的课之后,再回到学校的课堂,实在是索然无味,知识密度太低了,同样的时间我为什么不分给更加牛逼的老师讲的更好的课呢?

于是接下来我的大学生活变得非常奇怪,所有的西医课我几乎都没缺过,但是中医相关的的课都听不下去。西医课极少注水,从头讲到尾,但是专业课即便不注水,讲的节奏在我长期看更优质的视频和书籍的情况下,已经完全不适合我了。

大一下学期有一个选拔考试,我们所有和中医相关的学生会选拔三十个女生进入一个特别的班级,不出意外的我考进去了。

即便在这个最好的班级里,所有的专业课也完全没办法听下去,坐在教室里特别难受,所以我中医相关的知识几乎都是自学加上我爸给我的一些点拨。

所以大一下学期的《中医诊断学》,我看的是李灿东讲的。

等到大二开始学习《中药学》的时候,我想要继续这样学的时候,我发现行不通了,

我不仅看了张廷模《中药学》的课,还把他的《中药学讲稿》认真细致看了一遍,甚至做了一堆笔记摘录。但我发现并不像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一样学完直接平地起高楼,《中药学》看完脑子里一片空白,这三百多样药是没那么多逻辑让你去理解的,这里面有的就是某样药有什么作用。

学到这里我又开始卡壳了,不知道该如何是好。我也挣扎过,试过各种方法去硬背中药的功效,费时间不说,还没有作用。

途中陆陆续续看完了胡希恕,倪海厦,郝万山,各种各种有名的没名的乱七八糟信息源的各种东西,才又进入一种新的学习模式。

学中医入门第二阶段

《中药学》只能先放下,因为陆续的还有其他课程。

紧接着学习了《方剂学》《针灸学》《中医内科学》《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这个阶段我没有什么改变,仍然还是看各种课和各种相关的书籍,大量的时间都花在这个上面。

对理论的认识慢慢有了进展,花时间最长的是《伤寒论》,看了太多名家的,胡希恕,倪海厦,刘渡舟。方剂也花了很多时间,有名的有邓中甲,没名的零碎的网上我能找到的都看了不少,各种人分析方剂写的文章,一点一点啃。

非常艰难,如此艰难的持续了两年我都没意识到不对。

之后才知道如果一件事做起来艰难,很可能是因为这样做不对。

我是在学完《温病学》才意识到的,而《温病学》是我最后才接触到,在《温病学》上花的时间最少,学的最轻松,却收益最高。

这中间我以为我挖到宝了潘毅讲的常用中成药,我错觉的以为我学完了这个是收效最大的,但其实和前面那么多的学习一样,有关方剂,都只是学了形。

为什么呢?

这也是大多数人会走的误区,很多名医终其一生这样学最后就只是对应症状给出方子。

为什么我能意识到?

因为我见到了正确的,有效的治疗,所以才知道这样子是不对的。

大多数中医学子,在学校走向医院实习,见到的老中医,甚至名气很响的,并不是真的水平够,真正生过病去找过中医的才知道,想要遇见一个能够治病的中医有多难。

这个正确的治疗,来自我爸,在真正接触中医之前我对他是很不屑的,我以为最多也就医院小医生的水平。现实狠狠的给我打了脸,我跟诊了一个月的脾胃科门诊专家,无论来什么人,生得什么病,开的方子都是加强版的健胃消食片。而且几乎只有在门诊才是纯中医,大部分时候是在科室病房轮转,全部都是西医疗法。后来被分到门诊的妇科,跟诊两位专家,其中一位的名头响到在全省排名前几,我非常激动的过去了,很失望,整个上午,二十多个病人,都在清热,失血到昏厥还清热,我不知道这位专家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出方子,早期是真的有疗效才积攒了这样的名望。另一位妇科专家,她的方子就正常很多,妇科病嘛,多血虚,补养之类的。但是翻了她的很多病历,也是不同的人,方子几乎没差别。我就默默的走了。

有一个论调,学中医,要多临床,从临床中学。这句话一点问题都没有,可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连辨别好坏的能力都没有的时候,连全省排名前几的专家都是这样的,这条路是行不通的。

我为什么能看出来?

还是因为我见过正确的。我本来瞧不上的我爸的治疗。

他做过什么呢?

有一个无精症的亲戚,他给治到有,但到这个程度后,患者没有选择继续治疗,去做了试管婴儿。

有一个家族遗传的肝不好,整个舌头裂的和东非大裂谷似的,他给他治到舌头整个平整。

我常年睡眠不好,吃西药有了依赖性,只要不吃就睡不着,通过他的治疗,摆脱了西药的依赖。

而不是每个学习中医的人,都接触过有效的治疗。错误的方式多种多样,正确的道路往往只有一条。

最捷径的方式就是见过对的。便能识别出各种各样的不对。

而他的学习中医的方式过于硬核,普通人做不到。毕竟他在70年代上的我们省最好的大学,研究生北大。他的理解力和知识储备专注程度,能支撑他那样学。

而我的方法是对文字感知力极差,小白的入手方式。

每个人有每个人学习的方式,我只发表我个人的看法。

继续接着讲我们学中医的第二阶段。

《温病学》收益是最高的,为什么?

这期间学到的所有的内容,只有温病学,是具体针对某一类范围比较狭窄的病,从头到尾详细讲了转归以及用药方剂。

而别的科目都是各种各样的病。

就因为《温病学》仅仅是这一类病,中间关于药和方的内容高度重复,只有在这门课的学习中,才真正的认识到一些中药的作用。

正确的学习有一种心流感,极其顺畅。

这期间最有帮助的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景源教授讲的课。

是除了潘毅外,对我启发最大的老师。

所以,如果我提前知道这样的结论,我的学习顺序一定会是《中医基础理论》到《中医诊断学》然后直接到《温病学》。

这让我意识到一个非常简单的学习方法,而我居然没有想到。

《中药学》中三百多样药,我应该一样一样药来,检索,把单个药相关的东西看到自己觉得够了,再继续下一味药。而不是换不同的人一样一样药的讲一下讲完几百味。

就是这么简单,单拎出来学。

这期间有一个重要的课是路玉滨的《过目不忘学中医》。不用考究他讲的是否正确,只是提供了一个记住并认识中药的一种方式。

就是纳入单味中药相关的各种信息,所有有关单味药的东西,甚至植物学,还有b站上被单独截取出来的倪海厦讲的《神农本草经》。

为了学习中药,倪海厦讲解的《神农本草经》我早就看过一遍,但这个时候我在着重每一样药的时候,又看了一遍。

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对每味药有一个相对立体的认识。

在检索过程中也能顺便学到很多别的相关知识。

看似慢其实最快。

这个时候,我发现,我以前进行速度非常缓慢非常艰难的东西,再去接受已经没什么阻尼感了,非常迅速。

因为,方剂也好,中医内科学也好,无非就是单个药或单个症状的排列组合。

这之后,想看什么就看什么了。随便搜学中医推荐看什么,都会有一大堆内容,信息永远是不缺的,看就完事了。

在学习单个中药的时候,单个症状不用学习就已经会了,再加上前面学习《中医诊断学》的基础。整个本科阶段接触到的东西,最最简单的反而是最厚看上去最难的《中医内科学》,甚至这本书根本不用怎么学。

其实这时候一定已经具备了中医思维,已经可以看懂几乎所有中医相关的东西了,即便不能自己开方也能看懂处方。

总结一下,第一阶段,看《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会进行的非常快,因为只是对中医基础理论的一点点延伸。

第二阶段,《温病学》后从单味药入手360度尽量全面无死角认识,不要囫囵吞枣贪快。

我不建议直接看书或者讲稿,我反正是吸收不了,看课会轻松很多,学并快乐着。进行完温病学看中药的时候开始课和书可以同步进行。再然后学别的再看课还是看书就无所谓了。

我现在偏向于文字。因为有很多东西已经不需要再学了,看文字方便跳过。信息密度也更高。

然后步入学中医的第三阶段。

未完待续,再更新可能就久了。

我也期待我的下一次阶段性的进展。

接下来可能会发一些我看过的比较好的内容,和我看到之后的体会。

------------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