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讲通讲透:伤寒论六经实质诠解!

 九九生 2024-02-15 发布于广东

 一.六经经络说 

  早在宋时,朱肱明确指出伤寒六经即手足阴阳十二经脉,六经病证即是由风寒邪气侵犯经脉所致。其后,从其说者,代不乏人。时至今日,治伤寒学者,亦十分重视经络在六经辨证体系中的地位,认为经络的联系、沟通、交流、转化和促进等种种作用,充分体现了中医理论以下内容只有回复后才可以浏览的整体观和辩证法思想。而经络学说的联系性,能够辩证反映出外感热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相互对立、依存及转化关系。因此,六经与经络学说密切相关,分之为十二经脉,合之则为六经。持这一观点的代表性医家有程门雪、刘渡舟教授等。 

  二.六经脏腑说 

  所谓六经脏腑说者,即认为六经实为相关脏腑之代称。其六经所指代之脏腑,并不一定是三阴三阳经脉所络属之脏腑,而是根据三阴三阳生理病理特点,进而推论其相关脏腑。如明?李时珍曰:“证虽属太阳,而肺实受邪也。”表明太阳所指代者,首先是肺脏,而并不以手太阳小肠和足太阳膀胱为其重心。盖肺主气属卫,外合皮毛,正与太阳主表的生理特性相合。现代亦有研究者认为<①>,三阴三阳的病理变化分别以心、肺、胃、胆、脾、肾、肝为基础,除此之外的病变都是演伸的。 





  三.六经气化说 

  六经气化说以《内经》标本中气理论为基础,强调人体与自然的关系,以整体恒动观为其基本特点。这一学说的代表性医家有张志聪、陈修园等。而现代医家对此学说,多置而不论。即若论及,也多强调脏腑功能,即认为伤寒六经,主要是指人体脏腑功能活动所产生之气,是脏腑功能的概括。这种观点虽然将气化学说具体化,实际上也缩小了气化学说的内涵与外延。同时,亦有医家认为气化学说玄奥精深,充分反映了中医理论的整体恒动观念,于六经辨证之认识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四.六经脏腑经络气化说 

  单纯以经络、脏腑或气化学说阐释六经,虽均能反映其部分本质,然毕竟有失全面。有鉴于此,多数医家主张将上述各种学说结合起来,以求全面系统阐论六经实质,即六经脏腑经络气化说。其核心是以脏腑经络为六经之物质基础,以生理功能活动及其联系为其外在表现形式。这一学说倡导于明?万密斋,因其较能全面反映六经生理病理特点,得到现代多数医家之赞同,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即采纳之。万友生教授亦明确指出<②>,三阴三阳是在经络脏腑的物质上论证其气化活动(生理病理)的,而其气化活动则是以脏腑为动力根源,以经络为通道,故探讨三阴三阳的实质,必须把脏腑、经络、气化密切联系起来。 

五.六经生理系统说 

  所谓生理系统学说,是有研究者认为<③>六经是对人体机能活动单位的分类,代表人体六大生理功能系统。六经病证则是这六大生理功能系统在邪气干扰下发生的病理反映。就其实际含义而言,这一学说仅是对六经脏腑经络气化说的一种概念转换。 


图片

图片



  六.六经证治纲领说 

  这一学说的基本内容,即伤寒六经是辨证纲领和论治纲领的高度统一,综合反映与提示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情、邪正力量对比和受邪的组织器官等具体情况,为决定治则、治法,及遣方用药等,提供具体的指导<④>。 

  七.六经综合体说 

  持这一观点的研究者认为,伤寒六经,是仲景融合了《内经》全部阴阳概念,包括了表里、寒热、虚实、经络、脏腑、营卫气血、邪正消长等诸多含义,因而构成一个内涵丰富而外延广泛的高度综合体。六经即非单纯的地面和病程划分,更不是简单的症候群分类。 

  八.六经症候群说 

  《伤寒论》三阳三阴,作为一种症候分类方法,是仲景将外感病过程错综复杂的脉症,根据病位、病程和病性之不同,以及机体抗病力之强弱盛衰、病情之进退缓急等因素,进而划分为六大症候群,而非单纯指某一具体疾病的症候群。 

  九.六经病理层次说 

  另有研究者认为,六经是根据不同程度的阴阳量大小而划分为六个大的病理层次,其中,又可进一步划分为若干较小的病理层次。而将具体的基本病理层次的反映及相关治疗方药结合,则构成《伤寒论》中的汤证体系。而对汤证作深入分析,可看出又兼有局部层次阴阳失调,或同时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层次的阴阳失调。 

  十.六经病证虚实说 

  伤寒六经的内涵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萌芽,三阳病为实,三阴病为虚。六经并非六个独立的疾病或六个孤立的症候群,实为疾病变化过程中性质不同的六个环节,彼此有机联系,构成疾病由量变到质变、由开始到终结的全过程。 

  除上述内容外,另有学者引入应激学说、体质学说、巴甫洛夫学说、黑箱理论、模糊理论等,从不同角度探讨六经实质。 

图片

  十一.结语 

  六经一词,始见于《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云“六经为川,肠胃为海”,六经与肠胃(脏腑)相对应,意指人体之经络;其后之《阴阳离合论篇第六》论述三阳三阴经脉生理特性及其相互关系时,均分别言及“三经”一词。综合分析可知,三阳之“三经”与三阴之“三经”,合则而为“六经”。是故六经一词,实为三阳三阴之总称,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最初用以指代人体之经络系统。然则三阳三阴概念,在《内经》中应用非常广泛,既用以说明人体脏腑与经络之联系,也用以阐释经络相互间的关系,更以之说明人体与自然之间的相关性。脏腑经络学说、开阖枢理论、气化学说等,无不以之作为重要概念。 

  作为伤寒学的基本概念,六经一词并未见于《伤寒论》中。其被引用于伤寒学之时,殆始于宋金时期。朱肱《类证活人书》认为《伤寒论》之三阳三阴为人体经络,谓“古人治伤寒有法,非杂病可比,五种不同,六经各异”,以六经作为《伤寒论》三阳三阴之代称。成无己注解《伤寒例》篇之“两感于寒”者,谓“三日六经俱病”,以释原文之“三阴三阳、六脏六府皆受病”,承袭了《内经》六经之基本内涵,指代人体脏腑及其经络。其后,六经概念明确成为三阳三阴之代称,为历代医家所沿用,并据经义之理解不同和实践体会之异,而赋以不同的内涵,故而有六经脏腑说、六经经络说、六经气化说、六经地面说、六经形层说、六经治法说、六经病程说、正邪相争说,以及现代医家的各种新观点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伤寒学说。 

  必须明确的是,六经、六经病与六经辨证是不同的概念,三者不能混称。六经是仲景及历代伤寒学家在全面继承《内经》六经认识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和发展而来的一个高度抽象的生理概念。具体而言,六经应为人体生理结构、生理功能、生理关系及人体与自然相应关系的高度概括,即脏腑、经络和气化的综合。在这一整体系统内,根据人体结构、功能、关系之不同特性,又划分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子系统。子系统之间既互相独立,又相互联系。而六经病则是人体感受外邪后,六经系统功能失调或所系脏腑经络、营卫气血的损伤而表现出来的病理现象,六经病证因六经生理的有机联系,自然构成病证之间的联系与转化等病理关系。六经辨证是仲景及历代医家在六经生理病理认识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一种辨证与论治方法 

  伤寒捷诀?伤寒有四症相类 

  伤寒有四症相类 

  食积寒痰并脚气。更兼亦有患劳烦。要识四般相类症。不与伤寒一例看。 

  寒痰者。中脘停痰。自中胸满。但头不痛。项不强。与伤寒异耳。宜二陈汤主之。食积者谓胃中停食。发热头痛。但身不痛气口紧盛。与伤寒异耳。宜平胃散主之。脚气者。足受寒湿。头痛、身热、肢节痛、便秘、呕逆。但脚痛。或肿满。或枯细。与伤寒异耳。宜加减小续命汤主之。劳烦者。气血俱虚。燥烦发热。但身不痛。

图片

头不痛。不恶寒。脉不浮紧。与伤寒异耳。宜补中益气汤主之。李东垣内伤外感辨曰。伤于饮食劳复。七情六欲。为内伤。伤于风寒暑湿为外感。内伤发热。时热时止。外感发热。热甚不休。内伤恶寒。得暖便解。外感恶寒。虽厚衣烈火不除。内伤恶风。不畏甚风。反畏隙风。外感恶风。见风便恶。内伤头痛。乍痛乍止。外感头痛。连痛不休。直待表邪传里方罢。内伤有湿。或不作渴。或心火乘肺。亦作燥渴。外感须一二日外。表热传里。口方作渴。内伤则热伤气。

四肢沉困无力。倦怠嗜卧。外感则风伤筋。寒伤骨。一身筋骨疼痛。内伤则短气不足以息。外感则喘壅气盛有余。内伤则手心热。外感则手背热。天气通于肺鼻者。肺之外候。外感伤寒。则鼻塞。伤风则流涕。然能饮食。口知味。腹中和。二便如常。地气通于脾口者。脾之外候。内伤则懒言恶食。口不知味。小便黄赤。大便或秘或泄。左人迎脉主里。内伤则气口大于人迎。内伤证属不足。宜温。宜补。宜和。外感证属有余。宜汗。宜吐。宜下。

若内伤之症。误作外感。妄发其表。重虚元气。祸如反掌。故立补中益气汤主之。又有内伤外感兼病者。若内伤重者。宜补养为先。外感重者。宜发散为急。惟上焦痰呕。中焦湿热。伤食膈满者。皆不服补中益气汤。明医杂著云。世间发热症。类伤寒者数种。治各不同。张仲景论伤寒伤风。此外感也。风寒之邪。感于外。自表入里。故宜发表以解散之。此麻黄桂枝之义也。以其感于冬时之令。寒冷之月。即时发病。故谓之伤寒。而药用辛热以胜寒。若时非寒冷。则药当有变矣。如春温之月。则当变以辛凉之药。夏暑之月。则当变以甘寒苦之药。又有一种冬温之病。谓之非其时而有其气。盖冬寒时也。而反病温焉。此天时不正。阳气反泄。用药不可温热。

又有一种时行寒疫。却在温暖之时。当温暖而寒反为病。此亦天时不正。阴气反逆。用药不可寒凉。又有一种温疫热病。多发于春夏之间。沿门合境相同者。此天地之疠气。当随时令。参气运。而施治。宜用刘河间辛凉甘苦寒之药。以清热解毒。以上诸症。皆为感天地之邪者。若夫饮食劳倦为内伤元气。此则真阳下陷。内生虚热。故东垣发补中益气之论。用参芪等甘温之味。大补其气。而提其下陷。此用气药以补其不足也。又若劳心好色。内伤真阴。阴血既伤。故阳气偏胜而变为火矣。是谓阴虚火旺。劳瘵之症。故丹溪发阳有余。

阴不足之论。用四物加黄柏知母补其阴。而火自降。此用血药以补血之不足也。补气补血。皆内伤症也。一则因阳气之下陷以升提之。补其气。一则因阴火之上升。滋其阴。以降下之。一升一降。迥然不同矣。又有夏月伤暑之病。虽属外感。却类伤寒。与伤寒大异。盖伤寒则寒邪客表有余之症。故宜汗之。暑伤气。元气为热所伤。而耗散不足之症。故宜补之。东垣所谓清暑益气是也。又有因时暑热而多食冷物以伤其内。或过取凉风以伤其外。此非暑伤人。乃因暑而自致之病。治宜辛热解表。或辛温理中之药。却与伤寒治法相类者也。凡此数症。外形相似。实有不同。治法多端。不可或谬。故必审其果为伤寒及寒疫也。则用仲景法。果为温病及瘟疫也。则用河间法。果为气虚也。则用东垣法。果为阴虚也。则用丹溪法。如是。则庶无差误以害人矣。今人但见发热之症。

一皆认作伤寒外感。率用汗药以发其表。汗后不解。又用表药以凉其肌。设是虚症。岂不死哉。间有颇知发热属虚。而用补药。则又不知气血之分。或气病而补血。或血病而补气。误人多矣。故外感之与内伤。寒病之与热病。气虚之与血虚。如冰炭相反。治之若差。则轻病必重。重病不救矣。医贯曰。读伤寒而不读东垣书。则内伤不明。而杀人多矣。读东垣书而不读丹溪书。则阴虚不明。而杀人多矣。东垣脾胃论。深明饥饱劳役发热等症。俱是内伤。悉类伤寒。切戒汗下。以为内伤多而外感少。只须温补。不必发散。如外感多而内伤少。温补中少加发散。以补中益气汤为主。如内伤兼寒者。加麻黄。兼风者加桂枝。兼暑者加黄连。

兼湿者加羌活。此特阳虚发热之一门也。然阴虚发热者十有六七。亦类伤寒。今人一见发热。则曰伤寒。须用发散而致死。则曰伤寒之法已穷。余尝于阴虚发热者。见其大热、面赤、口渴、燥烦、与六味地黄丸一剂。即愈。如下部恶寒。足冷。上部渴甚。燥极。或饮而反吐。即如肉桂五味。甚则加附子冷饮。以此活人多矣。此丹溪发明阴虚发热之外。尚遗未尽之旨也。 

伤寒捷诀:伤寒有时气瘟疫不同 

  伤寒有时气瘟疫不同 

  春气温和夏暑热。秋气清凉冬凛冽。四时正气自调匀。不犯寒邪无病孽。冬时严寒欲周密。君子深藏宜入室。中而即病曰伤寒。触冒寒邪成此疾。毒气入深不即病。至春与夏邪方出。春为温病夏为暑。变态无端病非一。若乃时行自不同。盖是非时之气失。春时应暖反大寒。夏时应热偏寒栗。秋气清凉大热来。冬月严寒如春日。少长一般病相似。此是时行归瘟疫。防风通圣扶正气。九味羌和汤检一。 

  伤寒捷诀:妇人热入血室 

  妇人热入血室 

  妇人中风六七日。身热续续发寒栗。经水适来或适断。热随阴血居其室。昼则明了暮?语。状如见鬼似疟疾。无犯胃气及三焦。小柴胡汤尤为的。更刺期门似泻肝。邪去自然保安吉。切须急疗莫迟迟。变症来时恐莫及。 

  伤寒捷诀:妇人伤寒 

  伤寒捷诀:妇人伤寒 

  妇人伤寒 

  妇人此病当区别。身重身轻不同例。产前身重且安胎。产后血虚先补血。惟有柴胡四物汤。庶可调和便安 



  伤寒捷诀:阳症似阴 

  阳症似阴 

  阳症身凉冷四肢。小便赤少大便稀。心烦口燥脉沉数。白虎汤兼竹叶奇。 

  伤寒捷诀:阴症似阳 

  阴症似阳 

  阴症似阳面色红。小便清滑大便通。浑身微热沉迟脉。真武汤兼用理中。 

  伤寒捷诀:阳厥 

  阳厥 

  阳厥时时指爪温。心烦便闭口干论。脉来沉细中还疾。承气柴胡最可吞。 

  伤寒捷诀:阴厥 

  阴厥 

  阴厥身凉热不由。二便清滑不烦时。脉来沉浮如端的。三建汤兼四逆宜。 

  伤寒捷诀:表症 

  表症 

  伤寒表症是如何。无汗恶寒身热多。头项俱疼脉浮取。施方审症汗之和。 

  伤寒捷诀:里症 

  里症 

  伤寒里症心腹痛。不恶寒而恶热蒸。其脉沉数兼自汗。二便秘少下之生。 

  伤寒捷诀:阳症 阳症 阳症身热头疼痛。体痛咽干难卧动。或有谵语及寻衣。脉急洪长宜审用。 

  伤寒捷诀:阴症 

  阴症 

  阴症身凉二便清。病初自汗不头疼。也无烦躁也无渴。脉息沉微自可明。 

图片

  伤寒捷诀:大便不利 

  大便不利 

  大便坚硬或不通。柴胡承气可收功。亦有不可攻击者。歌载篇章里症中。寒则溏泄热则垢。可揣阴阳虚实候。藏火不及大寒行。民病鹜溏肠胃讹。 

  伤寒捷诀?小便不利 

  小便不利 

  胃中干则无小便。慎勿利之强使然。下焦有热不通泄。量病时须泄与宣。咳而有水青龙候。项强无汗桂枝痊。大抵中遇发黄者。先利小便当使快。阳明汗多津液无。却以小便利为戒。阳若凑之阴分虚。小便难出热邪拘。伤风不止桂加附。阳明风中小柴胡。 

  伤寒捷诀?不得眠 

  不得眠 

  伤寒何事不得眠。汗过胃中干燥烦。或因吐下虚烦致。或因大热语言颠。小便不利正发渴。心烦少气苦忧煎。若其水停心下满。但与猪苓可保痊。伤寒瘥后热还在。阴来复时阳使然。 

  伤寒捷诀?循衣摸床 

  循衣摸床 

  伤寒吐下仍不解。大便不利寒热在。循衣摸床殊不安。独语犹如见鬼怪。微喘直视不识人。谵语狂言不可骇。大承服后脉强生。忽若清兮死难待。 

  伤寒捷诀?多眠 

  多眠 

  多眠思症病形殊。风温狐惑及柴胡。更有少阴当慎别。须知四者病何如。风温身热当自汗。小柴胁满项强拘。少阴自利但欲寐。狐惑多眠非一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