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引经药: 中药“靶向治病”(有明显趋向性作用)药

 国宾书屋 2024-02-15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引经药:

中药“靶向治病”(有明显趋向性作用)药

                                         国宾书屋 2024-02-14

   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研究表明,有些中药对人身体的作用部位有明显趋向性(靶向)——这就是通常所称的“药引子”。药引子是引药归经的俗称,指利用某些药物引导其它药物的药力达到病变部位或经脉,增强治疗效果清代张睿曾作《药引论》专篇,指出“古人用汤,必须置引”。一些药物具有特定的功能,它能够带领其他的药物到达病变部位。就好似“定位仪”一样,能指哪打哪。常用的引经药,按部位来归类:

1.引药达头面:菊花、川芎、蔓荆子、苍耳子、辛夷花、藁本等。

引药达额头:白芷。引药达头两侧:川芎。

引药达目:菊花。引药达鼻部:苍耳子、辛夷花。

引药达颠顶:藁本。引药上行于头:蔓荆子。

2.引药达上肢:桑枝、桂枝。其中引药达左上肢的为桂枝;引药达右上肢的为桑枝。

3.引药达下肢:木瓜、牛膝、鸡血藤、防己。

4.引药达颈部:葛根。 5.引药达背部:姜黄、防风。

6.引药达腰背部:杜仲、川断。7.引药达胸腹部:木香、砂仁。

8.引药达少腹部:小茴香、艾叶。  9.引药走督脉:狗脊。

10.引药入心:丹参、黄连、菖蒲。11.引药人入肺:桑白皮。

12.引药入肝:柴胡、当归。     13.引药入胃:半夏。

14.引药入脾:苍术、白术。     15.引药达皮肤:蝉蜕。

16.引药入骨:威灵仙、油松节。

17.引药上行:柴胡、升麻、桔梗、蔓荆子。

18.引药下行:牛膝、代赭石、旋覆花。

1、四肢必用定位靶向药

上肢疼痛一一桑枝               下肢疼痛一一牛膝、肉桂

四肢疼痛一一威灵仙、桂枝       四肢类风湿疼痛一一雷公藤

2、五官必用定位靶向药

黄连——引药达口腔一一口舌生疮      川芎——引药达头一一头痛克星

白芷——引药达额一一祛风之最        菊花——引药达目一一明目之最

辛夷——引药达鼻一一鼻炎克星        茴香——引药达腹——腹痛天敌

3、腰背必用定位靶向药

腹痛天敌(腹)一一茴香              姜黄——引药达背——背痛必选

杜仲——引药达腰——腰痛天敌
4、脏腑必用定位靶向药

半夏——引药入胃——胃痛天敌        黄芩——引药入肺一一肺炎克星

桑白——引药入肺——清肺王者       柴胡——引药入肝——保肝王牌

黄连——引药入心——清心良药         苍术——引药入脾——健脾高手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引经药

导读:同样是治疗消化不良性腹泻,同样都用了理中汤,第一个医生治疗多次病情反复,不能除根;第二个医生去了甘草,加了细辛吴茱萸引经药,3付药服完,3年之疾患一下痊愈。可见引经药之关键。

如果想入太阳经加羌活,如果想入阳明经得加白芷,想入少阳经得加柴胡,想

入少阴经得加细辛,太阴经加苍术,厥阴经加吴茱萸,可见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引经药。中医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六经引经药:太阳经——羌活;阳明经——白芷、葛根;少阳经——柴胡;太阴经——苍术;少阴经——细辛;厥阴经——吴茱萸、藁本。

【常用引经药歌诀】手足太阳经,藁本羌活行。 少阳厥阴地,总用柴胡去。 手足阳明经,白芷升(升麻)葛根。 肺芷(白芷丿升(升麻)葱用。 脾升(升麻)白芍应, 心

经黄连使,肾独加桂灵。 分经用此药,病愈即通神。

引经药的主要功用如下:

(1)引药归经脉如桔梗、升麻、葱白、辛夷为手太阴肺经的引经药,白芷、石膏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引经药等。桑白皮是肺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肺燥所致的咳喘方剂中加人桑白皮能引药人肺经;香附、柴胡是肝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肝气郁滞胁肋胀痛时加人柴胡、香附可引药人肝。

(2)引药至病所如姜黄能引药上行通达上肢,常作为上肢痹症的引经药。怀牛膝则性喜下行而通达到下肢,常作为治疗下肢病症的引经药。桔梗系开提肺气之品,“可为诸药舟揖,载之上浮”。如参荃白术散,借桔梗载诸药上浮,引归于肺,益肺利气,借肺之布精而养全身。

##十二经补泻温凉引经药歌##

一、    心经

问君何药补心经,远志山药共麦冬,

枣仁当归天竺黄,六味何来大有功。

玄参苦,黄连凉,木香贝母泻心强;

凉心竹叶犀牛角,朱砂连翘并牛黄。

温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细辛独活汤。

二、    肝经

滋补肝经枣仁巧,薏苡木瓜与贡胶;

泻肝柴胡并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

胡黄连,龙胆草,车前甘菊凉肝表;

温肝木香吴萸桂;引用青皮川芎好。

三、脾经

补脾人参绵黄耆,扁豆白共陈皮,

莲子山药白茯苓,芡实苍甘草宜。

泻脾药,用枳实,石膏大黄青皮奇。

温脾官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

滑石玄明凉脾药;白芍升麻引入脾。

四、肺经

补肺山药共麦冬,紫菀乌梅与参苓,

阿胶百部五味子,棉州黄耆更凑灵。

紫苏子,与防风,泽泻葶苈泻肺经,

更有枳壳桑白皮,六味泻肺一般同。

温肺木香冬花寻,生姜干姜白蔻仁;

凉肺黄芩与贝母,人溺山栀沙玄参。

马兜铃,瓜蒌仁,桔梗天冬必去心;

引用白芷与升麻,连须葱白用几根。

五、肾经

补肾山药甘枸杞,螵蛸龟板与牡蛎,

杜仲锁阳巨胜子,山萸苁蓉共巴戟,

龙虎骨,怀牛膝,五味菟丝与芡实,

再加一味怀熟地,共补肾经十八味。

泻肾不必多求方,知母泽泻两相当。

温肾肉桂并附子,鹿茸故纸海沈香,

亦温肾,腽肭脐;凉肾知柏地骨皮,

再加一味粉丹皮;引用独活肉桂奇。

六、胃经

补胃需用苍白,半夏扁豆绵黄耆,

芡实莲肉共百合,山药还加广陈皮。

泻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实,

更添芒硝与大黄,多加石膏谢更急。

温胃木丁与藿香,益智吴萸与良姜,

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朴胡椒生干姜。

凉胃葛根条黄芩,滑石黄连玄花粉,

知母连翘石膏斛,栀子升麻竹茹寻,

十三味药凉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药。

七、胆经

补胆龙胆与木通;柴胡青皮泻胆经。

温用陈皮制半夏,更加生姜与川芎。

凉用竹茹与黄连;引用尽皆同肝经。

八、大肠经

问君大肠何药补?左旋牡蛎白龙骨,

桔梗米壳诃子皮,山药肉蔻并莲肉。

川大黄,南槟榔,枳壳石斛泻大肠,

再加芒硝桃麻仁,葱白三寸泻更强。

干姜肉桂吴茱萸,三者同时能温肠,

引药尽皆同胃经;槐花条芩凉大肠。

九、小肠经

小肠石斛牡蛎补;泻用木通共紫苏,

连须葱白荔枝核,同为泻剂君知否。

小肠要求温, 大小茴香乌药根;

凉用黄芩天花粉;引用羌活与高本。

十、膀胱经

橘核菖蒲补膀胱,益智续断龙骨良;

泻用芒硝车前子,泽泻滑石石苇帮。

温用乌药并茴香;凉用黄柏生地黄,

甘草梢,亦属凉;引用尽皆同小肠。

十一、三焦经

滋补三焦用益智,更加甘草与黄耆;

泻用栀子并泽泻;温用姜附颇有益。

原石膏,地骨皮,清凉三焦功效急。

引入三焦不用别,药与肝胆无差异。

十二、心包经

地黄一味补包络;泻用乌药并枳壳;

温肉桂;凉栀子;柴芎青皮是引药

陈XX,男,70岁,患者三年来多在晨起腹泻,食欲不化,曾经多方治疗无效,且用过理中汤,四神丸,附子理中丸等药。往往服药后3--5日内可见好转,继复作泻,迄今未能治愈,经检查,诊断为消化不良性腹泻,查其舌净,两脉俱弱,此乃肾虚作泻,理中者理中焦,此乃下焦乃泻。仍用以理中取甘草加味而施之。投以“理中加减汤”连服三剂,病获痊愈。追访三年未见复发。

:患者病称已达三年之久,曾服理中,四神等品,只收暂时之效,观附子理中,其双补脾肾,可暂时收效,但其内有甘草为中焦之药,有碍附子下行专力温肾,故用原方取甘草加细辛吴茱萸为治,药进3剂而获愈,且经久而不复发。余强调:“必取甘草者”乃防其将肾经药物缓停中焦以削弱缓下之力,加细辛者不但引药入肾,其自身更可激发肾阳,故有利于驱逐阴浊之邪,吴茱萸暖膀胱。

都是中医大夫,都用理中汤第一个用了有效,第二个亦用理中,只是取了甘草,加了细辛吴茱萸,引经药,3付药服完,3年之疾患一下痊愈。后追访三年未复发。第2个医生对中医的经典学的深,读的明,3年的病3付药治愈,中医是否妙。

诸药泻诸经之火:黄连泻心火,栀子黄芩泻肺火,石斛白芍泻脾火,龙胆柴胡黄连泻肝胆火,黄柏知母泻肾火,木通泻小肠火,黄芩泻大肠火,柴胡黄芩泻三焦火,黄柏泻膀胱火。

用药凡例:头脚痛,需用川芎,血枯亦用,颠顶痛需用蒿本,遍体肢节痛需用羌活,风湿亦用,腹中痛需用白芍厚朴,脐下痛需用黄柏青皮,心下痛需用吴茱萸,胃脘痛需用草豆蔻,胁下痛需用柴胡,日哺朝热寒热往来亦用,茎中疼需用生甘草梢,气刺痛需用枳壳,血刺痛需用当归,心下痞需用枳实,腹中实需用苍术,补血需用川芎,调诸气需用木香,破滞气需用枳壳青皮。补元气需用人参,诸虚热需用黄芪,盗汗亦用,肌表热需用黄芩,祛痰亦用,祛痰用半夏,去风痰需用南星,脾胃受湿用白术,祛痰亦用。下焦湿肿用汉方已,草龙胆。中焦湿热用黄连。下焦湿用黄芩,烦渴需用白茯苓,葛根。咳嗽者用五味子,咳有声无痰者用生姜,杏仁,防风,咳有声有痰者用半夏,枳壳,防风,喘者需用。诸泄泻需用白芍白术,诸水泻需用白茯苓白术,泽泻,诸痢疾需用当归白芍。上部见血用防风,中部见血用黄连,下部见血用地榆。眼爆发需用当归,黄连,防风。眼久昏暗用熟地,当归,细辛。凡诸风需用防风,天麻。诸疮痛需用黄柏,知母,为君,茯苓,泽泻为左。所属经部分以引经药道之。

##从上文的医案来看,用附子理中汤去甘草而加入细辛吴茱萸一下(药进3剂)痊愈了三年未愈的晨起腹泻,食欲不化(应该是完谷不化?)之证,虽然与前医只用附子理中汤只收暂时之效比较,显然高明,但本人认为据此认为细辛吴茱萸是引经药实属牵强。

中医内科学将五更泻定为脾胃虚寒,建议使用的方剂是理中汤,涉及到少阴,腹泻加重,四肢不温的用附子理中汤,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最多只能缓解,正如上文所言"往往服药后3--5日内可见好转,继复作泻,迄今未能治愈",为什么会这样?上文言道"诊断为消化不良性腹泻,查其舌净,两脉俱弱,此乃肾虚作泻,理中者理中焦,此乃下焦乃泻",这是对的,但本人认为不完全正确,因为凡定时定侯出现的休作有时症状,轻者视之为少阳病,重者即属厥阴,五更泻是定时定侯出现的,虽表现为少阴阶段症状,亦必然有厥阴因素参与其中,如此分析,在附子理中汤中加细辛吴茱萸就不是什么引经药,而是直接治疗相应脏器之药。

直击病灶的中医“靶向药” !

一、什么是“靶向药”

对于罹患癌症的人来说,现在最热门、最昂贵的就应该是“靶向药”了。通常药物经过身体吸收后能作用到患病部位的有效成分都比较少,而“靶向药”呢,就是直接作用于患病的器官,从而达到药到病除的神奇效果。

二、中药之神奇引经药

正因为靶向治疗能使药效直接作用于患病的器官,达到药到病除的神奇效果。如此,病人及病人亲属们对打着“靶向药”旗号的昂贵的国外药品比较热衷、热捧了。但是,进口货真的代表着效果好吗?其实,西药的所谓“靶向药”,其治病效果并没有广告上宣传的那么神乎奇其神;而且“西药”副作用之大,大家又都是有所听闻的。

因此,与其热衷追捧国外昂贵的药品,何不来看看祖国医学神奇的“靶向药”——引经药!而且,我们老祖宗的这些靶向治疗理论早在宋朝的时候就系统完整的形成了,这就是归经,引经理论。引经,又称“引经报使”,是指某些药物能带引其它药物直达病所而起向导作用。它是在归经理论的基础上,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的一种用药经验。善用引经药,能提高用药的准确性,增加病所的有效药量,从而改善疗效。

 三、引经药有以下特点:

1.引经药自身有较强的趋向性,能特异性作用于某些部位,如姜黄,桑枝横行手臂。

2.引经药能引导所配伍的其他药物,选择性地在某些部位发挥功效,如桔梗

为诸药舟楫,载药上浮于胸肺。

3.攻关能力强,喜欢旅游,引经药走而不守,少有滋腻之弊,如牛膝,细辛,柴胡,羌活等,皆因其能走才能引药归入气血,经络。

以下总结一下常用的引经药给大家备用,请合理取舍或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四、引经药作用:

1、引药上行:桔梗系开提肺气之品,可为诸药舟楫,载之上浮。临床亦有“诸根多降,桔梗能升”之说。

2、引药下行:牛膝可作为身体下部疾病的引经药使用,临床上治疗多发性神经根炎、坐骨神经痛、半身不遂、下肢肌痿无力等症,常随方加用,疗效颇著。旋覆花是治疗呃逆上气的一味“引药下行”之品,临床有“诸花皆升,旋覆独降”之说。

3、引药入病所:如桑枝引诸药达臂与手指,羌活引诸药达上肢,独活引诸药达下肢,少阳头痛专柴胡,巅顶头痛用藁本,太阴头痛选苍术等。

4、引火归元:肉桂即是一味引火归元之品,在虚阳上越的戴阳证、阴盛格阳的格阳证中常用之。

5、引气归元:砂仁可“引气归元”。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衰反复发作,表现为肺肾气虚或虚多实少者,对改善肺肾功能、增强免疫机能、减少复发有显著疗效。

6、引气上升:升麻、柴胡在补中益气汤中引清气上升,使该方显益气升提之功

7、引血下行:镇肝熄风汤重用牛膝为君,即取其引血下行之功,以防“血之余气,并赶于上”之“气厥”。临床观察,该方删除牛膝而用于高血压病人,对眩晕一症的疗效大为逊色。

8、引邪外达:柴胡可开邪热内闭,使邪气从内达外,为医家临证所习用。

9、引邪下行:玉女煎中牛膝引邪热下行,以降上炎之火;四妙丸中的牛膝也

起引热下行作用。

五、常用引经药

(一)        头面部

额骨及眉弓:升麻、白芷、羌活、防风          头两侧颞窝:柴胡、川芎

顶骨;藁本,吴茱萸,细辛                    枕骨:川芎、当归

后脑:羌活、蔓荆子。                        面颊:升麻、白附子。

引药上行于头:蔓荆子。                    两侧颧骨:羌活,细辛

咽喉:射干、银翘、板蓝根                  眼伤:草决明、蔓荆子

鼻伤:鳖甲、谷精草、辛夷、苍耳            耳伤:磁石     唇伤:秦艽

胸锁乳头肌肉及颈浅深肌群:白芷、葛根        颈部:葛根

(二)四肢

1、手及前臂:桂枝、桑枝。其中引药达左上肢的为桂枝;引药达右上肢的为桑枝。

肩关节及上臂:姜黄,威灵仙。             左肩:青皮

右肩:升麻 、禹余粮                      左右肩峰:菊花

2、下肢

髋关节:蛇床子、槐花          左足:牛膝               右足:葛根

小腿:怀牛膝、薏苡仁、石楠藤、透骨草、海桐皮、桑寄生、寻骨风

距小腿关节:木瓜         大腿:牛膝,五加皮        足底:木瓜、牛膝
3、关节: 天南星,松节、苏木、茯神木

(三)全身:苎麻、桃仁、红花、血竭、乳香、没药

(四)脏腑:

肝:柴胡、当归、地龙。    脾:苍术、白术、茯苓。    肾:蒺藜、鬼箭羽。

心:丹参、黄连、菖蒲、灯心草         心包:钩藤         胆:青皮。

肺:桑白皮、桔梗、杏仁。    胃:半夏。 大肠:白芷。     小肠:黄柏。

膀胱:滑石。                      尿道:甘草梢。

(五)腹部腰背部 

命门:补骨脂           丹田:砂仁                  三焦:连翘

腰:桑寄生            背部:姜黄、防风。           腰背部:杜仲、川断。

胸腹部:木香、砂仁。                  小腹部:小茴香、艾叶。

  六)十二经引经药

(1)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          (2)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

葱白、白芷;

(3)手太阳小肠经:藁本、黄柏;         (4)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

石膏、葛根;

(5)手厥阴心包络经:柴胡、牡丹皮(丹皮);

(6)手少阳三焦经:连翘、柴胡,其中能引入上焦的为地骨皮,能引入中焦的为

青皮,能引入下焦的为附子;

(7)足少阴肾经:独活、肉桂(桂枝) 、知母、细辛;   

(8)足少阳胆经:柴胡、青皮。

(8)足太阴脾经:升麻、苍术、葛根、白芍;           

(10)足太阳膀胱经:羌活;

(11)足阳明胃经:白芷、升麻、石膏、葛根;

(12)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

六、几种常用中药的药力走向

川桂枝——走四肢          桂枝尖——四肢末         干桑枝——走上肢

苦桔梗、炙升麻、醋柴胡、炙黄芪——向上              炒枳壳——向下

秦艽——向左              当归——向右             瓜蒌皮——走胸前

薤白头——走胸后          生黄芪——走表           牛膝——引血下行

虎杖——走下肢                鹿角镑、羌独活、香白芷——走脊柱、后背

净桃仁——祛局部之血瘀        南红花——祛全身之血瘀

干荷叶、干荷梗、广佩兰——升脾气          广藿香——降胃气

北细辛、川木通(药对)——走下肢外侧(气分)

怀牛膝、大川芎(药对)——走下肢内侧(血分)

诸花皆升,旋覆花独降;诸子皆降,蔓荆子、茺蔚子独升。

跟名医学临证

督脉——鹿角类          任脉——龟甲或王不留行         冲脉——木香

带脉——川断            太阳经——羌活                 少阳经——柴胡

阳明经——白芷或葛根                           厥阴经——吴茱萸或藁本

疼痛引经药与随机变法

全头疼痛——大川芎          前额头痛——香白芷、藁本         两侧头痛——蔓荆子

后头痛——川羌活            瘀血跳痛——三七面、制水蛭      剧烈头痛——白花蛇

一般头痛——全蝎、蜈蚣、茶叶(清茶或花茶)

肝阳胀痛——明天麻、双钩藤、生石决明、草决明                 痛处发凉——炙麻黄

痛处发热——生石膏          后背疼痛——香白芷、鹿角镑       骶骨疼痛——菟丝子

尾骨疼痛——金毛狗脊        胁少腹痛——炒川楝             周身肌肉痛——白鲜皮

足跟疼痛——桑寄生                     少腹抽痛——杭白芍、炙甘草;宣木瓜、细青皮

腰板木感——穿山龙、石见穿             肌肉风湿痛——鱼腥草

中医开方用药不可逾越的铁律

一、外感风寒忌收纳也:凡一切外邪初入,切不可攻下,攻下则引邪入里,变证百出。切不可妄用温固收纳,收纳为关门捉贼,延祸匪轻。切不可妄用滋阴,滋阴则留恋阴邪,病根难除。只宜按定六经提纲病情施治,庶不误人。

二、内伤虚损忌发散也:凡内伤之人,多半咳嗽,由清阳不升,浊阴不降,闭塞清道而成,只宜辛甘化阳之品,荡去阴邪,清升浊降,咳嗽自己。昧者不识,称为陈寒入脱,纯用一派搜寒宣散之品,每每酿成脱证。不知病既内伤,正虚无疑,而更用此宣散,则一线之正气,又为大伤,岂能久延时刻,而不脱绝者乎。

凡内伤之人,多半胸满不食,痰多。由中宫气衰,转输失职,阴邪痰水堵塞胸中,只宜温中醒脾助正,胸满、痰水自去也。昧者不察,多用一派推荡破滞之品,每每酿成腹胀不治之病,不可不知。

凡内伤之人,多有身热而却不疼,虽然内热,而口不渴。如此等病情,近似外感,近似火症,只宜回阳收纳。收纳则阳不外越,而身热自己。阳回则镇纳阴邪,而阴潮不作。诸书称内热由阴虚,不知阳衰而阴鬼立出,即昼夜亦可知也。昧者不识,一见发热,称为外感,便以发散投之必危;一见内热,称为阴虚,滋阴降火必殆。

三、阳虚吐备忌滋阴也:凡吐血之人,由正气已衰,中宫不运,阴邪僭居阳

位,久久积聚,阳无力以施运行之权,阳无力以申干刚之令,一触即发,血所以出也。只宜甘温扶阳,以申其正气,正气日申,阴血自降,一定之理。昧者不察,一见吐血,便以滋阴止血之品,希图速效,究意酿成死证。含糊有年,真憾事也。

四、阴虚吐血忌温补也:凡阴虚吐血之人,多半精神有余,火伏于中,逼血妄行。吐后人不困倦,此乃有余之候,百中仅见一二。只宜清凉,平其有余。若照阳虚吐血治之必殆,不可不知。

五、阳虚一切病证忌滋阴也:凡阳虚之人,多属气衰血盛,无论发何疾病,多缘阴邪为殃,切不可再滋其阴。若更滋其阴,则阴愈盛而阳愈消,每每酿出真阳外越之候,不知不知。

六、阴虚一切病证忌温补也:凡阴虚之人,多属气盛血衰,无论何部发病,多缘火邪为殃,切不可再扶其阳。若扶其阳,则阳愈旺而阴愈消,每每酿出亢龙有悔之候,不可不知。

七、病有宜汗者:太阳病,发热身疼,自汗,恶风者,当发汗。太阳病外症未解,脉浮弱者,当微发汗。太阳病表症未罢,发汗未过,脉浮数者,仍可发汗。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太阴病汗后不解,仍发热,脉浮者,当复汗之。伤寒发汗本无体,随邪之浅深,本气之盛衰,有大发汗,复发汗,微发汗,更有和解,亦

得汗而解,温经亦得汗而解,回阳亦得汗而解,不可不知。

八、病有不宜汗者:仲景云:阳盛阴虚,下之则愈,汗之则死。发热身

疼,脉浮紧者,当发汗。假令尺脉迟弱者,不可发汗,以营弱血少故也。咽燥喉痹者,不可发汗,津液现已伤也。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不可发汗,下元虚也。下利,虽有表证,不可发汗,发汗则水湿必散于周身,而成浮肿胀满。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津液内亡,客热更增。衄血亡血家,不可发汗,以其血液虚也。疮家不可发汗,发汗则痉。表虚热盛故生疮,汗之则表愈虚而热愈炽,热则伤血,热则生风,故变为痉。

少阴病,脉沉细数。沉为在里,不可发汗。大便素难便者,不可发汗,发汗

则谵语,以其血液既少,而复夺之,表虚里实,故谵语。汗家不可重发汗,发汗则心神恍惚,盖以汗为血液也,心液大耗,神无所主,故见恍惚。虚人发热,无身疼者,不可发汗,发汗则阳亡。盖以发热乃阳越于外,收之唯恐不及,今误汗之,阳必亡。血气欲绝,手足厥冷,引衣卧,不可发汗,发汗则殆。厥证脉紧,不可发汗,汗则声绝咽嘶舌萎。

要知阳厥宜下,即热深厥深是也。阴厥宜回阳,即四逆汤法之也。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宜和解,不宜发汗,发汗则变证百出。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项原本作“顶”,据文义改。)强痛,或眩冒,时加结胸,心下痞硬者,不可发汗。风温证不可发汗,汗之则热盛,汗则血伤也。湿温证不可发汗,汗之卫阳虚,津液竭,热必盛也。虚烦证不可发汗,汗之则心血虚,而烦愈盛也。午后热,不可发汗,汗之则阳亡。久病阳虚阴虚,一切诸证,不可擅发汗。

九、病有宜吐者:病如桂枝证,头不疼,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和息者,此为有寒。一云内有久痰,宜吐之。病人胸中菀菀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唾,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迟,寸口微滑。此宜吐之,吐之则利止。少阳病,饮食入口即吐,心下温温欲吐,复不能吐者,宜吐之。宿食在上脘者,当吐之。病手足逆冷,脉乍结,以客气在胸中,心下满而烦,欲食不能,病在胸中,当吐之。凡病在膈上,脉大胸满多痰者,食在胃口,脉滑者,俱宜吐之。

十、病有不宜吐者:脉虚、脉微者,不可吐。太阳病干呕,呕逆者,不可吐。吐之则伤胃。

四肢厥逆者,不可吐。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宜吐,当温之。凡中下二部之病,切不可吐,吐则为逆。

十一、病有宜下者: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下利,脉迟滑者,内实也,利未欲止,当下之。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宜下之。寸脉浮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知有宿食也,宜下之。下利,不欲食者,以有宿食故了,当下之。不利,见谵语者,有屎燥也,宜下之。下利瘥,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病不尽故也,当下之。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晴不合,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阳明病,发热汗出多者,急下之。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此邪未深入,便作口燥,肾水将干,宜急下之,以救欲绝之水也。少阴证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此少阴邪热入胃府也,土胜则水干,宜急下以救肾水。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中必痛,口中燥者,急下之。青为肝色,肝邪乘肾,故下利。阳邪上攻,故口燥,此亦少阴传阳明腑证也。厥阴证,舌卷囊缩,宜急下之。此证有寒极而缩者,宜温。此由阳明之热,陷入厥阴,阳明主润宗筋,宗筋为热所功,弗荣而急引舌睾丸,故舌卷囊缩,此为热极,故宜急下以存阴也。  须知胃为五脏之大源,凡胃受热,处处皆可传及。总之,土燥则水易亏,故阳明与厥阴皆有急下法。法虽不同,其入腑之理则一也。

十二、病有不宜下者:仲景云:阳盛阳虚,汗之则愈,下之则死。太阳病外证未解者,不可下。下之则引邪入里也。脉浮大者,不可下。浮大为在表也。恶寒者,不可下。邪尚在表也。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下。邪在上焦也。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胃中虚冷故也。阳明病应发汗,反下之,则为大逆。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不可下,宜麻黄汤。寒散肺清,胃邪

亦自散也。脉细数者,不可下。细数为血虚有热,下之热邪入里,恐亡阴。

恶水者,不可下,下之则内冷,不嗜食,完谷出。头痛目黄者,不可下,邪在上也。阳微者,不可下,下之痞硬,阴盛而阳不宣也。寒厥者,不可下,下之则死。腹胀可按而减者,不可下,里虚而邪未实也。咽中秘塞者,不可下,邪未上也。阳明病,面赤,心下虽微满,不可下,邪未实也。腹中上下左右有动气者,不可下。结胸证,脉浮大者,不可下,邪在表也。脏结无阳证,舌上苔滑,安静不渴者,不可下。大便硬,小便数者,不可下,乃脾约丸证也。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不可下,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宜蜜煎导之。

凡病之当汗与不当汗,当吐与不当吐,当下与不当下,浅深各有定据,不得行妄为。务宜详察病情,诊视脉象有神无神,声音微厉,饮热饮冷,喜按畏按,各处搜求,自然有下手处也。

服药须知:大凡阳虚阴盛之人,满身纯阴,虽现一切证形,如气喘气短,痰多咳嗽,不食嗜卧,面白唇青、午后、夜间发热,咽痛,腹痛泄泻,无故目赤,牙疼,腰痛膝冷,足软手弱,声低息微,脉时大时劲,或浮或空,或沉或细,种种不一。皆宜扶阳,驱逐阴邪,阳旺阴消,邪尽正复,方可了扶阳之品。但初服辛温,有胸中烦燥者,有昏死一二时者,有鼻血出者,有满口起泡者,有喉干痛、目赤者。此是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从上窍而出也。以不思冷水吃为准,即吃一

二口冷水,皆无妨。

服辛浊温四五剂,或七八剂,忽咳嗽痰多,日夜不辍。此是肺胃之阴邪,从上出也,切不可清润。服辛温十余剂后,忽然周身面目浮肿,或发现斑点,痛痒异常,或汗出,此是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从七窍而出也,以饮食渐加为准。服辛温十余剂,或二十余剂,或腹痛泄泻。此是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从下窍而出也。但人必困倦数日,饮食懒餐,三五日自己。其中尚有辛温回阳,而击身反见大痛大热者,阴陷于内,得阳运而外解也,半日即愈。

凡服此等热药,总要服至周身、腹中发热难安时、然后与以一剂滋阴,

此乃全身阴邪化去,真阳已复,即与以一剂滋阴之品,以敛其所复之阳,阳得阴敛,而阳有所依,自然互根相济,而体健身轻矣。虽然邪之情形,万变莫测。以上所论,不过略陈大意耳,学者须知。

万病一元论

病有万端,发于一元。一元者,二气浑为一气者也。一气盈缩,病即生焉。有余即火,不足即寒。他如脉来洪大,气之盈也,脉来数实,脉来浮滑,气之盈也。间亦不足。脉来洪大数实浮滑,乃邪实火盛,此为有余。久病暴脱,亦有此脉象,不可不知。脉来迟细,气之缩也,脉来短小,脉来虚弱,气之缩也。间亦有余。脉来迟细短小虚弱,皆为不足。若温病热极脉伏,亦有此脉,不可不知。脉来劈石,脉来鱼尾,脉来雀啄,脉来釜沸,脉来掉尾,脉来散乱,气之绝也。

推之面色如珠,气盈之验。亦有缩者。素乎面赤,不作病看。新病面赤恶热,则为邪实火旺。久病无神,虚极之人而面赤,则为阳竭于上,脱绝之候,色如鸡冠者吉,色如瘀血者死。面青有神,气盈之验。亦有缩者。素平面青有神,不作病看。有病而始面青,则为肝病。有神主肝旺、无神主肝虚。色如翠羽者吉,色如枯草者凶。面白有神、气盈之验。亦有缩者。素乎面白,不作病看。有病而始见面白者,方以病论。白而有神,肺气尝旺。白而无神,肺虚之征。

自如猪膏者吉,色如枯骨者危。面黄有神,气盈之验。亦有缩者。素乎面黄,

不作病看。有病而始面黄,方以病论。黄而有神,胃积之盛。黄而无神,气弱之征。黄而鲜明者吉,黄如尘埃色者凶。面黑有神,气盈之验。亦有缩者。素乎面黑,不作病看。有病而始面黑,方以病论。黑而有神,肾气尚旺。黑而无神,肾气衰弱。黑如鸟羽者吉,色如炭煤者危。此论五色之盛衰,其中尚有生克。额属心,而黑气可畏。鼻属土,而青色堪惊。骸下黄而水病,腮左白而肝伤,腮右赤兮火灼,唇上黑兮水泱。气色之变化多端,明暗之机关可据。

至若审音察理,五音细详。五音指宫、商、角、微、羽,以应人身五脏也。声如洪钟,指邪火之旺极。素来音洪,不作病看。有病而始见声洪,则为邪实火旺,法宜泻火为主。语柔而细,属正气之大伤。素来声细,不作病看,有病而始见声低息短,则为不足。忽笑忽歌,心脾之邪热已现。笑主心旺,歌主脾旺。或狂或叫,阳明之气实方张。狂叫乃胃热极。瞑目而言语重重,曰神曰鬼。瞑目而妄言鬼神,是正气虚极,神不守舍也。张目而呼骂叨叨,最烈最横。肝火与心胃邪旺,其势其不可扑灭。

曰饮食,曰起居也,须考证。食健力健,言气之盈,食少力少,本气之缩。饮冷饮滚兮,阴阳之形踪已判。好动好卧兮,虚实之病机毕陈。至于身体,更宜详辩。肌肉丰隆,定见胃气之旺。形瘦如柴,已知正气之微。皮肤干润,判乎吉凶。毛发脱落,知其正败。

要知风气为殃,春温之名已播。火气作崇,暑热之号已工。湿气时行,霍乱之病偏多。燥气行秋,疟痢之病不少。又乃冬布严寒,伤寒名著。一年节令,病气之变化无穷,六气循环,各令之机关可据。六气,即是六经,六经仍是一经。五行分为五气,五气仍是一气。揭太阳以言气之始,论厥阴以言气之终,昼夜循环,周而复始。病也者,病此气也。周身骨节、经络。皆是后天有形之质。全赖一气贯注。

虽各处发病,形势不同,总在一气之中,神为气之宰,气伤则神不安,故曰病。气也者,周身躯壳之大用也。身中无气则无神,故曰死。用药以治病,实以治气也。气之旺者宜平。正气不易旺,惟邪气易旺,须当细分。气之衰者宜助,衰有邪衰、正衰之虽,当知。气之升者宜降,泻其亢盛。气之陷者宜举,气之滞者宜行,气之郁者宜解,气之脱者宜固,气之散者宜敛。知其气之平,知其气之变,用药不失宜,匡救不失道,医之事毕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