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第100条

 子君zijun123 2024-02-17 发布于河北

伤寒论条文各家讲解

第100条: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胶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主之。

脉阳涩、阴弦,而腹中急痛者,当作里有虚寒治之。与小建中汤,温中散寒。若不差者,非里寒也。必由邪气自表之里,里气不利所致。与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芍药,以除传里之邪。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味辛热  甘草三两,炙 味甘平

大枣十二枚,擘 味甘温  芍药六两 味酸微寒  生姜三两,切 味辛温

胶饴一升 味甘温

建中者,建牌也。《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胶饴、大枣、甘草之甘以缓中也。辛润散也,荣卫不足润而散之,桂枝、生姜之辛,以行荣卫。酸收也,泄也,正气虚弱,收而行之,芍药之酸,以收正气。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纳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场,以甜故也。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阳主气,涩主痛,阴主血,弦主急。投以小建中者,求之于益阴而和阳也。不差,则不对可知矣。小柴胡者,少阳之主治也。盖少阳属木,其脉弦,木盛则土受制,故涩而急痛也。然则是治也者,伐木以救土之谓也。

喻嘉言《尚论篇》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阳脉涩,阴脉弦,浑似在里之阴寒,所以法当腹中急痛,故以小建中之缓而和其急,腹痛止而脉不弦涩矣。若不差,则弦为少阳之本脉,而涩乃汗出不彻,腹痛乃邪欲传太阴也,则用小柴胡以和阴阳,为的当①无疑矣。

① 的当∶恰当。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

小建中汤方

芍药六两 桂枝三两 甘草三两 生姜三两 胶饴一升 大枣十二枚

以水六升,先煮五味,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此言小柴胡汤主旋转少阳之枢,能行皮肤气分之邪,又能行经脉外内之血者也。夫皮肤经脉之血,生于胃腑水谷之精,由胃之大络而注于脾之大络,脾之大络名曰大包,从大包而行于脏腑之经隧,从经隧而外出于孙络、皮肤。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是皮肤经脉之血气逆于脾络之间,故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桂枝辛走气,芍药苦走血,故易以芍药为君,加胶饴之甘以守中,不宣发谷精而为汗,故名曰建中。曰'先与',便含不差意,不差者与小柴胡汤,夫小柴胡汤主旋转少阳之枢者也,少阳三焦又与厥阴包络相合,而主通体之血脉,少阳枢转则通体之血脉亦行,故可与之。

张锡驹《伤寒论直解》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

小建中汤方

芍药六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注】此言病在经脉者,宜小建中汤以行其血脉,而小柴胡为解枢之剂,亦能通经脉内外之血气也。阳脉涩者,邪客于阳络也;阴脉弦者,邪客于阴络也;夫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今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经络之内,故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以守中。桂枝辛走气,芍药苦走血,故以芍药为君,加胶饴以建中胃。建中者,建立其中也,以经隧之血脉,皆中胃之所生也。若不差者,复与小柴胡汤以转枢,枢机利而经隧之血脉通矣,通则不痛也。

【注】先与小建中,便有与柴胡之意也,非因小建中不效,而又与小柴胡也。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

阳脉涩,阳气少也;阴脉弦,阴有邪也。阳不足而阴乘之,法当腹中急痛,故以小建中汤,温里益虚散阴气,若不瘥,知非虚寒在里,而是风邪内干也,故当以小柴胡汤,散邪气止腹痛。亦太阳篇移入。

柯琴《伤寒来苏集》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用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尺、寸俱弦,少阳受病也。今阳脉涩而阴脉弦,是寒伤厥阴,而不在少阳也。寸为阳,阳主表,阳脉涩者,阳气不舒,表寒不解也。弦为木邪,必挟相火,相火不能御寒,必还入厥阴而为患。厥阴抵少腹,挟胃属肝络胆,则腹中皆厥阴部也。尺为阴,尺主里。今阴脉弦,为肝脉,必当腹中急痛矣。肝苦急,甘以缓之,酸以泻之,辛以散之,此小建中为厥阴驱寒发表平肝逐邪之先着也。然邪在厥阴,腹中必痛,原为险症,一剂建中,未必成功。设或不差,当更用柴胡,令邪走少阳,使有出路,所谓阴出之阳则愈。又以小柴胡佐小建中之不及也。

前条辨证,此条辨脉。前条是少阳相火犯心而烦,其证显;此条是厥阴相火攻腹而痛,其证隐。若腹痛而非相火,不得用芍药之寒。《内经》:“暴注胀大,皆属于热。”此腹痛用芍药之义。

或问腹痛前以小建中温之,后以小柴胡凉之,仲景岂姑试之乎?曰非也。不差者,但未愈,非更甚也。先以建中解肌而发表,止痛在芍药;继以柴胡补中而达邪,止痛在人参。按柴胡加减法,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其功倍于建中,岂有温凉之异乎?阳脉仍涩,故用人参以助桂枝;阴脉仍弦,故用柴胡以助芍药。若一服差,又何必更用人参之温补、柴胡之升降乎?仲景有一证用两方者,如用麻黄汗解,半日复烦,用桂枝更汗同法。然皆设法御病,非必然也。先麻黄继桂枝,是从外之内法;先建中继柴胡,是从内之外法。

吴谦《医宗金鉴》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主之。

  【注】

  伤寒脉得浮涩,荣卫不足也;脉得沉弦,木入土中也。荣卫不足则表虚,木入土中则

  里急。惟表虚里急,腹中急痛,所以先用小建中汤,以其能补荣卫兼缓中急,则痛可

  差也。或不差,必邪尚滞于表。知涩为荣卫不通,弦为少阳本脉,故与小柴胡汤,按

  法施治也。成无己去黄芩加芍药,疏外调中,其说亦是。

  【集注】

  汪琥曰:弦脉不除,痛犹未止者,为不差,此为少阳经有留邪也。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注】太阳伤寒,值厥阴主气之期,浮分之阳脉涩,是少阳之枢不能外转也;沉分之阴脉弦,是厥阴木邪下于太阴,则太阴之营气受伤。法当腹中急痛者,先与小建中汤,建立中焦之营气,令腹痛渐愈;若不差者,与小柴胡汤主之,以转其枢,枢转则邪气外达而痛愈矣。

此一节,言太阳病值厥阴主气之期,内干太阴而腹痛,当行补益于内,而后枢转于外也。

按:原法腹痛,小柴胡汤去黄芩加白芍。

陈伯坛《读过伤寒论》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与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发于阴也,脉当阴阳俱紧,乃不惟不紧,阳脉涩而非俱涩,阴脉弦而非俱弦者何耶?二阳并病则脉涩,太阳与少阳并病则脉弦。本论无两并病之条,非并病而有如是之脉法哉。即目为三阳合病,尺寸脉又非合于关上也,长沙盖有正法眼藏在,非脉法所能尽矣。就以尽法论,吾谓非三病合为一,当指一病分为三。阳明与太阳既分又复合,故阳脉之涩其病同,少阳与太阳既分又复分,故阴脉之弦其阳独。脉象是少阳翻作太阴,证象乃太阴翻作少阳,以其胁下不痛腹中痛,痛状相迫而来则急痛。急与亟同义,阴者存精而起亟也,痛而不起,则亟矣,中央不建,则不起矣。小建中汤非虚有其名,先与服之,起少阳于中气之上,方从所以然上立治法,非仅从所当然上立治法也。主急痛以小建中为无二法门,未有得汤而痛不瘥者,如其不瘥,非建中证之急痛不瘥,乃柴胡证之痛下不瘥也。虽然,柴胡证不过或腹中痛耳,假令并痛下而亦无,是一证不见矣,遑尾以柴胡耶?正惟无柴胡证,长沙欲人见得建中证中便有柴胡证在,与建中固柴胡法外法,与柴胡又建中法外法,此其所以谓之法也。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切  胶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纳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本方以建中得名,非专以治痛得名也。《金匮》妇人腹痛,虚劳里急腹痛,虽两见本方之长,而男子黄则曰当与虚劳小建中汤,未尝曰当与急痛小建中汤也。下文主心中悸而烦,亦无“腹中急痛”四字,显见方同而法不同,不同其所以然,故不同其所当然也。且曰法当急痛,不曰法当痛,是所以然处在急不在痛。若徒以止痛为急务,则芍药一味足以当之,就如桂枝加芍药汤,何尝不主痛,焉用胶饴乎?否则柴胡去苓加芍,明主腹中痛矣,何必多此一举,先令其不瘥乎?先与小建中云者,盖谓方当行建中,非谓法当主建中。复申言之曰呕家不可用建中,不过因甜之故,遂置腹痛于不问,无成方是以无成法耳。“急痛”二字,可作“缓痛”读,大抵愈痛而愈急,无非中气不建之原因,一为顾名思义。凡得建中证,必无使呕之能力,如其痛下故使呕,自有小柴胡汤在,毋庸参用本方也。

曹颖甫《伤寒发微》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与小柴胡汤。

小建中汤方

芍药六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大枣十二枚

以水六升,先煮五味,取三升,去滓,纳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阳脉涩为气不足,阴脉弦为水有余。气不足而水有余,则气与血俱衰弱,胆汁由十二指肠下注回肠者,并为寒水所遏,不得畅行,阳微而气郁腹中,所以急痛也。桂枝汤本辛甘发散,助脾阳而泄肌理之汗,加饴糖以补中气之虚,但令脾阳内动,而气之郁结于足太阴部分者,得以稍缓,所谓急则治标也,此先予小建中汤之义也。小柴胡汤方,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腹中急痛,服小建中汤而不瘥,则此证不惟扶脾阳而建中,抑当疏营瘀而解外。脾本统血之脏,而外主肌肉,肌肉为微丝血管密布之区,阳气外痹,则营血内阻。小柴胡方用柴胡以资汗液之外泄,用芍药以通血分之瘀塞,使血络无所阻碍,汗乃得畅行无阻,寒湿之内冱者解矣,寒湿解而胆汁之注于肠中者,不复郁结为患矣。此不瘥与小柴胡汤之义也。

恽铁樵《伤寒论辑义按》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成本痛“下”有“者”字,“者”“小”间有“与”字。《玉函》“者”字作“即与”。

汪琥云:此条乃少阳病兼挟里虚之证。伤寒脉弦者,弦本少阳之脉,宜与小柴胡汤。兹但阴脉弦,而阳脉则涩。此阴阳以浮沉言,脉浮取之,则涩而不流利,沉取之,亦弦而不和缓,涩主气血虚少,弦又主痛,法当腹中急痛。与建中汤者,以温中补虚,缓其痛,而兼散其邪也。先温补矣,而弦脉不除,痛犹未止者,为不瘥,此为少阳经有留邪也。后与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芍药,以和解之。盖腹中痛,亦柴胡证中之一候也。愚以先补后解,乃仲景神妙之法。

张锡驹:先与小建中,便有与柴胡之意,非因小建中不效,而又与小柴胡也。

柯韵伯云:仲景有一证用两方者,如用麻黄汗解,半日复烦,用桂枝更汗同法。然皆设法御病,非必然也。先麻黄,继桂枝,是从外之内法;先建中,继柴胡,是从内之外法。

魏荔彤云:此条亦即《太阳》《阳明》诸篇里虚先治里之义也。方氏则公然谓小建中为不对,亦可哂矣夫。

铁樵按: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是真绝妙脉学。汪注阴阳以浮沉言,从“腹中急痛”句,看出腹中为里,在表之病脉浮,在里之病脉沉故也。证之实验,极为精确。涩脉、弦脉,均已见《脉学讲义》。涩为气血虚少,即是营不足,其人面色必不华。涩之对为滑,凡见滑脉者,其人面色则华,因是营有余。阳明经病,脉滑而数,其人面赤而亮,则因体温集表发为壮热,故见赤色也。故吾谓“滑脉非病脉,而滑数之脉则病脉”。古人言营卫,言阴阳,以卫为阳,以营为阴。脉以滑为有余,涩为不足。滑为阳脉,涩为阴脉,并与此合。弦为肝脉,实主神经,肝胆相连。前文言凡急性病属之腑,慢性病属之脏,故伤寒而逆生气者,其为病属少阳,而亦见弦脉者,以其亦属神经也。腹中痛则重心在里,气血皆奔集于里,神经起救济作用,故见弦脉。惟其气血皆奔集于里,在表见不足,故浮候、脉涩。浮候涩,沉候弦,知其重心在里,神经已起救济作用,故云法当腹中急痛。懂得此理,已至望气而知地位。孰谓中医治病模糊影响哉!但治医者,苟未见前此拙著各讲义,仅读古人注释,则此二语,恐不易领会耳。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玉函》、成本作“三两”,《金匮》亦然大枣十二枚,擘。《千金翼》“十一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胶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纳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玉 函》、成本“饴”前有“胶”字。《外台》作“先煮五味,取三升,去滓,纳饴,更上火微煮,令消解”;“用”作“服”,《玉函》《千金翼》亦作“服”;无“建中汤”三字。

成无己云:脾者,土也,应中央,处四脏之中,为中州。治中焦,生育营卫,通行津液,。一有不调,则营卫失所育,津液失所行。必以此汤,温建中脏,是以建中名焉。胶饴味甘温,甘草味甘平,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建脾者,必以甘为主,故以胶饴为君,甘草为臣。桂味辛热,辛,散也,润也,营卫不足,润而散之;芍药味酸微寒,酸,收也,泄也,津液不逮,收而行之,是以桂、芍为佐。生姜味辛温,大枣味甘温。胃者,卫之源,脾者,营之本。《黄帝针经》曰“营出中焦,卫出上焦”,是矣。卫为阳,不足者,益之必以辛;营为阴,不足者,补之必以甘。辛甘相合,脾胃健而营卫通,是以姜枣为使。此系《伤寒明理论》文。

汪琥云:《内台方议》曰:桂枝汤中,桂枝、芍药等分,以芍药佐桂枝,而治卫气也。建中汤中,芍药多半,而桂枝减少,以桂枝佐芍药,而益其营气也,是以大有不同。愚以桂枝汤中以芍药佐桂枝,则辛甘相合,散而助表,建中汤中以桂枝佐芍药,则酸甘相合,敛而补中。能达此义,斯仲景制方之意,无余蕴矣。

柯韵伯云:建中汤禁,与酒客不可与桂枝同义。

丹波元简云:按:小建中视之大建中,药力和缓,故曰小尔。《金鉴》云“小小建立中气”,恐非也。钱氏注及王子接解,同义。《医方集解》曰:昂按,此汤以饴糖为君,故不名桂枝芍药,而名建中。今人用小建中者,绝不用饴糖,失仲景遗意矣。《伤寒蕴要》曰:胶饴,即饧糖也,其色深如琥珀者佳。又按,《外台》载集验黄芪汤,即黄芪建中汤,方后云呕者倍生姜。又《古今录验》黄芪汤,亦即黄芪建中汤,方后云呕即除饴糖。《千金·治虚劳内伤寒热呕逆吐血方》坚中汤,即本方加半夏三两。《总病论》曰:旧有微溏或呕者,不用饴糖也。据以上数条,医家亦不可全禁建中汤。按此方《金匮要略》“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又治“男子黄疸,小便自利”。后来方书,增减药味,所用颇博。今以本方治杂病者,兹录其一二。

《苏沈良方》曰:此药治腹痛如神。然腹痛按之便痛,重按却不甚痛,此止是气痛。重按愈痛而坚者,当自有积也。气痛不可下,下之愈甚,此虚寒证也。此药偏治腹中虚寒,补血,尤止腹痛。若作散,即每五钱匕,生姜五片,枣三个,饴一栗大。若疾势甚,须作汤剂,散服恐力不胜病也。

《本事方后集》:治肠风痔漏,赤芍药、官桂去皮、甘草炙,以上等分。上㕮咀,每服二钱。生姜二片,白糖一块,水一盏,同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服。坊本” 糖” 作” 矾”,误。

《证治准绳》:治痢不分赤白久新,但腹中大痛者,神效。其脉弦急,或涩浮大,按之空虚,或举按皆无力者,是也。

《赤水玄珠》曰:张二尹近川翁,始以内伤外感,过服发散消导之剂,致胃脘当心而痛,六脉皆弦而弱,此法当补而敛之也。白芍药酒炒五钱,炙甘草三钱,桂枝一钱半,香附一钱,大枣三枚,饴糖一合,一帖而瘳。

《张氏医通》:形寒饮冷,咳嗽,兼腹痛脉弦者,小建中汤加桔梗,以提肺气之陷。寒热自汗,加黄芪。又云:按虚劳而至于亡血失精,消耗津液,枯槁四出,难为力矣。《内经》于针药莫制者,调以甘药。《金匮》遵之,而用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以急建其中气,俾饮食增而津液旺也。

《证治大还》曰:凡膈气病,由脾胃不足,阳气在下,浊气在上,故痰气壅塞膈上,而饮食难入也。若脉弦,宜建中汤。

冉雪峰《冉注伤寒论》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成本病下有者字,者小间,有与字。玉函者字即作与。康平,本法,当腹中急痛。六字为小字旁注在先与侧,先与上有两□□印。

汪友苓曰:此条乃少阳病。兼挟里虚之证。伤寒脉弦者,弦本少阳之脉,宜与小柴胡汤。兹但阴脉弦,而阳脉则涩,此阴阳以浮沉言,脉浮取之则涩,而不流利。沉取之亦弦,而不和缓。涩主气血虚少,弦又主痛,法当腹中急痛,与建中汤者,以温中补虚缓其痛,而兼散其邪也,先温补矣。而弦脉不除,痛犹未止者,为不差,此为少阳经有留邪也。后以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芍药,以和解之,盖腹中痛,亦柴胡证中之一候也。愚以先补后解。乃仲景神妙之法。

柯韵伯曰:仲景有一证用两方者。如用麻黄汗解,半日复烦,用桂枝更汗同法,然皆设法御病,非必然也。先麻黄,继桂枝,是从外之内法,先建中,继柴胡,是从内之外法。

恽铁桥曰:涩为气血虚少,即是营不足,其人面色必不华。涩之对为滑,凡见滑脉者,其人面色则华,因是营有余。阳明经病,脉滑而数。其人面赤而亮,则因体温集表,发为壮热,故见赤色也。腹中痛,则重心在里,气血皆奔集于里,故见弦脉。惟其气血皆奔集于里,故表见不足,故浮候脉涩,浮候涩,沉候弦,知其重心在里。神经已起救济作用,故云法当腹中急痛。懂得此理,已至望气而知地位,孰谓中医论病模糊影响哉!

唐容川曰:阳脉属气分,冲气从膜网而出,以达皮毛,网膜不通利,则卫气难于外出,故脉应之而涩。阴脉属血分。血藏膏油之中,血凝油寒。气不得与血流通,则血行气阻而作痛,所谓痛则不通也,故先与小建中汤,以温其膏油,建中者,指中焦而言。此汤温中焦之膏油,膏油既温,则血不凝滞,而膜中之气自畅。斯不痛矣。若油既温和,痛仍不痉者,是膏油血分通利,而膜网之微丝管窍不通利,故阳气不得出也,复与小柴胡汤,疏利其膜网,则阳气得通畅而愈,故在膏油,用建中汤。病在膜网,用小柴胡。义可知矣。

冉雪峰曰;按此条乃承上各条,言半表的邪实,而求到半里内的正虚。又由半里内的正虚,而求到半里内的邪实。缘半表有虚实,半里亦有虚实。反复辨论,为示人整个太阳的少阳疗法,始终仍是桂枝家法。小建中汤与桂枝汤,药品同,不过芍药加倍,再加胶饴而已。病而在表,在半表,为桂枝与柴胡二汤分界。病而在里,在半里,为柴胡与建中二汤分界。是桂枝解外,亦可解内,并可以解外之兼内。柴胡和外,亦可和内,并可以和内中之内,在用之者恰中肯棨而各适其应。少阳脉本自弦,今阳不俱弦,而阴独单弦,又以阳之涩,促其阴之弦。正以显外邪之实,纯归于内。故本条条文。无身热恶风。寒热往来等字样。腹为阴的部位,沉弦里急,腹安得不痛,安得不急痛,此时即用小柴胡,阳不运化,枢转无权。虽上列各项或然证,扶正方面,有去半夏加人参法,而只能益阴。不能兴阳。所以不用柴胡加减,而用桂枝加减。变治外为治内。变除邪为补虚,以建立此体工兴奋根本不拔之基。凡以为上文各条,血弱气虚,脉迟脉弱设法,亦即为邪高痛下设法。本柴胡证。而用太阳法;本太阳法,而用柴胡方,极用柴胡的能事,极疗太阳少阳的能事。太阳阳明的反面,有四逆汤;太阳少阳的反面,有建中汤,两两可以互参。小建中本治虚痨内伤,今移治中虚外邪。潇懿微妙。解人难索。咎注犹不免隔靴搔痒,舒驰远辈訾言百出。其何足怪,其又何伤。

小建中汤方

桂枝 三两(去皮)  甘草 二两(炙)玉函、成本作三两

大枣 十六枚(劈开)千金翼十一枚  芍药 六两  生姜 三两(切)

胶饴 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稍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玉函、成本,饴上有胶字,外台作先煮五味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煮令消解,用作服,玉函千金翼亦作服。无建中汤三字。一本呕家以下十二字另析一条。康平本亦另析一条,低二格写。

胡希恕《胡希恕伤寒论讲座》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就是太阳伤寒。“阳脉涩”,就是脉浮涩,谓之阳脉涩。阳就指着外面,浮取脉涩,但是按着脉弦,上下弦直有力。那么这类的脉就是里寒,外血不足,就是中虚有寒,营卫不足于外,所以“阳脉涩,阴脉弦”。

这是小建中汤的脉,中气虚,虚者生寒。那么中气一虚,不能消化水谷,所以外面营卫气虚,阳脉涩。涩是血不足,津液不足脉也涩,这是一个说法。那么根据这个,“法当腹中急痛”。

但是弦脉也为少阳脉。“阳脉涩”,真正少阳病,尤其到柴胡证这个阶段,气血也不足于外,血弱气尽嘛,咱们前面也讲了,阳脉也是涩。按着脉弦,这是少阳病。那么小柴胡汤证也是腹痛,所以这类的脉,“法当腹中急痛”,就是说,这种脉依法应该腹中发急痛。急痛也可以说是拘挛痛、拘急痛。

“先与小建中汤”。那么根据这个脉,可以与小建中汤或小柴胡汤。小建中汤脉是这样的,里有寒,弦主寒,也主疼,拘急痛脉也弦。根据里虚寒而营卫不足于外,这是小建中汤证,这个脉同时都存在。柴胡证腹痛也有这种脉。

为什么先与小建中汤?这我们讲很多了,里若需要温补,必须先救里,这是先里后外,少阳在半表半里,里之外。这也是定法。所以他先用小建中汤。那么根据这个脉,既有小建中汤证,也有柴胡证,所以他先与小建中汤,也是先救里而后外的意思。

“不差者”,不差者不是一点儿没好,而是这个疼总没完全好,那就是柴胡证的问题了,所以“小柴胡汤主之”。

这一段在临床上也容易遭遇的,因为(阳脉涩,阴脉弦)这个脉,小建中汤也是这个脉,柴胡证的脉也现这种脉。那么根据这种脉,病人的肚子疼,这种脉应该肚子疼,所以“法当腹中急痛”。那么既可能是建中证,也可能是柴胡证,得先怎么治呀?得先温里。

里需温需补,都得先从里治;里需攻需下,那就先从外治,这是定法,我们前面讲很多了。这一段也是这样。也就是说,阳脉涩阴脉弦,根本(来说)这个脉既有建中证,也有柴胡证,这是从治疗的结果上来看的。所以,先与小建中汤,这也是一定的治疗步骤,要是没完全好,再用小柴胡汤主之,绝对能好的。

小建中汤这个方药,就是桂枝汤增量芍药,原来芍药是3两,现在是6两,芍药就治拘挛痛,腹发拘挛痛。但是芍药微寒,里虚有寒,光用芍药是不行的,得搁饴糖,大量饴糖,他搁1升,1升拿现在说是1碗,就是茶杯1杯,我们平时开药都搁1两半。饴糖甜,是甜都能止痛,饴糖配合芍药治腹急痛相当有力的。

为什么叫小建中汤呢?桂枝汤是解表的,那么(小建中汤)这个方子就是治桂枝汤证,在桂枝汤的基础上,中虚有寒而腹急痛。这个方子也解表,有很多的里虚而表不解,腹痛,这个方子也非常好使。咱们说甘温除热,这个方子也是甘温除热一个代表方剂了。肠结核腹痛发烧,我用这个方子治过,挺好使的。所以小建中汤还解表,不是整个(全部用于)建中,所以叫作小,不像大建中,大建中整个是温里补里(不能解表)。

任应秋《伤寒论语译》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切) 胶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校勘】成无己本:“急痛”下有“者”字;“小柴胡”上有“与”字。《玉函经》:“者”字作“即与”两字。

小建中汤方。《玉函经》、成无己本:“内饴”作“内胶饴”。《外台秘要》:煮服法作“先煮五味,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火微煮,令消解”;“用”字作“服”,《玉函经》《千金翼方》同。《玉函经》《千金翼方》:没有“建中汤”三字。《玉函经》、成无己本、《金匮要略》:甘草作“三两”。《千金翼方》:大枣作“十一枚”。

【句释】“脉”,血液减少,循环滞涩,或者动脉硬化而脉管壁的弹力减少时,脉搏都可能现滞涩,这是体力衰竭的征象。“脉弦”,弦脉的血液仍然不充实,但脉管壁的收缩神经颇兴奋。脉涩而弦,是血流弱小,脉管收缩神经紧张所致,这可能和“腹中急痛”有关系。“阳脉”“阴脉”,仍是轻重取脉的意义。“急痛”,拘急而痛,多属虚寒证,所以《金匮要略》有“虚劳里急腹中痛”的记载,都用小建中汤的温补药。

“胶饴”,吴绶云:“即饴糖也,其色紫深如琥珀者佳”,系半流动体的糖质。“小建中汤”,成无己云:“温建中藏,是以建中名焉”,陆渊雷云:“大建中汤(按:在《金匮要略》中)药力猛,此则和缓,故曰小”。

【串解】汪琥云:“此条乃少阳病兼挟里虚之证。伤寒脉弦者,弦本少阳之脉,宜与小柴胡汤,兹但阴脉弦,而阳脉则涩,此阴阳以浮沉言,脉浮取之,则涩而不流利,沉取之又弦而不和缓,涩主气血虚少,弦又主痛,法当腹中急痛,与建中汤者,以温中补虚,缓其痛,而兼散其邪也。先温补矣,而弦脉不除,痛犹未止者,为不差,此为少阳经有留邪也,后与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芍药以和解之,盖腹中痛,亦柴胡证中之一候也。”这是先补后攻的办法。

【语译】患伤寒少阳病,肚子痛而拘急,脉搏浮涩沉弦,这是虚寒证,可用小建中汤温中补虚,吃了药没有好转,再用小柴胡汤解表祛邪。

【释方】陆渊雷云:“古人称脾胃为中州,胃主消化,脾主吸收,其部位在大腹,故药之治腹中急痛者,名曰建中汤,建中者,建立脾胃之谓,然此方君胶饴之滋养,佐芍药之弛缓,则知病属营养不良,肠腹部神经肌肉挛急,致腹中急痛,非真正脾胃病也。”

本方不用“饴糖”,便是治太阴病“腹满时痛”的桂枝加芍药汤,可参看第279条。

刘渡舟《伤寒论诠解》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切) 胶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解析】本条论述土虚木乘,少阳夹虚的证治。

肝胆之病最易影响脾胃,即所谓“木乘土”之理。如果病人素有脾虚,又患少阳证,则因肝胆气横更伤脾气,而发生腹中急痛。因此治疗上就有先扶正后祛邪、先治脾后治肝胆的方法,本条讲的就是这一精神的体现。

“阳脉涩”,指脉浮取迟涩,为气血不足;“阴脉弦”,指脉沉取见弦,主病在少阳之经,又主痛证。“腹中急痛”,既有自觉症状,也有他觉症状,即腹痛时自觉有紧缩拘急之感,而腹诊时又可触摸到腹肌痉挛紧张而成条索之状。此脉此证,是由于脾虚气血不足,又为少阳之邪相乘所致,即所谓“土虚木乘”。治疗应先扶正后祛邪。先用小建中汤健脾补虚,缓急止痛。服汤后如果脾虚得复,肝胆气平,则诸证皆愈。如果“不差”,即病不愈,而仍见腹中急痛不止,说明肝胆之邪太盛,此时单纯补脾建中犹不能解决问题,还必须再用小柴胡汤(当去黄芩加芍药)和解少阳,疏利肝胆,兼以伐木,方能求愈。

临床有兼腹中急痛者,也有兼胁下急痛者,均可遵循本条之法治疗。如曾治一肝炎患者,胁下急痛,食少乏力,经服多剂柴胡汤不愈。诊其脉弦而缓,断为土衰木乘之候,即用此法,予小建中汤。药后其痛竟止。又如临床上有虚劳腹痛脉见弦者,其中也有土衰木乘因素在内,其治亦当先健脾补虚,后疏利肝胆,道理同上。

小建中汤即桂枝汤倍量芍药加饴糖而成。桂枝汤既可调和营卫气血,又能调和脾胃阴阳,在此基础上加饴糖甘温补中以缓急,倍用芍药酸甘益阴而于土中平木,即在补脾之中而兼平肝胆之横,又有缓解筋脉拘挛的功用。诸药合用,能使脾胃健运,气血得充,阴阳平调,营卫协和,则其病自愈。所谓“建中”,即建立中气之意。《金匮要略》用本方治疗因脾胃有病而致气血不足、阴阳失调的虚劳证候,也是通过建立中气而达到调补气血阴阳的治疗目的。

从上述可以看出,建中一法,不仅补脾,而且能治肝胆,因脾虚气血亏少,肝胆失之柔养,则其气必然横逆而急;肝胆之气愈盛,脾胃愈伤,从而形成土衰不能培木,木急反乘中土的病证。《内经》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小建中汤系甘温补剂,能健脾而生血,肝胆得血濡则气柔而条达,培土即可以制木的意义就在于此。因此,有的患者服小建中汤后,往往肝脾之病皆愈,倘若不愈,再服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芍药也就好了。本条的少阳夹虚先用建中后用柴胡之法,体现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治则,不仅见于《金匮要略》,而且也见于《伤寒论》。通过本条还可说明另一个问题,即如前所述,小青龙汤对肾虚之人不可用,虽方中有芍药、五味子等保益肝肾之品,但全方毕竟燥烈辛散,用之不当,则有拔肾根、伤元气之弊;本条又讲到小柴胡汤对脾虚之人不可用,虽方中有人参、甘草、大枣等甘温益气之品,但全方毕竟为苦寒之剂,用之不当,亦可更伤脾气,故不可有恃无恐,本条一证而设二方,以别虚实之治,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倪海厦《伤寒论》

伤寒,阳脉濇,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

伤寒的时候,病人的脉应该是弦紧,结果病人的脉,阳脉濇,阴脉弦,阳脉是寸口的脉讲的是表,濇代表虚,所以表是虚的,寸、关、尺又叫做上崔、中崔、下焦,寸又可以叫做表,尺又可以叫做里,阳脉寸脉比较浮的时候,就知道病在表,寸脉比较沉下去的时候,就知道表虚掉了,阴脉是指尺的脉讲的是里,阴脉比较弦的时候,第一表示里有水。第二表示病人有痛的感觉,这痛一定是水,最主要是寒,弦的脉摸的时候感觉很细像吉他弦,按下去的时候跳的很强,代表里寒了,里寒代表腹部寒痛,法当腹中急痛,应该是腹中急痛,绷得很紧,抽筋那样,先与小建中汤。

如果不摸脉,如何知道里寒?像小孩鼻子的山根,就是鼻子的尾巴,山根如果是青色的,代表里寒,里不但寒而且痛,十个小孩力九个山根青的,小孩体格很差的话,蚊虫咬到皮肤就肿一块,没病的小孩,还不喜欢吃东西的话,根据经方,桂枝汤是桂枝、白芍、生姜、甘草、大枣,桂枝用三钱的话,白芍用六钱,白芍是桂枝的两倍,因为会腹痛,所以小建中汤和桂枝汤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小建中汤重用白芍,这人本来脾脏的功能就比较差,桂枝汤本来就是健脾阳,张仲景加饴糖在里面,饴糖就是麦芽糖,加饴糖在里面小孩就会喜欢吃,脾脏本来就主湿主热,饴糖很黏稠,药一下去,脾阳马上就壮起来,就是靠桂枝汤,饴糖的功能一是甜,让小核爱吃外,一是脾的津液不足的时候靠饴糖在里面;小建中汤一下去的时候,胃口大开,肚子痛就没了,小孩就开始肯吃东西,开始喜欢吃谷类的食物,所以常常小孩不喜欢吃东西的时候,就给他小建中汤。

这个条辨,换个角度讲,当看到病人有伤寒中风的表证的时候,可是这人里虚掉了,最轻剂,刚开始用的就小建中汤;吃了小建中汤好了变成纯表证的时候,再去看证,开桂枝汤或葛根汤或……,这一本经方里面,只有两个专门治疗里虚的方;人如果得到感冒表证的时候,要里实才能发表,如果发现病人是里虚,第一个就是小建中汤,第二就是炙甘草汤;一般的人小建中汤就好了,炙甘草汤是注重在脉结代的病人,吃完小建中汤再看病人有没有表证,如果没有就算了,有的话再对证开药,所以先与小建中汤,先把里虚补足,再给他小柴胡汤,如果小柴胡汤吃完,肚子还痛,这就不是里虚,是小肠下方静脉血流不顺畅,就把小柴胡汤里面的黄芩拿掉,改成白芍。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劈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切  胶饴一升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声,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

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呕家不可用建中汤,因为太甜了,桂枝汤里面加炙甘草已经够甜了,再加饴糖更甜,平常喜呕的人、抽烟的人、喝酒的人,小建中汤喝下去,他不收的,因为肠胃太虚寒了,小建中汤下去马上吐,因为如果胃是寒的,甜的东西停在胃里面,甜。(四圣注:后面的内容丢了。)

【苏沉良方】本方条曰:此药治腹痛如神,然腹痛,按之欲便痛,重按之却不甚痛,此为气痛;重按则欲痛而坚者,当自有积也。气腹痛不可下,下之则愈甚,此虚寒证也。此方偏治腹中虚寒,补血,尤治腹痛。如果是实证有东西堵到,绝不可用小建中汤,所以小建中汤是专门治虚寒的腹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