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始祖

 zqbxi 2024-02-16 发布于江西

皇甫谧(mì)(215年—282年),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郡朝那县(今甘肃省灵台县)人,后徙居新安(今河南新安县)[1-2] 。三国西晋时期学者、医学家、史学家,东汉名将皇甫嵩曾孙。他一生以著述为业,后得风痹疾,犹手不释卷。晋武帝时累征不就,自表借书,武帝赐书一车。其著作《针灸甲乙经》是中国第一部针灸学的专著。其实,除此之外,他还编撰了《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 、《列女传》、《元晏先生集》等书。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在针灸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并被誉为“针灸鼻祖”。挚虞、张轨等都为其门生。

出身名门

坐落于甘肃省灵台县朝那镇的皇甫谧雕像 皇甫谧出身于东汉名门世族,六世祖皇甫棱为度辽将军,五世祖皇甫旗为扶凤都尉,四世祖皇甫节为雁门太守。节之弟皇甫规是个文武全才,时为安羌名将,官至度辽将军、尚书,封寿成亭侯,为凉州三明之一。曾祖皇甫嵩因镇压黄巾起义有功,官拜征西将军,太尉。后来,皇甫氏族渐趋没落,但朝中大仍不乏做官之人,皇甫谧的祖父皇甫叔献,当过霸陵令,父亲皇甫叔侯,仅举孝廉。

家道衰落

皇甫谧生后遂丧生母,家道更加衰落,过继给叔父,十五岁时随叔父迁居新安(今河南新安县),在战乱中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自幼贪玩不习上进,跟村童编荆为盾,执杖为矛,分阵相刺,嬉游习兵。年二十(公元234年)。仍游荡无度,犹不好学,人以为痴。一次,谧将所得瓜果进献叔母任氏,任氏说:“《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何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成仁,曾父烹豕从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阙,何尔鲁纯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与我何有。”(《晋书·皇甫谧传》)因对之流涕,谧甚感痛,遂拜乡人席坦受书。

发奋著述

皇甫谧从此改弦易辙,矢志发奋读书;二十六岁时(公元241年),以汉前纪年残缺,遂博案经传,旁采百家,著《帝王世纪》《年历》等;四十岁(公元254年),叔父有子既冠,丧所生后母,遂还故乡;四十二岁(即公元256年)前后得风痹症,悉心攻读医学,开始撰集《针灸甲乙经》;四十六岁(公元260年)时已为名声鹤起的著名学者,魏相司马昭下诏征聘做官,不仕,作《释劝论》,仍耽玩典籍,忘其寝食,时人谓之书淫;五十一岁时(公元267年)晋武帝续诏不仕,相传曾到陕西陇县龙门洞、平凉崆峒山避诏;五十三岁时(公元269年),武帝频下诏敦逼,上疏自称草莽臣,乃不仕;五十四岁时(公元270年),又举贤良方正,不起,自表就帝借书,武帝送书—车;六十—岁时(公元277年),帝又诏封为太子中庶、议郎、著作郎等,皆不应,著惊世骇俗的《笃终论》;六十八岁时(公元282年),《皇帝针灸甲乙经》刊发经世,皇甫谧在张鳌坡去世,其子童灵、方回,尊父笃终遗训,择不毛之地,将其俭礼薄葬于塬边。世人称之为“皇甫冢子”。

      皇甫谧)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⑤。尝得瓜果,辄进所后叔母任氏。任氏曰:"《孝经》云:'三牲之养⑥,犹为不孝。'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⑦,曾父烹豕以存教⑧,岂我居不卜邻⑨,教有所阙⑩7.何尔鲁钝之甚也④!修身笃学⑩,自汝得之12,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13,就乡人席坦受11书14,勤力不怠。居贫,躬自稼穑15,带经而农16,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

皇甫谧到二十岁还不好好学习,终日无限度的游荡,有的人认为他是傻子。皇甫谧曾经得到一些瓜果,总是进呈给他的叔母任氏。任氏说:"《孝经》说'即使每天用牛、羊、猪三牲来奉养父母,仍然是不孝之人。'你今年二十多岁,眼中没有学习,心思不入正道,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安慰我的。"因此叹息说:"从前,孟母三迁,使孟子成为仁德的大儒;曾父杀猪使信守诺言的教育常存,难道是我没有选择好邻居,教育方法有所缺欠么?不然你怎么会如此鲁莽愚蠢呢!修身立德,专心学习,受益的是你自己,跟我有什么关系呢!"叔母面对皇甫谧流泪。皇甫谧深受感动,于是到同乡席坦处学习,勤读不倦。他家很贫穷,他在亲身参加农业劳动的时候带着儒家经典著作学习,终于博览通晓各种典籍和诸子百家的著作,(皇甫谧)性格恬静,没有奢望,并从此树立了高尚的志向,把写书作为自已的事业,自已取号玄晏先生,写有《礼乐》、《圣真》等论著。

注释

①安定:郡名。汉置,在今甘肃灵台。 朝(ZHU朱)那:县名。今灵台朝那。

②汉太尉嵩:即皇甫嵩。东汉灵帝时为北地太守,以破黄巾功,领冀州牧,拜太尉。

③出后叔父:过继给叔父。出后,出继,过继给他人为后代。

④叔母任氏:指抚养他的任姓叔母。

⑤徙:迁移。 新安:郡名。在今浙江淳安西。

⑥疲:"痴"的异体字。

⑦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意为即使每天给父母吃牛、羊、猪(三牲)肉,仍称不上是孝子。三牲,此指用于祭祀的牛、羊、猪。

⑧孟母三徙:相传孟轲幼年时,居住环境不好,孟母为教育孟轲,三次迁居。事见《列

女传·母仪》和赵岐《孟子题辞》。后喻母教之德。

⑨曾父烹豕(SHI史):曾参妻携子到市场,其子啼哭,母说归后为子杀猪。归后,见曾

参正要捕猪杀之,妻止之,说与儿戏言,曾参认为不能失信于子,终杀猪以取信。事见《韩

非子·外储说左上》。 存,保存,保全。

10. 道 :正道。

11.卜:选择。

12.阙:通"缺"。缺失。

13.尔:你。 鲁钝:愚钝;愚笨。

14.修身;修养自身。 笃学:勤学。

15.感激:感动激奋。

16.就:跟从。 席坦:人名。一作"坦席"

17.躬自:亲自。 稼穑(色):播种和收获。此泛指从事农业劳动。

18.农:种田;从事农活。

19.礼乐、圣真;皇甫谧早年著作,已佚。清吴士鉴《补晋书经籍志》有载。

20.辍(chu6龊):停止。

21.怠:疲惫

22.笃学:专心学习。

创立养生学

皇甫谧(215~282年),字士安,幼名静,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县)人。魏晋时期的著名医家,学者。二十岁时开始求学,沉静而寡欲,好学上进,并有“书淫”的称谓。在养生方面,皇甫谧在疾病中探讨医理,并善于博采众长,将前人的养生经验做出总结。他的名著《针灸甲乙经》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内容较完整的针灸学著作。

  皇甫谧养生的特点,不在于新而异,而在于众而精。这与他博学多识,广纳各家之长有关。他虽然身染疾病,但并不是只关注于自己的问题,也不是对病症做出轻率的判断,而是大量研究《黄帝内经》、《难经》、《金匮要略》等医学名著的医疗与养生要诀,运用在自身的医疗和调养上。而《黄帝内经》中的理论体系和辨证论治思想,更为他研究中医针灸学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1 治病养生应因人而异

  在长期的生病与实践中,皇甫谧认为,无论是治病还是保健,都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看,千万不可迷信某一种治疗或养生的方法。即使是名家名方,(天下养生网)也不适合所有的体质与疾病,世间并无一种药物是可治百病的。他服用张仲景的“五石散”,不但没有治疗好自己的病,反而因为体质与药性相抵,更加重了自身的痛苦,就说明治病养生因人而异的重要性,而在完全吸收别人的经验并加以总结后,他仅以“百日”就将自己的病症完全医治好了。

  皇甫谧继承了先秦以来一元论的哲学观点,认为气是构成万物生命的根源,人的形体需要依赖于气的供养而生存。如果气虚不足,则精神不振,身体就不会充实健康。所以,形与气的虚衰在每个形体中都是相异的,因此对待起来就要因人而异。人体形与气的外在反映,主要显示出人体的兴衰强弱。他强调人的养生和防病应该根据这些外在的反映来判断,并灵活地根据这些外在的条件用药祛除或预防疾病。他在《三部九侯第九》中记载,“必先度其肥瘦,以调气其虚实。”也就是说要根据身体外在的情况,来进行内在的补益。

  养生应“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养生保健的原则,如精神养生提倡的心情愉快;起居养生提倡的起居有常;饮食养生提倡的饮食有节;运动养生提倡的适量运动;药物养生提倡的辨证施补等,基本上得到了养生保健专家的一致认可,很少有异议。在谈到具体的养生办法的时候,则必须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别人的养生方法未必就适合于自身。人的体质相当复杂,中医养生学将我国的人群分为正常质、(天下养生网)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淤血质、气郁质、特异质等九种不同的体质,“因人而异、因人制宜”也是中医学、养生学所一贯推崇的。除了因人而异,还要注意因地而异、因时而异。如老年人体质再好,也不适于参与青年人所热衷的强烈体育运动,一般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与没有身体接触的球类运动都适宜于这类人群。而体质较弱的人则更适合于散步、太极拳等强度较小的运动。总之,无论是养生抑或是养病,都必须根据自己的体质情况来选择具体的养生保健方法,切不可拿别人介绍的药方来治疗自己的病。

  2 养生应以时而论

  皇甫谧曾经说过:“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也。”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天之德、地之气,阴阳交合,才生成万物。也就是说天所赋予世间的是生机,而气所赋予世间的是物质。只有两者结合,万物才能从死寂转而拥有生气。皇甫谧认为世间有春、夏、秋、冬四时,同时也是四气,而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也是由气而成。(天下养生网)人的养生、防病,都必须顺应自然界的规律,认为“五行有序,四时有分,相顺而治,相逆则乱”,在治疗疾病上则强调“顺天之时,而病可以期,顺者为工,逆者为粗也。”总之,养生防病就要以四时变化为基准,调节喜怒等精神活动,保持相对平衡、有规律的生活方式,这样就能调节阴阳,使病邪无法侵入人体,健康长寿也就不请自来了。

  ①春季不宜思绪过多

  皇甫谧认为,心气虚,人就容易忧郁悲伤,心情不易舒畅;心气实,人的心情就会好起来,很多的忧愁也忘到了脑后。心与肺、脾在人的情绪上都会产生相互影响,(天下养生网)有相辅相成的作用。虽然通常人们认为欣喜的心情来自于心中,而实则来自于肺;思想虽发于脾,却是在心中形成。一旦过度,就会损伤内脏。如忧愁太过,无法摆脱,就会伤及脾,进而就会使心中更为烦乱,同时身体也会觉得乏累,四肢无力。而在春天,按照五行的关系,肝属木,脾属土,肝木克脾土,如果心中思绪过多,就会产生心病,而本身就已经抑郁成疾的人,病情就会加重,人往往面色憔悴,甚至死亡。

  ②夏季不宜“火气”过盛

  皇甫谧引《素问》中的观点说,当人患有肺病的时候,外在表现就是感情波动较大,容易哭泣、咳嗽,心情郁闷。过度的悲伤又更加伤及肺脏,(天下养生网)形成恶性循环。闷闷不乐的心情还经常导致人容易发怒,而肾主志,发怒不止就会伤志,志伤则容易健忘,使记忆力减退。在土气旺盛的夏季,脾土克肾水,容易伤肾。而夏季正是一个容易使人“上火”的季节,在夏季过分的生气、发怒都是对身心不利的,因此一定要对自己多有节制。

  ③秋季不宜悲哀过重

  皇甫谧认为,五脏一旦发生了疾病,必须根据其“气”的虚实来判断所出现的病症,并谨慎妥当地加以治疗。一般来说,肝主魂,悲哀太过则容易伤魂,而所引起的病症往往表现为言行失常,狂妄不羁,思想混沌不清,以及两肋肋骨不能舒张等情况。而在燥气旺盛的秋天,肺金克肝木,悲伤过度,病情就会加重,甚至有生命危险。

  五脏与五行的关系及其生克由此也可以看出,四季阴阳的交替,是万物生长的根源,同时又千变万化,容易影响人体。能顺应这个变化的就是生,而违背自然变化与规律就会产生疾病。就单以忧伤过度来说,在不同的季节里,就会损伤不同的内脏,(天下养生网)最终的结果都是导致健康下降,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善于养生的人,就应懂得在春夏季节保养阳气,在秋冬季节保养阴气,以顺应四时的变化,此外,还应该注意不能有了病才想到治疗,而是要在没有得病的时候就应先搞好预防工作,最主要的就是心态上的平稳。否则,根据五脏生克关系,一处内脏的疾病,就会对其所克的其他内脏产生连带的影响,波及其他内脏器官,以至产生连锁反应,恶性循环。

  3 疾病“昼轻夜重”的奥秘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生病经历:清晨的时候精神爽朗,病情明显稳定,而到了晚上则又病情加重,至深夜的时候就更加严重了。不仅是生病,很多人生病辞世往往也都是在夜间,这应如何解释呢?在古代,科学落后,人们无法解释的问题,往往就被迷信的外衣所笼罩。但即使在那样的时代,皇甫谧仍然用医学的观点解释了这一现象。

  皇甫谧认为在一年之中,阴阳之气的此消彼长有着一定的规律,春天阳气始生;夏天阳气最盛;秋天则阳气消散,阴气渐起;冬天则阳气全无,阴气最盛。这是自然的规律。而一天也可以分为一年中的四时,早晨则为春,中午为疾病“昼轻夜重”是有科学根据的夏,傍晚为秋,深夜则为冬。“一天之际在于晨”,所以早上人们的感觉往往清爽异常。而中午阳气如夏天般旺盛,人体的阳气也随之旺盛;阳气繁盛,病邪就不易侵入人体,(天下养生网)对于有病的人来说,病情也就比较稳定。到了傍晚,阳气渐渐散去,病邪也就有了可乘之机,而本身潜伏在体内的病症,也开始随着阳气下降而开始活跃。到了半夜时分,阳气完全闭藏,阴气最盛,失去了阳气的控制,半夜自然会是疾病和死亡的高发时间。

  所以,当身患疾病的人在上午或中午感觉身体舒适的时候,切勿因此而过分欣喜,甚至忘了自己的病症,不加重视。而在夜晚疾病再次加重的时候也不必过于沮丧,心情郁闷。对于那些因为工作或嗜好而熬夜的人来说则更应注意,因为在夜间是最容易受到病邪侵袭的时候,而过度的疲劳,会导致体内免疫系统的下降,则更给了病邪可乘之机。同时,夜间睡眠时不宜贪凉,早上应利用初始的阳气多做运动,则更可以保证轻松无病。总之,人体随阴阳而变是客观规律。只要顺应规律、放松心情,就可以享有健康的生活。

  4 人体脉象——健康的晴雨表

  ①一呼一吸见分晓

  所谓脉象,就是指手指感到的脉动征象,是中医学中从古传承下来的诊断疾病的方法。脉象分浮、沉、迟、数等多种。人有疾病,脉象常发生相应的变化和反映,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依据之一。在皇甫谧看来,人一次呼气,脉搏跳动两次,一吸气脉搏又跳动两次。(天下养生网)一呼一吸则为一息,因此一息之间脉搏跳动四五次为正常人的脉象。医生在给病人诊脉的时候,通常都是根据自己正常的脉象来测知病人的脉搏次数。通常来说,如果一呼一吸脉搏各跳动三次,而且脉象很急,尺部皮肤发热,则是阳热亢盛的温病;如果尺部皮肤不热,而脉象现出滑象的,则往往是因为受到风邪而感染疾病。一呼一吸次数各只有一次的,即是阳气衰退的表现;如果一息脉搏跳动达八次之多甚至更多,就是精气衰败的表现,称为“死脉”。出现“死脉”,多为正虚邪实已经到了极点,人基本也就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

  ②脉跳间歇的“预兆”

  在诊脉的时候,不仅要计算病人一呼一吸时的脉搏跳动次数,还要注意脉搏跳动时的间歇,也是判断健康与否的关键。皇甫谧经过多年研究发现:

  如果脉搏跳动五十次而没有间断出现,则说明身体正常,五脏无恙;

  如果脉搏跳动四十次而出现一次间断的话,是身体中一处内脏出现了精气衰败的现象;

  如跳动三十次而有一次间断的,是两处脏器官精气衰败的表现;

  脉搏跳动二十次而出现一次间断的,(天下养生网)则是四处内脏精气衰败的体现;

  最严重的是脉搏跳动十次而有一次间断的,则是五脏精气都已经衰败的表现。

  因此根据以上的说法,则可判断出一个人健康甚至生死。

  当然,如果脉搏跳动五十次都没有间断的现象,就是健康的表现;

  而当脉象忽快忽慢,或忽跳忽止,就是说阴阳混乱,命在旦夕了。皇甫谧关于诊脉的方法,简便易行,我们现代的人也可以通过这个办法进行自我测试,对可能发生的疾病及早预防。人体脉象的变化可以预示出不同的身体状况。

皇甫谧首创针灸术

皇甫谧针灸术,是采用我国古代十大名医、世界公认“针灸医学鼻祖”皇甫谧的巨著——《针灸甲乙经》里记载的针灸治法为依据,在皇甫谧针灸派系医者历经千百年的总结和积累,而形成的一种师承相传针灸术,是历代医者经验和智慧的结晶。

此针术具有方法简单、效果确凿,安全性高,针刺浅,取穴少,留针时间短,针艾并用的特点,临床治疗注重厘穴、开穴、守穴、闭穴、解穴五步法则,在针灸界形成了一门独特的针灸疗法。

1700多年前,皇甫谧诞生于安定朝那(今甘肃省灵台县朝那镇)。  42岁那年,皇甫谧不幸身患风痹,手脚不灵,耳聋目眩。从《针灸甲乙经》序言中可知,皇甫谧自此开启了传奇式的自救之路。  魏晋时期,治疗风痹症比较有效的方法是针灸。皇甫谧在治疗自身疾病的过程中,通过反复钻研,亲身试针,基于《素问》《针经》《明堂》三部著作撰集成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针灸医学专著《针灸甲乙经》。

  皇甫谧在《黄帝内经》136处穴位的基础上,新增穴位212处,共计348处。对《素问》中的《气穴论》《气府论》《骨空论》《水热穴论》和《灵枢》中的《九针十二原》《本输》《根结》《经脉》《热病》《厥病》等进行了归类补充,对腧穴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穴位进行了科学的归类排列,删繁就简,论述集中,论说透彻。二是明确了穴位的归经和部位。三是统一了穴位名称,区分了正名与别名,并总结了一些穴位的交会关系,极大程度减少了针灸临床的隐患与风险。从西晋到唐宋,一直到今天,《针灸甲乙经》依然是中医针灸学的重要依据。“皇甫谧针灸术”在皇甫谧故里民间,千百年来以里籍同乡为纽带,耳提面命,薪火相传,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一直传承至今,形成一个完整的治疗体系和传承谱系。

皇甫谧出身官僚世家。其曾祖父皇甫嵩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名将。官拜太尉侯。但到了他父亲这一代,家境已经衰落,生活相当窘迫。皇甫谧的叔父没有子嗣,皇甫谧的父亲就把他过继给叔父。不久皇甫谧随叔父迁居新安,并受到叔父的过度溺爱。在叔父的娇惯宠爱之下,少年时代的皇甫谧,沾染上了当时官宦子弟的恶习,整日东游西逛,吃喝嫖赌,不肯用功读书。据《晋书》记载,皇甫谧到了17岁还目不识丁,以至人们认为他天生痴傻。

有一年,由于家中的田产商铺经营不善,再加上皇甫谧挥霍无度,叔父家的家产被变卖一空。叔母对依旧我行我素的皇甫谧非常生气,也为他的前途忧虑。但是他不管怎么说怎么劝,皇甫谧都只把她的话当做耳旁风。

一天怒不可遏的叔母,把贪玩好色的皇甫谧赶出家门。想以此来惩戒他,不料他到外边市井上弄了一些香瓜、甜果之类的东西,洋洋得意的送给叔母,他以为这样孝顺父母一番便可以平息叔母的盛怒,谁知叔母更加气愤,她接过瓜果狠狠的摔在地上,流着泪说:“你都快20岁了,还是这样,志不存教,心不入道,你要是真心孝顺父母就定下心来学习,否则我再也不要见到你。”这件事使他深受触动,自此他与先前的狐朋狗友断绝来往,拜乡里有名的学者席坦为师,刻苦学习儒家经典。

皇甫谧改邪归正,发奋读书,只是家境每况愈下,最后竟至无钱买书的地步,为了学习他到处借书抄阅,有的时候为节约一本书,要长途跋涉数十里、数百里,借来之后赶紧抄阅,然后按期归还。同时因为家中生计无着,他每天必须耕田劳动,于是他每天带书下地,等到田埂休息时,就取出书来读上几页。晚上回到家里,别人呼呼大睡,皇甫谧却用冷水洗脸,然后就着微弱的灯光读书,就这样他通读了诸子百家的著作,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使自己的学识很快有了不小的长进。

当皇甫谧在经学上有所成就的时候,年仅42岁的他却患上了风痹病,半边身子像针刺的疼痛,有时痛得起不了身,又无药可治,疼痛袭来,全身像被千万只蚂蚁咬一样难受,浑身上下颤抖得像筛糠,病痛暂时过去后他必然大汗淋漓,有时候就把身子下面的书籍浸湿一大片,尽管如此,他仍然强忍着病痛继续研究。看着他疾病发作时痛苦的样子,家人和朋友都劝他,别那样没命的学了,事已至此,身子要紧。但是皇甫谧却没有放弃。

从此他把精力转到对传统医学的研究上。皇甫谧凭着顽强的毅力,自学了《内经》《针经》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等医学典籍,之后就在自己身上扎针做实验。由于行动不便,有些穴位扎不到,他叫儿子进针,时间一长他的肋下和大腿的肌肉都被扎遍了,皮肤表面生了厚厚的一层茧。有一次,他为了找准小腹部的一个穴位,几次扎针不小心刺伤了脏器,要不是有人在旁边看护,及时解救,他可能就一命呜呼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靠着针灸,拔火罐,按摩等治疗手法,奇迹般地治好了自己的风痹。

从此他更加努力钻研,决心效法古人,整理医学典籍,把自己的医术传承下来。

随着研究的深入,皇甫谧发现,以前的针灸学书籍既晦涩难懂,又错误百出,不便于阅读和学习,他仔细研读比对了周代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战国时的《黄帝内经》等著作,对针灸学知识进行了系统总结,但这些书是不够的,他通过各种渠道搜求涉及针灸学书籍,但人家把这些书视为奇珍异宝,不轻易外借。

正在他为难之际,当时的晋武帝见他品格高尚,学识丰富,同时为了表示自己礼贤下士,居然送了一批医书给他,皇甫谧喜不自胜,日夜攻读。他总结秦汉三国以来针灸学的成就,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终于写出了一部堪称针灸学典范的巨著《针灸甲乙经》。

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系统针灸学专著,他把针灸治疗和生理病理紧密结合起来,并对临床治疗等方面都作了系统的论述,确立了针灸学的完整理论体系,为针灸学成为临床的独立学科奠定了基础。

传记

皇甫谧字士安,幼名静,安定朝郡人,汉太尉嵩之曾孙也。出后叔父,徙居新安。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所后叔母任氏。任氏曰:“《孝经》云 '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缺,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后得风痹疾,犹手不辍卷。

或劝谧修名广交。谧以为“居田里之中亦可以乐尧舜之道,何必崇接世利,事官鞅掌①,然后为名乎”。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或有箴其过笃将损耗精神。谧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

城阳太守梁柳,谧从姑子也,当之官,人劝谧饯之。谧曰:“柳为布衣时过吾,吾送迎不出门,食不过盐菜,贫者不以酒肉为礼。今作郡而送之,是贵城阳太守而贱梁柳,岂中古人之道?是非吾心所安也。”

时魏郡召上计掾,举孝廉;景元初,相国亦尝诏之,谧皆不应。其后武帝频下诏敦逼不已,谧上疏自陈,辞切言至,遂见听许。自表求帝借书,帝送一车书与之。太康三年卒,时年六十八。所著甚多,并重于世。 (《晋书·皇甫谧传》)

祭奠

明朝嘉靖年间,皇甫谧得以从祀景惠殿三皇庙。1959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将其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灵台县政府主持维修,圈地1300平方米,补损墓冢,修筑墓基,刻置保护标志碑,树碑题写"皇甫谧之墓"。1986年,灵台县政府第二次维修,增扩陵园面积4000平方米。2006年灵台县委、县政府本着体现皇甫谧的人文思想、医学贡献及灵台历史文化内涵的目的,决定再次对皇甫谧墓园维修扩建。新扩建的陵园南-北长300米,东-西宽150米,主干道路总长440米,总占地面积63470平方米。陵园扩建突出晋、汉文化建筑风格,该项目概算总投资4800万元。主体建筑分为正门、神楼、献殿、纪念堂、侧殿、回廊、墓区及办公生活区、停车场九个部分。陵园内中段设立汉白玉制作的银针8个,回廊内侧雕刻皇甫谧生平及主要贡献,还将陈列名人碑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