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决定人生的37%法则

 大科技杂志社 2024-02-18 发布于海南

  在一片麦地中,挑出最大的一个麦穗,你能做到吗?

  选中大麦穗有策略

  挑选麦穗的问题来自于一个古老的哲学故事: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带领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要求弟子们从麦地里摘出一个最大的麦穗,他们可以边走边挑,但是必须不断前进,而不能回头去选择已经错过的麦穗。弟子们挑挑拣拣,总是难以下定决心,前面会不会还有比我手上的麦穗更大的呢?还是再挑挑看吧。走着走着,弟子们走到了麦地的尽头,很多人手上还是空空如也,在偌大的麦地中一无所得。

  这个哲学故事本来是要告诉我们,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我们未必能碰到;即便碰到,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最好的一穗就是我们已经摘下的,我们要珍惜现有的一切,好高骛远最终会一无所有。但是,我们总是希望能找到最大的那颗麦穗,有没有什么好方法能提高找到大麦穗的机会呢?

  我们从简单的情形开始考虑,只有一个或者两个麦穗可供挑选的情形不需要考虑,无论如何挑选,选中最大麦穗的可能性都是确定的。但是如果有三个麦穗可供挑选时,情况就不一样了。为了方便计算,我们将这三个麦穗编号为A、B、C,设定它们的大小依次变小,这三个麦穗有六种排列情况:A-B-C、A-C-B、B-A-C、B-C-A、C-A-B、C-B-A。假设我们不假思索地就选择第一个,选中最大麦穗的可能性只有1/3,但是如果加以比较,选择正确的可能性会上升到50%。

  运用比较来挑选的过程是这样的:无论第一个有多大,跳过不选;如果第二个比第一个大,选择第二个;如果第二个比第一个小,那么就选择第三个。这样一来,在六种情况中,我们能获得的麦穗分别是C、B、A、A、A、B,也就是说,此时获得最大麦穗的概率是50%。可见,运用比较策略比随机选择选中大麦穗的概率更大。

  黄金标准37%

  显然,如果进了麦地,不加比较,直接选择可见范围内最大的一个麦穗就离开,很有可能会错过后面更大的麦穗,而犹豫不决、优柔寡断又有一无所获的风险。因此,我们应该像上文描述的情形那样,以一些麦穗作为参考标准,当后面出现的麦穗比参考标准中最大的那个更大时,就选择它。那么,作为参考标准而不被选择的麦穗数量应该是多少呢?

  有数学家专门设计了一个推导公式,推导的结果约等于37%。现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当可选麦穗数为20时,参考标准为7;从50个麦穗中选择时,参考标准为18;可选麦穗为100时,我们就应该略过前面37个麦穗,从第38个麦穗开始选。

  解决了麦穗问题,它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用呢?

  事实上,我们许多时候都在选择“麦穗”:毕业后的最佳工作、置业时的最佳房子、结婚时的最佳伴侣……这些选择与选麦穗很相似,我们无法知道下一个选择是否比上一个更好,而且一旦选中就很难反悔:其中有一些可能一生只能选择一次,另一些一旦选错了可能会对我们的人生造成巨大的影响。当你同样面临这些人生抉择时,不妨考虑一下37%法则。

  假如你正在寻找合适的工作,由于能力优秀,你收到了一系列工作邀请,这些工作都很抢手,一旦你选择拒绝,那么很快就会被别人抢走。你不知道自己今后是否还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岗位,也不确定是否该选择现有的邀请,为了尽可能地增加自己找到理想工作的概率,你可以使用37%法则。确定自己愿意面试的总岗位数,将前37%的工作邀请作为参考标准,从中选择一个最理想的作为参考值,在参考标准之后,只要感觉新的工作邀请比参考值好,就直接拿下。在挑选房子、选择伴侣的时候,这个法则同样适用。

  黄金标准不太准

  不过,37%法则也不是那么完美。我们推导公式时假设,最好的选择在参考标准之后,但在实际生活中,这个假设可不一定成立。最完美的工作可能是校招时找到的那个,最喜欢的房子可能是第一次看到的那个,最合适的伴侣可能是第一眼相中的那个,如果我们仍然坚持37%法则,这个最好的选择很可能就会从此错过。

  而且,人性很多时候并不那么理性。我们常常面临着挑花眼的情况,有的人会沉迷于这种选择游戏,挑着挑着就忘记了初衷;有的人越挑选就越失望,不断产生上一个更好,错过了真可惜的情绪,最后只好随便将就。这样,运用37%法则反而会做出错误的选择。因此,在做出人生决定时,除了考虑数学方法,我们还要进行研究和校准预期,比如了解是什么使某件事变好或变坏,以及你想从中得到什么,等等。

  但是,37%法则仍然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从数学的角度说,这是一个出错可能性最小的方法。下一次做决定时,你会使用37%法则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