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晋见之遇见五台:五台山诸寺之佛光寺

 晋见人文 2022-03-24

对于喜欢古建筑的人来说,佛光寺赫赫有名,对于研究古建筑的学者们来说,佛光寺是一种情结,而对于普通人,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它的存在,它,悄悄的隐藏在偏僻的乡村,你来也好,不来可能更好,就这样存在着,一晃,就是千年。

佛光寺,保存有我国最重要的一座古建筑——唐代木结构建筑东大殿,佛光寺的地位在古建界众多周知,被梁思成先生誉为“中国第一国宝”。

佛光寺位于五台山台外,坐落在五台县豆村镇佛光新村后的山崖西畔。在台外寺庙中是规模较大的一座,但是和五台山台怀镇大寺相比的话,还是相对较小。按照各代五台山山志中频频出现的现象看,佛光寺一直是五台山一座有名的、重要的寺庙,历史上,佛光寺可能规模不仅仅如此。

从附近的镇子豆村前往,仅需要不到十分钟车程,路况很好,到了寺前,山门前的松树高大粗壮,枝丫似虬,与山门及照壁相映成趣,是游人到了佛光寺看到的第一幅画面。

进入山门,整个佛光寺尽收眼底,正面的东大殿坐落在高高的山崖之上,绿树掩映,左侧的文殊殿宏大古朴,这两座建筑是佛光寺最重要的建筑,也是佛光寺最重要的看点。庭院中间耸立着古老的唐代经幢,因为林徽因与之合影的照片网络上随处可见而名扬天下。

经幢(chuáng),中唐以后出现,盛行于两宋,因刻有经文而得名,经幢上一般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因《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能净一切恶道,能净除一切生死苦恼”,所以人们把它刻在经幢之上,希望能净恶道,消除一切苦恼。佛光寺看到的两通经幢都是刻的此经。

庭院内的经幢雕刻于唐乾符四年,乾符四年,公元877年,“乾符”,唐僖宗李儇(xuān)的年号,唐僖宗李儇是唐懿宗李漼(cuǐ)的第五子,唐懿宗李漼是唐宣宗李忱(chén)长子,佛光寺东大殿建于唐宣宗李忱(chén)大中十一年。唐僖宗李儇之弟唐昭宗李晔在天祐元年(904)被朱温所弑,唐朝实际已亡,虽然后面有唐哀帝李柷(zhù)在位三年,但唐哀帝李柷就和他的名字“柷”一样,实际就是个演戏的,形同虚设,只是朱温篡(cuàn)唐的一个跳板而已。乾符四年,唐王朝已日薄西山!

文殊殿,重修于金天会十五年,公元1137年。天会,金太宗完颜晟(shèng)和金熙宗完颜亶(dàn)共用的一个年号。金的这个年号对于宋是个灾难,金天会五年,公元1127年,发生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变”。重建文殊殿的这一年,岳飞正在积极准备北伐,而这一年,也是岳飞命运的转折之年,与宋高宗赵构之间的关系,隐隐已出现裂痕。而对于金统治之下的普通百姓,他们对于宋金朝廷的事情是一无所知的,还是怀着对佛教的虔诚,重新建造了这座珍贵的建筑。

文殊殿面阔七间,进深八椽,悬山顶,是中国早期建筑中最大的配殿。金代建筑中常见的斜拱,在这里同样可以看到,补间铺作都出斜拱,看起来非常华丽。而柱头铺作的昂全部是假昂也是宋代中期以后建筑上常见的作法,斗拱的装饰作用已体现的越发明显了。

文殊殿最大的看点在殿内,殿内梁架是法式所谓的“前后乳栿用四柱”,内部应该用12根内柱,但是仅仅使用了4根,减掉了整整8根,可谓大胆,是“减柱造”用到极致的一处实例。因为减柱较多,所以内柱之上便用了两根额——柱头的内额和柱中的由额,特别是后内柱上的“人字柁架”作法,是早期建筑中的孤例。

文殊殿内还保存有珍贵的明代五百罗汉壁画,是我国画工极精的明代壁画。

经过庭院内高台,穿过窑洞式的过道,登上陡峭的台阶,就看到佛光寺最重要的建筑东大殿了!东大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是唐宣宗李忱(chén)在位时期所建,大中,被称之为“大中之治”,是唐朝后期一抹灿烂的晚霞,而唐宣宗李忱也被人称之为“小太宗”,东大殿就是这个时期的遗构,是可以代表唐代建筑最高水平的木构建筑。

东大殿面阔七间,进深八椽,单檐庑殿顶,是《营造法式》中所谓的“殿阁式”建筑,与故宫太和殿同为中国殿阁式建筑的代表,一个代表唐代,一个代表明代,在中国古建筑界有极其崇高的地位。

站在东大殿前面,硕大的斗拱,深远的出檐,让人感觉到唐风扑面,有明显与后期建筑不同的风格。

东大殿有补间铺作,柱头铺作和补间铺作把东大殿装饰的华丽而大气。柱头铺作为双杪双昂四出跳七铺作,补间铺作为双杪两出跳五铺作。柱头铺作第一跳偷心,是早期建筑常见的作法。补间铺作两跳均有横拱,为计心造,第一跳瓜子拱呈翼形,补间铺作似乎不压在阑额之上,应该主要起装饰作用。

东大殿屋顶平缓,出檐深远,脊槫举高与前后橑檐槫间距之比为1:4.77,较《营造法式》的规定1:4或1:3略低,清代甚至达到1:2,显然唐代建筑更为平缓,同样是唐代建筑的南禅寺大佛殿,举折为1:5.15,更为缓和。东大殿的出檐达到令人咋舌3.96米,将近4米,是现存古建筑的中出檐最深远的建筑。

进入殿内,内外柱等高,整齐划一,这是殿阁式建筑的特点,看起来整洁和有气势,从汉到清,一直在高等级建筑上使用,大殿布柱方式为《营造法式》中“殿阁式”建筑的“金箱斗底槽”。规整的月梁,呈小方格的“平闇”,都是东大殿重要的看点。

在内槽之间,是广阔的佛坛,佛坛上保存有35尊珍贵的唐代彩塑,加上南侧窗户处的愿诚禅师真身像(有人认为是明代),佛光寺共保存有36尊唐代彩塑。

佛坛上唐代彩塑的组合与后世不同,面对佛坛,左侧是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教主,中间是释迦牟尼佛,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娑婆世界的教主,右侧是未来佛弥勒佛,显然与后世常见的“横三世佛”、“竖三世佛”均不同,至于原因,也多是猜测,没有令人信服的定论。

彩塑在1922年至1925年之间不幸被好心却无知的寺僧重妆,价值大打折扣,但是唐代风韵犹存,而且一个大殿内保存如此之多唐塑,是国内仅有的。

大殿共保存有唐代壁画22幅,共计61.68平方米,分布在内外槽拱眼壁及释迦牟尼佛座背后,是中国仅存的唐代寺观壁画,风格与敦煌壁画如出一辙。

门板上面还保存有珍贵的唐人题字,而这些珍贵的唐人题字也证明佛光寺的板门还是唐代的原物,令人惊叹!

大殿东南侧,是一座造型古朴的古塔,梁思成先生根据其特征认为是北魏的,今天,我们还是依据梁思成先生的判断,把它断代为北魏古塔,是佛光寺历史悠久的见证。

佛光寺是我国珍贵的艺术宝库,保存有唐代建筑、唐代壁画、唐代彩塑、唐人题字,被人们称之为“四绝”,梁思成先生说“此四者一已称绝,而四艺集于一殿,诚我国第一国宝也。”

今天的佛光寺,干净整洁,花卉满院,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佛光寺管理所的工作人员们日夜守候着它,为它的安全保驾护航,今天,它作为一座地上文物供人免费参观,没有把它当作挣钱的工具大力开发旅游,不知道是山西之不幸还是它的幸运,您觉得呢?

重要数据:

面阔七间,计34.15米,进深四间,计17.7米。

东大殿用材:根据清华大学最新测绘得知,东大殿用材高31.5厘米,宽21厘米,约合宋代10.5寸*7寸,比宋代《营造法式》的一等材还要大(法式一等材:9寸*6寸,殿身九至十一间用之),佛光寺的营造尺为10分°=210毫米,即1分°=21毫米。用的唐尺是1尺=300毫米,1寸30毫米。佛光寺东大殿材宽10分°,材高15分°,比例关系与营造法式相同。它的开间是240分°,进深210分°。

(注:宋代通用的营造尺大约为1尺=30.7厘米,即1寸=3.07厘;宋代山西泽潞地区营造尺为1尺=30.6厘米,即1寸=3.06厘米)

举折:屋架总举高与前后橑风槫之间距离之比为:1/4.77,较同为唐代建筑的南禅寺大佛殿1/5.15略微陡峭。

重要题字:

大殿共保存有8处题字,最重要的是内槽四椽明栿上的唐人题字。

面对佛坛,从左往右,依次记录如下:

1、功德主故右军中尉王 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

2、敕河东节度观察处置等使检校部工尚书兼御史大夫郑  功德主敕河东监军使元

3、为¨敬造佛殿柒间伏愿龙天欢喜岁稔时康雨顺风调干戈休息十方施主愿转法轮界有情悉愿成佛

4、代州都督供军使兼御史中丞赐紫金鱼袋卢  摄录事参军侯莫陈谱  摄功曹参军程列 助造佛殿前泽州功曹参军张公长  大堡冶官衙前兵马使武君良宣德郎前守雁门县令李行儒书  前度支监州院巡覆官邵卓

佛光寺历史沿革:

按照唐代释慧祥《古清凉传》记载,佛光寺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南台灵境寂寞,故人罕经焉。台西有佛光山,下有佛光寺,孝文所立。”由孝文帝敕建。而按照宋代释延一《广清凉传》记载,为燕宕(tàn)昌王所建,“佛光寺,燕宕昌王所立,四面林峦,中心平坦。宕昌王巡游礼谒,至此山门,遇佛神光,山林遍照,因置额名佛光寺。”

仔细阅读《广清凉传》,释延一撰写《广清凉传》明显参考了《古清凉传》,记载佛光寺时特别介绍为燕宕昌王所建,写佛光寺唐代之事时用了“事如慧祥传所说”,说明宋代时释延一找到更为可信的资料特别更正了唐代慧祥的记载之误,佛光寺由燕宕昌王所建,当为可信。

宕昌是中国五胡十六国末至南北朝时的一个羌族政权,其地在今甘肃省南部,都城宕昌城(今甘肃省宕昌县西)。吐谷浑兴起,威逼其部,部落酋帅梁懃(qín)于晋怀帝永嘉元年(307年)建宕昌国,始称王。北魏太武帝始光元年(424年),其孙弥忽,遣子弥黄向魏献方物,宕昌国归附北魏。北魏封弥忽为宕昌王。从此与北魏世修职贡,关系和好。北周武帝天和元年(566年),北周大将田弘灭宕昌国,王废。

结合《古清凉传》和《广清凉传》来看,佛光寺的建造应该早于孝文帝时期,到孝文帝时应该已经存在,可能孝文帝有过敕修,所以后人误以为是孝文帝所立。佛光寺是宕昌王所建,那肯定是内附北魏之后,在北魏太武帝始光元年(424年)至孝文帝延兴元年(471年)之间。

隋唐之际,解脱禅师对佛光寺进行了修缮,并主持佛光寺,因为解脱禅师名噪一时,所以佛光寺也远近闻名。应该是佛光寺历史上最重要的时期之一。

唐武宗会昌灭佛,佛光寺被拆毁,唐大中十一年,重建东大殿。

宋金之际可能毁于战火,金代又有重修,现在保存的文殊殿为这时所建。

宣德年间(1426-1435),本随和尚,“壁画三千诸佛、一万菩萨,塑彩五百罗汉”,佛光寺寺录敬堂上人与泉岩乡无生二人募化重修佛光寺。这应该是金代以后最大的一次维修。现存佛光寺五百罗汉彩塑及文殊殿五百罗汉壁画均是此次维修所遗。后在明清多有修缮。

1922年9月,日本僧人、佛学家小野玄妙造访佛光寺,拍摄了6张照片,是佛光寺最早的影像资料。

1925年10月,日本建筑史家、东京帝国大学教授关野贞与日本古建筑学家、日本佛教史学家常盘大定委托太原美丽兴照相馆拍摄佛光寺照片3张,并对佛光寺作了初步的研究,这是学术界第一次对佛光寺作研究。

1927 年 4 月,关野贞与常盘大定合著出版《支那佛教史迹》,在第5卷,收录了以上两次拍摄的佛光寺照片9张。1928 年3月,关野贞、常盘大定发表《支那佛教史迹评解》,第5卷,对佛光寺9张照片进行了解说,考证了寺史、佛像、经幢,但对建筑未作任何研究。

同样通过以上两次拍摄的照片可知,在1922年9月至1925年10月之间,寺僧对佛光寺唐塑进行了重新妆绘。

1937年7月5日,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纪玉堂,首次发现佛光寺东大殿是唐代建筑,打破了日本学界中国没有唐构的论断。

1937年7月7日,梁思成发电报至“营造学社”,告知发现佛光寺东大殿为唐代建筑的消息。

1937年7月9日,《北平晨报》披露了电报内容,题为《营造学社调查组发见唐代建筑寺院,梁思成由五台佛光寺报告,测绘故宫赶制模型即开始》。

因为抗战爆发,所以直到1944-1945年梁思成分两期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发表了《记五台山佛光寺建筑》

一文中,佛光寺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自此,佛光寺成为中国地上文物第一国宝。

1952年,国家文物局对佛光寺东大殿进行了落架翻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