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涂山氏

 司敬雪书院 2024-02-18 发布于河北

折叠 编辑本段 介绍

古人云:地以人传,人以地传。涂山与涂山氏女即是一例。由于大禹娶于涂山,会于涂山,因而使得涂山与涂山氏女得以同明德彰著的大禹一道载入史册,并赢得了旷古殊荣。

《孝经》云:“氏即国也”。故涂山氏即为涂山国,涂山氏女即涂山氏国中的女子——一位既聪明贤淑,又美貌多情的女子。  

据传,年已三十的大禹,因忙于治水,一再延误了婚事。一次,路经涂山,与涂山氏女不期而遇。禹被其秀美的仪容、文静的风姿所打动,爱慕之心,油然而生。但因理水事急,无暇求婚,又匆匆离去。涂山氏女得知此情,不免对这位治水英雄也产生了热烈的爱慕。于是,她常常伫立于涂山之巅,翘首南眺,迎候大禹归来。为了抒发心中的思念之情。她还作了一首“候人”之歌,在涂山南麓反复吟唱;

“候人兮猗……”——等候人啊,多么地长久!

涂山氏女这首充满深情的歌,终于以它的缠绵悱恻,情真意切而流传了下来。并成了“南音之始”,成了南方民歌中最古老的一首歌谣了。不仅如此,《候人》之歌还以其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开创了《楚辞》的先河。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涂山,是我国南方民歌的发祥地;涂山氏女,则是我国文学史上“南音”的创始人——一位最早的、伟大的民间女诗人了。

南方的洪水终被平定,禹满怀喜悦奔向涂山,并向心上人吐露了衷肠。两人既然情投意合,心心相印,便在台桑以天为幕,以地为床,结为了恩爱夫妻。遗憾的是佳期不长,良宵苦短,婚后四天,禹便依依不舍地告别爱妻,到别处治水去了。

涂山氏女与禹新婚别后,经过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产下了一位未来的国君——启。涂山氏女从此肩负起了育子的重任。经十余年茹苦含辛,终于将启扶持成人。汉代刘向于《列女传》中载记颇详:“涂山氏长女,夏后娶以为妃。既生启,辛壬癸甲启呱呱泣。禹去而治水,三过其家,不入其门。涂山独明教训,及启长,化其德而从其教,卒至令名。君子谓涂山疆于教诲。”晋代刘柔之妻王氏也曾赋诗颂赞:“涂山静居,元朗悟几。大禹至公,过门不归。明此道训,孩允是绥。仁哲以成,永系天晖。”

别有一种传说,禹与涂山氏女新婚别后,即派人将爱妻送到了自己的国度——安邑城。安邑城远离涂山千余里,涂山氏女孤身独处,举目无亲,虽常登大禹为她建造的均台遥望故乡,但仍无法消除新婚寡居的凄苦之情。但大禹一次探家时,涂山氏女提出追随大禹的请求,禹无法拒绝,只好答应。

于是,禹偕涂山氏女至轘辕山。轘辕山峰高壑陡,将其打通,方能宣泄洪水。据《淮南子》载:禹治洪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恕而去,至嵩高山下,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

禹为通轘辕山而化为熊,不幸被涂山氏女撞见,从而酿成了一幕启母化石的悲剧。

此外,尚有一种启母化石的传说。

禹娶涂山氏之后,第四日便赴南方理水去了。十三年间,虽多次往返于江淮,但三过其家,不入其门。后来治水功成,大禹又忙于料理巡狩、朝会诸事,仍未到涂山看望妻子。岁月如流,转眼数十年。大禹在南巡的途中,终因劳瘁而亡,葬于会稽山麓。

当此之时,涂山氏女无时无刻不在怀念丈夫,每日都伫立于涂山之阳——她与禹幽会之所,或回首往事,慰藉自己的情怀;或翘首南天,盼望大禹归来。可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禹终于未回。涂山氏女在无限哀怨与期待中送走了数十个寒暑,思禹之情与日俱增。天长岁久,精诚所至,终于化而为石。后人称之为启母石。

启母石,又名望夫石,至今尚端坐在涂山南麓的启母涧畔。她似乎仍在含情脉脉地举目南眺,朝朝暮暮地盼望着大禹归来。

清代诗人林之望的《涂山怀古》诗,曾给予涂山氏女以高度评价,并概括了她的一生:

候人猗实思缠绵,  毓瑞涂山庆象贤。

传子特开三代局,  操音宜冠二南篇。

土功荒度臣哀苦,  间教修明世泽延。

四百余年兴夏祚,  漫云化石坐崖巅。

地以人传,人以地传,涂山氏女,这位兴四百余年夏祚的母后,将同大禹与涂山一道永远并峙在人间![1]

折叠 编辑本段 典故

折叠 合诸侯于涂山

夏禹治水成功,建立夏朝。为了创建夏王朝的社会秩序,大禹决定在涂山举行祭天大典。《左传·哀公七年》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涂山即三涂山,在今河南嵩县西北。“玉帛”是古代的实物货币。所谓“执玉帛者万国”,就是有众多方国部族向夏朝臣服,缴纳贡品之义。《华阳国志·巴志》载:“禹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会稽”即涂山。这说明远处西南的巴蜀国,也来参加朝会。

《国语·鲁语下》载:“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韦昭注:“群神,为主山川之君,为群神之主,故谓之神也。防风,汪芒氏之君名,违命后至,故禹杀之,陈尸为戮也。”《说文·山部》载:“嵞(tú),会稽山也。”《水经注·淮水》载:“涂山有会稽之名。”杨守敬疏引《述异记上》说:“禹会涂山,防风氏后至,禹诛之。”“会稽”本为前来会合稽首朝拜之义。因夏禹在“涂山”会合诸侯,故“涂山”便有会稽的称呼。诸侯方国到“涂山”朝会时,防风氏迟到,被“禹杀而戮之”。可见当时“禹已经蜕变为名副其实的国王了”(郭沫若《中国史稿》)。也就是说,夏禹已拥有全国最高统治者至高无上的权威。这正是国家权力形成的具体象征。[2]

折叠 女之咏叹

在大禹治水期间,涂山氏在家天天盼望禹回来。盼望不到,又跑到涂山南的山坡上去等候。一天天过去了,涂山氏望穿秋水,还是未见禹回来。她不禁长叹一声,吟咏出这样的一句:候人兮,猗!

涂山氏的这一咏叹,就成为了中国有史可查的第一首恋歌。“候人兮”意思是等候我所盼望的人,“猗”是古汉语的叹词,相当于现代语的“啊”!一个“猗”字,包含着丰富复杂的感情:想见到朝思暮想的爱人,望而不见的焦虑、彷徨及无可奈何的心情;还塑造了一个思念丈夫希望丈夫早日归来的女子形象,一个人伫立山头,翘首远盼……

“诗贵含蓄”,涂山氏的这一咏叹,后来成为中国诗歌的一个典范。[3]

折叠 编辑本段 遗址

2006-2011年禹会村遗址考古发掘一期发现的大型夯土祭祀台等遗址遗迹现象,让人们把蚌埠涂山与古代禹会诸侯事件联系起来。

2017年蚌埠市文物管理局与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对禹会村遗址进行大面积的勘探发掘,勘探出遗址面积达500万平方米,远远超过人们的预期。更惊人的发现是:禹会村遗址的文化层分布自北至南呈现出很强的连续性。从距今7000多年的双墩时期,到大汶口、龙山时期,直至春秋战汉以降,都有大量的相应年代的文物出土。早期的文化面貌与相距不足20公里的双墩遗址有显著的一致性,并且也发现了带有刻划符号的陶器,而双墩刻划符号为中国文字的起源之一。专家认为,禹墟、双墩在中华文明起源阶段,呈现出同源共生的状态,是“多源一体”的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

这一考古发现解决了涂山氏从哪里来的问题:涂山氏就是在涂山脚下、淮河岸边的“土著”,至迟从7000多年前开始,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并逐渐强盛。

禹会村遗址二期考古发掘的另一个重大成果,就是发现了一座规模巨大的龙山时期古城址,面积可能超过30万平方米,因为城址西半部已没入淮河,古城规模只能推测。城址内出土文物包含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多个地域的文化风貌,证明该城是龙山时期人口众多、文化会聚、经济繁荣的大都会。大禹治水就发生在龙山时期。结合文献记载,专家推测,这座城就是传说中的涂山氏国核心城邑。依靠强大的实力和东夷各方国部落的支持,涂山氏方能与强大的大禹集团“门当户对”,结成“亲家”、建立联盟。在得到以涂山氏国为核心的东夷集团的支持后,大禹方能平成水土,并确定天下共主的地位。[4]

折叠 编辑本段 后人

这一考古发现解决了涂山氏从哪里来的问题:涂山氏就是在涂山脚下、淮河岸边的“土著”,至迟从7000多年前开始,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并逐渐强盛。

禹会村遗址二期考古发掘的另一个重大成果,就是发现了一座规模巨大的龙山时期古城址,面积可能超过30万平方米,因为城址西半部已没入淮河,古城规模只能推测。城址内出土文物包含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多个地域的文化风貌,证明该城是龙山时期人口众多、文化会聚、经济繁荣的大都会。大禹治水就发生在龙山时期。结合文献记载,专家推测,这座城就是传说中的涂山氏国核心城邑。依靠强大的实力和东夷各方国部落的支持,涂山氏方能与强大的大禹集团“门当户对”,结成“亲家”、建立联盟。在得到以涂山氏国为核心的东夷集团的支持后,大禹方能平成水土,并确定天下共主的地位。[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