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风泊客》贺初七:有关正月初七的古诗词

 shineboy1 2024-02-17 发布于加拿大

图片

正月初七,是人日。据说女娲创世,先后造出了各种动物和人。从初一至初七依次为:鸡日、狗日、猪日、牛日、羊日、马日、人日。

自古以来,人日这一天,皇帝宴请群臣,登高祈福。民间有在人日给小孩称重,妇女簪花等习俗。大家期盼在新的一年里人丁兴旺,人人平安事事顺利。

各地会举行盛大的人日纪念,头上戴着人形装饰物,吃春菜,登高踏青,避疫祈福。而民间在这一日,也会进行一年的农事占卜,当然这些带着古代农业经验的占卜书,多冠上了东方朔的名字。“初七人日,从旦至暮,月色晴朗,夜见星辰,人民安,君臣和。”人日晴,五谷足。这是因为早春多雨和寒气,如果早春有晴日,则寒暖相宜,风调雨顺,预兆一年的丰收。

南北朝《荆楚岁时记》中记录当时人日节日的民俗盛况,“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薄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登高赋诗。”

图片

1、北周 · 庾信《和人日晚景宴昆明池诗 》

春馀足光景,赵李旧经过。

上林柳腰细,新丰酒径多。

小船行钓鲤,新盘待摘荷。

兰皋徒税驾,何处有凌波。

春天的余晖丰盈明媚,曾经赵飞燕和李夫人都游玩居住过昆明池畔的柳树纤细婀娜,新丰酒店的小径众多。小船上人们垂钓着鲤鱼,新盘荷叶等待着被采摘。兰皋的徒步旅行者不停地经过,不知道何处可以见到凌波(指仙女)。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傍晚的景色和人们的娱乐活动,以及诗人对凌波仙子的向往。春天的景色光明而美丽,赵李是过去的人物,从这里经过。诗人描述了昆明池旁的柳树纤细婀娜,新丰酒店的小径众多,人们在小船上垂钓鲤鱼,荷叶等待着被采摘。兰皋是一个人们经过的地方,而诗人则渴望能够看到凌波仙子,但他不知道凌波在何处。

这首诗以简洁而清新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和人们的生活情景,展示了作者对大自然和仙境的向往之情。诗中的景物描写简练而富有生动感,通过描绘昆明池的柳树、酒店的小径、小船上的钓鱼活动以及待摘的荷叶,生动地展现了春日的美好景色和人们的闲适娱乐。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凌波仙子的向往,凌波象征着神秘与美丽。整首诗情感平和而温婉,给人以宁静愉悦之感,同时也折射出南北朝时期文人的闲适生活态度和对仙境的美好幻想。

昆明池皇家园林,带他来此的,只能是皇帝。皇帝这天带领臣子游昆明湖,不谈国事,愿望臣民健康长寿。这是初春的晴朗天气,曾经赵飞燕和李夫人都游玩居住的昆明湖,何其广袤秀美。那皇家园林,春柳婆娑,一路宫殿,好酒相迎。特意有小船让我们垂钓,特地有盘子,让我们采摘春天的野菜。那水边停着车马,景色淑和,没有风浪啊。

这完全是皇帝出钱出力出物质,让臣僚快乐的一日。当然这用意也很清楚,还在过年,联络感情,君臣之仪要讲,但是这天,可以略略放松,大家都是过“人日”嘛,人日使人相对平等。

庾信(513—581)字子山,小字兰成,北周时期人。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他以聪颖的资质,在梁这个南朝文学的全盛时代积累了很高的文学素养,又来到北方,以其沉痛的生活经历丰富了创作的内容,并多少接受了北方文化的某些因素,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面貌。

2、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入春已经七天了,离开家已经有两年了。回家的日子要落在春回大地北飞的雁群之后了,但是想回家的念头却在春花开放以前就有了。

这是一首思乡诗。诗的一开头,即以工整的对仗交代了时令及离家的时日。开头二句,诗人淡淡地说出一个事实:“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笔调平淡,似乎不带什么感情,然而低吟之际,就会感觉到一股苦涩的思乡之情弥漫在字里行间。“入春才七日”好像诗人在核对一个事实:今天是正月初七,是新年的第七天。然而一个“才”字,则透露出诗人的满腹心事。诗人正在屈指计日,在作者的主观感受中新年已过去很久了,但是仔细一算,诗人只能不禁失望地说:原来入春才七天呀!——表现出作者对时间缓慢的感慨。“离家已两年”一句也说得平平淡淡,好像不带什么感情,但是将“入春才七日”与“离家已两年”连在一起吟诵细品,可以感觉到一股无可奈何的帐惘之情弥漫在字里行间。诗人在客居生活中过了“春节”,进入了第二年。到了“人日”,入春不过才七天,不能算长。但从旧年到新春,已经跨了两个年头,因而可以说“离家已二年”。“二年”既是客观事实,又是主管感受。将“才七日”和“已二年”作了一个对比,短短的七日已让人难以忍受,离乡两年的岁月又是怎么样熬过去的呢!这两句平淡质朴的诗句中表现出诗人度日如年的心情。

后二句说春花未萌发之时,思归之念已经发动。传说鸿雁在正月里从南方飞回北方,因此在后两句中作者借这个传说来抒写自己思归急切的心情。在这个春天到来之前,他就盘算着回乡了,即“思发在花前”;可是现在新的一个春天已到来,眼看着春草将绿,春花将开,成队的鸿雁从头顶掠过,飞回北方,诗人却无法归去,所以说“人归落雁后”。这两句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归落在雁后、思生于花前对比。诗人清醒地估计到,不可能很快回去,但只愿落在春来即行北归的大雁之后,不肯把时间设想得再晚一些了,由此可见思归之心切。这两句写得极妙。借用春雁北归之说,抒发极想回归之情,自是联想自然贴切;早已计算归期的思想活动,也极为生动感人。寥寥十字,仿佛能使我们看到诗人翘首北望归雁、屈指计算归期的生动形象;使我们感到他不能与雁同归的遗憾,及极欲早归的焦急心情。一片深沉的乡思之情,就这样形象而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这首五言小诗写出了远在他乡的游子在新春佳节时刻渴望回家与亲人团聚的普遍心理,诗人即景生情,以平实自然、精巧委婉的语言,表达出他深刻细腻的情感体验,把思归盼归之情融入到九曲柔肠之中,景中寓情,情中带景,情景交融。并运用了对比映衬手法,叙述中有对比,含蓄宛转地表达了作者急切的思归之情,而且作者将“归”与“思”分别放在两个相对照的句子中,与题目遥相呼应,别具特色。

《人日思归》为薛道衡在隋初聘陈内史在江南所作。诗人远离家乡,客居江南的江陵城,虽然没住了没几天,然而恰逢春节过年,又遇人日节,因而感觉就像过了整整两年那么久远。此时大雁已经开始向北方迁徙,春花即将绽放,看着成群鸿雁北飞,不由得动了思乡之情。虽然自己没有鸿雁那么快回到故乡,不过决心一定要在春天百花绽放前动身。该诗语言朴素自然,含蓄委婉,道出在异乡度日如年的心情,为历来传诵的人日佳作。

薛道衡(535年~604年),字玄卿,河东郡汾阴县(今山西万荣)人,历仕北齐北周,官至内史舍人;入隋,拜内史侍郎、开府仪同三司,在隋朝诗人中艺术成就最高。

3、唐·宋之问《军中人日登高赠房明府》

幽郊昨夜阴风断,顿觉朝来阳吹暖。

泾水桥南柳欲黄,杜陵城北花应满。

长安昨夜寄春衣,短翮登兹一望归。

闻道凯旋乘骑入,看君走马见芳菲。

昨夜军中幽郊地,阴风减弱暖阳起。泾水桥南柳渐黄,杜陵城北花开满。长安昨夜寄春衣,短翮登高远眺回。听闻将士凯旋归,看你骑马赏芳菲。

这首诗是唐代宋之问写给房明府的赠诗。诗中描绘了军营中的景象和明亮的晨曦,以及春天鲜花绽放的美景。作者思念着长安的春天和将士们的凯旋,期待着明府的归来,向他展示芬芳的春光。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美丽而富有诗意的春景,通过描写军中和城市的景象来表达对远离长安的明府的思念之情。诗中用对比的手法展示了凄凉的幽郊与明媚的早晨,阴冷的风和温暖的阳光。同时,作者也通过描述泾水桥南的柳树渐渐变黄,和杜陵城北的花朵盛开之景,展示了春天的繁荣与美丽。

诗中还抒发了对长安的思念和对将士的欢迎之情。长安象征着繁华与安乐,作者思念着辛苦千里迢迢在外的明府,希望他能早日归来。而将士们凯旋的消息也传来,作者期待着他们马上迎接春天的到来,欣赏繁花盛开的美景。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自然景物和人们的情感相结合,展示出春天的美好与人们对归乡、和平的渴望。这首诗展示了唐代士人对自然界的细腻观察和情感的表达能力,以及对和平与繁荣的向往。

宋之问(约656年—712年),一名少连,字延清,虢州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市)人,一说汾州(今山西省汾阳市)人。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进士及第,曾任县尉等职。天授元年(690年),与杨炯同为宫中习艺馆学士。万岁登封元年(696年),为洛州参军,陪宫中游宴应制。神龙元年(705年),因谄事张易之兄弟,被贬泷州参军,遇赦北归,召为鸿胪主簿,历任户部员外郎、修文馆直学士、功员外郎、知贡举。依附于安乐公主,为太平公主所嫉,揭发主持贡举的贪贿事宜,外贬越州长史。唐睿宗即位后,坐罪流放钦州。先天元年(712年),赐死于桂林。

宋之问与沈佺期齐名,时称“沈宋”,他大力创作五律,取法汉魏古诗创作五古,善写五言排律,被胡应麟誉为初唐之冠,为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其诗多歌功颂德之作,文辞华丽,自然流畅。在山水描写上也颇具特色,对盛唐诗人王维的山水诗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原集已佚,有辑本《宋之问集》二卷。

4、唐·乔侃《人日登高》

仆本多悲者,年来不悟春。

登高一游目,始觉柳条新。

杜陵犹识汉,桃源不辨秦。

暂若升云雾,还似出嚣尘。

赖得烟霞气,淹留攀桂人。

诗意是表达作者平时多愁善感,多年来不能领悟春天的美好。然而当登高游目的时候,才觉得柳条嫩绿欲滴,春天的景色焕然一新。杜陵还能辨识汉朝的遗址,但是桃源已无法辨认秦朝的痕迹。暂时仿佛升上云雾之中,又如离开喧嚣尘埃。仅靠烟霞的气息,才能保留在攀桂的人的心中。

乔侃,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武后天授元年(690年)前后在世,开元初(713年)为兖州都督。

这首诗是诗人参加科举时作品,诗人多年攻读,参加科举,几乎都忘了春天的到来;人日登高一望,才发觉柳条发新芽;远处汉宣帝的杜陵还依然健在,桃花却不管朝代兴衰依然按时节绽放。诗人多次科举失败,心情自然苦闷,登高望远,暂时脱离尘世的纷扰,以舒心怀;幸好因为长安城有这烟雾缭绕的风景,才能挽留住辛苦追求功名的士子吧。诗人心内郁结,烦闷之情溢于言表。

5、唐·孟浩然《人日登南阳驿门亭子怀汉川诸友》

朝来登陟处,不似艳阳时。

异县殊风物,羁怀多所思。

剪花惊岁早,看柳讶春迟。

未有南飞雁,裁书欲寄谁。

一早起床往上攀登,景色并不如阳光明媚时那般美丽。到了这个异县,风物与众不同,心中的思念也多了起来。剪花的季节来得早,看到垂柳还为春天的到来而感到惊讶。还没有南飞的雁鸟,想要写封信寄给谁呢?

南阳驿门亭子是一个登高的地方,诗人在这里欣赏风景,却觉得不如艳阳时分那样美丽。异县的风景与汉川截然不同,让诗人心生羁怀,充满了思乡之情。诗中提到剪花惊讶岁时过得很快,看到柳树才知道春天迟到。诗人心生感叹,更加想起远方的友人们,且暗暗决定要写封信寄给他们。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登上南阳驿门的亭子,回忆起汉川的朋友们的情景。作者早晨出发登山,但景色并没有如他期待的一样美丽,这让他对旅途有了些许失望。到达异县后,他发现这里的风物与众不同,引发了他更多不同的思考。春天的剪花季节来得早,垂柳也未曾迎来春天的到来,这些景象给了作者一些惊讶和感慨。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的思念之情,他想给谁写信寄去,但还没有南飞的雁鸟可以转达他的思念。

这首诗以物换情,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表达作者的思念之情。作者通过对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诗中的意象清新自然,节奏舒缓流畅,让人感受到了山野的宁静和思念的真挚。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内心的情感,透露出孟浩然对友情和乡情的深深思念之情。同时,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也反映了人与自然的交融与感应,在动静之间体现了一种境界和意境。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简洁、清新的语言描绘了作者怀念远方友人的情感,诗意表达了诗人在南阳驿门亭子登高的时候,远离故乡汉川,对身处异乡的朋友们充满思念之情。通过景色的描写和心情的转折,展示了孟浩然独特细腻的情感表达能力。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这首诗为羁旅诗,诗人寄居南阳,人日登高赏景,却发现南北景物风俗差异。此时在老家襄阳已经春日萌动,南阳却尚一片萧索;看见人们剪花戴花胜,才知道已经是正月初七,然而柳树尚未发芽,春天迟迟;羁旅在外,恰逢人日,思乡思友情动,可惜却无南飞雁,写了书信也无法寄给汉川挚友。该诗巧借大雁北迁习性,无法回还,寄托思友之情。

6、唐·高氏《人日》

雁已有归心,雪深春未深。

花风才一信,人日故多阴。

诗作平生梦,香添昨夜衾。

不干书册事,自怕薄愁侵。

雁已经有了回家的心,雪深了,而春天还未深入。花风刚刚传来一个消息,人日便多阴霾。写诗是“我”一生的梦想,香气充盈着昨夜的被褥。不愿涉足琐碎之事,只是担心薄弱的忧愁侵袭。

这首诗词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表达内心感受,传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诗中雁归、雪深、花风等描绘了冬日的景象,暗示着寒冷和阴郁的氛围。人日即指农历二月二日,是传统节日,但在诗中却带有阴霾之意,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忧愁和烦闷。

诗人将写诗比作一生的梦想,表达了她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和追求。昨夜的被褥中弥漫的香气,可能代表着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恋和回忆。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不愿涉足琐碎的世事,害怕薄弱的忧愁侵袭自己。诗人希望远离纷扰,专心于自己的创作,同时也表现出一种对脆弱情绪的担忧。

整首诗意蕴含深沉,情感内敛。通过描绘冬日的景象和表达内心的忧愁,诗人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融为一体,展示了对生活和心境的思考和感悟。

高氏,为太原府参军房嶙妻,玄宗开元间在世,唐代最负盛名的女书法家,工行、楷书,笔法遒丽,传世笔迹有《石壁寺铁弥勒像碑》、《唐安公美政颂》。这首《人日》为闺思诗,大意为,正月初七人日节,南方大雁已经开始北飞,然而春寒料峭,大雪覆盖。花信风才过一信,春日尚寒,因而人日多阴天(寓意为:古人以人日阴晴决定人的一年繁茂兴衰,并不一定准确)。赋诗是为了表达一生的抱负和理想,添香熏衣是为了美容妆扮。不过自己不喜欢吟诗作赋,并没有别的意思,只是不愿被淡淡的忧愁侵扰罢了。这首诗生动明快,轻灵婉转,寓意自然,富有哲理,尤其是首句“雁已有归心,雪深春未深”堪称佳句。

7、唐·杜甫《人日》

其一

元日到人日,未有不阴时。

冰雪莺难至,春寒花较迟。

云随白水落,风振紫山悲。

蓬鬓稀疏久,无劳比素丝。

从元旦到人日,几乎没有不阴沉的时候。冰雪阻隔了黄鹂的飞来,寒冷延缓了花的开放。云彩随着白色的水流落下,风吹动紫色的山峦,悲伤不已。头发稀疏的老年人,不用像素丝一样勉强打理。

其二

此日此时人共得,一谈一笑俗相看。

尊前柏叶休随酒,胜里金花巧耐寒。

佩剑冲星聊暂拔,匣琴流水自须弹。

早春重引江湖兴,直道无忧行路难。

在这一天这个时间,人们一起分享笑声和故事。在酒杯前,不必随意摘柏叶,因为胜地里的金花更加耐寒。佩剑冲破星空,弹琴听流水,让我们在早春重新振奋起江湖的兴致,勇往直前,没有路途难行。

这首诗是杜甫的一首节日诗,以元旦到人日这段时间为主题。作者通过描绘天气和景象,表达了早春时节的阴沉和沉闷。但是,他也通过描述人们共同分享笑声和故事的场景,表现了人们在节日里的欢乐和团结。此外,他还通过描述佩剑和弹琴的场景,表现了文人士大夫在节日里展现自己的才华和风度。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表现了作者对早春节日的感慨和情感。

杜甫这首诗,为其晚年漂泊作品,大意为,人日是大家的节日,人们谈笑相互观察。柏树叶浸酒有益身心,却不能随酒饮下,金子做的花胜(花形头饰)惟妙惟肖,还能耐寒不调。年轻时气冲斗牛的豪气又暂时被激起,不由得用古琴弹起高山流水曲。早春气候,人日节气,重新引起闯荡江湖的兴趣,然而道路虽直,貌似没有忧患,事实上却江湖险恶,行路艰难。该诗声律严谨,对仗工整,沉郁顿挫,凝练隽永,极尽沧桑之情,令人郁结。

8、唐·刘长卿《酬郭夏人日长沙感怀见赠》

旧俗欢犹在,怜君恨独深。

新年向国泪,今日倚门心。

岁去随湘水,春生近桂林。

流莺且莫弄,江畔正行吟。

旧时的习俗欢乐仍在,“我”深深怜惜你的痛苦。新年之际望长乡,今天“我”倚门思念。去年的岁月随湘江水一去不复返,新的春天近在桂林。流莺啊,暂且别来欢乐了,“我”正沿江走着吟唱。

这是一首唐代的诗歌作品,思念家乡和亲友的情感在其中浓烈地表现出来。

诗中首先描述了作者怜惜朋友遭受的痛苦和困境。旧时的习俗和欢乐虽然仍在,但是作者深深地体会到朋友的孤独感和苦难。这种怜惜之情流露出作者对朋友的深情厚意。

接着,诗人表达了自己对故乡和亲友的思念之情。新年之际,他倚门凭栏,凝望着长乡,让眼泪滑落。这幅倚门思念的画面描绘出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用对昔日流逝的岁月和即将到来的春天的描写,继续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去年的岁月随着湘江流水一去不复返,而新的春天又近在桂林。这里桂林是作者的家乡,用来象征着作者的家乡离他已经很近了。

最后两句诗则是表达了作者沿江行走,吟唱的愿望。他让江畔的流莺暂时别来欢乐,因为此时他的心情并不欢快,而是带着思乡之情沿江而行吟唱。这种动情而沉郁的情感,使整首诗更加凄婉、深沉。

刘长卿(约726 —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9、唐 · 徐延寿《人日剪綵》

闺妇持刀坐,自怜裁剪新。

叶催情缀色,花寄手成春。

帖燕留妆户,黏鸡待饷人。

擎来问夫婿,何处不如真。

徐延寿,润州(今江苏镇江)人,一作江宁(今江苏南京)人,玄宗开元间处士。该诗描写人日剪彩习俗,一位闺妇坐着剪彩纸,十分得以自己的作品。用心剪彩帛,花叶都带情,剪裁出来的花胜形色并茂,惟妙惟肖。窗户上贴着剪纸燕,门上粘上剪纸鸡,就等人们前来贺春。并且拿着作品问自己的夫婿,“剪纸动物哪一点不如真的?”该诗诙谐活泼,妙趣横生,把闺妇的形态描绘得非常传神,堪称佳作。

那么古代人日,会有专门的装饰物,庆祝这个节日,就是裁剪成人样子的金银五彩纸,插在头上,叫作“人胜”。当然还会簇拥花朵,以及各种小动物。

当然这种装饰的制作多半落在家中的女性身上。妻子拿着剪刀剪着纸人,看起来新颖好看。旁边簇拥着叶子和花朵。那门上已经贴着剪好的春燕,还剪了鸡的样子,放在做好的饭菜盘子上。妻子拿着自己做的人胜,问夫君,好不好看?夫君大约是开玩笑,说,这是纸人,这下妻子扫了兴致,我剪得这么用心,你说哪里不像真的?

这是生活中的家常乐趣,有种打情骂俏的即视感。

10、唐 · 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人日这天,“我”给杜甫写一首诗寄到成都草堂,“我”在这儿怀念你,怀念共同的故乡。春天到来,柳叶萌芽,梅花盛开,本该令人愉悦,但飘泊异地的游子却被撩动了乡愁。“我”远离京国,身在南蕃。正承百忧千虑而来,身当乱世,作客他乡,今年此时,已是相思不见,明年又在何处,难以预料。生活虽困顿,却也闲散自适,不可能知道此时竟辜负了随身的书剑,老于宦途风尘之中。这是说自己老迈疲癃之身,辱居刺史之位,国家多事而无所作为,内心有愧于到处飘泊流离的友人。

高适晚年诗作中最动人的一篇。杜甫看到这首诗时,竟至“泪洒行间,读终篇末”《追酬高蜀州人日见寄并序》。怀友思乡的诗之所以感人,主要是它饱含着特定的历史内容,把个人遭际与国家命运紧密连结起来了。高适和杜甫早在开元末年就成了意气相投的朋友,又同样落魄不偶。安史乱起,高适在玄宗、肃宗面前参预重要谋略,被赏识,境遇比杜甫好得多,曾任淮南节度使,平定永王璘的叛乱。由于“负气敢言”,遭到内臣李辅国等的谗毁,被解除兵权,留守东京。

乾元二年(759),出为彭州刺史。同年年底,杜甫流离转徙,到达成都,高适立即从彭州寄诗问讯。上元元年(760),高适改任蜀州(治所在今四川崇庆)刺史,杜甫从成都赶去看望。这时,高适年将六十,杜甫也将五十,他乡遇故知,短暂的聚会,更加深了别后的相思。到了上元二年人日这天,高适了这诗,寄到成都草堂。

此诗是高适在蜀州刺史任上寄怀杜甫之作。人日,是农历正月初七日。杜二,即杜甫。杜甫居成都时,高适与之过从甚密,此诗慰故人思乡之情,发世事难料之叹,抒无所作为之憾。

全诗每四句一段,共分三段。每段换韵,开头是平声阳韵,中间是仄声御韵,末段是平声真韵。“人日题诗寄草堂”,起句便单刀直入点题。人日:农历正月初七。古人相信天人感应,以岁后第七日为人日。汉魏以后,人日逐渐从单一的占卜活动,发展成为包括庆祝、祭祀等活动内容的节日。到了唐代,民间仍相当重视人日节。不仅仅专用作祈祥祝安,又衍添了一层思亲念友的气氛。此节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遥怜故人思故乡”,“遥怜”的“怜”,正是表示二人感情的字眼,通篇都围绕这“怜”字生发展开。“思故乡”,既是从自己说,也是从杜甫说,满目疮痍的中原,同是他们的故乡。紧接着“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便是这思乡情绪的具体形容。春天到时,柳叶萌芽,梅花盛开,应该是令人愉悦的,但在飘泊异地的游子心中,总是容易撩动乡愁,而使人“不忍见”,一见就“断肠”,感情不能自已了。

中间四句是诗意的拓展和深化,有不平,有忧郁,又有如大海行舟、随波飘转、不能自主的渺茫与怅惘,感情是复杂的。换用仄声韵,正与内容十分协调。

“身在南蕃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预”是参与朝政之意。尽管如此,诗人的爱国热忱却未衰减,面对动荡不已的时局,自然是“心怀百忧复千虑”了。当时,不仅安史叛军在中原还很猖獗,即就蜀中局势而言,也并不平静,此诗写后的两三个月,便发生了梓州刺史段子璋的叛乱。这“百忧千虑”,也正是时局艰难的反映。杜甫《追酬高蜀州人日见寄》:“叹我凄凄求友篇,感君郁郁匡时略”,是很深刻地领会到高适这种复杂情思的。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此忧之深,虑之远,更说明国步艰难,有志莫申。深沉的感喟中,隐藏了内心无限的哀痛。

瞻望未来,深感渺茫,回顾往昔,事难前定。这就自然地逗出了末段。“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诗人早年曾隐身“渔樵”《封丘作》,“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这“愧”的内涵是丰富的,它蕴含着自己匡时无计的孤愤,和对友人处境深挚的关切。这种“愧”,更见得两人交谊之厚,相知之深。

这首诗,没有华丽夺目的词藻,也没有刻意雕琢的警句,有的只是浑朴自然的语言,发自肺腑的真情流贯全篇。那抑扬变换的音调,很好地传达了起伏跌宕的感情。像这种“直举胸情,匪傍书史”的佳作,可算是汉魏风骨的嗣响。

11、卢仝 〔唐代〕《人日立春》

春度春归无限春,今朝方始觉成人。

从今克己应犹及,颜与梅花俱自新。

春天归来,带着无限的春意,在今天,“我”才觉得,自己是个大写的人。从今天开始,好好做人应该还来得及。“我”愿意和梅花一样,每天都有不同的盛开和新意。

某些年份的立春,在新年之后,比如这年,正月初七立春,又逢人日。

卢仝(约795-公元835),初唐四杰卢照邻之孙,中唐诗人,韩孟诗派重要人物,好饮茶作诗,著有与茶圣陆羽所作《茶经》齐名的《茶谱》、《七碗茶诗》,被世人尊称为“茶仙”。

这首诗为自勉诗,人日恰逢立春,春去春又来,春天无限,永远年轻,终觉今是而昨非,如刚从梦境中醒来。因此诗人勉励自己,要克制和约束自己,应该还来得及,以梅花为表率,焕然一新。

迎春,也迎来了新的自己。站在梅花春风里,也该带着欢喜重新定位一下自己和未来。

人日这个节日很有意思,大年过了六天,该忙的应酬都已经忙完了,正是开始回顾自我,回归自我的时候,一年的新打算,新振奋,最当此时。

12、唐 · 戴叔伦《和汴州李相公勉人日喜春》

年来日日春光好,今日春光好更新。

独献菜羹怜应节,遍传金胜喜逢人。

烟添柳色看犹浅,鸟踏梅花落已频。

东閤此时闻一曲,翻令和者不胜春。

新年以来,天天都是春光好的日子,而今天的春光,因为是人日,更觉得崭新。在这天大家吃人日的羹菜以图吉利,互相赠送金色的人形饰品,相逢都是互相庆祝。早春的景色,清新美丽,柳色初芽,梅花盛极。而最美的音乐就是李府的笙箫,热闹喜庆,仿佛置身浓烈的春天里。

中唐某年的人日,天气晴朗,春光清新,又正逢宰相李德裕宴请宾客,当然作为嘉宾的戴叔伦,那是心情大好。

可以知道,人日也是重要社交的日子,叨为同人,大家喜相逢,这样的节日,也化解了人和人之间的诸多小矛盾和隔阂。因为生而为人,是多么值得开心的事。

13、唐末·罗隐《人日新安道中见梅花》

长途酒醒腊春寒,嫩蕊香英扑马鞍。

不上寿阳公主面,怜君开得却无端。

罗隐(833年~910年),原名罗横,字昭谏,杭州新城人,唐末五代时文学家、诗人、辞赋家。

这首咏叹梅花诗,为正月初七诗人在行进河南新安道中所见。诗人在人日途径新安,长途奔波,春寒料峭,吹醒宿酒,却闻到一股清香扑面而来,远远看去却是梅花绽放。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正月初七仰卧于含章殿下,殿前的梅树被微风一吹,落下来一朵梅花,不偏不倚正好粘在公主的额上,而且怎么都揭不下来,后代便都剪贴梅花做妆容。因而诗人感叹,这么美的梅花为何不妆扮在美人脸上,反而在穷山僻壤中灿烂开放?真是让人怜惜!该诗用拟人化的语言描述梅花,颇有情趣。

14、唐·罗隐《京中正月七日立春》

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

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

这是一首描述正月七日立春的诗词。作者通过描绘自然界的一些迹象,表达春天来临的喜悦之情。万物开始复苏,雁群归来,鱼儿破冰而出,都预示着冬天即将过去,春天的气息已经弥漫在京城之中。

这首诗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通过列举一二三四五六七这七个数字,表达了春天的时节。每个数字代表一个节气,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转和生活的变化。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远天归雁和近水游鱼相对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效果。整首诗意象饱满,同时也蕴含着对春天的美好祝福和期盼之情。

15、北宋·毛滂《武陵春·正月七日,武都雪霁立春》

春在前村梅雪里,一夜到千门。玉佩琼琚下冷云。银界见东君。桃花髻暖双飞燕,金字巧宜春。寂寞溪桥柳弄晴。老也探花人。

正月七日,雪后初晴,北宋词人毛滂,欣然赋词,清新欢快,明朗雅致。

不知不觉间,春天悄悄来到了前村,梅花傲雪绽放,清香飘散到了千家万户。微风拂面和暖,燕子翩翩双飞,溪水清澈明亮,小桥流淌潺潺,柳树摇曳多姿,天空晴朗明亮,一切刚刚好!

16、北宋·方元修《正月七日初见梅花》

雪净冰融溪作鳞,梅花经眼日当人。北枝风力顾不早,东阁诗情聊一新。烟并博山薰莫乱,色同衰鬓插宜新。一年好处得全尽,红绽雨肥犹弄春。

方元修是北宋诗人,少有才名,重句锤炼,诗风清新疏朗,质朴自然。

正月初七日,自是冰雪消融,溪水潺潺的时节。恰有梅花朵朵绽放,疏枝横斜,清香四溢,令人神清气爽,耳目一新。这正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光,远胜过花儿鲜艳,梅子成熟的夏天。

17、北宋· 苏轼《雅安人日次旧韵二首》

其一

人日滞留江上村,定知芳草怨王孙。

题诗寄远方挥翰,扶杖登高独出门。

柳色忍看成感叹,花前归思自飞翻。

浮阳披冻虽才弄,已觉春工漏一元。

一个人在人日滞留在江边的村庄,肯定知道芳草怨恨着王孙。题写诗句,寄给远方的朋友,挥动着毛笔,扶着拐杖独自走出门。柳树的颜色令人忍不住感叹,花前回忆自己如风一般翻飞。阳光透过冰冷,虽然只是瞬间,已经感觉到春天的工作有了微小的进展。

这首诗是苏轼在宋代写的,他以自己滞留在江边村庄的人日(农历二十三日)经历为素材,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和对春天到来的期待。

诗的前两句描述了苏轼在江边村庄度过人日,人日是一个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一天会到户外赏花游玩。作者暗示自己不能与远方友人共度人日,而王孙这里指的是远方的友人,芳草则象征着春天和美好的事物。苏轼相信芳草会怨恨自己无法与王孙一同享受春天的美景。

接下来的两句是苏轼写诗给远方友人的情景。他用挥动翰墨的动作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寄去诗句的祝福和问候。

诗的后两句是苏轼的个人感慨。他站在江边,看着柳树的嫩绿色,不禁感叹时光的流逝。花前的回忆让他的思绪如风一般翻飞,回忆起过去的美好时光。虽然阳光透过冻土,春天的工作只是刚刚开始,但苏轼已经能够感觉到春天即将来临,带来新的希望和活力。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离别友人的思念、对春天的期待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通过描绘江边村庄的景色和自己的情感,苏轼展示了他对自然和人情的细腻观察,并通过文字表达出深深的情感与思考。这首诗充满了离愁别绪和对自然的敏感,展现了苏轼独特的才情和对生活的感悟。

其二

似闻高隐在前村,坐膝扶床戏子孙。

自赏春光携桂酒,喜逢晴色款柴门。

屏间带日金人活,头上迎风彩胜翻。

蓬鬓扶疏吾老矣,岂能旧貌改新元。

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苏轼在雅安人的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情景和感受。苏轼表达了自己对于岁月流转、年华老去的感慨,同时也展现了他对生活中美好瞬间的赞美和欣喜之情。

这首诗词以自然、朴实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在雅安人的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场景。首句“似闻高隐在前村”,表达了作者仿佛听到高隐先生在前村的声音,暗示了作者的心境和思考。接着,描绘了作者坐在膝上抚养儿孙,展示了家庭温馨和乐趣。

接下来的两句“自赏春光携桂酒,喜逢晴色款柴门”,表达了作者自得其乐地欣赏春光,带着桂酒在家中享受生活的愉悦。晴天的阳光透过柴门照射进来,给屋内带来了明亮和温暖。

下一句“屏间带日金人活”,描绘了屏风上的金色人物图案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栩栩如生,生动活泼。这一景象反映了作者对生活中细微之处的观察和欣赏。

接着的“头上迎风彩胜翻”,形象地描述了头发在风中飘动,如同彩旗翻飞。这也是对生活中变幻多姿的美好瞬间的赞美。

最后两句“蓬鬓扶疏吾老矣,岂能旧貌改新元”,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年华已逝的感慨。蓬松的头发和稀疏的胡须显露出年老的迹象,但作者并不愿改变自己的旧貌,保持着自己原本的风采和个性。

整首诗词以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抒发展示了作者对生活中琐事的关注和对岁月流转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瞬间的赞美和对自我的坚持。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18、北宋·蔡襄《人日立春舟行寄福州燕二司封》

清溪潮上送行船,回望高城隔晓烟。

景色似看名画展,醉魂犹忆寿杯传。

春盘食菜思三九,人日书幡诵百千。

南国逢君唯道旧,后时何处笑今年。

这首诗以离别时分的送行场景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离别之情。诗人站在清溪潮头,看着远处高城隔着朝霞,景色如同观赏一幅名画。他的心灵仍然陶醉在宴席上的欢乐,记忆中依然回荡着寿杯传递的欢声笑语。在春天的盘菜宴中,他思念着冬至的盛宴。在人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他书写了千百行文字,诵读了无数卷幡帜上的经书。在这南国相逢的时刻,只有道旧的朋友才能真正相见,而对于未来的时光,他不知道将在何处笑迎新年。

这首诗通过对送行场景的描绘,展示出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感慨之情。诗中景色如画,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清幽静谧的环境,让人感受到离别时的无尽思绪。诗人在离别之际回顾过去的欢乐宴会,表现出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留恋。他通过春盘食菜和人日书幡的描写,展示了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文化内涵。最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时光流转的感叹。

整首诗词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凝练的表达展现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它既体现了宋代文人的离情别绪,又融入了对传统节日和友谊的思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兴化军仙游县(今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枫亭镇)人。北宋官员、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 

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等职,在朝为谏官时,以直言著称。后数度外出,历知泉州、福州、开封府事,所到之处皆有政绩。在福州时,去民间蛊害;在泉州时,主持建造洛阳桥;在建州时,倡植福州至漳州七百里驿道松,提倡制作北苑贡茶“小龙团”。宋英宗即位后正授三司使,再以端明殿学士出知杭州。[52]治平四年(1067年),蔡襄逝世。累赠少师,谥号“忠惠”。

蔡襄擅长书法,其楷书上承颜真卿,端庄谨严,体格恢宏,点画无丝毫苟且;行书潇洒简逸,信手拈来,触处成妙,大得晋人韵致。他力去时俗流弊,另辟蹊径,下开苏轼、黄庭坚、米芾等新风,连接唐、宋两朝书风嬗递,身兼尚法和尚意两种艺术追求,在中国书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蔡襄的书法理论重神、气、韵,尚古法而不炫奇斗巧,对宋代书坛的志趣有一定的影响。后世将其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蔡襄传世的书迹有碑刻《万安桥记》《昼锦堂记》,墨迹有《谢赐御书诗》等。诗文清妙,造诣较深。所著《茶录》总结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经验,《荔枝谱》被称赞为“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有《蔡忠惠公文集》传世。

19、金朝·段克己《乙未人日饮范君子和酒酣赋诗呈座上诸君》

正月七日春欲动,拂面东风力尚微。且贪席上宾朋乐,未觉平生事业非。青山绿水俱可隐,白发苍颜胡不归。会须高揖浮邱袂,千仞冈头一振衣。

段克己是金朝著名文学家,遨游山水,结社赋诗,恬静淡泊,工于词曲,著有《遁斋乐府》。

正月七日,已是春意萌动,春风拂面的时节。好友相聚宴饮,宾主尽欢,彼此觥筹交错,无拘无束。青山苍茫,绿水长流,都可以作为归隐潇洒的地方,白发苍苍,容颜老去,大可不必在乎岁月光阴的飞快流逝。且让我们襟怀豁达,抖落征尘,振作精神,高举酒杯,今日慷慨高歌,不醉不归。

20、南宋 · 周紫芝《人日雨一首》

王春雪三尺,人日雨一犁。

五种虽未入,二麦颇亦宜。

人情岂不悦,天意似可期。

官居著穷巷,睡味无人知。

正月初春,就下了很大的雪,雪深三尺,到了正月初七,却又下起雨来,雨水遍布农田。虽然占卜上说,人日晴,适合五谷,但是现在五谷还没有下种,这样的雨雪,倒是对冬春小麦有好处。过人日,哪个人不欢喜,毕竟是自己的节日。而天意仿佛也可以预测,谁说人日雨雪,就不会是丰年?我看那田里,麦苗是兴旺得很呀。“我”在这山乡做官,人日城市的热闹是无法参与的,但是“我”在这里,享受着春雨美睡,那种田园静谧安足的美好,怕也没有人知道吧。

周紫芝(1082年-1155年),字少隐,号竹坡居士,宣城(今安徽宣城市)人, 南宋文学家、

21、南宋·魏了翁《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无边的春色,人们苦苦追寻南山。村村都有箫鼓声,家家都有笛声。祈祷丰收的麦田、祈求蚕丝的桑树,趁着正月初七来庆祝元日。

老人前面有子孙扶持,商人和贾客忙于交易,农耕和织布的人们劳作不息。应该知道这个意义超越了过去和现在。只要活着,每一天都是人的日子。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春天的景象,也蕴含了人生的哲理。诗中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描述了无边的春色,给人一种宽广而美好的感觉。

然而,诗中也揭示了人们在世间所经历的苦难和困境。人们为了寻找安慰和希望,来到南山,希望能够摆脱痛苦和困扰。村庄里的箫鼓声和家家户户的笛声,象征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诗中提到了祈求丰收的麦田和养蚕场,这是农民们对未来的期盼和努力。无论是长辈们还是子孙们,相互扶持,共同面对生活的挑战。商人、行旅的旅客,农民和织工,各自从事着自己的工作,构成了社会的多样性和活力。

最后,诗词表达了一个深刻的思想:人的存在超越了时间的限制,超越了过去和现在的界限。只有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每一天都是人的日子,每一天都应该珍惜和感恩。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和描述人们的生活,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它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传达了对人性、生活和时间的思考,引发读者对生命的思索和感悟。

魏了翁(1178年6月25日-1237年4月14日 [1]) ,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县(今四川省蒲江县)人。南宋大臣、理学家。能诗词,善属文,其词语意高旷,风格清丽悲壮。著有《鹤山全集》、《九经要义》、《古今考》、《经史杂钞》、《师友雅言》等,词有《鹤山长短句》。

22、南宋·方岳《人日》

赖有空山着此翁,不然高论与谁同。

百年会尽玄尚白,一气不停春又红。

诗卷每随烟水外,鸟声多在夕阳中。

年丰已卜晴人日,亦是平生畎亩忠。

《人日》这首诗以描绘一个居住在空山中的老翁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于孤独思考和自我修养的追求。诗中的老翁孤独而高深,他有许多高论,但却无人能与他分享。这种孤独并非消极,而是表现了一个智者的独特境遇。他的智慧如同百年光阴般纯洁,不受时间的侵蚀,象征着他的思想和品德高洁不变。他的朝气不断,象征着他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不断迎接春天的到来,追求更加热烈的人生。诗人通过描绘老翁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自己对于追求智慧和品德的向往。

诗中还描绘了自然景物的美好,烟水、夕阳和鸟儿的歌声都构成了诗意的一部分,与老翁的智慧和朝气相呼应。烟水飘荡在外面,象征着诗人的思想和诗文随处流传,传承不息。夕阳下鸟儿的歌声,给人一种宁静和安详的感觉,也象征着生命的美好和诗人对于自然的热爱。

最后两句诗表达了丰收的年景和晴朗的人间日子,寓意着老翁不仅在思想上有所收获,也在现实生活中收获了丰收和幸福。这也是诗人对于自己一生忠诚的农田的寄托和祝愿,体现了对于平凡生活的珍视和敬重。

整首诗通过对于老翁的描绘,展现了一个智者的内心世界和追求,同时融入了对于自然的赞美和对于生活的思考,给人以深思和启迪。

方岳(1199~1262),南宋诗人、词人。字巨山,号秋崖。祁门(今属安徽)人。绍定五年(1232)进士,授淮东安抚司□官。淳□中,以工部郎官充任赵葵淮南幕中参议官。后调知南康军。后因触犯湖广总领贾似道,被移治邵武军。后知袁州,因得罪权贵丁大全,被弹劾罢官。后复被起用知抚州,又因与贾似道的旧嫌而取消任命。

23、南宋·方岳 《癸丑人日》 

上七日为人,云蒸涧壑春。

入山从此始,得句不知贫。

宿雨行泉脉,归禽隐树身。

无人闲似我,野荠共时新。

正月过了七天是人日,云雾弥漫在山谷的春天。进入山中,从此开始,我得到的句子不知道贫穷。雨后,行走在泉水的脉络上,离去的鸟儿藏身于树林。没有人像我这样悠闲,野生的蔬菜与时光一同更新。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表达了诗人在山中自由自在、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心境。诗人首先描述了山中云雾缭绕的春天景象,通过使用动态词语和形象的描写,使读者感受到了山中清新的气息和宁静的美感。诗人进入山中后,通过写作而得到了诗句,这里的“得句”可以理解为灵感的获得。诗人表示他并不知道贫穷,这里的“贫”可以理解为贫乏的思维或者贫瘠的创作状态。接下来,诗人描述了雨后的山中景色,描绘了行走在泉水脉络上的景象,以及离去的鸟儿在树林中的隐匿。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独处山野时的宁静和自由,他感觉自己与这片荒野是融为一体的,与野生的蔬菜共同成长。整首诗写意深远,通过描绘山野自然和个人的心境,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创作的乐趣和自由。

24、南宋·陆游《人日饭昭觉》

天涯羁旅逢人日,病起消摇集宝坊。

雪水初融锦江涨,梅花半落绿苔香。

家山松桂年年长,幕府文书日日忙。

自笑余生有几许,一庵借与得深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天涯旅人在人日这一特殊日子里的心情和感慨。诗人身处异乡,逢到人日这一节日,感到特别孤独和无助。他在病中苦苦挣扎,希望能够消除病痛,重新获得健康。诗中还描绘了春天的景象,雪水开始融化,锦江水位上涨,梅花已经开放,但却已经有一半凋谢,绿苔散发着芬芳。诗人思念家乡的山川,家乡的松树和桂花年复一年地生长。他描述了自己在幕府中忙碌的工作,每天都要处理文书事务。最后,诗人自嘲自己的余生可能已经不多了,但他仍然能够借住一庵寺庙,得到一份深藏的宁静。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和无助,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展示了生命的变迁和无常,以及人生的短暂和脆弱。诗中的家山、松桂等意象,象征着诗人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传统文化的追求。诗人在忙碌的工作中,仍然能够找到一份内心的宁静和慰藉,这体现了他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对个人命运和人生意义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在异乡漂泊中的孤独和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生命的短暂和无常的感慨。它展示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追求和对内心宁静的追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25、南宋· 陆游《齐天乐·三荣人日游龙洞作》

客中随处闲消闷,来寻啸台龙岫。路敛春泥,山开翠雾,行乐年年依旧。天工妙手。放轻绿萱牙,淡黄杨柳。笑问东君,为人能染鬓丝否。

西州催去近也,帽檐风软,且看市楼沽酒。宛转巴歌,凄凉塞管,携客何妨频奏。征尘暗袖。漫禁得梅花,伴人疏瘦。几日东归,画船平放溜。

正月初七,人日佳节,南宋大诗人陆游,客居异乡,落寞惆怅,遂游览山川,消散闲愁,赋词感怀。一路行来,冰雪刚刚融化,道路泥泞,山色空蒙苍茫。杨柳依依,绽放淡黄嫩芽,笑着问那荡漾吹拂的春风,能否染绿两鬓斑白的发丝呢?市井沽酒畅饮,清歌悠扬宛转,拨动思乡之情,梅花疏影消瘦,不知何时才能归去。

26、南宋· 陆游《人日偶游民家小园有山茶方开》

人日西郊路,晨光射浅滩。

停桡喜萧散,照影叹衰残。

社酒香浮瓮,春蔬绿满盘。

山茶虽慰眼,不似海云看。

这首诗词描绘了陆游在人日时在西郊的路上偶然发现了一个民家小园,园中的山茶花正盛开。诗中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悦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他停下船桨,欣赏着清晨的阳光照射在浅滩上,感叹着自己的衰老和时光的残酷。在小园中,人们正在享用着新鲜的社酒和绿色的春蔬,散发着诱人的香气,但作者觉得这些美好的景象都无法与远处的海云相比,山茶花虽然美丽,但它无法给他带来内心深处渴望的宽广和壮丽。

这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展示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作者在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将自然景物与人生境遇进行对照,表达了他对时光的不舍和对生命的思考。他在西郊的小园中看到山茶花盛开,虽然山茶花美丽,但作者认为它无法与远处的海云相媲美,这种对比表达了他对宽广和壮丽的向往。通过描绘早晨的阳光、社酒和春蔬的香气,诗中还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整首诗词情感真挚,语言简练,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时光的思考,展现了对远大理想的渴望。

27、南宋·赵蕃《人日立春》 

阴已至人日,雨仍当立春。

梅花一开谢,草色半陈新。

节物变风物,病身成老身。

微吟终楚调,高兴属词人。

《人日立春》是宋代赵蕃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时间的感慨和对自然变化的观察,同时也流露出作者的心境和情感。

这首诗词的诗意主要围绕着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变化展开。首句中,作者提到阴雨天气已经到来,但这并不妨碍立春的到来。这种描绘自然环境的手法,暗示了时间的无情流逝。

接下来,作者以梅花为象征,描述了梅花虽然开放一瞬间,却很快凋零,暗示了时间的短暂和生命的脆弱。同时,他又提到草色已经有些枯黄,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绿色,这表达了自然界的变化和更新。

第三、四句中,作者将自然景物与人的生命相联系。他说节令不断转换,风景也跟着改变,而他自己的身体却逐渐衰老。通过对自然和人的对比,表达了时间的无情和人类的有限性,以及生老病死的不可避免。

最后两句中,作者谈到自己微微吟唱,这种吟唱带有楚风的调子,显示了作者深沉的思考和情感的流露。尽管生命的短暂和衰老不可避免,但作者仍然能够从中找到一些快乐和满足,这是他作为一个词人的特质和心境。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自然变化和人的生命的描绘,表达了时间流逝、生命有限和诗人情感的复杂性。它既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又抒发了对生命短暂和变化的感慨,体现了宋代诗人独特的审美和情感体验。

28、元末明初 · 胡奎 《人日》

自笑百年浑是醉,不知今日始逢人。

朝来净洗醒时眼,一一从头看好春。

人日在后来不甚流行,成为诸多节日中的小杂节,这是因为,中国的节日太多了。但是,正月初七,恰恰是一年重新安排生活工作的时期,万象更新,一切重头开始。所以知道初七是人日,有着一种提醒和振奋。

胡奎以前不知道正月初七是人日,但是这年他忽然听说了。原来今天是人日,是古代女娲造人的日子,是一种新的人生开端。那么过往的一切无论好坏都留在过往吧。“我”要从今天开始起,珍惜每个日子,珍惜春天,就像初初来到这个世界一样,从崭新的心眼领略春天和人生。

胡奎,元明间浙江海宁人,字虚白,号斗南老人。明初以儒征,官宁王府教授。有《斗南老人集》。

29、明·边贡《正月七日饮敖水部分司归即事》

结舍临江岸,传觞感岁华。

偶同人日酒,翻滞使星槎。

水冻仍馀雪,林寒且未花。

醉归烧短烛,高枕听昏鸦。

边贡是明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前七子之一,为官直言敢谏,心怀天下,诗风清新俊逸,明丽隽秀。

正月初七日,好友欢聚一堂,彼此传觞共饮,感慨年华似水,岁月老去。结舍临江岸边,寒冰尚未完全融化,仍有白雪皑皑,树林稀疏空旷,花儿怕冷没有开放,归来鸟雀回巢。

30、明·蓝仁《人日偶成》 

七日本宜晴,愁人风雨声。

厨烟侵几湿,檐瀑隔窗鸣。

杨柳颦何事,梅花笑不成。

呼儿催酌酒,一醉百忧轻。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愁绪缭绕的雨天,作者以自然景物为背景,寄托了他内心的忧愁和烦恼。在这个日子里,本应该是晴朗的,但却下着风雨,给人一种沉闷的感觉。炊烟从窗户渗入,湿气弥漫在屋内,屋檐上的雨水像瀑布一样倾泻而下,窗外的雨声不断传来。杨柳低垂的枝叶似乎也因为某种事情而皱起眉头,而梅花却无法开怀地笑出来。在这样的情境下,作者召唤孩子来催促饮酒,希望通过酒的醉意来减轻百般忧愁。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寂寞忧愁的雨天景象。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将自己内心的愁绪与外部环境相结合,表达了他的郁闷和苦闷。炊烟侵湿了家中的几案,雨水从屋檐如瀑布般倾泻而下,窗外的雨声不断,这些细节描写给人一种沉闷的感觉。杨柳和梅花作为常见的自然景物,被赋予了情感色彩,杨柳颦眉似乎寓意着作者心中的烦恼,而梅花却无法开怀地笑出来,给人一种受困的感觉。最后,作者呼唤孩子来催促饮酒,试图通过酒的醉意来暂时抛却烦恼和忧愁。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了作者的忧愁和无奈。诗中的意象生动鲜明,情感真实而深沉,给人以思考和共鸣的空间。同时,诗中的'一醉百忧轻'也表达了人们在面对困扰和烦恼时,希望通过一时的放松和忘却来减轻心理负担的愿望,这种情感在当下仍然具有共通性和触动人心的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