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大了,要对他宏观管理

 王笃年 2024-02-18 发布于北京

每个人,不论他年龄大小,都是独立的个体,不是其他任何人的附庸。

有的家长,你跟他聊上几句,就可粗略了解他过去带孩子的思路 —— 

包办一切,把孩子指挥得团团转,把控得牢牢的,从生活、日常行为,到学习。

结果怎样?

一名15岁的高一学生,来到相对自由宽松的学校后,居然被“自由”吓破了胆,唯唯诺诺,凡事问个不停。

依赖心理严重,自主能力、自主意识严重缺乏。

你一刻不指挥他,遇事他就不知道怎么办了。

这还不是最令人担心的。

我的课程实行的是“先学后教”模式,即学生自学自研和提问在前,老师组织课堂讨论在后。

不像过去那样老师代替学生读书、归纳要点(课堂讲解),学生只是课后简单地做题巩固。

课堂讨论主要围绕学生之前自学自研过程中的提问展开,不一定局限在教科书范围内。

你看吧!学生明显分为2类。

一类,对于化学和与之相关的自然科学领域,以及化学与生活的联系非常感兴趣,所提交的问题涉及面宽、深度大。

看得出,他通过自学自研已基本掌握教科书内容,并做了相当深度和宽度的思考,直来直去问教科书里原始问题的很少。

另一类则不然。

他们似乎连独立阅读教科书都有一定困难,知识面窄,凡初中教科书里没有涉及的科学概念几乎一律不知。

不仅学科思维深度不够,关乎生活的化学问题也提不出来,甚至需要老师帮助解释那些不怎么常见的名词。

国际社会评价说,“中国的基础教育基础扎实”。

什么叫基础啊?只有教科书范围内的东西才叫基础吗?

第一类学生看上去是“放养型”的,或者说被“散养”的。

他们除了课堂,还有很多学习渠道。

报纸也看,广播也听,电视、手机、电脑网络似乎也没有那么多限制。

“广种薄收”,教科书里的练习题似乎并没有别的学生那么熟练、准确,但他兴趣宽泛、知识面广,“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跟大人孩子都聊得来。

他们的家长好像并没有担心过万一他用手机打游戏咋办?”“万一染上网瘾咋办?

第二类是家长管得很紧,学习如“种自留地式”的学生。

他只盯着教科书内容“精耕细作”,多了一点都不会学。

因为他们潜意识里有如下误区:

“脑子就那么大容量,学了别的就学不好教科书了。”

管它文学类、科普类、外语类,除非老师布置的课外阅读,他是不会看的。

甚至不看电视、不上网、不玩微信,几乎不跟同学聊天(也没有几个朋友),预习-听课-完成作业-额外做自己选购的练习册“一条龙”,学得貌似“非常扎实”。

生活里的事情嘛,基本是家长包干,连饭碗都不会刷,切菜刀更是没有动过,万一切到手指头怎么办?

这种“家庭教育”,就是典型的因噎废食。

请问,您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哪一类?

孩子有可能在哪天里,一觉醒来就从第二类变为第一类吗?

教育是传承,但不是控制。

你总是想控制孩子,那么孩子永远不可能超越你的高度。

然而,人类在不断进化,而且就脑的机能来看,似乎在加速进化之中。

孩子一定要超越父母的水平,我们的教育才算实现它应有的功能—— 促进社会进步。

要相信,每一个孩子内心深处都是向好的,“爱”和“信任”是教育的两大基石。

每一位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这毋庸置疑,但信任却往往难以建立起来,原因是:

贪心不足、担心过多、服务过度、催促太勤、监督过严。

记得多年前一位家长介绍经验时说过一句经典的话:

孩子大了,要对他实施宏观管理

何谓“宏观管理”?

我的理解是:

第一,亮明底线,这个底线不允许逾越。

底线是什么呢?是品行、是优良的行为习惯。

第二,学习以基础课程为核心,但并不拘泥于学校课程,开卷有益。

第三,鼓励孩子积极思考,赏识孩子的努力成果,尊重孩子的合理选择。

第四,大力支持孩子的一切积极行为,切实尽好作为家长的义务。

一位教育家说过:

人类文明正是在上一代对下一代的担心、抱怨中不断发展的。

放手吧!越早越好。

不要过多担心孩子受到挫折、受到委屈,这些看似不受家长欢迎的经历,却有可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十分有用的东西。

收录于合集 #家教专辑

 166

上一篇“从心所欲”的前提是“不逾矩”下一篇高三后期开启恋爱,你真的想好了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