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补阳还五汤——脑中风

 七百先生 2024-02-16 发布于河北
打开APP

【组成】生黄芪60g 当归尾8g 赤芍8g 广地龙8g 红花5g 桃仁8g 川芎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后遗症。
       【特征】半身不遂,口眼涡斜,语言障碍,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

【临床应用及研究】

1.  辨证要点 本方既是益气活血的代表方,又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半身不遂,口歪斜,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为辨证要点。

2.  加减变化 本方生黄芪用量最重,但开始可用小量(一般从30~60g开始),效果不明显时,再逐渐增加。原方活血化瘀药用量较轻,使用时,可根据病情适当加大。若半身不遂以上肢为主者,可加桑枝、桂枝以引药上行,温经通络;下肢为主者,加牛膝、杜仲以引药下行,补益肝肾;日久效果不明显者,加水蛭、虻虫以破瘀通络;语言不利者,加石菖蒲、郁金、远志等以化痰开窍;口眼歪斜者,可合用牵正散以化痰通络;痰多者,加制半夏、天竺黄以化痰;偏寒者,加熟附子以温阳散寒;脾胃虚弱者,加党参、白术以补气健脾。

3.  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冠心病、小儿麻痹后遗症,以及其它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单侧上肢、或下肢痿软等属气虚血瘀者。

4.  使用注意 使用本方需久服才能有效,愈后还应继续服用,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王氏谓:“服此方愈后,药不可断,或隔三五日吃一付,或七八日吃一付。”

若中风后半身不遂属阴虚阳亢,痰阻血瘀,见舌红苔黄、脉洪大有力者,非本方所宜。

方解

该方特点为重用黄芪为,大补元气使气旺血行,周流全身;川芎、赤芍、归尾为,养血行血;桃仁、红花为,破结散瘀;地龙为使,通利经络。黄芪量四两,而其它活血祛瘀药物大都为一钱,仅归尾、赤芍稍多,亦不过二钱,合计为八钱,其黄芪用量是其它活血药总和的五倍。本方以补气活血化瘀通络为主,用于中风半身不遂等症,治验频多。

补阳还五汤据现代药理学研究具有以下药理作用:
        扩张血管,尤其是动脉血管;改善微循环,提高组织耐氧的能力;改变血液流变学的性质,降低血脂,抗动脉硬化;调节血流分布,改善心脏功能;抑制血液凝固,抗血栓形成及预防血栓再发;促进出血和渗出物的吸收;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抑制胶原纤维的合成,抗组织增生,促进增生性病变的转化和吸收;增强免疫代谢功能,抗过敏反应或变态反应;增强组织的细胞的兴奋性;抗血小板聚集、降低纤维蛋白原;可促进脑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生长、存活和向神经元及胶质细胞的分化,并与神经功能恢复呈正相关。

补阳还五汤临症辩证加减方药:
        中风急性期加防风;
        兼神志不清加菖蒲、远志;
        兼语言不利者加菖蒲、远志、桂枝、生蒲黄;
        兼有口眼歪斜者加菖蒲、生僵蚕、白附子、全蝎;
        兼有偏头痛者加茺蔚子、钩藤;
        兼有眩晕者加菊花、蔓荆子、白芷、元胡;
        兼口禁或唇缓涎出者加钩藤、僵蚕;
        兼失眠者加知母、茯神、酸枣仁;
        兼血压高者加珍珠母、石决明、磁石、牛膝,黄芪用量宜少;
        若血脂高者加山楂、大黄;
        兼血压偏低者黄芪宜加量,若其体温升高,可加知母、花粉凉润之品以制之;
        若半身不遂已久,脉虚缓无力者重用黄芪
        若病日不久,邪气仍盛,正气未衰,脉弦有力者不用黄芪为宜
        若瘫痪日久,曾用过桃仁、红花、归尾等活血药,效果不明显者可改用水蛭、虻虫药,以破瘀通络;
        若以下肢瘫痪无力为主者加补肝、肾之剂,如桑寄生、功劳叶、千年健、枸杞、川断、牛膝、地黄、山萸肉、锁阳、肉苁蓉;
        上肢瘫痪为主者加桂枝;
        瘫痪加人参、白术,瘫痪加熟地、杭菊;
        腰脊无力加枸杞子;
        弱智体萎软较重者加虎骨、熟地、石决明、龙骨、牡蛎;  若肢体寒冷者加肉桂、附子;
        若肌肉痿缩者加鹿角胶、阿胶、鱼鳔;
        若痰盛者加天竺黄、胆南星、桔红;
        若大便秘结者加麻仁、杏仁、枳实、菜菔子、酒大黄或蕃泻叶冲茶;
        兼大便失禁者加熟地、山萸肉、肉桂、五味子;
        小便不利者加车前草、旱莲草;
        兼有自汗而气短、脉虚弱缓或先天不足者加倍黄芪或人参、鹿茸、熟地;
        兼关节痛而脉促者加乳香、没药;
        若肝火盛而脉弦数口苦者加龙胆草、山栀、黄芩;
        若伤阴者(舌质红、无苔、脉细数)加白薇、麦冬、玉竹;
        若痰湿重者(苔腻、脉滑)加菖蒲、天竺黄、霍香、青皮;
        若心下痞(自觉胃脘部痞闷不适)而气不利者加台乌、青皮;
        若纳少胸闷者枳壳、陈皮、白术;
        若心下痞而善太息者加人参;
        若脉浮弦数而心烦失眠者加山栀、炒枣仁;
        若口淡无味,饮食不香加党参、白术、云苓、半夏、陈皮、甘草;
        口干,口内常有味,饮白水也甜系脾蕴湿热,加霍香、山栀、石膏、防风、甘草;
        如果原方剂中加上蜈蚣、全蝎、白附子则疗效更佳;
        呃逆,用旋覆花、代赭石、人参、半夏、生姜、大枣、甘草;
        深静脉血栓症,加乳香、没药、蒲公英、连翘、党参、牛膝等;
        血管性痴呆加远志、菖蒲、郁金、龟板;

“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平衡气血,科学地调节被破坏了的身体阴阳平衡可采用活血化瘀的中药—补阳还五汤,来重建人体的内环境,年过半百之人,在秋、春季服该方药10-15剂,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颈椎病、腰腿关节病;

补阳还五汤是被推崇的名方,临床应用甚广,主要用于缺血性中风(包括TIA)及出血性中风恢复期、脑外伤、脑炎、植物状态、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症、血管性痴呆、老年性痴呆、脊髓炎、脊髓血管疾病、间歇跛行、雷诺氏病、深静脉血栓症、脉管炎、多发性神经病、肿瘤术后或化疗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等,临床运用常取得满意之疗效。
       田时雨、邹小英: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吴宣富: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岳美中新解黄芪

著名中医学家岳美中对黄芪颇多研究,他曾指出:“黄芪虽是今日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补药,正因它应用最广泛,所以导致有的人在临床上应用得漫无标准,超出了它的应用范围,这是不能发挥黄芪本来的长处的。”为此,岳氏专门撰文,根据古代翔实可信的文献记载,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归纳了黄芪的适应症。

黄芪善治慢性衰弱证。中医之圣张仲景,在《伤寒论》的1 13方中,均不用黄芪,但在《金匮要略》中凡七见,岳氏认为,其中必有奥妙。自后,经反复研究《伤寒》、《金匮》,发现“仲景在《伤寒》则绝不用黄芪,在《金匮》则罕用四逆,是因为黄芪必须多服久服,才能见效。可是就仲景的用药趋向上看,可以肯定说,黄芪对于急性衰弱病,绝无救亡于顷刻,而对衰弱性病则有它一定的疗效。”

黄芪主治衰弱性肌表病。岳氏从《金匮》用黄芪的七方中,除黄芪建中汤治里虚外,其余六方,如黄芪桂枝五物汤,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乌头汤,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桂枝加黄芪汤,皆治肌表水湿之证。即使黄芪建中汤,其主治“虚劳里急诸不足”,足证黄芪非专治里虚之品,日人吉益东洞《药征》谓:“黄芪,主治肌表之水也。”此说未必尽然。岳老的解释为:肌表组织之能力恢复,则停水自去,而东洞谓主治肌表之水,乃倒果为因,他只看到了仲景用黄芪的诀窍,未能说明黄芪的真实。

再如古方善用黄芪治瘫痪,也是属于主治衰弱性肌表病变。如《神农本草经》黄芪主治大风,《金匮,血痹篇》黄芪桂枝五物汤主治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千金翼方·中风篇》之大八风汤主治手足不遂、身体偏枯,黄芪酒治八风十二痹等,皆是黄芪治瘫痪之明证。根据岳氏经验,“黄芪之于神经系统疾患之瘫痪麻木消削肌肉等确有效。且大症必须从数钱至数两,为一日量,持久服之,其效乃显”。

至于黄芪治疗中气下陷,岳氏颇赞赏东垣之说,与张锡纯见解亦颇相同。岳氏曾说:“脾胃内伤,谷气不旺,中气虚馁,体力为之不足,东垣补中益气汤补脾胃的虚馁,乃方中参术的职事,黄芪则是负鼓荡谷气以充肌表力量之职责者。”中气下陷的患者,常有小腹重坠感,在劳作时更显,且同时表现呼吸短促,这时投以补中益气汤或张锡纯之升陷汤,颇有捷效。

补阳还五汤加昧 药物组成:黄芪100g,川芎15g,赤芍15g,当归15g,地龙15g,桃仁15g,红花15g,丹参20g。

方中以黄芪为主药,补益正气,当归、川芎、地龙、桃仁、丹参活血,气充血行,瘀去脉通,则中风自复。

病案:曾治一患金某,男,85岁。左半身不遂1月。
  睡眠中发病,醒后即见口角流涎,颜面向左侧歪斜,左侧上下肢瘫痪。意识清,语言如常,血压亦正常。舌尖红无苔,脉象弦滑。西医诊断为脑血栓形成,中医诊为中风、中经络,属气阴两虚,经脉瘀阻型。治以益气养阴,活血通经。 
  处方:黄芪50g,赤芍15g,川芎15g,当归20g,地龙15g,桃仁15g,红花15g,寸冬15g,石斛15g,沙参15g,甘草7.5 g,水煎服。

7月20日复诊:服药6剂,口角已不流涎,左侧上下肢已能活动,但仍不能下地行走,口眼仍歪斜。大便秘结,舌红无苔。继以前方加润肠之品。投方:黄芪50g,赤芍20g,川芎,当归20g,地龙15g,桃仁15g,红花15g,石斛加g,寸冬,麻仁20g,水煎日2次服。

8月t8日复诊:服上方20剂,病人已能下地行走,上肢活动能力稍差,但亦可抬举,口眼歪斜大致恢复正常。大便通畅,舌红,苔薄,脉弦滑。嘱以前方若干剂,以巩固之。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 龙帅江

补阳还五汤第一次改良就补阳还五汤而论,《医林改错》剂量为: 黄芪 50~100克,当归 10克,赤芍 7.5克,地龙 5克,川芎 7克,桃仁5克,红花5克,同样用于中风(ct 诊断 脑血栓形成) ,中老年体质较好而无其它器质性病变的病人连用两周却不显效,通过剂量改良为: 黄芪500克,当归20克,赤芍20克,地龙25克,川芎20 克,桃仁20克,红花50克,陈皮20克,用药5 剂后大有成效。

补阳还五汤第二次改良通过大量的 (近100 例同类病人) 临床应用,经改良后的补阳还五汤尚有不足之处,中医认为脑血栓形成,脑梗塞和脑血管痉挛病人,均属中风的中经络范畴,中风病因是风痰入络而致瘀血阻滞,所以又改良为黄芪500克,当归20克,赤芍20,地龙25克,川芎20克,桃仁20克,红花50克,陈皮20克,僵蚕20克,蝉衣50克,防风10克,荆芥10克,半夏10克,而后又用于临床,效果更加显著,甚至无后遗症。

补阳还五汤功用是补气、活血、祛瘀通络,生用黄芪大剂量则力专而行走、周行全身,大补元气而起痿废,配其它六味活血、祛瘀之药不在于逐瘀,而在于活血通络,所以,用大剂量黄芪为主药的目的,就是用补气来行血通络,第二次改良再加上搜风祛痰之药,效果更是显著。

在临床治疗基本是每一个月都要用到补阳还五汤,现在谈两三个病例大家指点。

一个是出家人,男 65岁,左手整个发褐不灵活,三剂有效,八剂痊愈。第二个,是男68岁,中风八年,三个月可以下地。第三个是现在治疗的一个南下干部北方人,在南昌工作,女70多岁,用了七剂效果好,现在改地黄引子加减,还在治疗中。只要是症符合,就可以大胆用,用我父亲的土话来说:“黄芪葛根等是饭药” 。

另外黄芪是先煮代水煎其它的药

关于补阳还五汤 结合针灸治疗 中风临床操作:

1.中经络

[治则]  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处方]  内关、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

[加减]  肝阳暴亢加太冲、太溪;风痰阻络加丰隆、合谷;痰热腑实加曲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加足三里、气海;阴虚风动加太溪、风池;口角歪斜加颊车、地仓;上肢不遂加肩髃、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加环跳、阳陵泉、足三里、风市;头晕加风池、完骨、天柱;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便秘加水道、归来、丰隆、支沟;复视加风池、天柱、睛明、球后;尿失禁、尿潴留加中极、曲骨、关元。

[操作]  内关用捻转泻法,持续运针1~3分钟;刺三阴交时,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成45°角,使针尖刺到三阴交穴,用提插补法;刺极泉时,在原穴位置下两寸心经上取穴,避开腋毛,直刺进针,用提插泻法,以患者上肢有麻胀和抽动感为度;尺泽、委中直刺,提插泻法,使肢体有抽动感。

2.中脏腑

[治则]  醒脑开窍,兼开窍启闭,回阳固脱。

[处方]  水沟、内关。

[加减]  闭证加十二井穴、合谷、太冲;脱证加关元、气海、神阙;呼吸衰竭加气舍。

[操作]  内关用捻转泻法,持续运针1~3分钟;水沟用雀啄法,以患者面部表情出现反应为度;十二井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太冲、合谷用泻法,强刺激。关元、气海用大艾炷灸法,神阙用隔盐灸法,直至四肢转温为止。

适宜技术

1.平衡针法

[取穴]

(1)上肢屈肌侧:极泉、尺泽、大陵。

(2)上肢伸肌侧:肩髃、天井、阳池。

(3)下肢伸肌侧:血海、梁丘、照海。

(4)下肢屈肌侧:髀关、曲泉、解溪、申脉。

[操作]  患者取仰卧位,患侧上肢置体旁,手臂伸直,掌心向躯干;患侧下肢自然伸直,腘窝处垫高15厘米左右,支撑踝关节保持中立位。

[手法]

弱化手法:先取上肢屈肌、下肢伸肌侧穴位,消毒穴位后,快速刺入各穴,得气后每穴行柔和均匀的捻转手法一分钟。技术标准:进针动作轻柔,快速刺入皮下,捻转角度为90°±,频率为60±次/分,以不出现肌肉抽动为度,出针轻慢。

强化手法:取上肢伸肌、下肌屈肌侧穴位,常规消毒,快速刺入各穴,得气后每穴行较强的提插捻转手法一分钟。技术标准:进针动作柔和,快速刺入皮下,根据肌肉丰厚度,提插幅度1~3厘米,频率为60次±/分,捻转角度为180°±,频率为60次/分,以出现较强针感为度,出针较快。

留针30分钟,出针前分别用上述手法运针一分钟,每日一次。10天为一疗程,疗程之间隔两天,连续治疗观察3~4疗程。

2.头穴透刺

[处方]

意识障碍较轻:神庭透上星、太阳。

精神症状:神庭透上星、曲差透五处、本神。

头痛:太阳透上关、风池。

尿便障碍:四神聪透百会。

失语:风府透哑门。

面瘫:地仓透颊车、下关。

吞咽困难:廉泉、金津、玉液、海泉、风府、风池、翳风等。

瘫痪:百会穴透太阳穴连线平均分4段,依次分别针4针。

感觉障碍:络却透承灵透悬厘。

眼球运动障碍:印堂、太阳。

[操作]  采用快速进出针、快速小捻转间断针刺方法。以28号1.5寸针灸针首先垂直刺入皮下或头皮帽状腱膜下后,以15°角的针刺方向沿头皮或皮肤轻微、快速、不捻转刺入一寸。太阳、风池、下关、廉泉、金津、玉液、海泉等穴位按选穴方向采用快速直刺或斜刺,刺入一寸。采用快速捻转实行针刺手法的同时,患者主动或被动地进行运动、语言、吞咽等神经功能锻炼。每日治疗一次,每周6次,每周停针一天,28天为一疗程。

一. 脑血管病
                (1)急性闭塞性脑血管病
                            补阳还五汤+四藤汤(红藤.络石藤.海风藤.鸡血藤)+扩张血管药+抗凝剂。
                 (2)脑血栓
                         A.(补阳还五汤-赤芍+丹参.桂支.葛根.桑枝.川牛膝.鸡血藤.童便引为基础方)+针灸+低右
                         B.  脑血栓气虚血瘀型(中风中经络型)
                              (   补阳还五汤+牛膝.鸡血藤.甘草),而中风中脏腑禁用(扩血管强)
                  (3)中风后遗症
                          A .补阳还五汤+针灸.加减
                          1.语言不利.喉间痰鸣+陈胆星.天竺黄.广郁金.远志肉.水节菖蒲.
                          2.半身不遂+紫丹参.稀蔹草.怀牛膝.大活络丹
                          3.病肢轻冷不和+紫丹参.大白芍.川桂枝
                          4.口眼歪斜+白附子.炙全虫.炒僵蚕.
                          5.BP偏高+石决明.稀蔹草.车前子.桑寄生.治疗30例.1——2月.有效24例

                   B.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补阳还五汤+僵蚕.蜈蚣.甘草等.
                           C.脑出血恢复期(补阳还五汤+党参.生地.石决明..桑寄生)+针灸。
                           D.脑出血急性期:  
                                                     >  补阳还五汤
                            E.脑出血清醒期:  
                            F.SAH恢复期
                            G.认为2个月疗程比较合适
        二.  脑外伤
                   ⑴ 慢性硬膜下血肿(  补阳还五汤-川芎.桃仁.地龙+丹参.地鳖虫),2——8W
                   ⑵ 1例严重脑外伤.颅内血肿.昏迷30天,手术清除血肿200CC仍然不清醒。采用→(补阳还五汤+丹参.杏仁.鲜石菖蒲.广郁金.炒枳实.淡竹沥.广犀角.野人参)。20剂后,意识清醒。
                   ⑶ 脑外伤后遗症:补阳还五汤加味
       三. 脑缺氧
                   ⑴ 急性CO中毒缺O2性脑病: 补阳还五汤
                   ⑵  CO中毒后遗症:  补阳还五汤+菖蒲.茯苓.牛膝.佩兰.苡仁)+针灸。
       四. 脑动脉硬化
                    ⑴  脑动脉硬化麻木(补阳还五汤 -地龙+丹参.陈皮.鸡血藤.半夏.胆南星)。
                    ⑵  脑动脉硬化眩晕.脑中空虚.思维迟钝.健忘(补阳还五汤+升麻.葛根)
       五. 坐骨神经痛:
                    补阳还五汤 +党参.鸡血藤.桂枝.甘草。
                    加减:
                              A.脾胃虚弱+白术.茯苓.山药.山查.陈皮等.
                              B.肝肾阴虚+枸杞子.虎骨.菟丝子.枣皮.牛膝.龟板.女贞子.
                              C.气虚血虚明显+首乌.阿胶.熟地.黄精.茯苓
                              D.风胜+羌活.防风.秦艽.乌梢蛇.
                              E.寒胜+生乌.细辛
                              F.湿肿+苡仁.通草.桑枝.毕懈.
                              G.痛胜伸屈不利+川断.木瓜.元胡.川楝子.
                        服药8——25.100例  98%有效
       六. 神经衰弱
                      ⑴ 120例.气虚血瘀者19例用补阳还五汤;痰瘀互蕴者用血府逐瘀汤加导痰汤化裁。
                      ⑵外伤后神经衰弱综合征(黄芪.地龙.防风.石菖蒲.麝香.老葱.生姜),20剂后痊愈。
       七. 其它
                      ⑴.急性脊髓炎,病初夹外邪( 补阳还五汤+灵仙.防风.细辛);
                      ⑵.球后注射药物致运动眼神经麻痹( 补阳还五汤+VB1.烟酸)20——30天均愈。
                      ⑶.复视(补阳还五汤+益母草.鸡血藤.牛膝)
                      ⑷.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补阳还五汤-桃仁+牛膝.西药),有效。
                      ⑸.震颤麻痹(补阳还五汤+全虫.蜈蚣.天麻.巴戟天.丹参.木瓜)52剂有效。
                      ⑹.神经根炎后遗症:补阳还五汤+党参.白术。
                      ⑺.局限性癫痫:气虚血虚.筋脉失养用(补阳还五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化裁)2月有效。
                      ⑻.末梢神经炎.进行性肌萎缩  补阳还五汤
                      ⑼.GB.补阳还五汤+丹参
                      ⑽.癫痫  补阳还五汤

注意:1.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出血性脑血管病恢复,脑血管病后遗症,以40—60剂为宜。配合西药更好。  
                    2. 凡是气虚血瘀的神经科病例均可用。随症加减效果更好。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新用

一  雷诺氏综合征
        孙某,女,32岁,教师。初诊2005年11月27日。
        病史:患者因工作单位离家较远,长期骑助力车上下班。近三年来,时常出现双手色白,畏冷,麻木,疼痛,受凉时症状明显,冬季尤为严重。西医诊为雷诺氏综合征。

治疗经过:刻诊,双手色白,局部青紫,麻木疼痛,不能接触冷水,上班途中疼痛尤为明显,有时不能完成书写,得暖后证情略有缓解,体倦乏力,纳食尚可,大便时溏。触摸其手,冰冷异常。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沉缓无力。证属气虚寒凝,血脉瘀滞。治以益气散寒,活血通络为法。生黄芪60g,当归12g,川芎6g,红花6g,地龙6g,白术10g,姜黄10g,桂枝10g,夜交藤20g,丝瓜络10g,甘草3g。7付,每日一付,水煎服。嘱注意防寒保暖,忌食寒凉之品,常食羊肉。一周后复诊,双手冷痛症状有所缓解,青紫已经消退,乏力症状亦减轻,食欲佳,大便成形。上方加炮附子5g,先煎30分钟,14付。三诊,双手已有血色,乏力、怕冷感不明显,时有麻木及疼痛,可以正常完成课堂板书和作业批改。舌质淡红,台薄,脉和缓有力。患者对治疗十分满意。改服原方10付以巩固疗效。

按:西医认为本病以阵发性四肢肢端对称性的紫绀、发白、潮红,伴有感觉异常及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其病因可能为交感神经活动亢进,使末梢血管收缩,导致局部缺血而形成。本病属中医学“寒厥”范畴。其病机多为素体不足,外感寒邪,留滞血脉,血脉痹阻,气血不畅,肢端失养所致。治疗当以温阳益气,活血通络为法。方中黄芪补气行血,当归、夜交藤养血行血,姜黄、桂枝、炮附子温经通络,川芎、红花、地龙、丝瓜络活血通络,少量甘草调和药性为使药。众药合用,阳气得以温通,血行得以改善,则病症自除。

二  下肢深静脉血栓
        贾某,女,44岁,个体老板。初诊2009年2月12日。
        病史:患者起初因外感发热而卧床休息治疗,三天后出现左下肢疼痛,呈进行性加重,伴肢体肿胀,至市某医院住院治疗,经过CT、彩色B超等检查,确诊为左下肢深静脉血栓,经过溶栓等治疗,二周后证情好转出院。

治疗经过:刻诊,左下肢肿胀,疼痛,夜间痛甚,行走不利,体倦乏力,纳谷正常,二便调。舌质淡紫,有瘀斑,苔薄,脉象沉细涩。证属气虚血瘀,脉道不利。治以益气活血,祛瘀通络为法。生黄芪40g,当归尾10g,川芎6g,赤芍6g,桃仁6g,红花6g,鸡血藤20g,牛膝10g,姜黄6g,地龙6g,元胡10g,水蛭3g,甘草3g。7付,每日一付,水煎服。一周后复诊,下肢肿胀明显减轻,疼痛缓解,体力有所恢复,可以短距离行走。效不更方,原方继续服用。半月后,独自来诊,下肢络有浮肿,疼痛已除,苔、脉如常。原方加减继续服用。二个月后回访,左侧下肢肿胀已除,无疼痛感觉,活动如常。2010年4月14日,彩超示左下肢静脉瓣功能异常,未见血栓。

按:本病属祖国医学之“脉痹”范畴。其病因主要为久卧伤气,气血运行不畅,脉络滞塞不通,营血回流受阻,水液外益,聚而为湿,流注下肢而成。临床以患肢疼痛、肿胀、皮肤温度升高、浅静脉扩张为主要表现。中医治疗当以益气活血,祛瘀通络为法。方中黄芪补气行血,当归尾、鸡血藤养血活血,川芎、桃仁、赤芍、红花、牛膝、地龙、水蛭活血通络,姜黄活血散寒通络,元胡活血通经止痛,甘草调和药性。在治疗过程中,当防止发生血栓脱落而产生肺栓塞,故而在治疗时不可急于求成,宜图缓效,方中黄芪剂量不宜过大,同时也要严格控制活血药物的剂量,使已经形成的血栓漫漫消融。

三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李某,女,72岁,农民。初诊2008年11月6日。
        病史:患者1个半月以前出现右脚怕冷,大脚趾疼痛不适,,行走不利,夜间疼痛较剧烈,未予重视,半月前发现脚趾色暗,局部有渗液。后由其子带至当地卫生院诊治,诊断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经过抗炎等治疗,效果不佳,外科建议行截肢治疗。

治疗经过:刻诊,右脚发凉,色青,不能行走,右侧大脚趾色黑坏死,破溃,有渗液,脚部疼痛剧烈,夜间因疼痛而不能入睡。食欲不佳,大小便尚调。舌质络紫,舌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证属气血瘀滞,脉络闭阻。治以益气温阳,活血祛瘀为法。生黄芪80g,当归尾10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地龙10g,赤芍10g,白芍20g,元胡20g,姜黄10g,桂枝10g,忍冬藤30g,牛膝10g,甘草5g,7付,每日一付,水煎服。一周后,其子来诉,服药后疼痛大减,夜间已经能入睡,坏死脚趾局部渗液明显减少。原方加减,继续服用30余剂。三诊,患者右脚肤色正常,无畏冷感觉,疼痛已除,坏死部位创面已经愈合,局部色泽略暗,能够拄拐杖而行。

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好发于四肢末端,尤已下肢多见,初期局部怕冷,皮肤颜色苍白,继则疼痛剧烈,坏死发黑,甚至脱落。此病祖国医学名为脱疽,早在《黄帝内经》一书中即有:“发于足趾,名脱痈,其壮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治之。不衰,急斩之,不则死亦”的记载。其病因主要为脾肾不足,寒湿侵袭,凝滞脉络所致。治疗当以补气通阳,活血化瘀为原则,努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坏死肢体的创面愈合。用药方面遵循补阳还五汤之方意,重用黄芪补气行血;当归尾补血活血;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牛膝、地龙活血化瘀;桂枝、姜黄温通阳气,活血散寒;白芍、元胡止痛;少量甘草以调和药性;忍冬藤清热解毒,兼通经络,以防治局部感染。

小结: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补阳还五汤重补气以促血行,此为立方之本意,故而在临床使用上一定要抓住气虚血滞这一主要病机,随证加减,不可拘泥于西医所诊之病,只有辨证准确,用药得当才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风3克,服四五剂后去之;如已病三两个月,前医遵古方用寒凉药过多,加附子12~15克;如用散风药过多,加党参10~15克。

使用注意

1)本方证是由于气虚血瘀所致,以正气亏虚为主,原书称为'因虚致瘀’,故生黄芪用量宜重(可从30~60g开始,效果不显,再逐渐增加),祛瘀药宜轻。

2)使用时,以病人清醒,体温正常,出血停止,脉缓弱者为宜

3)使用本方,需久服缓治,疗效方显。愈后还应继续服用一段时间,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4)高血压患者可用,但正气未虚者慎用,阴虚阳亢,或阴虚血热,或风,火,痰,湿等余邪未尽者,均忌用。

方歌

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王清任著《医林改错》一书。由黄芪、赤芍、川芎、当归、地龙、桃仁、红花七药组成。方中重用黄芪补气,与活血化瘀药配伍,功在益气活血,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笔者根据其益气活血通络功效,广泛用于临床难治之症,常获良效,举隅如下。

脑血管病后遗症

石某,男,55岁。

患者因脑血栓住院抢救治疗后,右侧肢体瘫痪不用。语言謇涩,胸闷不适,喉间痰声漉漉,伴关节肿痛,舌苔薄腻边有紫斑,脉弦滑。此乃气虚不能运行血液,痰瘀阻于脉络,拟补阳还五汤合开窍化痰。

黄芪60g,当归5g,赤芍10g,红花5g,桃仁6g,川芎8g。

地龙10g,牛膝10g,川菖6g,胆星10g,丹参15g。

经上药加减进治30剂,下肢已恢复功能,能亲自步行至门诊治疗。上肢虽能活动,但持物仍欠自如,言语也已正常。

按:中风后遗,有虚有实,本例患者形体较丰腴,胸闷生痰,但因病情危重抢救,元气已损,因而辨证气虚痰瘀阻络成立,故在益气活血之中配以化痰开窍通络,改善局部循环,恢复血液流动及血管壁弹性,使偏废之肢体恢复较快。本方运用时应注意黄芪之用量大而当归轻。

麻痹性震颤

何某,男,70岁。

患者有高血压病史。诊时四肢麻木,震颤不止,虽能站立,但不能开步,上肢抖动致不能持物。伴眩晕,神倦,气短懒言,心烦,夜卧不安。舌红少苔边紫,脉弦细。证属气虚血瘀,风动络阻,治当益气活血化瘀定振,拟补阳还五汤加育阴祛风。

  黄芪50g,赤芍10g,当归6g,红花6g,桃仁6g,川芎6g。

  地龙10g,蜈蚣2条,枣仁10g,石斛15g,钩藤20g,僵蚕10g。

  上药服15剂,震颤大减,已能步履,上肢持物也渐正常。

  按:麻痹性震颤也属中医“中风”范围。《证治准绳》谓:“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本病其本气虚血瘀,其标在肝。气虚血阻,肝阴失养,脑海失养,颤振作矣。故用益气活血平肝熄风而获效。

蛋白尿

吴某,女,30岁。

患者慢性肾炎史,水肿、蛋白尿反复难愈,而转中医治疗。诊时见下肢浮肿,眩晕,神倦,气短乏力,口淡,身酸,小便少而浊,舌淡苔薄边微紫,脉细数,尿常规检查见蛋白+++,管型细胞++,证属气虚精衰,运化失职,治当补气活血,益精利水,拟补阳还五汤加减。

  黄芪30g,当归6g,白芍10g,地龙10g,红花5g,桃仁5g。

  川芎6g,女贞15g,苡米20g,猪苓15g,茯苓10g,泽泻10g 丹参15g。

上药加减进治一个月,水肿尽消,尿检蛋白、管型已正常。终以金匮肾气丸固本,随访一年未复发。

按:慢性肾炎是欠病入络,肾气衰微,瘀血阻滞,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因而患者长期蛋白难以消退,以微循环障碍理论指导,运用补阳还五汤一面大量补气,增强细胞免疫和增加抗体形成。而活血化瘀则能改变血流粘滞度,疏通肾毛细血管,抑制肾炎发展,因而蛋白尿就能控制。

眩晕(颈椎病)

沈某,男,75岁。

患者因颈椎病退行性病变而眩晕反复难愈。就诊时见眩晕如坐舟车,上肢麻痛,时有失眠,神疲,恶心,生痰,舌苔薄边有瘀紫,气虚血瘀而使脉络受阻,清阳不升,拟补阳还五汤加味:

  黄芪30g,赤芍10g,当归6g,红花5g,桃仁5g,川芎6g。

  地龙10g,天麻5g,法夏10g,葛根10g。

  上药加减服用20剂,眩晕未见发作。

按:“无虚不能作眩”,颈椎退行性病变之眩晕多发于老年者,兰时肾气衰,脉道不畅,血液不能上奉于脑,致脑失濡养而成眩。故用补阳还五汤益诸脏之气,活一身之血,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而收满意疗效。

5 声带结节

林某,女,25岁。

患者从事声乐工作,每当歌唱频繁时即声音嘶哑,经多方治疗未见显效。声音嘶哑时轻时重,咽干口燥,伴眩晕,身酸,偶有生痰,月事不调,舌淡少苔,脉弦细。经省某医院检查确诊为声带结节,中医诊为气虚血瘀,脉络不利,上结咽喉,治宜益气活血,化瘀利咽。

  黄芪30g,当归6g,赤芍10g,丹参15g,地龙10g,桃仁6g。

  红花5g,麦冬10g,千张纸10g,桔梗10g,僵蚕10g,甘草5g。

上药治疗半个月,声音正常,并能登台演唱,未见嘶哑出现。

按:素体虚弱,长期高歌,暗耗气血,血液运行不利,脉络血瘀,治疗当用益气化瘀,通络散结,余悟补阳还五汤可治中风之失语,故也可用于结节性之声嘶。果获效。

临床上难治之证,总是患病时间长,缠绵难愈,势必久而耗气,气虚则血瘀,因而应用补阳还五汤,药证相符而获效。但使用本方时应注意辨证准确,如属病实则非本方所宜.

       许友慧  陈明达   湖北省荆门市中医院

补阳还五汤出自清朝名医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方由黄芪、当归、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组成。具有补气活血通络的功效,主要治疗中风及中风后遗症。笔者在临床中使用该方治疗足跟痛、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疾病,疗效确切。现介绍如下:

足跟痛
  李某,男,50岁。2005年12月6日初诊。患者诉一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足跟疼痛,触地尤甚。曾行针灸理疗,效果不显著。后来我院求治,症见:右足跟痛,触地尤甚,略感腰痛。饮食尚可,二便正常。舌质暗红、苔薄,脉细涩。行右足X线检查,提示:右足骨刺增生。既往无糖尿病等病史。西医诊断:足跟痛。中医诊断:痹证。证属气虚血瘀。拟补阳还五汤加味:黄芪40g,当归、地龙各30g,赤芍、怀牛膝、伸筋草、桑寄生各15g,川芎、红花、桃仁各10g,甘草6g。共3剂,水煎服。每日1剂。并嘱不负重,少行走。3天后,患者诉症状明显减轻。效不更方,遂再予5剂。疼痛消失,行走自如。

按  足跟痛好发于老年人,与退行性病变有一定关系,其实质是由跖腱膜的急慢性炎症引起。中医学认为属于“痹证”范畴,由于气血不足,瘀血阻滞,以致经脉失养而发本病。方中重用黄芪当归大补脾胃之气,以生气血。同时配以赤芍川芎红花桃仁活血化瘀。地龙性善走窜,以增强活血之功效。伸筋草祛风除湿,桑寄生补肝肾,除湿。怀牛膝引药下行,直达病所,兼补肝肾。诸药合用,使气旺血行,瘀祛络通,诸症则可渐愈。

老年性皮肤瘙痒
  刘某,女,65岁。2006年1月5日初诊。患者诉反复发作性皮肤瘙痒5年,以双下肢为重,入冬尤甚。曾行西医治疗,病情时好时缓。遂来我院求治于中医。症见:皮肤瘙痒,以双下肢为重,可见抓痕和血痂,以及少许脱屑。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既往无糖尿病、高血压等特殊病史。西医诊断:老年性皮肤瘙痒症。中医诊断:风瘙痒。证属气血亏虚。予补阳还五汤化裁:黄芪40g,当归30g,赤芍、制首乌、白蒺藜、白鲜皮各15g,川芎、红花、桃仁各10g,炙甘草6g。共5剂,水煎服。每日1剂。6天后复诊,诉症状明显缓解,遂加防风10g,白术15g。再进5剂痊愈。后随访半年,未诉复发。

按  老年性皮肤瘙痒乃老年人常见病,一直是医学界一大顽疾。西医治疗病情容易反复,病人痛苦。中医认为该病多与血虚、血热有关。结合本例,乃气血亏虚,因虚致瘀,肌肤失养,故发本病。方中重用黄芪运大气,同时主“大风”(大风乃一切皮肤顽症的总称)。当归与黄芪相伍,补血活血。赤芍、红花、桃仁、川芎活血祛瘀生血。制首乌白蒺藜为对药(定风丹),补肝肾,益精血。白鲜皮祛风解毒。故本方共奏补元气,益精血,生津液,扶正托邪于外之功。复诊时肌肤微感瘙痒,乃表气未通,加防风,白术以增强益气固表之作用。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赵某,男,58岁。2006年12月5日初诊。患者诉头晕,恶心,纳差乏力,视物旋转,行走不稳。在我院门诊经颅多普勒检查,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在门诊输液(复方丹参注射液30ml)5天,症状无明显缓解。来我处查血压120/80mmHg,神经系统检查:眼球震颤,未见余病理征。舌质暗,苔薄白,脉弦细。西医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诊断:眩晕。证属气虚血瘀型。予补阳还五汤加味:黄芪40g,当归30g,赤芍、地龙、天麻、茯神各15g,川芎、红花、桃仁各10g,炙甘草6g。共3剂,水煎服。4天后,诸症明显缓解,仍感纳差乏力,遂守上方加法半夏10g,薏苡仁30g。再递5剂。诸症消失。

按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常见于老年人,由于小脑及脑干依靠椎—基底动脉的供血。椎基底动脉发生病变时,脑部血流不畅,供血不足,故出现眩晕等症状。本病多属于中医学“眩晕”、“厥证”等范畴,病机多为肾精不足,气血亏虚。方中以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通络。天麻息风、平阳、通络。茯神有健脾除湿安神之功效。复诊加法半夏薏苡仁以健脾化痰除湿。现代医学认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出现眩晕时,往往伴有植物神经机能紊乱的症状,如恶心呕吐,纳差乏力。故用法半夏、薏苡仁、茯神以松弛肠道平滑肌。因而药证相和,则疗效颇佳。  

沈绍功治疗脑血管疾病辨证 

        脑中风注重豁痰开窍
  
“中风”,西医称为“脑卒中”,属于脑血管系统疾病。有外邪引发者,称为“外风”、“真中风”、“真中”;无外邪引发者,称为“内风”、“类中风”、“类中”。“脑卒中”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为临床表现,起病急骤,变化迅速。此病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溢血(占28%)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占15%);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血栓形成(占50%)和脑梗塞(占7%)。脑卒中与心梗、恶性肿瘤共为老年人三大致死原因。

  1中风成因乃风火痰
  
脑卒中的主要病机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曰:“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菀者郁也,即血郁于脑部而发为脑卒中。由于平素气血亏虚,加之忧思愤怒,五志过极,饮酒饱食,聚湿生痰;或房室烦劳,耗阴伤肾,引发肝风内动,心肝火盛,痰热阻窍而“血菀于上”,引发卒中。沈师认为风、火、痰为主要病因,应特别重视“痰瘀互结”和“肝肾阴虚”。这种病因归纳直接指导中风的临床诊治,表明治疗中风病,熄风、泻火、祛痰是主要大法。实者重视祛痰化瘀,虚者重视滋水涵木。

  2中风多见“痰浊蒙窍”,治重“豁痰醒神”
  
中风病的传统治疗,均框于“平肝熄风”或“补气活血”。然不知无论急性期、恢复期或后遗症期,大多患者均见苔腻或黄腻,甚则喉鸣痰多,形体肥胖,而且常伴头重如蒙,胸脘痞满或者纳呆脉滑。故单以平肝熄风或补气活血为治,疗效常不显著,因痰浊不祛,肝风难熄,瘀血难化。因此脑卒中伴苔腻者沈师主张要治重“豁痰醒神”法。豁痰宜以《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惊悸》的温胆汤为主方化栽如下:
  竹茹10g、枳壳10g、云苓15g、陈皮15g、石菖蒲10g、广郁金10g、炙远志10g、胆星10g(或白僵蚕)、生龙牡各30g、天竺黄10g。

  竹茹功专清热祛痰为君药;枳实消积泻痰为臣药,因其破气太甚而易为枳壳;云苓健脾渗湿,陈皮理气祛痰,以截“生痰之源”,均为必用的辅佐药。这四味应当连用,方体现温胆汤的祛痰之功。然而半夏性温有毒,生姜味辛而温,大枣味甘而滋,甘草味甘而腻,均不利于脑卒中痰热之证而去之。痰蒙清窍宜豁宜行,故应加入开窍化湿的石菖蒲,行气活血的广郁金;痰浊化热宜清宜化,故应加入清热祛痰的胆星、僵蚕或者以天竺黄易竹茹。蒙窍者必蒙神,宜醒宜宁,故应加入醒神宁心的炙远志、生龙牡。以上组成沈师治疗痰浊中风的代表方。
  长期卧床患者,注意预防皮肤褥疮,可以红花1~2g煮水;涂抹未破处。溃破处,先涂龙胆紫、均外敷六一散;口腔霉菌感染者,以佩兰50~100g煮水漱口,每日数次。

  3“化瘀”和“通腑”可提高中风病疗效水平
 
 痰和瘀是两大致病因素和病理产物。痰和瘀又互为因果,常常互结。脑卒中有痰必致瘀,主要表现在舌质的紫黯或紫斑,舌下静脉的显露,故配用化瘀或辅以活血,以提高效疗。

  常选化瘀序贯4法
  
第一步:活血养血(选用当归10g,丹参30g,生地10g~30g,三七粉3~6g冲)。
  第二步:活血化瘀(选用丹皮10g,赤芍10g,红花10g,苏木10g)。
  第三步:活血通络(选用鸡血藤10g,桑枝10g,路路通10g,伸筋草10g)。
  第四步:活血破瘀(选用地龙10g,水蛭5~10g,土元10g)。

  沈师善用水蛭,因其有止血或破血的双向调节功能,视用量而异。止血时用量3g以下,破血时用量5g左右。惟水蛭奇臭,水煎难以服用,可研末装人胶囊中服。

  脑卒中还多见便干或便秘,此乃腑实壅热证。反过来腑实便秘,又是脑卒中病情恶化的重要诱因。因此,“通腑法”也是提高中风病疗效的重要措施。

  通腑法
  
①润畅通便(选用全瓜蒌30g,桃仁10g,火麻仁10g,何首乌10g,白菊10g,当归10g)。
  ②泻热通腑(选用制大黄10g,知母10g,莱菔子10g,草决明30g,生栀子10g)。
  ③泄火峻下(选用元明粉5~10g后下,番泻叶3g,生大黄5~10g后下)。

        4   中风恢复期治重“滋水涵木”,不应单一“补气活络”
  
中风恢复期或后遗症期常着眼于气虚瘀血阻络,多用大小活络丹、补阳还五汤之类治疗。沈师认为痰瘀祛后,苔腻化薄,肝风内动之本必然显露,故中风的恢复期应治重“滋水涵木”,治本熄风而善后收功。方以杞菊地黄汤加减。中风恢复期配用活血透络药,利于熄肝风和肢体功能的恢复。沈师常选特殊6味药:
  泽兰:取其活血舒郁,又能利水退肿。在杞菊地黄汤中代替泽泻,起淡渗泄热、补肾而不滞的佐使作用。一般用量10g。
  苏木:味辛走散,活血通经,且入心肝脾3经,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
  三七:散瘀和血,多以细末3~6g冲服。
  鸡血藤:活血又补血,且能舒筋通络,对麻木及瘫痪均有特效。一般用量10~15g。
  此外还可用虫类剔络的地龙和水蛭。
  中风恢复期配健脾和胃法有两个作用:一是脾胃为生痰之源,从源头上防止痰浊再生;二是脾主肌肉四肢,健脾利于肢体恢复功能。其药有5味:
  山楂:消食化积,又能活血散瘀,生用为佳,一般用量15g。
  莱菔子:消食化积,又能降气化痰,生用为佳,一般用量15~30g。
  神曲:消食和胃,以炒用为佳,一般用量15g。
  薏仁:健脾渗湿,又能缓解肢体拘挛,以生用为佳,一般用量15g。
  茯苓:健脾渗湿,又能安神镇静,一般用量10~15g。
  稳定期丸药巩固:生芪90g,莱菔子60g,水蛭30g,地龙30g,生内金30g,鸡血藤60g,公英30g。共研细末装入1号胶囊,每次5粒,每日2次。
  缺血性脑中风以血管痉挛栓塞为主要病理,可以并发脑萎缩、脑痴呆等。为缓解痉挛排通栓塞,以祛痰化瘀立法,沈师组成新方“醒脑克栓丸”(水蛭10g,川芎5g,赤芍10g,莱菔子10g,石菖蒲10g,郁金10g),活血醒神,豁痰透窍,主治脑病而见头重痛,胸闷口黏,苔薄黄腻,舌有紫斑,脉涩有力的痰瘀互结证。
  
5  中风病的膳食宜忌
  
中风病患者合理膳食有重要的辅助作用,不可忽视。一则按证类的不同而各有宜忌,二则有5首食谱可以选用。
  (1)肝阳风火证
  宜食:绿豆、芹菜、菠菜、冬瓜、黄瓜、丝瓜、西瓜、柑橘、梨。
  忌口:羊肉、鸡肉、狗肉、鲢鱼、韭菜、大蒜、葱。
  (2)痰瘀阻络证
  宜食:黑大豆、藕、香菇、菠菜、油菜、南瓜、桃、梨。
  忌口:羊肉、牛肉、狗肉、鸡肉、乌梅。
  (3)痰热腑实证
  宜食:萝卜、绿豆、丝瓜、冬瓜、梨、香蕉、芹菜。
  忌口:羊肉、牛肉、鸡肉、鱼虾、鲮鱼、韭菜、辣椒、大蒜。
  (4)气虚血瘀证
  宜食:山药、薏仁、莲肉、白菜、冬瓜、丝瓜、木耳、赤小豆。
  忌口:萝卜、山楂、大蒜。
  (5)阴虚风动证
  宜食:百合、莲子、苡仁、淡菜、甲鱼、银耳、黄瓜、芹菜、鹿角菜。
  忌口:鱼、鸡、香菜、香菇。

  选用5首食谱:
  (1)芹菜粥(参考《本草纲目》)
  芹菜连根120g,苡仁250g。芹菜洗净切2厘米小段,同苡仁入锅内熬粥,加入食盐适量食用。功能清热平肝。
  (2)杞莲薄荷粥(参考《太平圣惠方》)
  枸杞子30g,莲肉30g,苡米150g,薄荷15g。莲肉去心洗净,同枸杞子、苡仁入锅熬粥。薄荷另行煎水,食粥时倒入搅匀。功能补气清肝。
  (3)炒绿豆芽(参考《本草纲目》)
  绿豆芽250g,去皮根洗净,油锅爆炒去生,加佐料食用。功能利三焦,清热毒。
  (4)清脑羹(参考《饮膳正要》)
  银耳100g,枸杞子15g,生杜仲100g。生杜仲煎水3次取药汁,银耳洗净同枸杞子加水文火炖3~4小时至稀烂,兑入药汁,入少许冰糖食用。功能滋补肝肾。
  (5)三鲜饮(参考《医学衷中参西录》)
  鲜藕120g,鲜茅根100g,鲜梨3个。鲜藕洗净切薄片,鲜茅根洗净加入清水同煮,文火熬30分钟,滤渣取水,兑入梨汁饮用。功能清热化瘀。

  6  中风病提倡防重于治
  
中风常有先兆,金代刘完素所撰《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风篇》中有:“中风者,俱有发兆之证。凡人如觉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不用,或肌肉蠕动者,三年必有大风之至。”多数学者认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中风的主要先兆,其第一次发作后,一般3年后有1/3者发生中风。

  脑中风先兆症的判断标准有三条:一是40岁以上人群近来有目眩、头晕、头胀、头痛或短暂性昏厥,单侧肢体麻木,乏力或一过性轻瘫,高血压患者出现耳鸣、肢麻或头重脚轻漂浮感,临床排除耳源性眩晕、低血糖、脑炎、颈椎病、腰椎病、脊髓病及周围神经炎者。二是经血液流变学测定,血液呈黏浓凝状态,中风危险率(JF值)达80分以上者。三是19项病史及体征的电脑分析(采用中风先兆仪),中风积分(T值)达90分以上者。

        最早提出完整预防中风措施的系清代李用粹,所著《证治汇补》曰:“宜慎起居,节饮食,远房帏,调情志。”目前对中风先兆症的预防措施有:控制血压、降脂、控制糖尿病、减肥及口服抗血小板凝聚药及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药如阿司匹林、潘生丁等。

        头痛辨证论治
        
头痛是一个症状,可见于许多疾病过程中,沈师临证时将头痛分为风邪、肝阳、痰蒙和气虚四类。
  风邪头痛以全头胀痛为显,伴发热,咳痰,咽痛,骨楚。分为:①风寒(苔簿白,脉浮紧),治宜祛风散寒。主药:荆芥穗10g,防风10g,川芎10g,白芷10g,桂技10g,白芍10g,细辛3g。②风热(苔薄黄,脉浮数),治宜祛风清热。主药:连翘10g,菊花10g,薄荷10g,蝉衣5g,桑白皮10g,葛根10g。
  肝阳头痛以两颞跳痛为显,伴胁满易怒,口苦尿黄,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数。治重平肝潜阳。主药:天麻10g,菊花10g,草决明30g,珍珠母30g,生石决明30g,栀子10g,川楝子10g,元胡10g。
  痰蒙头痛以头顶重痛为显,伴胸憋形胖,口黏纳呆,苔黄腻,脉弦滑,治重豁痰开窍。主药:胆星10g,天竺黄10g,川芎10g,莱菔子15g,石菖蒲10g,郁金10g,枳壳10g,生苡仁10g,车前草30g。
  气虚头痛以全头空痛为显,伴气短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重升清降浊。主药:党参10g,黄精10g,升麻5g,当归10g,玄胡10g,葛根10g,川牛膝15g。

  大雄丸由川芎、天麻两味组成。在《苏沈良方》(宋?沈括撰《良方》,苏武撰《苏学士方》,后经不明姓氏人合编而成)中名为“芎麻饮”,在明?朱木肃等编《普济方》中名为“天麻丸”。川芎辛温善窜,活血行气,为祛风止痛良药且有镇静安神作用,天麻善于平肝潜阳,熄风止痉,为熄风要药,且能祛风湿痹痛。两药相配,可祛内外之风邪,平上亢之肝阳,调畅气血而止头痛,尤其可除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

  沈师认为临床应用要注意川芎用量。川芎可以扩张脑血管,特别是痉挛状态时,但用量过大,超过10g时,脑血管扩张过度反致头痛加重,不得不防。天麻价贵,可用天麻粉3g冲服。为提高止头痛之效还可加川楝子10g,元胡10g;其痛难忍,可用羚羊角粉03g冲服,增强平肝潜阳之力,可选加夏枯草15g,生石决明30g,草决明30g,白菊花10g,僵蚕10g,钩藤15g后下;还可加导血下行的川牛膝15g;肝阳甚者常常化火,故选加清肝的生栀子10g,薄荷10g,桑叶10g,蝉衣5g,丹皮10g,赤芍10g,有利于镇痛之效。

  沈师止头痛还经常妙用“乌梅丸”。“乌梅九”出自《伤寒论》辨厥阴病篇,主治蛔厥和久利。沈师将“乌梅丸”原方改为汤剂,只要证见寒热错杂,虚实兼夹,符合“厥阴病”特征的头痛就可投之,但必须掌握其主证:面白不红,口不干或渴不欲饮,舌苔薄而不燥,脉沉细不数。“乌梅丸”原方由10味药组成:其中3味用量固定,补气的党参15g,养血的当归10g,主药乌梅10g。温药5味,制附片、肉桂、川椒、细辛、干姜;凉药2味,黄连、黄柏;临证时根据寒热之偏重,调整其用量。寒凉偏重者,温药加量,凉药减量,即制附片10g,肉桂5g,川椒2g,细辛3g,干姜10g,黄连5g,黄柏5g;反之,热象偏重者,温药减量,凉药加量,即制附片5g,肉桂3g,川椒1g,细辛2g,干姜5g,黄连10g,黄柏10g。“乌梅丸”止痛,系沈师继承其先师叶心清名医的经验并加以归纳提炼而成,可见经方量精效宏之奇特。

        癫狂痫之治豁痰为先
        
王冰补注的《黄帝内经素问》释名云:“多喜为癫,多怒为狂。”《难经?二十难》则释为:“重阴者癫,重阳者狂。”癫证哭笑无常,语无伦次,静而多喜,犹如忧郁型精神分裂症;狂证妄躁打骂,弃衣登高,动而多怒,犹如狂躁型精神分裂症。痫证的特征为发作性精神恍惚,甚则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作猪羊叫声,移时苏醒,醒后如常。
  沈师认为癫狂痫的主要病机系“痰迷心窍”,故其治以豁痰为先。癫痫病多属痰气,狂病多属痰火。前者涤痰为主,还应理气解郁;后者逐痰为主,还应泻火开窍。癫狂均属神志异常的精神疾病,两者常互相转化:癫病经久,痰郁化火,可转狂病;狂病日久,郁火宣泄而痰气留滞又可转癫病,癫狂常并称合治。治癫狂痫初期抓住痰浊肝火,治重祛痰泻肝,以导痰汤合生铁落饮为主。祛痰主药为胆星、天竺黄、法半夏、莱菔子、全瓜篓、僵蚕、石菖蒲,泻肝主药为生铁落、制军、玄参、夏枯草、生栀子、丹皮。后期应注意脾虚心损,治重健脾宁心,以六君子和养心汤为主方,健脾主药为党参、白术、云苓、白扁豆、生苡仁,养心主药为炒枣仁、柏子仁、炙远志、当归。痰浊要有出路,故下法在癫狂的治疗中占重要地位。攻下数次癫狂发作常可明显缓解,一般可重用大黄、礞石、全瓜蒌、草决明、桃仁、玄明粉或服礞石滚痰丸。但攻下易伤正,应当中病即止,不能长用久服。
  沈师认为癫狂病常由七情所作,除“意疗”外还应伍用清肝解郁之品,如柴胡、郁金、川楝子、生栀子、夏枯草。痰浊闭窍而癫狂痫发作还应伍用开窍之品,以凉开为主,如蝉衣、川芎、琥珀、桔梗、黄连、连翘。
  癫狂痫豁痰,辅以针灸可以提高疗效,一般发作期应开窍镇静,取百会、人中、内关及少商刺血。缓解期应健脾固本,取足三里、三阴交、关元,隔姜灸神阙。

         开窍散熄耳鸣
  
《灵枢?决气篇》曰:“精脱者耳聋”,“液脱者耳数鸣。”《灵枢?海论》又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耳鸣,尤其是神经性耳鸣,常系阴液亏于下,虚火炎于上的本虚标实证。其治应守攻补兼施原则,即既要滋阴又应降火,既要清肝又应潜阳,既要通窍又应宁神。为此沈师自拟“开窍散”治之。“开窍散”由阿胶珠15g,石菖蒲10g,知母10g,柴胡10g,蝉衣5g5味组成。阿胶珠系用阿胶丁,按宋?政和年间政府编撰的《圣济总录》用蛤壳粉同炒起泡和清?汪昂撰的《本草备要》用蒲黄同炒鼓泡而成。除有阿胶的滋阴补血,润肺止血之功外,还增强祛痰止血之力,在开窍散中用其滋补肺肾之阴为君药,成珠者便于煎服,不必烊化。石菖蒲入心经,为开窍宁神之良药,又可芳香化湿,和胃消食;知母入肾经,滋阴降火良药,又可润肺清胃,共为臣药。柴胡疏解肝郁,升举阳气,既清肝又上达病所;蝉衣疏散风热,增柴胡清肝之力,共为佐使药。全方滋阴潜降,开窍宁神,可熄耳鸣。临床加味:滋阴选加女贞子、旱莲草、生地;潜降选加珍珠母、草决明、白菊花;开窍选加桔梗、枳壳;宁神选加炒枣仁、夜交藤;再佐以升清降浊的川芎、川牛膝,其效更佳。

       脑中风
       治疗脑中风,历代常法有二:一是着眼于“肝风”而投《杂病诊治新义》的“天麻钩藤饮”;二是针对“气虚血瘀”而投《医林改错》的“沈绍功治疗脑血管疾病辨证
”。常常忽视“痰浊蒙窍”的病机,而脑中风的痰浊随时可见,故苔腻的患者要治重“豁痰醒神”并佐“化瘀”和“通腑”。恢复期则应治重“滋水涵木”。

       “豁痰醒神”以温胆汤为主方化裁:方用竹茹枳壳云苓陈皮半夏、大枣、甘草和生姜,虑其甘腻助痰生热。痰蒙清窍宜豁宜行,加开窍化湿的石菖蒲,行气活血的郁金;痰浊化热,宜清宜化,加清热祛痰的胆星、僵蚕,或以天竺黄易竹茹;蒙窍者必蒙神,宜醒宜宁,加醒神的炙远志、生龙牡。

       痰与瘀互为因果,常常互结。脑中风有痰必有瘀,配用化瘀或辅以活血,是增效措施。化瘀法常选6味中药:川芎、丹参、赤芍、地龙、水蛭。

       脑中风多见便秘,此乃腑实壅热证,反过来腑实便秘又是脑中风病情恶化的重要诱因。所以通腑法也是增效的重要措施。通腑法常选6味中药:元明粉、制大黄、番泻叶、全瓜蒌、桃仁、火麻仁。

       中风恢复期痰热祛后,苔腻化薄,肝风内动之本必然显露,故中风恢复期应治重“滋水涵木”,方以杞菊地黄汤为主方。用杞果、菊花、生地、黄精4味为主药,再辅以“活血透络”和“健脾和胃”。

       活血透络,利于肝风之熄肢体功能恢复,常用6味中药泽兰、苏木、三七、鸡血藤、地龙、水蛭。健脾胃可从源头上防止痰浊再生,另外脾主四肢,也利于肢体功能恢复。常用5味中药:生山楂、莱菔子、神曲、生苡仁、云苓。

       常见病脑中风。分两类:第一类出血叫出血性脑病;第二类缺血叫缺血性脑病。出血性脑病里面有分两类:第一类乔脑出血,内囊出血,这比较多,而且比较危险;第二个出血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第二个缺血,缺血里面最多的占中风的1/2就脑血栓,堵了,要占50%;少的就脑梗塞。怎么栓?肥胖的人脂肪滴掉在血管里面,堵了,脑栓塞;或者输液不注意,气泡进到血管了,到脑子里面,气泡堵了,这是很少的一部分。最多见的就是脑溢血,也就内囊、桥脑(脑干)出血。更多见的就是脑血栓。中医统称为中风。

       中医的中风也分两类:神智清楚的叫中经络;神志不清楚的叫中脏腑。中脏腑又分两类:一类闭证;一类脱证。中医治疗脑出血或者脑中风非常有效。急诊不怕,完全可以治。像刚才讲了:脑出血的病人,我们用脑血康,用水蛭,明显的止血。唯一中医治疗中风缺陷的就是脑出血量大或者梗塞得多,他颅压增高。另外头颅,都是密闭的,唯一的孔就在后面叫枕骨大孔,颅压增高了,别的地方挤不进去,就往枕骨大孔挤,一挤就成了脑疝了。另外这个部位的延脑呀,人的好多中枢都在延脑,一挤,延脑受压,就死亡了,脑疝死亡率相当高。西医治疗脑疝用脱水药,交替使用,半个小时高渗糖,半个小时甘露醇,快速滴,脱水很快,细胞内细胞外的水都脱出来,所以这个抢救成功率很高,水少了,颅压不增高,不挤枕骨大孔,病人就活了。这是西医的特点。我们试过,中医不是有逐水药吗?二丑丸,黑丑、白丑、商陆、芫花,逐水呀!不行,逐不了。逐水全是走大便,水呀控制不住的流,当然量很少,到不了西医的脱水,它没有这么大的量呀,抢救及时不了,死亡率很高。所以在急诊时,抢救脑疝颅内压高的时候,老老实实用西医的脱水,不用逐水,用多了还伤正,走的量小,不是走小便,而是走大便。肝硬化腹水,用逐水药打,打的大便不是小便,小便量很少。脱水以后再用中医的辨证,所以抢救成功率很高。

       脑出血止血药有吗?西医的止血药相对来说是安慰剂,止不住。中医用水蛭,用三七,用辩证,往往就把血止住了。这中医的优势!以为中医是慢郎中,不一定。比如高烧不退,你西医用抗生素,用激素考的松,能快吗?很快,当时退了,两天后反跳,最后还是慢。中医用辨证论治治高烧不退,用犀牛角,用羚羊角,很快就退了,退了以后不会反跳。抢救喝敌敌畏,我们也不慢呀,洗胃以后,用中药灌肠,死亡率低呀。所以中医治疗中风非常有效,不慢。当然中医治疗中风一定要巧治。怎么巧治呀?第一个告诉你豁痰,这是关键。

       脑中风的病人,尤其中脏腑,昏迷了,你用舌钳把舌头拉出来,十之八九苔是黄腻的,痰蒙心窍痰浊化热,这时你不考虑祛痰,你补阳还五也好,平肝熄风也好,法不对证。唯一的祛痰,而且是清痰、祛痰、豁痰,证法对,保证疗效。

       祛痰、豁痰,第一还用温胆汤4味。当然脑中风的病人有两个危险:第一个就是喉鸣、鼻鼾,深睡,深昏迷,鼻鼾了,嗓子有痰,这是非常危险,这个更应当豁痰,当然这时你把竹茹要换成天竺黄,甚至于竹沥水。病人昏迷了吃不进去怎么办?走两头,上头鼻饲,底下灌肠,两头都行。第二个危险证就打嗝,呃逆,这是中枢性的呃逆,很危险,最后膈肌痉挛,呼吸停止。宜豁宜行,必须加石菖蒲、郁金;宜清宜化,要加胆男星和僵蝉,化他的痰做文章;宜醒宜宁,有远志和生牡蛎,这四个措施针对痰。

       还要痰瘀同治加上化瘀的药,尤其是水蛭,病人昏迷了,把水蛭磨粉鼻饲,胃管里面打下去就行,病人也不知道香臭了,再臭他也没感觉,完全可以打.

       第二个窍门治疗脑中风必须通腑。甭管大便干不干,通腑,给他拉一下,当然也要适可而止,不能峻下,给他润肠。其中要讲番泻叶。番泻叶从东南亚进口,像茶一样,它不能煎,煎了无效,用1g左右沏水,往往病人两小时以后就能通便,这是一个很好的药。番泻叶,沏水喝,脑中风的病人你马上把这个沏的水,不昏迷让他喝,昏迷的病人从鼻管或肛管里面给他打进去。有一个减肥药,叫“益生源”,里面就主要的番泻叶,通便很快。但番泻叶有个很大的毛病,成瘾。前面一周两周很管用,要不了半个月不起作用了。当然抢救中风,完全可以用。所以中风巧治,可能在基层不一定碰到急诊,但中风的后遗症恢复期你经常碰到,这个发病率很高的,就是按照我们的思路,一个痰,一个腑,豁痰通腑,别忘了化瘀,这两个巧治,先把痰祛了,用补阳还五汤,就能明显的提高疗效。

       脑中风,中医很有优势,几个病你没办法,中风最大的一个危险的变证叫什么?戴阳。阴盛格阳,就脸上像化妆一样,红润,必死无疑。我治了那么多急诊,没有活过来的,我请教过我师兄呀,这脑中风中医的带头人,王永炎教授,是没办法。一定注意,昏迷的病人醒了,醒了不兴奋没有事,醒了兴奋,说话滔滔不绝,精神特别好,注意呀,回光返照。另外我有经验,中医的子午流注非常有根据,生物钟呀,子午流注就是生物钟呀,人体的功能,器官的功能,最低谷就子时午时,就是半夜的一点中午的12点,所以为什么中医的养生之道叫睡子午觉,有道理的。另外器官到了低谷,你还在用,还不保养,那肯定出问题,所以一定睡觉,哪怕10分钟,20分钟也是保养。所以我很有经验,我说这个病人回光返照,今天晚上4点以前必死无疑,为了使我的弟子让他们印象深,他将信将疑,而且我跟夫人讲了:“你1点以前别叫我,我在二线班,别叫我,1点到4点有问题,赶快叫我。”果不然,巧了!2点半病人死了,为什么?别看假象。昏迷了好长时间,突然醒了,兴奋,指标都正常了,就是回光返照。另外还有一个经验,你抢救病人,厥证,四肢厥冷,没冷到腕关节膝关节有救,过了肘关节过了膝关节,必死无疑,很难救过来,四逆汤都不行,白通汤也不行。还有更好的一个对策,就是鼻尖,病人的鼻尖凉了,冰手,那必死无疑。晚上夜查房时,甭管你病人好坏,我首先把这个劳宫呀摸一下病人的鼻子,一摸一激灵,马上这个病人会死,让护士注意,不是百发百中,大致上都是中的,经验之谈,鼻尖,劳宫一摸,特别凉,那就麻烦了,就亡阳了。

      来源于http://blog.sina.com.cn/sunchuanzheng 孙传正

        论中风的中医治疗  

● 诊疗及时很重要,以偏瘫而言,三个月内肢体自身病尚未形成,只要让大脑神经信号系统恢复正常,肢体功能自然恢复。三月后肢体自身病已经形成或趋严重,治疗应对的就不止是大脑问题了,延误愈久,难度愈大。

●中风在中医古藉称“偏枯”或“痱风”,理论上不离外风入里范围,故有“真中”、“类中”之说,疗法与外风无实质性区别,如大小续命汤等。宋元以后,医家开始从内因寻求答案,李东垣首提“内风”说,诸家和之,但不离气虚、肝风、痰闭、湿火,罕有治愈者。至清·王清任以瘀血立论,用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转机始现。

●当今中医大多宗循此法,虽有疗效但痊愈者鲜见,原因在于王氏对“瘀血”的成因,阐述过于笼统,缺乏辨证论治灵活性。盖瘀血成因众多,如气虚成瘀,液伤成瘀,寒郁成瘀,火郁成瘀,痰郁成瘀,湿郁成瘀等等。

●其中液伤成瘀乃中风不二因素,患者血液粘稠度高是其明证,王氏却惠眼未顾,故而补阳还五汤难免有失偏颇。更因患者素体有别,多因素兼并,单凭补阳还五汤自然难达理想疗效。

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生芪120归尾6赤芍4.5红花3桃仁3川芎3地龙3

主治:中风及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黯苔白,脉缓。还五者,消除五种主要症状,使其恢复正常状态。

 (一)孙氏治疗方药

黄芪启废汤《孙氏方剂》:生芪100防风12归尾10赤芍20红花10川芎8生地15玄参20羌活6独活6细辛3地龙10     水蛭6黄芩8姜半夏10枳实6茯苓15陈皮8竹茹10蜈蚣1条  

方解】:本方由补阳还五汤合温胆汤去桃仁,加防风、生地、玄参、羌独活、细辛、黄芩、水蛭、蜈蚣而成。层次有五:

●补阳还五汤去桃仁:脑中风属内风,内风者气阴两虚是其本源。大凡中风未有不血虚者,桃仁破血故去之。黄芪主补气,气足方助归芍芎红活血行瘀。《本经》原云黄芪主“大风”,盖肺通天气,天气为阳,黄芪补肺气,故曰“补阳”。不论内风外风,祛风剂都不可缺此。或曰:补气何不用人参?盖人参太阴脾药,具阴柔之性,仅能益气而非补气,难担君药重任。仲景回阳主方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均不用人参,盖缘于此。

●加温胆汤与黄芩:理气行痰清热开郁。瘀必有痰,痰瘀相关。痰因火郁,二陈合枳实竹茹黄芩细辛,辛开苦降消痰去火,流通气血降浊清瘀。竹茹通络,利肢体启废之用。

●加生地玄参:一以补血育液去血痹,二以监制方药过燥。黄芪阳药补气而不育阴液,百克黄芪加活血剂,不免过燥之嫌,加生地玄参则气血津阴兼补,血液流畅。生地玄参非止补血育液而然,大有通脉祛瘀之效。《本经》云:生地“逐血痹,填骨髓”;《名医别录》云:生地去“瘀血留血”,玄参“主治暴中风”。暴中风者,卒中是也,非伤寒论之“中风”可知。脱疽名方四妙勇安汤,玄参用量90克,合当归祛瘀通脉,足可举一反三矣。

四妙勇安汤】《验方新编》:银花90玄参90当归60甘草30 

●加防风羌独细辛:防风伍卒之徒,搜风由内而外,肌肉关节无处不到。中风无防风,必难显效。该病虽废在肢体,而病灶在脑。羌活入督与太阳经,能开风府、风池、百会以引药入脑。《本经逢原》云:羌活“乃却乱反正之主帅。督脉为病,脊强而厥者,非此不能除”。《本草经疏》云:川芎“扁鹊言酸,以其入肝也,故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羌活配川芎大能祛瘀,除脑中痛。尝用羌活川芎煎液,滴治无痛痒之红眼,一日见效。眼红无痒痛者,瘀血也。细辛入肾通窍开闭,破痰利水主血闭,独活为之使,能从会咽部通脑入巅。本方羌独辛芎之用,不在解表除湿,而在通脑开闭,使药到部位。补阳还五汤无此配伍,犹水母之无虾,故其效迟。羌独本肢体药,合生地玄参大去血痹,防治肢体自身病相得益彰。

●水蛭蜈蚣地龙:虫类搜剔,去沉混之邪。中风虽突发病变,乃凝血郁久所至,久病入络,虫类搜剔方可去其幽隐成混之邪。水蛭嗜血,咸而软坚,去瘀第一品。蜈蚣属火名天龙,蚯蚓属水名地龙,二者上下相配,水火互济,入阴通阳,有望除邪务尽。

方药加减】: 

气虚加党参或红参须,阳虚加黑附片,舌裂液伤加知母、花粉、牡蛎,血虚加首乌、白芍。

苔厚湿重加藿香、苍术、苡仁,苔腻去苡仁加佩兰,苔黄加黄柏。

痰粘稠用川贝、牡蛎、花粉、天麦冬;夜尿多加乌药、故纸、桑螵蛸、复盆子。

④食则呕吐,苔黄口臭便秘脉沉实者,此湿盛化火,加藿香佩兰大黄(大黄后下),泻后去大黄。呕如喷射者,脑有水肿或积液也,结合五苓散、旋复代赭汤用药。

⑤风胜强直加僵蚕、天麻、钩藤、南星、川乌,或用柔剂祛风法;口眼歪斜加白芷、白附子、僵蚕、全虫、天麻。四肢末端肿胀加木通、防己、泽泻。

⑥脑出血严重加桃仁、牛夕、大黄;收缩压高加夏枯草、天麻、钩藤、珍珠母、生牡蛎,舒张压高合真武汤。

⑦神识不清加菖蒲、丹参、牙皂、冰片、牛黄,口眼歪斜加白附子、僵蚕、全虫、天麻。

⑧筋挛急加乳香、没药、伸筋草、透骨草、络石藤、忍冬藤;脉滑痰火加竹沥、姜汁。

⑨肌痿缩加补肾药,如潼蒺藜、巴戟、萸肉、吐丝子、杜仲、桑寄生等。脚瘫严重加木瓜、牛夕、苡仁,上肢障碍加桂枝、姜黄。

其它神而明之,随证加减。上列所举对症用药,选其二、三即可。

典型案例 

●中医愈病,重在实践经验,实践经验不足者,多看医案是其捷径。

1、舌肿不能吞咽例:(一本)1994-09-07下午,张思村虞有土邀诊,甘圹岳母昨日中风,88岁。婉辞年高难疗。虞曰:“我村XX娘86岁不也治愈吗?我就想让她活到九十”。遂往诊。诊见口角流涎,舌肿满口而上卷,难以饮食。舌淡白,苔厚白灰而腻;脉缓,寸关沉滑,尺微。诊见右侧偏瘫,右脚无力,右手不能握。家人已为觅坟茔,置灵柩。余思首当消舌肿,药液方能下咽,因疏方:生地20赤芍30石菖蒲10半夏10茯苓12细辛4牙皂6川芎6蜈蚣1条防风10天麻10白术10  三剂。书毕促购药,其女问曰:舌肿不能饮,何为?答曰:药过舌面,自有效验。购药煎讫,教家人使昂头缓慢喂之,使药过舌面,任其自流。20分钟许,舌能转动,余辞归。翌日舌肿见退,能食流质。

9月10日二诊:已能发声,但口齿不清,舌尚胖厚,淡红,脉64至/分,寸关沉滑,尺微,右手不能握。更方:黄芪启废汤去独活、黄芩,加制南星8、牛蒡10、广木香6、姜黄8、山楂20、石菖蒲10、牙皂6、制附子10、生牡蛎30、竹沥2支。五剂,日一剂。

9月16日三诊:已能行走,右手亦能握。口齿尚不清,舌尚胖稍向右歪。苔不厚腻,中有黄滑色,舌质淡,脉70次/分。三剂时胁下曾有剌痛,现已无。晚上自觉两足发热,病后未曾大便,但无所苦。上方去牙皂、细辛、附子,加全虫8、僵蚕10,吴萸6、升麻15、黄芩10、肉桂3、炙草10、玄明粉6(另包)、姜汁2匙。二剂后,行动如常人,胃纳佳,大便日一次,语音清晰,多说则嘶哑。嘱去玄明粉,续服20剂以巩固,二天一剂。至1996年秋,用竹梯上楼顶(水泥平顶)晒谷,晒毕下梯时踩空摔落,应婿之言,90岁亡。

2、气候变化相关例:(三本)1997-12-24莲圹任芝慈,男,66岁,有高血压史。去年12月下旬患左半身不遂,上肢重下肢轻,经义乌中医院治疗,左下肢基本恢复。上肢采用进口药后已能活动,但再服则无效。刻诊:左上肢可勉强抬举,筋脉疼痛,难持肩平,天气变化疼痛加剧;掌腹难伸台面,手肿麻木而色紫,指能展而握不紧。舌红不能上卷,苔白滑,脉96次/分,沉紧弦细。既往左手心有发热,盖自身肢体病已成,寒湿瘀壅堵经络,郁久成热也。黄芪启废汤去羌独、二陈,加桂枝10麻黄6威灵仙10苏木10苍术10制南星8伸筋草20鸡血藤30白芍15知母8竹茹15乳香10制川乌8(先煎)炙草8。七剂,嘱服完停药三天。

98-1-6日二诊:停药五天,前药无大反应。盖肢体自身病已重,其邪深入筋脉,非数剂可撼动。当决浊去壅,去白芍加大黄10(另包)、桃仁10、木通8,川乌改附子,七剂。嘱上肢多动,视情续服。

98-2-6复诊:前方服十剂,疼痛减轻,知觉恢复好,手肿已退,紫色变浅,手抬肩平以上,掌腹能伸台面,握物基本正常。舌能上卷,舌质淡红中裂,苔薄白而不滑。前方去大黄、知母、南星,加山慈姑开结气,白芍缓挛急。二日一剂以缓图,每月十剂,以愈为度。

3、手肿指硬例:(二本)楼关助,男,57岁,物资局退休干部。2000-11-25日初诊:中风后遗症已一年,右侧偏瘫。西医曾治疗数月,加针灸,右脚已能跛行。右手肿胀,腕指关节肿大,腕筋疼痛而指硬。打哈欠时,手指自动伸直僵硬。舌裂,小便多,人憔悴。处方:

黄芪启废汤去枳实、姜夏、陈皮、黄芩,易玄参为熟地,改赤芍为赤白芍各15,加桂枝15、木通8、潼蒺藜10、制首乌20、川断12、桑寄生20、留行子10、乳香8、没药8、天花粉12、伸筋草15、制附子8、炙草10。五剂,日一剂,煎一次。

12月1日二诊:手背肿已退,疼痛减,指屈伸有进步。加透骨草12、蜈蚣增至二条,制附子增至10克,五剂。

12月9日三诊:舌裂尚有,小便还多。改潼蒺藜为吐丝子12、巴戟15,加党参20、麦冬12、萸肉10、乌梅8、乌药8、知母8、天花粉12、络石藤20、萆解12、川乌6。

12月16日三诊:人已有精神,面有红润,晚睡时手指已能伸直,能拿筷握扫把,关节已不膨出,舌裂不明显,大便较稀但人不乏力。加生姜3片,大枣7枚,嘱间断续服。

2001-01-15日回访:行动正常,能骑自行车上街,嘱每月服五剂以巩固,连服三月。

4、肌肉痿缩例:(二本)2001-04-13日,官斌村孙家铭,70余,素体偏寒。左半身不遂已半年,一直服用华佗再生丸。手掌下垂不能握,左侧上下肢肌痿缩消瘦,筋脉疼痛,鱼际与合谷凹陷。黄芪启废汤去枳实、二陈、川芎、红花、黄芩,易玄参为熟地,加桂枝15、吐丝子10、潼蒺藜10、制首乌30、桑寄生20、留行子10、川牛夕10、乳香8、没药8、天花粉12、伸筋草20、制附子8、制川乌6、炙草10。隔日一剂。不服汤药日服用华佗再造丸。20剂后,筋脉疼痛改善,手掌手背肉增厚,鱼际肉凸出,腿部肉变紧,手能提握,走路正常。嘱每月服十五剂,连服二月,二日一剂。

说明:此药日一剂连服,稀便多,人乏力,后改隔日一剂,即无稀便,人不乏力。

5、四肢不仁手颤例:(一本)王店村某女,62岁,1995-2-9日初诊。自述1993年春因高血压脑病肢体废痿,经治愈,复于1994年10月复发,复治后能行,然而行则无力,以左下肢为甚。现收缩压200以上,有头晕,四肢不仁但无疼痛,双手振颤,吞咽不灵活,发音吃力,体型偏瘦。卧则难以自行起坐,胸闷气急,胸不任重物,纳尚可。舌淡红带紫暗,前部少苔,脉细弦紧,100次/分,尺弱。此已演变为肝风,处方:

(1)方:淫羊藿50  夏枯草20  鸡血藤30  白菊花15  石决明30(先煎)

(2)方:黄芪启废汤去半夏、茯苓、陈皮,减黄芪至60,加桃仁10、杏仁10、天麻10、钩藤12、石菖蒲6、僵蚕8、白蒺藜12、炙甘草10、川牛夕12、红参须20、玉竹20、杜仲12、狗脊15、桂元肉7个、竹沥1支。

以(1)方药液当水,煎取(2)方,日一剂,七剂。

2-16日二诊:头晕四肢不仁有愈,双手振颤有缓,卧后起床已自然,胸闷气急已不显。第一剂服后,两手臂曾感疼痛。行走比先前轻快,声音比前畅扬,脸色较佳,舌质紫暗已退,苔趋正常,饭能吃二碗。脉70次/分,寸关尚弦紧,尺弱。原方去杏仁,加麦冬12白芍15。七剂。按前法煎服。

3-4日三诊:上方服六剂,人觉比先前有力,体型增胖,手已不擅,但握物尚有不稳,足趾尚有一点发麻。吞咽还欠灵活,喉头似有痰吐不出,吐出时白硬如豆大。发声尚感吃力。润肺化痰利咽温足小阴肾为要:

生芪30北沙参20麦冬12百合15当归15瓜蒌仁12射干10广豆根10胖大海10石菖蒲6桔梗8细辛3炙甘草12桂元肉7枚制附子10(先煎)。五剂,日一剂。

嘱服完此药,二诊方再服七剂以资巩固。

6、足内翻例:(一本)丁店村丁月仙,女,61岁,1995-2-27日初诊。自述86年端午节中风,满身大汗,经治暂愈,至同年12月14日复发,时已9年。今由女儿车拉背负进门诊治,刻诊:右半身不遂,右手能握,出伸不利,屈侧不能向上伸至桌面。右脚内翻,不能单独行走。眼昏花,行则加剧。脉细,60次/分,舌紫暗,苔腻,大便硬,或隔日一次。

(1)方:淫羊藿50  夏枯草20  鸡血藤30  白菊花15  石决明30(先煎)

(2)方:黄芪启废汤去茯苓、陈皮、黄芩,羌活增至8,当归增至15,赤芍增至30,加附子12杞子15桃仁10天麻10南星6桔梗8川牛夕15竹沥1支(20毫升)姜汁1匙。

以(1)方药液当水,煎取(2)方,日一剂。

3月10日二诊:上方服10剂,自觉症状改善,视力比前进步,人感有精神。服药后四肢有胀痛发痒,眼亦发痒,便稀,近日每天便数次,人不乏力。脉每分70次,右微细,左寸关沉实有力。苔已清,质转红,仍有暗气。改方如下:

(1)方加桑枝100克;(2)方去川芎、桔梗,加桂枝12、伸筋草15、潼蒺藜12。

3月22日三诊:服上方7剂,觉全身有疼痛发痒,便已不稀,右手掌已能伸上桌面,脚内翻已愈,行则眼花仍有,太阳穴仍时有掣痛。舌苔清,舌质紫暗成块状分布,脉每分70次。以二诊药方去玄参、伸筋草,增生地至50,加制首乌30白芍20杜仲25红参须30。教育以散剂制法,巩固疗效。每次一汤匙,黄酒送服,日三。

7、脑血肿脑积水例:(二本)下湾村虞彩莲,女,79岁。2000-5-20日初诊:2月中旬曾头晕跌倒,自不知,家人送义乌人民医院,诊为中风住院至前数天回。现照样头晕,弯腰则剧,睡则不晕,CT示左侧有血肿,右侧有积水;便坚,十数日一次,住院时洗肠。现神清面现桃花色。脉不数,右寸独旺,左脉弱,两尺均弱。舌质紫暗,舌边及中部均有紫斑,中后部舌苔酱色。舌滑胖,口不喝。弯腰时左眼角觉经脉胀痛,牵引至左头角。处方:

黄芪启废汤去独活、红花、川芎、蜈蚣,玄参易熟地,生芪减至40克,加党参20、桂枝10、猪苓10、泽泻10、白术10、白芍10、丹参10、杏仁10、天麻8、钩藤8、蜂房4、制附子8、生牡蛎20。二剂,日一剂。

5月22日二诊:诸症减轻,便顺,自我感觉良好。原方泽泻增至12,附子增至10,七剂。

5月28日三诊:服完四剂已能外出散步。现头晕等均无,苔不滑,舌紫斑尚明显,有口干感。去白术、蜂房、猪苓、陈皮,加知母5玄参12乳香6海藻8,减附子量至4克。五剂。

6月2日四诊:胃纳等均恢复正常,头不晕,但洗脸站着时,觉膝部似有很多蛟子。苔白,舌紫暗未退。此阴药过量,下元有虚。前诊口干乃阳气回复,减附子加知母有所不当。脑积水已去,血肿犹存,下元未固,宜温化瘀血培补下元为治:

生芪40党参20当归10潼蒺藜12桂枝8独活10熟地25桃仁10杏仁10红花10川芎6水蛭6乳香8莪术10枳实6半夏10茯苓12苍术8白术8黄柏6泽泻12杜仲10怀牛夕10干姜6细辛3炙甘草10附子10(先煎)五剂,嘱视情续服。

二月后回访,服上药十剂,舌色淡红,瘀斑已无,均安。

8、食则呕吐例:(未理卷)桂林梁伯柱,男,60余,铁路退休工人。2011-02-20日初诊:有高血压史,三叉神经痛病史。起病半年,双脚麻,走路如踩棉花,惭至不能行走,久治无效,春节前开始呕吐。医院印像学检查,小血管栓塞,不能做支架。现卧床在家,纳差消瘦,饮食大小便需人料理,仅能吃点稀饭,食则易呕。下肢不能自行,上肢乏力而能动,无偏废现象,脉数大沉实,口苦小便黄,大便数日一行而坚。苔厚腻微黄,口气秽臭。此湿火郁阻,地道不通故也。处方:

黄芪启废汤去赤芍、玄参,以僵蚕易地龙,加党参20麦冬12藿香10苍术8黄柏10桃仁12天麻8钩藤10旋复花10代赭石30川军10。煎一次,日一剂。

2月22日二诊:第一剂大黄同煎,不泻,续呕。第二剂大黄后下,泻数次,遂不呕吐,觉体力有增。原方去黄柏、桃仁、旋复花、代赭石、川军,加夏枯草12石菖蒲8,五剂。日一剂,煎一次。

2月26日下午,余乘飞机回浙江。出机场上车时,梁夫人来电话:伯柱药已服完,已能走路,头晕乏力还有,下面怎么办?嘱按原方续服。4月26日,其夫人电话告之:现行走饮食正常,精神好,头基本不晕,二十剂后就能下六楼到地面行走,也能自个上楼返家。嘱按原方间断续服。

2012年X月,余适去桂林,患者告知走路乏力,头晕严重。问之方知,一直服用降压降糖西药,从未间断。此血糖过低使然,嘱血糖8以下停服降糖药,血压140/90以下,降压药也停用或减用。遂处补气补血药五剂,服至三剂,乏力头晕霍然。2013年7月3日,其妻来电话:一直很好,降压药只服一粒,血压140/90范围。

9、气阴虚甚肢麻例:(一本)何界村何昌永,男,78岁。1996-4-2初诊:四肢麻如蚁爬,左半身为甚,要人扶才能行走,病已三月,医院诊为脑梗塞。诊见脸黄腊,神疲纳差,舌光红,有瘀点,脉浮大,时有虚火上炎;便坚,四日一行,阴囊胀痛。此气阴虚甚,肝风萌动。处方:黄芪启废汤去二陈、枳实,黄芪减至60,加白芍10红参须10知母10金铃子10钩藤10夏枯草20生牡蛎30(先煎),七剂。

4月10日二诊:蚁爬感有减,左半身比较显著,有痰咯不出。原方红参须改为党参12,黄芪增至70,加柴胡8麦冬12半夏8蒌仁10茯苓12小茄香8桃仁10。七剂。

4月17日三诊:面色红润,精神增添,自行行走亦较轻快,舌红色减退,薄苔隐隐,阴囊肿胀已除,左侧肢麻已无,右侧偶有。嘱按前方间断续服,以愈为度。

10、寻常脑梗阻例:(随身卷)王潮海同学岳母,下湾人,71岁。2000-5-22日初诊:头晕,呕恶,便秘,不能自行,脉细弦,舌滑。同学介绍,经CT检查系脑梗阻。处方:

黄芪启废汤去独活、川芎、地龙,合真武汤化裁,易玄参为熟地,黄芪减至40克,加党参20白术10白芍10桂枝10桃仁10杏仁10天麻8钩藤8蜂房4猪苓10泽泻10海藻8乳香6附子10牡蛎20,服药七剂检查,梗阻消失,义乌中心医院医生大感惊讶。改方一次,去白术陈皮,加玄参、知母、象贝。自觉正常,续服二剂愈。

11、脑动脉粥样硬化例:(二本)罗店陈彩香,女,73岁。2000-9-3日初诊:头晕欲呕不痛,动则为甚,如坐舟船。发时胸部难受如饥甚,欲呕,曾呕黄胆水一次。医院诊为脑动脉粥样硬化,久服西药乏效。口腻苔不清,脉缓。喜吃凉食、喝凉水,自谓此乃习惯。处方:生芪30党参20羌活6佩兰10藿香10生地20山药15麦冬10桂枝10白术10半夏10茯苓12陈皮6丹参10留行子8水蛭6归尾10天麻10钩藤12石菖蒲6砂仁4黄芩10猪苓10泽泻10旋复花8代赭石15(先煎)生姜3片大枣5枚。五剂,嘱间断续服,至愈为度。

2001-4-12日二诊:服上方20剂愈。今又发,症如前,却有头痛纳差。复予前方加附子8,神曲8,干姜6,杏仁10,六剂大愈,嘱间断续服。

提示:脑动脉粥样硬化,以五苓散合二陈汤为主方,适加活血祛瘀药与生芪苍术藿佩黄芩生地,剧者合旋复代赭汤,加钩藤天麻。其它随症加减。

[所涉附方]:

【五苓散】《伤寒论》:猪苓9泽泻15白术9茯苓9桂枝6   

程门雪:阳不通而聚水者用五苓散,阴已伤而湿热郁于下焦者用猪苓汤。

【旋复代赭汤】《伤寒论》:旋复花9(包煎)人参6半夏12炙甘草6 代赭石30(先煎)生姜15大枣7枚

【二陈汤】《和剂局方》:半夏12 桔红12茯苓9 炙甘草5生姜3片 乌梅1个

【温胆汤】《三因方》:半夏6 桔红6茯苓5 炙甘草3枳实6竹茹6生姜3片 大枣3枚

【真武汤】《伤寒论》:制附子10白术6茯苓10白芍10生姜10 

 关于脑卒中针灸治疗的时机,若为了治疗肢体瘫痪,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即可以治疗;但对出血性脑卒中,最好是在病情稳定以后再施行。

   (1)体针疗法:一般是根据临床辨证及肢体瘫痪、失语等情况选取穴位,以26—28号毫针按穴治疗,每次取4—8个穴位,不宜超过10个穴位,每日1次,7—10次为1个疗程。

   ①半身不遂:调和经脉、疏通气血。以大肠、胃经俞穴为主,辅以膀胱、胆经穴位。初病时,仅刺患侧,病程日久后,可先刺健侧,再刺患侧。取穴:上肢取肩朋、曲池、外关、合谷,可轮换取肩井、肩贞、臂腾、阳池等穴。下肢取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昆仑,可轮换取风市、绝骨、腰阳关等穴。

对于初病半身不遂,属中风中经络者,可用手足12针,即取双侧曲池、内关、合谷、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共12穴。对于中风后遗症的半身不遂,其腕踝难伸,肘膝挛拘者,可用手足12透穴。此法取手足12穴,用6厘米一9厘米长针透穴强刺。12穴是肩鹊透臂肠,腋缝透胛缝,曲池透少海,外关透内关,阳池透大陵,合谷透劳宫,环跳透风市,阳关透曲泉,阳陵泉透阴陵泉,绝骨透三阴交,昆仑透太溪,太冲透涌泉。

 ②中风不语:祛风豁痰、宣通窍络。取穴金津、玉液针刺放血,针内关、通里、廉泉、三阴交等。

 ③中风闭证:开关通窍、泄热祛痰。可先用三棱针点刺手十二井穴出血,再以毫针强刺人中、太冲、丰隆。若手足拘挛或抽搐,可酌加曲池、阳陵泉。

 ④中风脱证:益气固脱、回阳救逆。多以大柱艾灸,如汗止、肢温、脉起者,再用毫针,但刺激要轻。取穴:灸关元、神阙,刺气海、关元、足三里。如见内闭外脱之证,可先取人中强刺,再针足三里、气海以调其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