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去山西看唐代佛光寺

 zzz_0401 2024-02-15 发布于北京

中国现存唐代建筑已经所剩无几,好像是只有四座了。这四座保存完整的唐代建筑都是寺庙大殿,年代最早的是山西五台县南禅寺大雄宝殿,建于唐明皇李隆基重孙子德宗李适的建中三年(公元782年)。年代第二早的是芮城县一座拜龙王的广仁王庙正殿,建于李适重孙子文宗李昂的太和五年(公元831年)。排第三的是五台县佛光寺大雄宝殿,建于李昂孙子宣宗李忱的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年代最晚的是平顺县天台庵,建于李忱重孙子李柷(念李处)的天佑四年(公元907年)。这李柷做唐皇时,朝政已经不稳,虽沿用前朝年号“天佑”,可老天并没保佑他。李柷最后被逼禅位给权臣朱温,成了唐朝最后一位皇帝,史称“唐哀帝”。

这四座唐代建筑中,佛光寺正殿规模最大。最不容易的是南禅寺大雄宝殿,居然躲过了唐武宗李炎会昌五年(公元845年)的灭佛事件,是现存唯一的会昌灭佛前寺庙建筑。它们四个虽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只有佛光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五台山和佛光寺一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五台山”项下,包括台怀镇寺庙群、五个台顶和佛光寺。因为佛光寺的规模等级比南禅寺和广仁王庙高出很多,所以即使它比南禅寺晚了七十五年,仍然是最有名的唐代建筑,也是现存第三早的古代木结构建筑。

第一次去五台山时,只是在台怀镇走了几座寺。第二次再去五台山时,特意去台外观赏了佛光寺。出了五台山景区西门,沿着蜿蜒的山间公路走上一个小时,就到了米豆村的一处山洼里。那座著名的佛光寺就在这个山洼里。因为是借山势建寺,这佛光寺便就世上罕见地坐东朝西,西方天主教堂才是坐东朝西。寺门前是有一座抹灰刷红的青砖影壁。

这里的山坡相当陡,山门便就上跳一级。

此山门是清光绪末年所做。门上挂有“大佛光寺”额匾,落款是住持僧澄泽,时间是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看看清代实榻门,四行六列门钉。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五岁接其父献文帝拓跋弘禅位成帝,仍是拓跋弘当太上皇执政。北魏实行子贵母死,拓跋宏即位后,生母李夫人被赐死。承明元年(公元476年)拓跋弘卒,冯太后临朝执政,开新年号太和元年。冯太后治理朝政十四年,锐意改革,推行新政,把北魏搞得相当繁荣昌盛。太和十四年冯太后死后,拓跋宏亲政。为了继续在鲜卑族内推行汉化,他便迁都洛阳,还改名叫元宏。他去洛阳考察新都时,路过五台山台外米豆村,见一处山洼里升起一片金光,便喊“看!佛光”。乃令人于此山洼建寺,起名大佛光寺。这是关于佛光寺最初来历的传说。这个故事很好,有了这个故事,就不用解释佛光寺为什么坐东朝西了,都可以推到元宏身上,谁让他官最大呢。

山门外是小山洼的第一座平台,平台上就是一座影壁。山门看上去是禅宗寺庙风格,拱门拱窗,但它不是无梁殿,还是斗拱抬梁屋顶。登上台阶进了山门,这里就是第二平台,也是佛光寺中面积最大的平地了。这是佛光寺一进院,或者叫前院。

前院最大的大殿是右手的文殊殿。

文殊殿看上去非常庞大,这么大的文殊殿并不常见。大殿下有三尺高基座,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明间和次间开实榻门,五行七列门钉,规格相当高。梢间灰砖槛墙直棂槛窗。所有木构直接刷红漆,并无地杖,也无彩绘装饰,非常朴素。上面是斗拱抬梁结构,灰瓦单檐悬山顶。柱头栱是双杪双下昂七铺作,批竹昂,这是唐代式样。注意看这座殿的特殊之处,就是檐下柱间的斜栱斗栱。这种斜栱一般都是用在转角栱,只有辽金时期用在补间栱。最早是在河北正定隆兴寺见到,那是摩尼殿出厦,不仅是斜栱,而且是在柱头用斜栱。最近一次曾在大同善化寺三圣殿见过,是和这里的文殊殿一样的补间斜栱斗栱。由此来看,这座文殊殿应是辽金建筑。他们说此殿建于金熙宗完颜亶(念完颜胆)的天会十五年(公元1137年),早于也是金代的大同善化寺三圣殿。

再看上面的屋顶,正脊中间的脊刹是一座琉璃佛楼,相当漂亮。据说是元惠宗妥懽帖睦尔的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所造,元惠宗就是元朝末代皇上,明朱兄管他叫元顺帝。正脊鸱吻是清代式样,许逊的宝剑是瘦高且直;明代是矮胖且弯。

明间挂额匾“清风远播”,左次间“丛林第一”,右次间“古今一照”。看看左次间的门匾。

落款是“代州知州牛任大”,时间是明神宗朱翊钧的“万历四十六年”,那就是公元1618年。这个牛任大是明朝第一牛人,有神保佑。他不是进士出身,而是万历二十二年选贡出身,就是朝廷特招的优等生。考上公务员就去了夔州(念奎州)做州衙通判,那个州衙在现在的四川奉节。他这个通判也不为什么去干工科给事中的活,押运皇家木料进京,你说这不是狗拿耗子吗?这一批金丝楠木走水路到了天津,来了一阵大风把水上的木材刮走了一半,随从们都惊呼“丢了皇上的木材,这下死定了”。这牛任大风轻云淡地找了一座龙王庙祷告了一番,不知许下了什么愿。第二天早上涨潮时,那些丢失的木材又都回来了。牛任大押着随从们驱着木材抵京,圆满完成任务。宅在后宫不上朝的朱翊钧阅表奏此事,大喜,任命牛任大做了代州知州。

他在代州任上还曾去剿灭一股叛军,也是如割鸡用牛刀,带兵上去一阵即赢,然后拂袖凯旋归。归去来时,就在佛光寺题下此匾。

文殊殿内光线太暗,无法拍照,无图。殿内彻上明造,明间减去两根金柱,空间很大。因为梁架跨度很大,剩下的两根前金柱就必须贼粗。而且所有梁枋用料都非常大,还加了斜桁,加强梁架的结构强度。如此这般,经年历久仍有塌顶之虞。现代人只好用两根细木充当明间两根前金柱,算是跛人拄拐。

明间顺后金柱搭神龛,神龛内有三昧耶形莲花平棋天花。里面是文殊菩萨仗剑骑狮泥胎金身像。文殊头上的五个发髻代表五智,叫做五智文殊。文殊菩萨周围还有六座彩绘泥像,他身边的应该是光网童子和无垢光童子,也称菩萨。再下是左手两位俗人,右手两位僧人。俗人是布施此殿的施主员外带着随从;僧人是寺里的住持带着小童,他们肯定是在交接布施。那位员外穿着一身明代华服,说明这一群塑像是明代出品。你看,这神龛上的塑像也是有故事的。

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寺中正殿供三世佛时,左右配殿可以是文殊和普贤殿,左手文殊,右手普贤,和东南西北方位无关。佛光寺前院既然有文殊殿,那它的对面就应该是普贤殿。这里这两座殿的位置正好相反,是金人初建之误?

佛光寺文殊殿对面没有普贤殿,他们说是在明代被火焚,不知是天雷还是僧烛所致。普贤殿火熄后,寺中住持化缘欲重建。因其缘分未到,致敛钱无多,仅够搭小房所用。便在原普贤殿下盖了一座小小的伽蓝殿。

伽蓝殿只有三间,很简易,反映了住持囊中无物之囧。斗栱已经是清代式样,叫做单翘单昂三踩斗栱。屋顶连垂脊都没有,叫做两面坡顶。梁枋上还有清代彩绘遗痕。

伽蓝应念“加”,有时写作迦蓝或珈蓝。

古迦毗罗卫国王子释迦牟尼出家后,行走江湖传道,这就走到了舍卫国,打算在舍卫国讲课说法。舍卫国一位大款经常接济孤独穷人,比马三立说的“马大善人”还善,人称“给孤独”。给孤独想请释迦牟尼住下讲课,就去国王波斯匿的祇多王子(念奇多王子)家化缘他家的园子给释迦牟尼做课堂,还给了祇多王子很多钱。祇多王子受其感动,便把园子做了释迦牟尼的课堂,这就是祇园精舍(念奇缘精舍)。释迦牟尼不仅在祇园精舍说法,还把波斯匿王说服皈依了。

禅宗寺庙通常有一座伽蓝殿,里面供的是给孤独和伽蓝神。伽蓝神是佛寺保护神,一共有十八位。一般禅寺里不供那么多,只有三位,中间是给孤独,他的左手是祇多王子,右手是关公,汉传佛教把关公也当作保护神。佛光寺伽蓝殿里是给孤独加十八伽蓝神,十九尊彩绘泥像,都是近年新作。

满王进关后,虽然没有毁汉寺,却建起了许多藏庙。佛光寺旁五台山上就建起了大批藏庙,再加上传说顺治帝进五台山做了福临喇嘛,五台山喇嘛就把方圆百里的钱都给圈走了。佛光寺建了伽蓝殿就再也化不到缘建它对面的另一座殿了,所以伽蓝殿只能孤零零地站在那里。

按照禅宗规制,寺院左路伽蓝殿对面的右路上应该是一座祖师殿,里面供的是禅宗祖师菩提达摩。左上右下,伽蓝在上,达摩在下,因为先有伽蓝后有达摩。菩提达摩从印度入华传道,在嵩山少林寺后一山洞面壁十年,修成禅宗,成为禅宗始祖。后禅宗佛寺山门建拱门拱窗无梁殿,即是模拟祖师面壁的山洞,不忘初心也。

佛光寺前院现在是残缺布局,文殊殿对面丢失一座普贤殿;伽蓝殿对面少建一座祖师殿。但是佛光寺前院遗留下来一个非常重要的物件,这是一座歪七扭八的经幢(念精壮)。

按照说明,此经幢立于唐僖宗李儇(念李宣)的乾符四年(公元877年)。下面是圆形束腰基座,这也算是金刚座。基座上是石刻飘带宝盖分开的上下二段八面幢身,上有刻字。再上面是八角攒尖幢顶,莲花托宝瓶幢刹。这座经幢上的字迹已经不清楚,但通常应是《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传说帝释天犯了错,要受七世为畜惩罚。他来到祇园精舍请释迦牟尼救济,佛祖为他说《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令其诵之。佛祖即为其消除一切恶业。所以,经幢这东东就是有恶业的人刻了立在佛寺赎罪的。上次曾在无锡惠山寺也见到一座唐代经幢,比佛光寺这座仅早一年,比这座大不少。

看完前院,上几级台阶,却是又一座开放的院子,无门无墙。两边有厢房,中间是一排窑洞式正房,拱门两边各有三间。

这些正房厢房都是近年新盖的,估计有工作人员在里面打电脑。从正房中间拱门进去,爬上一座非常陡峭的楼梯,上面第三层平台上就是大雄宝殿,本寺正殿。因为佛光寺坐东朝西,这座大殿又是最里面的一座殿,所以它也称作东大殿。

这是现存最大的唐代建筑了,看上去相当震撼。

它下面是一丈高青砖台基。大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明间、次间和梢间开实榻门,门扇上五行九列门钉,本寺中规格最高的门扇。

尽间灰砖槛墙,直棂槛窗,槛墙相当高。外圈檐柱看上去有升起,但是没有侧脚。所以柱子都是直立的,并没有倾斜,但是屋顶正脊看上去是弯的。这些大柱的柱头有缩小,叫做收杀,唐代的柱子就叫做杀柱。像前面的文殊殿一样,所有门窗梁枋都是只刷红漆,不做地杖,也没有彩绘。上面是斗拱抬梁灰瓦单檐庑殿顶,琉璃脊墙,琉璃脊吻。

正脊上的琉璃脊吻上半部分仍是内卷带鬃毛的鸱尾,下部已经是鸱吻了,晚唐风格。这肯定不是唐代原物,屋顶望板以上不可能有唐代原物,望板和瓦是肯定要换的。但所有脊墙和脊吻无论后期何时重做,还是保留了唐代原作式样。

明间檐下挂一块明代“佛光真容禅寺”额匾。

顺便可以看见大殿的柱头栱。东大殿外檐的斗栱是现存唐代铺作的范例,虽不是各种式样都有,至少也是有三种。柱头是双杪双下昂七铺作,批竹昂。柱间是单杪单昂五铺作。看看转角铺作,叫做双杪三下昂八铺作。因为木作年代久远,近年修缮时檐角下加了撑檐柱。

梁思成曾说唐代建筑斗栱硕大,飞檐深远。佛光寺东大殿是现存唐代建筑中斗栱最大,挑出最远的。

看看檐柱下的莲花覆盆柱础,唐代已经非常漂亮。

看完外面,进去看看。

面阔七间进深四间的大殿应该有五行八列柱子,就是前檐柱、前金柱、中柱、后金柱和后檐柱。佛光寺东大殿内减去中间四根中柱,在中柱和后金柱间做了神台。殿内柱和檐柱一样高,这在唐代叫做殿堂作。如果檐柱比内柱矮,就叫做厅堂作。看看前金柱下部。

柱子外面有涂覆,唐代时这还不叫地杖,就是油漆衬底。看这里柱子外面只有一层油灰做衬底,然后刷红漆。明清时期的地杖要在油灰上贴麻,然后再抹油灰,一般就是一麻二灰。皇家建筑最少也要二麻三灰,甚至有用铁丝网代替麻布的。东大殿金柱下没有柱础,只有柱顶石。据看殿的工作人员说,这一排前金柱最早是前檐柱,现在的前檐柱最早是廊柱,所以它们的柱础不一样。这座东大殿金代之前是有前檐廊的,金代时期封闭了前檐廊。

看看殿内上层。

杀柱,单杪四铺作斗栱,上下枋间垫板上还可见彩绘痕迹,他们说是唐代的。

再看佛像,未得拍照许可,图片无多。

青砖神台很简单,没有束腰。神台上都是彩绘泥塑佛像。中间是释迦牟尼佛,他的左手是弥勒佛,右手是弥陀佛,这个排位很特别。唐代最时兴的佛教宗派是禅宗,禅宗大雄宝殿供三世佛。按照时间的纵三世佛是中间现在佛释迦牟尼佛,左手未来佛弥勒佛,右手过去佛燃灯佛。按照空间的横三世佛是中央释迦牟尼佛,左手东方药师佛,右手西方弥陀佛。禅宗通常供的是横三世佛。佛光寺东大殿这里是三座佛像纵横结合,十分罕见。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菩萨并不是站在中间释迦牟尼佛本尊身边,而是站在神台两端。左手是普贤菩萨,右手是文殊菩萨,这和我们通常的认识正好相反,也从侧面说明了前院的文殊殿为什么是在右路上。

塑像上的彩绘肯定不是唐代的了,看胁侍菩萨们身上一尘不染,恐怕都是本世纪重绘的。只有佛像身上还可见清代积尘。不过这些塑像泥胎和造型还是唐代的,是仅晚于南禅寺的中国最早大殿泥塑佛像群。在大同云冈石窟见过北魏佛像,可见早期到晚期的变化。北魏早期还可见到健陀罗风格的西方雅利安人面孔,在佛光寺这里已经完全是汉人面孔了,佛像完成了本地化。这里佛像服装各异,中间释迦牟尼佛是偏袒右肩;弥陀佛是偏袒右胸披通肩袈裟。那些菩萨有很多是袒胸披通肩袈裟。唐代人是以胖为美的,这些佛像的唐美仅仅体现在面容,都是胖胖的圆脸,他们的身材已经开始减肥。这是晚唐风格了,开始向宋代过渡,宋代早期造像可以看山西晋祠圣母殿。

除了佛像和菩萨像,神台两端当然还有护法金刚像。神奇的是,神台最左端还有二尊塑像,他们是本寺的供养人。这些能上像的供养人一般是本寺大和尚和建寺大施主。大殿屋顶梁上有“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说明那尊女像是这位宁公遇。

神台上都是唐代塑像,据有闲之人数下来说有三十多座。两侧山墙下神台上还有很多罗汉塑像,这些是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的,原来有五百,现在只有二百多了。

罗汉像脑瓜顶上还塑造了很多造型,滴滴答答,枝杈横生,他们说那是仙山。好吧,就算是罗汉洞里的钟乳石吧。

当年梁思成来考察佛光寺时,他太太林徽因发现殿内梁架上有一些唐代题字,说明了本殿建造时间。他们还看见了神台背后的唐代壁画。对了,梁思成凭什么来此深山洼看佛光寺?因为他在敦煌莫高窟61窟壁画照片上见到唐人绘画,那幅画上是完整的一座五台山寺院图,还写着“大佛光之寺”。因此,他就带着太太,骑着小毛驴,不仅看了台怀镇上那些寺,还把五个山头都去看了。最后却在台外发现了这座佛光寺。

看完大殿,当然还要看看周围。大殿外,檐下挂着一口古钟。

看那钟上的铸字,还都很清晰,是明宣德年间重修佛光寺的记事。那这就是一口功德钟。

大殿前,又有一座经幢。

这也是一座唐幢,有识字人读其上文字后说:这是宁公遇所立,时间是唐大中十一年。

周围最大的附属建筑是一座六角砖塔。

塔身三层,叠涩出檐,逐层内收,莲花托宝珠塔刹。牌子上写着这是“祖师塔”,难道这算是禅宗祖师菩提达摩的灵骨塔?非也,牌子上说是北魏所建,早于东大殿。之所以叫祖师塔,是因为它是本寺初建时的大和尚墓塔。说实在话,各种塔见了不少,这种造型的塔还是第一次见。我问他们此塔如何?他们告诉我说这是仅存的两座北魏塔之一,说另一座是河南嵩岳寺砖塔,可是那座塔到底是唐代还是北魏有很大争议。这么一说,这座祖师塔很有可能是现存唯一的北魏塔,也就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塔。按照记载,嵩岳寺建于北魏孝明帝元翊的正光元年(公元520年)之后,所以它的塔肯定是晚于这座佛光寺祖师塔的。

按照传说所言,佛光寺最早建于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太和年间。如果是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的话,那就是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前后。这个时候在南方是南齐时期,也是文化大发展时期,佛教寺院建了多多。这些寺庙一直延续到至少唐代,唐小杜曾叹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惜南朝的那些建筑都已灰飞烟灭,这烟倒不是小杜说的烟雨之烟,那是雨细如烟。毁了南朝建筑的烟是随火而起的烟。

北魏时期在米豆村小山洼建起来的这座寺当初住持名谁已无人知晓,只知初创者是一位禅师。这位禅师圆寂后,二代禅师建此塔把他的灵骨葬入。到了唐武宗李炎执政时期,满朝寺庙无序扩张,占了不少良田。朝中经济不景气,李炎只好削藩。结果有藩王叛乱,李炎还要花银两征兵发徭去讨伐。民众为避兵乱徭役,纷纷躲进寺院假装被人剃度。气得本就更喜道教的李炎在会昌五年(公元845年)下旨清查佛寺,每州许留仅一寺,这是史称“会昌灭佛”事件。各州留下了开元寺,那是爱死杨贵妃的唐明皇在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下令各州建立的。李炎当然要保留自己祖上建的寺院,这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地方都有开元寺的原因。佛光寺这小禅寺当时就被拆除了,金银财宝收入国库做军饷,和尚还俗被招兵或招工,铜铁木材收入大厂做军火。

会昌灭佛之后,佛光寺成为一片平地,仅余上面这座祖师塔。会昌六年,唐武宗李炎驾崩,唐宣宗李忱继位,重新开始兴佛。到了李忱的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唐都出了一位贵妇叫宁公遇。有人设计挖掘此妇来历,费尽周折终不得要领。最终推论她是神策军右军中尉王元宥的遗孀,为给亡夫超度而出资重建了佛光寺。因为殿内梁上有“功德主故右军中尉王”字迹。

更早另有一唐妇有孕,向佛许愿望子,及产,果得子,遂名愿诚。愿诚长大,慕空门,入之,以俗名做法号。会昌法难间,愿诚和尚坚拒还俗,挺过了此劫。劫后,官家选其为官僧定员。宁公遇伙同愿诚和尚重起佛光寺,一个出钱,一个出力。事成后,宁公遇在东大殿前立幢为其夫刻下《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求佛祖为其夫消除生前一切恶业,当年的中尉王肯定曾杀人如麻。

东大殿内梁上题记,神台上的宁公遇塑像,加上殿前所立经幢,说明佛光寺重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大施主是宁公遇,所捐钱财乃其夫遗产,建寺监理工程师和其后寺中住持是愿诚和尚。这些年,高科技人员检验了神台上宁公遇和愿诚和尚泥塑,确定其应是金代所建,那就是前院建文殊殿时所建,估计是重塑。

不知为何,游客现在已不被允许走到神台后。据说那神台背屏后还有一幅唐代壁画,画的是佛祖打妖怪的故事。憾不能观。

作为一件国之宝藏,从收藏角度说,佛光寺是有明确传承记录的。北魏太和年间的祖师塔;唐代大中十一年的东大殿和殿前经幢,乾符四年的前院经幢;金代天会十五年的文殊殿;元代至正十一年的文殊殿脊刹;明代宣德四年的东大殿五百罗汉像和殿外大钟,崇祯年间的伽蓝殿;清光绪三十四年的山门;寺内还有一些明清匾。这些传承记录都是佛光寺中的时间刻度。

佛光寺虽然是现存第三早的古寺,但因其有全规模东大殿,且其中保存下来唐代木构、唐代佛像、唐代题记和唐代壁画,因此成为最著名的唐代木结构建筑遗存。

喜欢看古迹,对古文化感兴趣者们,这座唐代佛光寺是非看不可的。正是:

五台山洼中,荒鸡晨啼空。
千年遗胡庙,再建浴唐风。
昨日一登临,古刹远树中。
悠然意不穷,直教绝艺冲。

两院唐寺越千年,一座胡塔抵万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