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月初七为何被叫作「人日节」?这一天有哪些有趣的习俗?

 脑洞趣味历史 2024-02-16 发布于四川

农历正月初七,是传统的“人日”节,又称人胜节、人庆节或七元节。它紧随热闹的春节之后,位于元宵佳节之前,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人日”的起源,与女娲造人的神话紧密相连,充满了浪漫与神秘的色彩。据古籍记载,在混沌初分的远古时代,世间尚未有人类的踪迹。伟大的女神女娲,以她的智慧和勤劳,开始着手创造世间万物。她精心用黄土捏制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使它们成为人类的忠实伙伴。而在第七天,女娲终于创造出了人类,赋予了他们生命与智慧,让世界因人类的出现而变得更加生机勃勃、丰富多彩。

因此,人们将正月初七这一天定为“人日”,以纪念人类的诞生和女娲的伟大创世之功。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祈求新的一年里人类能够繁荣昌盛、生活幸福美满。

关于“人日”的起源,最早可见于汉代东方朔的《占书》。书中详细描述了岁后八日与各种生物的对应关系,其中第七日与人相联系。人们相信,那一天的天气可以预示整年的人事和物产丰歉。晴天则预示着人畜兴旺、五谷丰登;而阴天则可能预示着灾祸频发、收成欠佳。这种以天气预测人事的习俗,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期盼。

为何岁后八日会与这些生物相联系呢?这与中国远古的女娲造人神话有着深厚的渊源。《风俗通义》等古籍中均有记载:“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这些记载为我们揭示了“人日”与女娲造人神话之间的紧密联系。

至晋代,“人日”已成为一个备受重视的节日。《荆楚岁时记》中详细描绘了当时的节日盛况:“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金簿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登高赋诗。”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用七种不同的蔬菜煮成羹汤,寓意着生活的丰富多彩与吉祥如意。

同时,人们还会剪彩为人形或金箔为人形贴在屏风上或戴在头上作为装饰,为家中增添一份喜庆与祥和的氛围。妇女们则互相赠送华胜(一种精美的头饰),这不仅是友情的传递,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期盼与祝愿。

此外,“人日”节还有吃长面的习俗,寓意着长寿健康、福寿绵长。这与我们现代人在生日时吃长寿面的习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时,登高踏青也是“人日”节的重要活动之一。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登上高处欣赏初春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还会即兴赋诗作词,用优美的文字记录下这美好的时刻并表达对新年的祝福与期望。

下面是我总结的不同朝代、不同地区的人们庆祝人日节的习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魏晋南北朝:

剪彩为人:人们剪彩纸或金箔为人形,贴在屏风上或戴在头上,寓意新年新气象,人也改新貌。

吃七宝羹:江南一带有吃由七种蔬菜(如芹菜、芥菜、菠菜等)做成的羹,相传可以驱邪治病,祈求一年中人口平安。

熏天习俗:北方地区有吃烧饼、煎饼的习俗,且在庭院中制作,称为“熏天”,意在模仿女娲补天时露天烧五色石的情景,祈求天晴。

唐代:

朝廷宴饮:唐代朝廷有在人日设宴饮群臣,并赐彩缕人胜的习俗。

诗歌吟咏:诗人常在这一天创作与人日相关的诗歌,歌颂节日的盛况。

宋代:

赐彩胜:宋朝在立春日仍有赐群臣彩胜的习俗,与唐代相似。

做煎饼会:民间有在人日做煎饼会的风俗。

明末清初:

吃春饼:人们在这一天有吃春饼和菜的习俗,寓意迎接春天的到来。

清代至近现代:

放生习俗:北京等地出现了在人日放生的习俗,将鸟类放归天空,水族放入水中,体现了珍视生命的观念。

一些地方节俗逐渐简化,如陕西合阳县吃馄饨称为寿星馄饨,祭祀求寿;长武县一带早晨吃长面条,寓意拉住人的魂魄,并由最长者为全家叫魂,表达企盼健康长寿的意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