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倍子治汗出有奇效(单方小技)

 阿宝158 2024-02-14 发布于河北
 临床上我经常遇到不少家长叫我给其小孩看病,我说我不擅长儿科,但家长却热情执著不减,非要求看看,有时是实在无奈,也看些小毛病,诸如咳嗽、尿床、腹泻、出汗之类。今说一外治法治小儿汗出,也蛮灵。五倍子研粉敷肚脐。
 此法来源于明`.龚信《古今医鉴》中所介绍的简便方。其以“五倍子末,津调填满脐中,以绢帛缚定,一宿即止;或加枯矾末尤妙”。我常用此方治疗各种汗证,不论盗汗,自汗,亦或手脚心出汗。尤其是小儿服药困难,用此法更方便些。
 曾治一2岁小男孩,一到睡着就出盗汗,西医说是缺钙,吃了好多哈药三精补钙口服液,也未见效,又吃了好多盒龙骨牡蛎壮骨冲剂,也无济于事。家长苦恼急了,因经常在我处看中医,非要我给想个办法,盛情难却,就开了上方,令其母用唾液拌药末,填敷肚脐,外用伤湿膏一贴,一天一换。一周后,家长告之,盗汗不出了,很是高兴,兴奋之余还嗔怪我保守不治,留一手,我哈哈一笑。
 同样此方,还曾治一16岁妙令少女,双手汗出。其严重程度,竟然当着我的面双手下垂,叫我看着手中汗水绵绵下滴,看得我惊讶不止,这么严重的手汗,真乃少见。查其他见症均无异常。患者告诉我,看了很多地方,也吃了很多中药也没治好,听朋友介绍,特意从汉中来西安找你。我说试试看吧,随即处内服方桂枝汤,调和营卫;外用上方药末一日多次搓手,一周后就治愈。事后感叹小方、偏方不可轻视,真乃单方气死名医也。
 文章来源:新浪博客  《中医方药集》的博客
宝宝盗汗莫乱补
  婴幼儿出汗原因多
婴幼儿期由于新陈代谢旺盛,加上小儿活泼好动,有的即使晚上上床后也不得安宁,所以入睡后头部也可出汗。所谓生理性多汗是指孩子发育良好,身体健康,无任何疾病引起的睡眠中出汗。家长往往习惯于以自己的主观感觉来决定小儿的最佳环境温度,喜欢给宝宝多盖被。孩子因为大脑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又处于生长发育期,机体的代谢旺盛,只有通过出汗蒸发体内的热量来调节体温。此外,小儿在入睡前喝牛奶、麦乳精或吃巧克力等也会引起出汗。这些都属于生理性的出汗。
盗汗多因表虚不固气阴虚热
如果孩子整晚都流汗可能就有问题了。盗汗就是睡熟后流汗,中医认为盗汗多因表虚不固、气阴虚热等原因所引起,在治疗时应分清病因。宝宝盗汗者不少,轻的每晚衣被皆湿,重的由此而消瘦、便秘、饮食减少、经常感冒,家长大都认为是体虚引起,于是屡用补品,虽盗汗仍然,却还是补之不停。
除盗汗必须清热
如今孩子的食物充足,营养丰富,不少孩子大有营养过剩之虞。一味用补,越补汗出越多。其实,盗汗患儿大都是内热多,欲除盗汗,必须清其热。
脾胃积热:此类患儿可见饮食旺盛或减退、精神好、大便秘结,常数天一行,口气重,虽消瘦也不感疲乏,一天到晚玩耍不停。治疗须清热通便,使热排出,可用知母、生石膏、川黄连、竹叶、黄芩、莱菔子等。用小量生大黄之类药治疗,常能得畅便而盗汗即止,其饮食特别旺盛者可转正常,食少者随之而振作。
阴虚内热:小儿盗汗最多的要数阴虚内热类型,由于长期盗汗,体内津液耗损过多,出现阴虚现象,这种患儿表现为唇舌红干、手足心热、口干、饮水多但不解渴,粪便干且呈粒状。治疗宜养阴清热。可用生地、麦冬、知母、元参、地骨皮、桑叶等药治疗。
盗汗患儿中也有个别人不属于热的,他们表现为出汗多、极易感冒咳嗽,较其他儿童怕冷,体力较差,平时稍运动也易出汗,治疗时可以调和营卫,投桂枝汤合玉屏风方往往见效迅速,药用桂枝、白芍、甘草、生姜、红枣、黄芪、白术、防风。
盗汗不能滥用补品
 对盗汗患儿,家长不但不能滥用补品,相反的应调理饮食,要控制儿童的荤食、甜食,要让宝宝多吃些蔬菜水果,这对治疗盗汗是有益处的,有资料显示,盗汗患儿几乎全是偏食者:专吃鱼肉鸡之类荤腥,爱吃巧克力,而从不吃蔬菜,这些膏粱厚味易生内热也。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季楠
木耳红枣汤治小儿盗汗
 许多小儿经常在夜间睡着后出汗,醒来则汗止,这就是所谓的盗汗。笔者介绍一款木耳红枣汤治之,简便易行,无副作用,不妨一试。
 取黑木耳、红枣各15克,冰糖适量,水煎取汁大半碗。每日一剂,分2~3次服用,一般患儿连服1~6天即可见效。(郭旭光)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泥鳅汤治盗汗
 小儿盗汗症不是一个独立病症。小儿脏腑幼嫩,体质荏弱,每因患热性病,如感冒、支气管炎、肺炎、化脓性扁桃腺炎等,或过服寒凉疏散之药,攻伐过度,或因用消炎针剂而致使小儿身体元气大虚、脾肾亏损,再加上先天体弱,所以小儿每于午夜盗汗,或睡眠时自汗淋漓。盗汗和自汗都直接影响小儿健康,甚至延缓发育成长。
 泥鳅鱼,又名泥鳅、鲋鱼。民间也有用于治疗盗汗症。
 方法是:取活泥鳅鱼250克,用温热水洗去鱼身黏液,除去头、尾,剖腹去内脏,用适量菜油煎至焦黄色,加水适量,煮汤至半碗,加少许食盐调味,喝汤吃肉,年龄小者分次服,一日1剂,一般连服5~6天,即可取效。若在方中适量加些黄芪、糯稻根,则疗效更佳。
(王卓伟摘自《家庭用药》)
小儿多汗症药膳
 小儿多汗,与儿童生长发育快、新陈代谢旺盛有关。但若汗出湿衣、大汗淋漓或汗流浃背,在安静或睡眠时,并非因衣被过厚或环境过热而出汗较多,就属病理现象,称为“小儿多汗症”。汗出过多会影响小儿生长发育,还会使小儿体质虚弱,抵抗力差,易引起其他病症。
 中医把小儿白天醒时出汗称为“自汗”,这与小儿肺气不足、卫气不固、汗孔易开有关;睡着后出汗、手足心发热而体温不高则称为“盗汗”。多由阴虚内热所致。无论自汗、盗汗,都可食用药膳。
 黄芪百合粥先用黄芪30g加水500ml,煮沸后再小火煎半小时,去渣,取药液;取百合10g切片洗净,与粳米25g加药液煮成1小碗粥。每日分两次空腹吃完,连吃1周以上。本方黄芪有补肺气、益卫气、固表止汗的功效;百合润肺兼清肺热,可防治肺热引起的出汗。两者合用配以健脾益气的粳米,更能补益肺气、益卫固表,对小儿多汗症有较好的疗效。
 生地黑豆鸡先用生地100g,水煎2次,去渣,合并2次药液约500ml;取黑豆50g淘洗净;童子鸡(仔鸡)1只,去毛和内脏。将黑豆填入鸡腹,入砂锅,加药液,大火煮沸后加食盐3g,小火煨至鸡肉、黑豆烂熟。鸡分2~3天吃完,每周吃2只鸡,连吃3周以上。本方生地养阴补血清内热,配黑豆、童子鸡增强养阴补肾的功效,对阴虚内热盗汗的小儿多汗症有良效;黑豆富含钙,有补钙止汗的作用。
 小麦山药泥鳅汤先用清水养泥鳅3天,吐净泥,取100g剖去内脏,滤干水分后油炸至焦黄;取浮小麦15g、山药20g,加水500ml煮成汤,滤去药渣。取汤汁煮油炸泥鳅,煮沸后加食盐、味精少许即成。吃泥鳅喝汤,隔日1剂,连吃7剂。本方可益气养阴、补肺固表,兼能补钙,对小儿自汗又兼盗汗者有效。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程进
汗宝宝的治疗
 “医生,我家小孩睡醒后,床上怎么会有一摊水印?”
 眼下,在儿科门诊,越来越多的家长提出这一困惑。夏天气温高,天气酷热,许多家长都说孩子夜间睡眠时出汗太多,或刚入睡出汗,或汗出淋漓、彻夜不止。
 据临床统计,小儿夏天多汗现象较为普遍,几近七成。但小儿多汗究竟是不是病呢?为此,儿科方面的专家介绍说,夏天气温较高,小儿代谢旺盛,活泼好动,出汗比成人多,这本是正常现象。但出汗过多又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身体的某些部位如手掌、足底、腋下、会阴等处局部多汗常为生理性。天气转热、衣被过厚、进食活动等外界因素导致的多汗亦属正常现象。但安静、睡眠的多汗,则要考虑病理性多汗。
 专家强调,如果孩子睡后明显多汗或夜间睡眠时大量出汗则应细察有无其他症状以便考虑是否病态。一般来说,晚上睡后多汗、深睡后逐渐减少、头发稀黄或秃头者多为佝偻病;通宵多汗(盗汗)伴低热、胃口不好、消瘦者,应怀疑结核病;多汗伴关节游走性疼痛及心率加快,就须注意风湿热;空腹时多汗应注意低血糖。小儿若有上述情况,应作必要的化验检查,以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生理性多汗一般不需要治疗,但由于一部分小儿入睡后出汗较多,以致衣衫湿透,蹬被着凉,引起反复呼吸道感染,重者可引起肺炎,诱发哮喘。因此,家长不可等闲视之。平时,家长可备两、三块小毛巾,待小儿入睡后用一块垫在睡衣内,这样可免湿汗衫,防着凉。另外,上半夜可适当少盖些被子,后半夜适当加厚被子,不使其着凉。
 祖国医学认为,汗为心之液,由精气所化,不可过泄,过泄则耗伤人之正气,导致体质虚弱,疾病缠身。小儿汗出过多的原因主要分肺气不足、营卫不和和阴虚火旺三型:
 肺气不足
 主要表现为汗出怕风,动则汗多,易感冒咳嗽,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脉细弱,苔薄白。治宜补益肺气,固表止汗,拟玉屏风散加味。处方:黄芪9g,防风6g,白术9g,党参9g,山药9g,煅牡蛎30g,糯稻根15g,浮小麦15g,大枣15g,五味子6g,煎服。
 营卫不和
 主要表现为汗出恶风,周身酸楚,四肢欠温,半身或面部汗多,食欲不振,苔薄白,脉缓。治宜调和营卫,桂枝汤加味。处方:桂枝6g,白芍9g,生姜3g,大枣15g,甘草6g,煅龙骨30g,煅牡蛎30g,黄芪15g,煎服。
 阴虚火旺
 主要表现为夜寐盗汗,或有自汗,五心烦热,性情急躁,两颧色红,舌红少苔而干,脉细数。治宜滋阴降火,清热止汗,拟当归六黄汤加减。处方:当归9g,生地12g,熟地12g,黄连4g,黄芩9g,黄柏9g,黄芪12g,麻黄根6g,浮小麦15g,糯稻根12g,煎服。
 注意事项:上述方药为成人量,小儿服用时可酌减。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张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