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晚清帝国风云15扬子江战役

 金色年华554 2024-02-15 发布于江西

不一样的八旗

英军攻击吴淞的行动并非盲目,它是扬子江战役的一部分,而这一军事计划又是由义律所制订的。璞鼎查自从把义律给换下来后,起先并没有完全照着扬子江战役的部署去做,基本上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打到哪儿算哪儿,最后沿海城市倒是打下不少,但并没有能迎来他想要得到的结果。

直到此时,英国政府才开始重新重视义律提出的计划。相对于道光君臣对洋人的无知,长期跟中国人打交道的义律似乎更清楚东方帝国的七寸部位在哪里:一个长江(扬子江),一个黄河,那是命脉所系。

英国内阁训令印度殖民政府,让其尽一切可能把军队调向中国沿海,以参加即将展开的扬子江战役。海上行程是说不准的,援军未能按原计划到达,驻浙江的英军就抢先发动了进攻,算是扬子江战役的演练,这就是前述的乍浦一战。

练练手当然好,但是此次“排练”的难度之高,却令英军指挥官始料未及。乍浦的防御体系一般,火炮也很少,它的特殊之处就在于这里是八旗驻防区。

清军入关以后,相对于面积广大的地域,军队数量显得太少,难以实现直接控制,所以分成了两部分,驻防于京城的八旗兵称为禁旅八旗,驻守各处的称为驻防八旗。驻防八旗的主要使命是监视绿营,再通过绿营来控制全国,从而起到一个以臂使手、以手使指的作用。

按照清代制度,当兵吃粮是下层旗人唯一可从事的职业,如果当不上兵,则还有“铁杆庄稼”,即政府发放的固定钱粮。在渐渐失去农商技能的前提下,许多旗人因此滋生了市井习气,由他们组成的部分禁旅八旗兵也早已不复祖先的勇猛刚健,其训练质量和战斗力甚至远不如同样弊病丛生的绿营。

驻防八旗的情况则有所不同。在八旗驻防区内,官兵都是拖家带口,集中居住,过着亦兵亦民的生活,他们从不轻易出动,只在有重大情况发生时才就近出兵。正是在事实上与外界形成隔离,八旗驻防区受到荒嬉怠惰风气的影响较少,八旗兵的身上仍遗留着一股难得的血性之气。在他们看来,弃家而逃是很可耻的一件事,当英军攻进来时,他们没有像一般绿营那样打不过就跑,而是进行了殊死抵抗。

驻守于乍浦主阵地上的三百八旗兵,在退路已被切断的情况下,仍奋力作战。火药打光了,就用弓箭,弓箭射完了,再用刀矛,总之是绝不后退,最后三百人大部分战死或受伤被俘,没有一个投降者。

一位八旗老军人持刀肉搏,伤重被俘。英军军官见他在担架上淌眼泪,以为他是怕死,就通过翻译告诉他不用担心,英军会优待俘虏,得到的回答是:“我流泪是因为阵地丢了,我愿流尽自己的最后一滴血!”

在乍浦,英军所过之处,几乎每一所房子都会向他们射击,而当人们抵御不住时,这些旗人家庭就出现了全家自杀的惨烈场面。一时间,自杀者的尸体甚至把乍浦河水都给堵住了。

乍浦之战,英军伤亡64人,其中还包括一名官居陆军中校的高级指挥官,为鸦片战争以来所未有,这给参战的英军官兵留下了一个大大的惊叹号。

这个惊叹号到镇江之战时达到了顶峰。

镇江之战

1842年7月21日,英军进攻镇江。与以往中国军队一般都占有数量优势不同,在镇江一战中,双方的数量优势已经易位,攻方超过了守方。

远道赶来参加扬子江战役的英国援军终于到齐了。为了关键性的这一战,印度政府倾其所有,能派的都派过来了,英军的海陆军总数达到两万,其中陆军在一万两千以上,配有炮兵、工兵等特种部队,兵力如此之强,在英国的海外殖民史上甚为罕见。

在发现英军的企图后,牛鉴也已向镇江城外紧急调拨了增援部队,其中有四川兵、湖北兵、江西兵、河南兵近三千人,但在实战中,所有这些绿营军队几乎都只能打打酱油,真正起作用的还是驻守城内的八旗兵。

和乍浦一样,镇江也是八旗驻防区,领军之人为老将海龄。在历史上,海龄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老头很倔,几乎跟哪个上司都搞不好关系,这使得他老是被降职,降的比升的还快。他本来已经是总兵,不知为什么被同为旗人的琦善参了一本,一下子连降两级,被送到新疆改造去了。

道光怜惜他是个人才,又把他调回来,让其出任京口副都统,并且还亲自写谕旨给他,劝他改改脾气。可海龄依然故我,没多长时间又跟初来江南的牛鉴干上了,于是第二次被参。

这次他的运气不错,前方军事紧张,正值用人之际,所以虽然降了两级,但被给予留任察看的处分,没有一把年纪灰头土脸地再赴新疆。

作为一个思想保守的八旗军官,海龄有满洲为尊的倾向,性格上也暴躁轻率。在英军兵临镇江城下时,他曾下令关闭城门,镇江郡守请他开城,以给城中居民留下活路,但是海龄坚持不肯这么做,说是开门可能带来危险。

百姓要求出城,他就以汉奸罪名予以拘捕,为此还滥杀无辜,这导致他在鸦片战争的一众殉国将领中口碑很差。不过总的说来,此人“大节无亏”,算得上是一条好汉。

驻守镇江的八旗兵共有一千六百人,攻城的英军则有近七千人,无论武器还是人数,对比都很悬殊,可这一千多八旗兵在海龄的率领和指挥下,却能够以弱抗强,与对手一掐到底。

另一方面,英军也犯了错误,他们的错误是没有把镇江和乍浦联系起来,以为乍浦守军只是偶尔坚挺了一下,再加上占有完全压倒性优势,使得他们十分轻敌。在之前的作战中,一般都是海陆军进行配合,唯有此次海军作壁上观,基本未用舰炮对镇江城内进行射击,仅对城外的绿营军队做了象征性轰击——没有任何意外,绿营兵在伤亡几十个人后作鸟兽散。

这一下英国人更不得了:重炮什么的都不需要了,直接端着枪进城吧!

结果是英军反而被八旗兵抱住了一顿痛打。参加镇江之战的八旗兵又分两类,原驻镇江的京口八旗训练水平稍差,相比之下,从南京调来增援的四百青州八旗要厉害得多,这些兵勇也成了守卫镇江城的核心主力。

当天,青州八旗表现十分抢眼,他们奋勇格杀,刀柄上渗满鲜血,滑得拿不住,仍大呼杀贼。

英军企图用长梯从正面登城,但是在八旗兵的顽强阻击下,“坠梯者纷纷”,根本爬不上城,最后选了一个叫十三门的地方,才打开缺口,而十三门那里正好没有青州兵把守!

眼见英军从十三门蜂拥而入,青州兵挺身上前。有的勇士手持长矛,一家伙先挑了一个,来不及拔出,又挑着尸体刺倒了另一个英国兵,短兵相接处,犹如当年的赵子龙附体。

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仅靠青州兵难以将英军驱出城外,城内英军越来越多。得知城陷已成定局,海龄一把火点燃都统署,然后带着全家人自杀了。

失去指挥的青州兵不肯放弃,他们率领京口兵在城内列阵,与英军展开巷战。面对英军更胜一筹的火力攻击,京口旗兵率先不敌,被迫选择了后撤。

能够坚持到这种程度,京口兵已经相当不易,可青州兵仍然很生气,对之大骂:“你们不敢交锋,难道在我们屁股后面助助威都没胆吗?”

青州兵“悉力死拒”,拼着命作战,到实在力不能支时,才夺门撤退。

鸦片战争以来,从广东到福建,从浙江到江苏,在所有海防重镇中,镇江设防最为薄弱,英军投入的兵力也最多,但这里的抵抗又最为激烈,

英军遭到的损失也最大,总计有172人伤亡,其中42人战死或失踪,其伤亡率相当于除乍浦之战外历次战斗的总和。

八旗兵付出了伤亡近五百人的代价,也就是说两三个八旗兵即能拼掉一个英国兵,这份成绩单在近代史中相当瞩目,青州八旗因此一举成名。

道光留恋满语是有道理的。保留着传统的八旗驻防军总算没有给这位满人背景的皇帝丢脸,让他在长久的挫败中好歹也找回了一点自尊。在相关奏折中,道光曾御笔批示:“不愧朕之满洲官兵。”

可是不管八旗兵怎样豁出性命,镇江还是丢了。镇江处于京杭大运河与长江交汇之间,乃漕运之枢纽,占领和控制这里,也就等于卡住了道光和整个帝国的咽喉,因此从军事角度上来说,镇江沦陷就已经决定了中英之战的胜负归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