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最后一名状元及所撰的“张君墓志铭”

 派拉汉 2024-02-16 发布于湖北

记得那年(2014年),宗亲,湖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泽麟,在聊天中兴致勃勃告知我,他发现“国家图书馆·馆藏碑帖精华发”中,珍藏有曾祖季郁公(讳仁芬)的墓志铭和篆盖,并将详细网址转发给了我。惊喜之余,顺便查阅了一下墓志铭篆盖习者刘春霖①,撰文杨承禧②,丹书李哲明③等资料。墓志铭上的关系及称谓,让人感到,越是成熟的稻穗,越懂得弯腰之礼;彼此的关系还这么近,其中杨承禧和李哲明竟是姻亲。

墓志铭顶格镌刻道:清赐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姻愚弟杨承禧撰文、清赐进士出身翰林院侍讲姻愚弟李哲明书丹、清赐进士及第翰林院修撰年愚弟刘春霖篆盖。(1935年曾祖去世后,是二爷爷啟瑲公带上曾祖及曾祖母的“恤典、郑文”(现称:阴封文书)上京,请几位亲朋翰林所撰。后该馆王主任给我传来如下,没水印的拓片。拓片中“小图”就是刘春霖所习的篆盖(盖长55厘米、宽53厘米):清故荣禄大夫二品顶戴江苏候补道张君墓志铭。

下面着重讲述刘春霖喜中状元之事,因情节略带戏剧性,经近百年流传还是那样的栩栩如生,听后不禁叹为观止,感到故事对刘春霖来说那是完美至极,我想刘春霖也应知道这故事吧!

故事开门见山地讲道:光绪三十年(1904) 七月,清廷照例举行殿试,这是大清王朝举行的最后一次殿试,对大清及国民来讲,无人知晓这次科举竟是最后一次。经过主考大臣认真挑选,把入选人的试卷按名次排列,一一呈献给最高统帅-慈禧太后,让她"钦定"名次。 
当年时逢清廷内外交困,忧心忡忡的慈禧太后还准备做七十大寿,想借此科举得到一点吉兆。她按顺序翻开主考官列为头名的试卷,字迹流利清秀,文词畅顺华丽,内心颇喜。但目光一投向落款时,一股阴云陡然开起。夺魁的举子竟是广东人朱汝珍,一见“珍”字便感不快,立马想起那不知趣的珍妃。因为珍妃支持光绪皇帝进行改良,使慈禧太后十分不悦,后来将珍妃推入井中溺死,所以一见“珍”字便肝火上升;又加上朱汝珍是广东人,更让慈禧太后火上浇油。连想到太平天国的洪秀全,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高举反清大旗的孙中山…… 这些大清朝的“首逆”都出自广东,在慈禧看来,广东人就是自己的克星,是今生无法容忍的,于是将朱汝珍的试卷随手扔到一旁。当慈禧翻开第二份试卷时,只见眼前一亮,不禁拨云见日高兴起来。岂知第二份试卷是直隶(今河北省)肃宁人刘春霖呈献的。“春霖”二字含春风化雨、甘霖普降之意,时逢这一年又是大旱,举国上下急盼一场春雨。加之直隶地处京畿,“肃宁”二字,又象征肃静安宁的太平景象,这对当年烽火四起、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是件“祥瑞”之兆。于是,慈禧朱笔圈定,将其名列榜首。发榜时,刘春霖由原来的第二名换成了头名状元,经过主考官的保奏,为了照顾社会舆论,朱汝珍的名字依然没有被抹去,只是将其名屈居刘春霖之后的榜眼位置上了!状元、榜眼、探花在科举中合称:“三鼎甲”。 在奔仕途的读书人中喜欢将自己的试卷(中举)刻印付梓送与亲友 ,刘春霖中状元后,所撰《殿选卷文录》自然也不例外。

说起这本《殿选卷文录》朱晓平讲述了这样一段趣事: 这份试卷是我哥哥一个月前在古玩市场上买来的。说起这事,还有个小插曲。我哥哥是个书法爱好者,平时喜欢搞点收藏什么的。哥哥住在河间县,那天,他在遛当地的古玩市场时发现了这份殿试卷,根据他的眼力,觉得这份试卷是真品极具价值,可这卖主不识货,要价150元,而我哥哥那天身上连一百块钱都没有,所以也不好意思往下砍。临走时他好心告诉卖家,这可是件好东西,你应该卖得贵一点!没想到卖家看哥哥心地善良,竟然说,你有多少钱就是多少钱,我这个东西也算找着识货的人了。 

《殿选卷文录》特征:这份殿试卷长为30厘米,宽为14厘米,封面签题《殿选卷文录》,起首题光绪二十九年,癸卯嘉平月吉日,吏部奉承。翰林宝籍章一枚。试卷内容以“治国应以孝为先”而展开。落款刘春霖,并润琴印两方,以及翰林宝籍章一枚。 但是历史是无情的,刘春霖中状元后的第二年就废除了科举考试。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科举制度被彻底取消,刘春霖便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

  清故荣禄大夫二品顶戴江苏候补道张君墓志铭(刘春霖篆盖)

 说了半天篆盖习者的故事,现附上张君墓志铭全文及篆盖拓片供读者欣赏,饱尝先贤的功绩和墓志铭撰文、书丹翰林及镌刻工匠的文采:

清故榮祿大夫二品頂戴江蘇候補道張君墓誌銘(长、宽 55厘米)
清賜進士出身翰林院編修姻愚弟楊承禧撰文
清賜進士出身翰林院侍講姻愚弟李哲明書丹
清賜進士及第翰林院修撰年愚弟劉春霖篆蓋

君諱仁芬,字季郁,一字桂蓀,漢陽張氏。高祖承晉,郡廩生,有孝行,奉旨建坊,祀孝義祠。曾祖先振,邑廩生,贈朝議大夫、工部主事,祀鄉賢祠。大父榘純,考行方正,以儒學焯當世。君少,才溢氣清,克纘丕緒。及壯求試,授兩淮金沙場大使,未赴。改署板浦,至則薅削荒類,一吏軌民,公私羨給。會運河決,漂十許縣,君盡力振??活無算。居歲餘,道路隄堰皆治,使端固膏腴穀土,桑柘之地墾佃倍多。

稚耋顧眎,大興庠序之教,帥屬邑子弟刮磨淬礪,成就其器。轉安豐,亦稱辦飭。淮海凶饑,板有鹽梟,投隙扇眾為變,大府因以故職任君。君齦其披猖,餘拊以赤子,遂無害。去官,邑人相與生祀君陶文毅公祠,竝碑君績小北門、南門及董公祠。積勞,保道員,分江蘇候補道,加二品頂戴、三代一品封典,以中華民國二十四年七月三日卒,春秋六十有八。

 君天性朴厚,詞色罕施於僕奴,遇貴執獨伉厲。守高不茍諧附,暮年益偃蹇,視時俗屑屑,至於窮達利害,若不知可擇取者。持家雖偫餘,然賙戚族,共朋友,未嘗毫末計。昔莊周《列禦寇》盛稱“天之君子”,其君之謂耶?夫人汪氏,恭儉仁愛,先十七年殂。是月十四日,葬君漢陽蒲潭鄉觀山之麓,以夫人祔禮也。子男三人:啟瑞,淛江候補知縣,早世;若柏,漢口特別巿政府參事;啟璞。女四人:長適鄔氏;次適易,已故;次適陳、適萬。諸孫曰世模、世楷,皆嶷嶷自樹立。側室楊氏,君亦刻鏤於詩。有《懷清斋吟草》,類淡泊雋逸可喜。 

 居閒,一自肆名山水間,至匡廬,偕金石友李拙翁,登烏龍潭,嶄巗嶐聿,人跡難通。拙翁作記紀游,入《廬山志》。或謂君詩,亦假山川之助云。己葬,若柏來督銘余。知君為蔇,又辱史氏,誼可銘也,乃銘曰:

猗偉張君,德碩豐也。偶諸天,材卓趖也。觭諸人,其葩不旉澤其根。觏君子孫,終必亨百歲後兮。徵斯銘。 
                                                                          阳新石仲侠镌

 生不逢时之人刘春霖,最后生活如何,通过下面几件事就可说明。作为清朝最后一名状元,其名声是藏不住的,正因如此,他并没有在家乡待多久,就被袁项城给请了回去,不久刘春霖却慢慢地开始厌倦在官场的生活,于是他选择辞职回到乡下,短时间还好,时间一长,刘春霖就遇到一个大问题,他之前赚来的钱财,根本不够维持体面的生活。当刘春霖正想办法赚钱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1931年夏,侨居中国的英国籍犹太富商哈同去世,按照当时的旧俗,要在灵堂中设亡人牌,上面书写亡人的姓氏名讳、身份谥号,末端书写“神主位”,但这三个字中的“主”,书写是却有大讲究,“主”字上一点暂时不写,即:“神主位”上的姓氏名讳、身份谥号,在起灵前,由点主官将最后一点加上,被称为 “点主”。可是想要担任“点主”,必须是达官显贵或社会名流,一般人是无法担任的,而哈同去世后,需要“点主”,当时的人不约而同地想到刘春霖,因为他绝对是最佳人选。从当时的情况上看,刘春霖给哈同当“点主”的排场,不亚于当年他中状元披红游街,最关键的是,他获得的酬劳有一万块大洋,不得不说,一个点值一万块大洋,刘春霖的这个点真的太超值了。

刘春霖是一个人才,可是他却生在憋屈的时代,所以只能顶着状元的帽子,却无法为国为民,实现自己远大的抱负,只得依字而生。而这样的人生不光难得有人向往,还使人感到诸多的惋惜及悲哀......

 注:

1.刘春霖(1872-1944),字润琴,号石云。中国晚清直隶省河间府肃宁县人,晚清德宗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甲辰科状元,亦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所谓"第一人中最后人"。刘春霖家道贫寒,世代为农,其父先后在济南、保定府衙当差。其母亦在知府家中做女仆。刘春霖幼年时跟随父母在济南,因生活困难,6岁时被送回老家,托靠哥嫂抚养,8岁时入私塾读书。他天资聪颖,学习刻苦,深受老师喜爱。后来,父亲把他带至保定,入莲池书院读书,连续攻读十余年,学业长进很快,颇得院长吴汝纶赏识。刘春霖善书法,尤以小楷为著。小楷笔力清秀刚劲,深得世人推崇。时有"大楷学颜(颜真卿),小楷学刘(刘春霖)"之誉。出版有《大唐三藏圣教序》、《兰亭序》等小楷字帖多部;大字法帖亦有出版。刘春霖的名字已载入香港书谱出版社和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型辞书《中国书法大辞典》。
2.杨承禧(18581935年),字致存,别号健庵居士,江夏(今武昌)人。光绪八年(1882年)举人,1890年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后丁忧回籍任江汉书院山长、两湖书院分校教习。1901年出任四川候补道。辛亥革命后,任黎元洪参议。著有《懥庵诗集》30卷。湖北重修《湖北通志》172卷,并编有《湖北清代文征》50卷,校订《熊襄愍经略辽东疏牍》,刻印《熊襄愍公全集》10卷。
3.李哲明(1857-?),号惺樵,湖北汉阳人,清末进士,翰林侍讲,曾任贵州正考官、 湖北宪政筹备会副会长,曾参与《清史稿》编修和《词综补遗》及《夏口县志校注》。著有《老子衍》等书。《家塾存稿》和《芸馆削存》未见有刊本。
4. 张仁芬(1868-1935),字季郁,号桂荪,晚年号簠庐退叟,(今东西湖柏泉农场垸子湾)人,是近代著名慈善家、收藏家。张仁芬祖居汉阳西门外,丁酉年(1897)“援例入官”,在朐浦(今连云港板浦镇)和东台安丰任盐务官员,两袖清风政绩卓著,离任时授万民伞、颂文、和靴留安丰“四圈门”,以示廉政清明什么也不曾带走......戊申年(1908)七月,张仁芬迁居淞沪,辛亥革命后开始潜心收藏,自起斋名曰:“怀清斋”,取自唐·储光羲《游茅山五首》:“平生非作者,望古怀清芬”即:传家敦孝友,之意。 1931年武汉发大水,歆生路(江汉路)上能划船,汉阳柏泉更是汪洋一片。宗亲涌向地势较高的汉阳钟家村,投奔四老爷(张季郁),张仁芬携三房儿孙到汉口泰兴里,从此在那租房住。张仁芬于1935年逝世,享年六十九岁,其子早逝,其孙张世模,亦喜收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