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药王山《大医精诚》《大医习业》碑 唐.孙思邈

 准提药师安般禅 2024-02-15 发布于江苏

碑高2米,宽0.8米,立碑于陕西耀州药王山(古称五台山)北洞,碑头以松枝点缀篆刻【孙思邈医德纪念碑】

孙思邈

唐代著名的医药学家、道士。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州区)人。中医医德规范和大医精诚的制定人。
孙思邈年少时立志学医,20岁就能侃侃而谈老子、庄子的学说,精通道家典籍,被人称为“圣童”。
孙思邈一生勤于著书,晚年一说隐居于故里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五台山(药王山)专心立著,直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

孙思邈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将他自己的两部著作均冠以“千金”二字。在一生的临床实践中,编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晚年还主持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孙思邈的主要著作遗存,根据史书、方志、典籍、道藏、医著、碑石等文献资料记载约有90余种。
据《耀州志》载孙思邈:
“《老子注》,《庄子注》,《千金方》三十卷,《千金翼方》三十卷,《千金髓方》二十卷,《千金月令》三卷,《千金养生论》一卷,《养性延命集》二卷,《养生杂录》一卷,《养生铭退居志》一卷,《禁经》二卷,《神枕方》一卷,《五脏旁通道养图》一卷,《医家要钞》五卷。《唐书》(指《新唐书》)与《道藏》及《通志略》中载孙思邈书尚有二十余种……”

Image

《耀州志·地理志》云:“山出青石,唐天宝中取为磬。其后郊庙乐遂废泗滨磬。”北宋时,以山有五峰,顶平如台,又更名五台山。五台各有专名:东曰瑞应,南曰起云,西曰升仙,北曰显化,中曰齐天。清代为别于长安之南五台,亦称此山为北五台。乾隆时,耀州学正吴镇撰有《北五台山赋》,载《续耀州志·艺文志》。

孙思邈逝世后,被后人尊为“药王”,并将其在故乡隐居的五台山改为药王山,还为其建庙塑像,树碑立传。

孙思邈对良医的诊病方法做了总结:
“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胆大”是要有如赳赳武夫般自信而有气质;“心小”是要如同在薄冰上行走,在峭壁边落足一样时时小心谨慎;“智圆”是指遇事圆活机变,不得拘泥,须有制敌机先的能力;“行方”是指不贪名、不夺利,心中自有坦荡天地。

《大医精诚》是中国唐朝孙思邈所著之《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是中医学典籍中,论述医德的一篇极重要文献,为习医者所必读。

《大医精诚》论述了两个问题:

第一是精,亦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第二是诚,亦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

Image

《大医精诚》碑

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腧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岂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xi)、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为大哲亦所不及也。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馐迭荐,食如无味;醽醁(linglu)兼陈,看有若无。所以尔者,夫一人向隅,满堂不乐,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斯盖医之本意也。

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
老君曰:人行阳德,人自报之;人行阴德,鬼神报之。人行阳恶,人自报之;人行阴恶,鬼神害之。寻此二途,阴阳报施岂诬也哉。所以医人不得侍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于冥运道中,自感多福者耳。又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炫功能,谅非忠恕之道。志存救济,故亦曲碎论之,学者不可耻言之鄙俚也。

Image

                                     
《大医习业》碑

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

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典》,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
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

Image

孙思邈一生身体力行,一心赴救,不慕名利,用毕生精力实现了自己的道家医德思想,是中国医德思想的创始人。
孙思邈的名著《千金方》中,也把“大医精诚”的医德规范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他是以德养性、以德养身、德艺双馨的代表人物。

宋徽宗敕封孙思邈为“妙应真人”,明清时期被尊称为“药王”。
唐·李世民:故知有道者,羡门、广成岂虚言哉!凿开经路,名魁大医。羽翼三圣,调和四时,降龙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师。
宋·林道《省心录·论医》: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
宋·叶梦得:孙真人为千金方两部,独伤寒未之尽,似未尽通仲景之言,故不敢深论。后三十年作千金翼论,伤寒者居半,盖始得之。
明·陈嘉谟《本草蒙筌》引《历代名医图赞》:唐孙真人,方药绝伦,扶危拯弱,应效如神。
明·夏树芳《法喜志·卷二》载:孙思邈知识广博,深通庄、老学说,对佛教典籍也无所不涉,被佛教尊为药师佛化身。
清·徐大椿:用意之奇,用药之功,亦自成一家,有不可磨灭之处。
清·周中孚:晁氏称议者,颇恨其独不及伤寒。
清·张璐:长沙为医门之圣,其立法诚为百世之师。继长沙而起者,惟孙真人《千金方》可与仲圣诸书颉颃上下也。伏读三十卷中,法良意美,圣谟洋洋,其辨治之条分缕析,制方之反激逆从,非神而明之,孰能与于斯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