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把脉法教学合集12篇

 心海真情2020 2024-02-19 发布于广东

来源:中医把脉法教学合集12篇

中医把脉法教学篇1

中医脉诊是中医教学的重点,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实践性强,操作要求高,也是中医教学难点。实践教学是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所设计的教学环节,包含科学实验、临床实践、案例探讨等。在巩固理论教学成果、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性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医诊断学的脉诊教学一般针对大一、大二学生开设,往往是刚刚开始接触中医的初学者,对于他们来说,脉诊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有一定难度,仅有理论知识讲授是远远不够的,加强实践教学十分必要。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

运用多媒体对脉诊内容进行多维立体的展示,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真实性和生动性,能让学生更加充分全面地认识脉诊。例如,在教授寸口脉诊时可将错误操作与正确示范结合起来,先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让学生找出不正确之处,并指出如何改正。正反两面的对比教学,既能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明显提高。

二、规范操作

切脉是中医独具特色的基本诊病方法之一,技术要求高,自古有“切而知之为之巧”的说法。规范操作是提高切脉技术的基础,对于初学者来说十分重要。仅仅靠理论讲授,在短时间内难以使学生有所体会,更别说区分各种脉象及完全掌握正确的脉诊操作内容,如准备、患者、医生、医生指法(包括选指、布指、运指)等。

在教授脉诊时,教师现场演示切脉的部位及基本方法,并加以讲解说明很有必要。例如,很多学生都难以把握运指的力度(浮取、中取、沉取)。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通过与学生一对一进行脉诊操作,并在操作的同时描述讲解,学生有问题当场提出,师生面对面解决的方式,能很好地提升学生实际操作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例教学

在课堂上,教师用PPT、板书对诊脉方法的要领逐一讲解。在讲述具体诊脉步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病人,在讲解理论内容的同时结合现场演示,这样的演示可以使教学有更加准确、直观的效果。

教学中,教师可以现场为学生把脉,可选择学生当中的典型脉象,比如浮脉,细脉(浮脉可以在感冒的同学中寻找,细脉则在体质较弱的女生中比较多见)等,再让学生把脉,加深体会。或者选择不同性别、不同体型的个体,让学生逐一把脉,对比脉象的差别。这样的实践教学,使诊脉、脉象等不是仅仅停留于课本上的抽象内容,而是结合了生动直观的实践操作,学生就容易接受和理解。实践教学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使他们能练习操作技能,感知与脉象相关的内容。

四、强化操作实践及实际运用

在学习相应知识后,可以让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相互把脉。通过角色互换、角色扮演、实际演练等形式,解决真实问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提高了学生自学和独立思考能力。在演练过程中发现错误与不足,教师有针对性地作出规范指导,及时纠正,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也加强了学生运用辩证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融实践于脉诊学的理论教学之中,对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都有很好的帮助。在二者结合运用的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如教学时间与场地的限制、教学实例选择的局限与不足等。针对这些问题,可以考虑通过教学时间的合理安排与教学空间的科学运用等方式,采用脉诊实践教学与临床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改进。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更好地融合实践教学与脉诊学,我们将继续深入思考,加强探索。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论学识的自主学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78-83.

中医把脉法教学篇2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新闻标题是新闻报道的精华,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为了抓住读者的吸引力,达到耳目一新的效果,新闻记者常常采取复制模仿医学术语模因的方法,把医学术语模因用在新闻标题中。医学术语模因通过复制模仿进行传播,被广泛地用在新闻、文学、广告、电影和电视中。新闻标题中的模因现象是采用借用、模仿和复制在人们心中已经定型的医学术语模因以期使新闻标题标新立异,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分析了医学术语模因的特性,探讨了医学术语模因在新闻标题中的复制传播疗式。

一、医学术语模因的特性

医学术语模因特性有三:保真性(copying-fidelity)、多产性(fecundity)和长寿性(10ngevity)。这三方面表现值均比较高的模因才有可能获胜。

1.医学术语模因具有保真性

模因的保真性是指模因在复制的过程中,原型的本质得以保留和传递。复制越确切,经过几轮的复制后保真性就越高,一般情况下,越简洁的模因,复制的次数越多,其保真性越高。医学术语模因简洁,经过千年的复制传播,仍保留其原义,具有较高的保真性。医学术语模因“病”是一个强势模因,具有简洁性,复制率高,经常被复制在新闻标题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新闻标题“医药市场有'病’别让患者埋单”(《人民日报》2010-05-19),报道了四川川大华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出厂的15.5元芦笋片,在湖南湘雅第二医院竞卖至213元,药价“翻筋斗云”,造成了“医药市场有病,患者前来埋单”的乱局。借用医学术语模因“病”来说明药业不健康的现象。医学术语模因“病”在传播的过程中,出现模因变异,衍生出“病”的模因复合体。例如:新闻标题:“不顾情面'揭家丑’,重典治理'机关病”’(《人民日报》2009-07-14);“专家会诊文化'低俗病”’(《人民日报》2008-04-28);“炎炎夏日要防高温病”(《光明日报》2010-07-06);“上虞市着力整治'机关作风病’”(《光明日报》2007-1 2-21);“警惕新一轮'电脑病’”(《光明日报》2005-09-15);“1876年使大清王朝从此患上'软脚病’”(《中国社会报》2010-01-11);“美国'经济病’传染欧洲”(《中国信息报》2008-07-30)。由医学术语模因“病”类推出“XX病”,如:“机关病”、“低俗病”、“高温病”、“机关作风病”、“软脚病”、“经济病”等模因“病”的复合体。在传播过程中医学术语模因“病”又衍生出“病x”。例如:新闻标题:“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不容忽视”(《中国水利报》2010-09-30);“内蒙古强力推进病库除险建设进度”(《中国水利报》2010-07-30)。虽然模因“病”发生了变异,形成与“病”有关的模因复合体,新模因'XX病”和“病x”,仍保留“病”的“不健康”的原义,其本质被保留下来,所以我们说医学术语模因“病”具有保真性。

2.医学术语模因具有多产性

强势模因具有生命力,只有具有生命力的模因才具有多产性,多产性是指模因复制的速度,其复制速度越快,复制品传播就越多。医学术语模因具有多产性,除了在医学界复制传播,还被广泛地复制在新闻、电视、广告中。医学术语模因“基因”具有语言模因的多产性的特性,是强势模因。例如:新闻标题“中原房地产的15个完美基因”(《大河报》2010年7月21日),医学术语模因“基因”被巧妙地用来分析中原房地产业发展壮大的15个重要因素,15个完美基因造就了中原房地产的蓬勃发展。“为拆迁注入法治文明基因”(《人民日报》2009-12-10);“留给后世的红色基因”(《人民日报》2009-11-22);“浙江:为反腐倡廉注入文化基因”(《人民日报》2008-01-15);“薪火相传的成才基因”(《人民日报》2007-09-19);“特区深圳的'法治基因’”(《人民日报》2007-08-29);“收藏武术基因激活传统魅力”(《人民日报》2007-08-17);“发掘老子哲学中的科学基因”(《人民日报》2005-05-27)等。“基因”是英语词汇“gene”的音译,自1866年奥地利科学家孟德尔首次发现基因以后,模因“gene”被迅速的复制传播,随着人们对“基因”的研究,出现了“互补基因”、“抑制基因”、“调解基因”等。“gene”传人中国后,采取音泽的方法,译为“基因”,在中国不同的领域迅速传播。在新闻报道中由模因“基因”衍生出模因复合体“文明基因”、“红色基因”、“文化基因”、“成才基因”、“法治基因”、“武术・基因”、“科学基因”和“农建基因”等。模因“基因”复制传播速度之快创造了模因多产之最。

3.医学术语模因具有长寿性

生命力越强的模因生存的越长久,越长寿的模因复制品越多,其长寿性与复制品的多少成正比。存在已久的医学术语模因具有长寿性,例如:“把脉会诊”是中医术语,中医医师为了了解病人的病情,首先把脉确定病人的症状,如果病人患的是疑难杂症,就需要请专家会诊才能确定治疗方案。中医术语模因“把脉会诊”被赋予新意。今夏大雨困郑州,就要“为郑州畅通把脉会诊”(《大河报》2010年7月21日)。模因“把脉”在复制的过程中,产生了模因复合体“把脉xx”、“为XX把脉”和“给XX把脉”被广泛的复制在新闻标题中。新闻标题“把脉'城市儿童人园难’”(《中国教育报》2010-08-27);“把脉中国经济发展走势”(《中国教育报》2009-02-17);“把脉美国次贷危机”(《中国教育报》2008-10-14);“把脉当前高校教育知识体系存在的问题”(《中国教育报》2008-03-28);“把脉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国教育报》2006-11-22);“把脉'教师抄袭’现象”(《中国教育报》2006-03-28);“经合组织为教师'把脉’发起国际教学调查”(《中国教育报》2008-09-09);“学会给自己的情绪'把脉’”(《中国教育报》2008-01-10);“华中农大巡视督导为质量'把脉’”(《中国教育报》2010-05-06);“河南理

工为煤矿生产'问诊把脉’”(《中国教育报》2009-08-21);“用幸福指数为学校管理把脉”(《中圉教育报》2008-01-08),“研究共同体为教师成长把脉”(《中国教育报》2007-05-15);“教育专家为职教发展'把脉’”(《中国教育报》2007-01-22)等。中医模因“会诊”以“会诊XX”和“xx会诊”的形式传播,例如:“会诊世界经济呼吁全球合作”(《人民日报》2008-04-15);“河北武安'专家会诊’推动安全生产”(《人民日报》2007-05-19);“专家会诊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国教育报》2004-12-01)等。中医术语模因“把脉”和“会诊”在中国传播几千年,仍具有生命力,被广泛地用在新闻标题中,模因“把脉”和“会诊”具有长寿模因的特性,是长寿模因。

二、医学术语模因在新闻标题中的复制和传播的方式

模因论认为,模因传播的途径是多元化的。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有基因型的“内容相同形式各异”和表现型的“形式相同内容各异”。前者被喻为基因型的模因,后者被喻为表现型的模因。医学术语模因也分为基因型和基因表现型,医学术语模因在新闻标题中的复制传播的方式有两种:①医学术语模因基因型传播,即相同信息直接传递:②医学术语模因表现型传播,即:同构异义横向嫁接。

1.医学术语模因基因型传播――相同信息直接传递

医学术语模因基因型传播方式是相同信息直接传递,即医学术语模因在新闻标题中不改动信息内容而直接传递。医学术语模因“后遗症”是指在病情基本好转后遗留下来的某种组织、器官的缺损或者功能上的障碍,还指某种事情没有完全的处理好,留下某些遗留问题。例如:新闻标题借用医学术语模因“后遗症”报道“世界杯走了后遗症来了”(大河报),四年一度的世界杯盛宴终于落幕,然而,可以回味的除了那些精彩的比赛瞬间,一些球迷面临倒时差、失落感、萎靡不振等现象,记者把球迷的这些症状比作“后遗症”。再如:“撤销驻京办,如何不留后遗症”(《人民日报》2010-07-16),“扩招'后遗症’困扰甘肃高校”(《人民日报》2007-01-29),“扩招'后遗症’受关注”(《中国文化报》2010-03-23)等。医学术语模因“后遗症”的形式没有发生变化,表达的意思仍然是遗留问题,“后遗症”属于医学术语模因基因型的相同信息直接传递。

医学术语模因“难产”,临床上的表现是分娩过程缓慢,比喻一项作品难以产生或一项计划难以完成。医学术语模因“难产”在没有改变结构没有改变意义的情况下直接横向传播。例如:有关河南省居民“被高碘”的报道之后,就要想办法解决,但“因盐企反对,碘盐新标准难产10年”(《大河报》2010年8月5日),据有关人士透露10年前就打算出台碘盐的新标准但由于盐企业的反对而搁浅,直到2010年7月26日,卫生部公布了《食用盐碘含量》的征求意见稿,拟对食用盐中碘含量平均水平的上限从60Mg/kg下调到30Mg/kg。模因“难产”常常比喻法规问世的艰难。例如:“《行政程序法》难产25年后诞生在即官员亦忧亦盼”(2010-05-14来源:中国新闻网);“广东企业民主管理条例'难产’背后”(2010-10-13新华网);“印度战机采购项目又遭'难产’”(2010年05月13日新华网);“工资条例'难产’真相披露”(金华新闻网2010-03-257)“精神卫生法酝酿25年仍难产收治病患存缺陷”(2010年11月06日0l:45新京报);“舞弊争议让伊拉克新政府难产”(《人民日报》2010-04-13);“墨西哥石油私有化难产”(《人民日报》2008-04-03);“科技馆何以六年'难产’”(《人民日报》2006-11-10);“联合政府缘何'难产’”(《人民日报》2006-09-29);“人权理事会陷于难产”(《人民日报》2006-03-11);“大选结果难产海地局势动荡”(《人民日报》2006-02-15)等。

医学术语模因“对症下药”是指针对病症用药,比喻针对事物的问题所在,采取有效的措施。用在新闻标题中,医学术语模因“对症下药”被用来直接传递同信息。如:“对症下药治理教育乱收费”(《光明日报》2007-03-08),“对症下药解决同质技术市场分割问题”(《光明日报》2006-12-12),“戒除“网瘾”还须对症下药”(《光明日报》2005-01-19)等。

中药模因“良药”是指质量优良、疗效较好的药物,新闻标题借用这一医学术语模因,以横向直接递进的方式传播。新闻标题“老来“三学”胜良药”,传递老年人用来保持健康的“良药”是学习和锻炼,也就说“学老鹤,让我更加知道学习”,“学流水,让我坚持去锻炼”,“学电脑,让我广交朋友”(《大河报》2010年8月5日)。此医学术语模因的复制的方式为模因相同信息直接传播。

7月是河南雨季,由于郑州的排水不畅,郑州发生内涝。医学术语模因“旧病”、“新伤”、“肠梗阻”被复制在新闻标题“旧病添新伤积成'肠梗阻”’中(《大河报》2010年7月20日)。利用医学术语模因“旧病”比喻河道瘀塞严重使郑州市区的积水排不出去;模因“新伤”用来比喻雨岛效应加剧排水难,旧病(河道瘀塞没有解决)未除,又添新伤(雨岛效应),形成肠梗阻(暴雨在市区积水,造成多条道路无法通行)。基因型医学术语模因“旧病”、“新伤”和“肠梗阻”属于相同信息直接传递,保留了医学术语模因的原型原貌。

2.医学术语模因表现型传播――同构异义横向嫁接

语言模因在复制传播的过程中往往与不同的语境相结合,出现新的集合,组成新的模因复合体。模因具有变异性,但离不开保留性。模因表现型传播方式之一同构异义横向嫁接,即语言模因与其他语言模因组成新的模因复合体,其意义是模因复合体表示的意义。医学术语模因表现型传播方式之一同样是同构异义横向嫁接,医学术语模因嫁接于不同场合导致产生不同意义的联想,构成新的医学术语模因复合体,但医学术语模因及其变体复制传播的原始核心信息始终相同,体现了语言发展的继承性和创新性。例如:医学术语模因“综合征”是指一组同时出现的临床特征、症状和现象等,一个综合征的各种症状可看作是由一个基本原因所引起的。模因“综合症”衍生出“xx综合症”,例如:“夸大'长假综合症”’是一种矫情(《武汉晚报》2010-10-08);“根治窑系统'综合症”’实现设备达产达标”(《中国建材报》2006-01-24);“白领综合症如何自诊”(《中国信息报》2002-04-15);“人类的'环境综合症’”需要快点医治”(《中国信息报》2001-07-02);“夏日谨防'果汁饮料综合症’”(《中国信息报》2000-06-14);“当心'不良建筑物综合症’”(《中国文化报》2001-07-20)。“盛夏谨防'高温综合症’”(《中国水利报》2000-08-12)等。医学术语模因“综合症”衍生出“考后综合征”、“病态建筑综合症”、“经济客舱综合症”等模因复合体。

中医把脉法教学篇3

《难经》云:“切脉而知之谓之巧”,道出切脉是一种技能、本领,要勤于实践,方可熟能生巧。因此,课堂上的理论学习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运用、践行脉学理论,体悟脉学文化。为此,我们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诊脉思维和操作技能,并通过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对实训结果进行客观、有效地评估,使学生真正掌握切脉的技能,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1]。

1脉诊多元化实训

1.1集中示教

30名学生在脉诊实训室集合,带教老师将脉诊操作的重点及注意事项进行回顾并演示。1.1.1理论讲解再现着重回顾切脉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切脉者与受诊者的坐位,受诊者的姿势及脉枕垫的放置),如何正确确定三关,如何布指、运指,切脉时间的把控及脉象要素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正确的是获取准确脉象的前提,规范的操作才能体会到客观真实的脉象信息。1.1.2教师切脉演示脉诊理论回顾后,教师进行切脉演示。首先,随机让一名学生模拟受诊者进行姿势(平臂、直腕、仰掌、前臂与心同一水平)演示,教师给予适当的纠错指导并演示操作脉诊垫的正确手持姿势及放置位置,提醒学生脉诊垫不是切脉的道具,放置的位置会对脉位的深浅产生影响,过于靠前脉位会变深,过于靠后脉位会变浅,从而导致脉象结论失真。其次,在学生的配合下,指导教师现场演示切脉的操作过程:师生模拟医患侧向坐,切脉者中指找到腕后高骨(桡骨茎突),前后、左右推移寻找,确定脉象位置定关,依次定寸和尺。三指指端平齐,略呈弓形倾斜,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角,教师在操作过程中要强调为了获取指感清晰的脉象,要用指目切脉,因为指目部位触觉较灵敏,与脉体接触面积小,推移灵活,便于指力调节,三指平按或垂直下指都不准确。同时布指要注意与患者手臂长短进行疏密的调整等。由于指力比较抽象,在指导学生切脉体验的环节给予指导讲解。总按、单诊的演示操作中,提醒学生不要将其他手指翘起,避免出现兰花指。通过指导教师的操作演示,让学生通过视觉刺激更直观地学习切脉的方法,加深理解和认识。

1.2分组体验

通过脉诊知识的回顾和切脉操作方法的演示,学生对如何切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学以致用,趁热打铁,让学生亲自体验,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根据脉诊实训室的实际情况先将30名学生分成2大组,真实脉象体验组和仪器模拟体验组。学生随机6人组成1小组,共5个小组。大组间角色在课程中间时段进行交换体验,即真实脉象体验组变成仪器模拟体验组,反之亦然。1.2.1真实脉象体验组(1)指导学生切脉。小组内学生2人互相切脉,教师给予手把手的指导、纠错,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准确地确定寸、关、尺三关的位置及正确布指。由于指力比较抽象,举、按、寻力度如何把握,如何调节指力及推移寻找脉动最明显的部位,让指导教师当模特,学生在老师手臂上操作,或者指导教师在学生的手臂上直接操作,让学生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完成知识的内化与重构,从而真正学会如何切脉。(2)同学间交互切脉。学会切脉的方法只是第一步,切脉的最终目的是辨识常脉与病脉,通过病脉的识别给临床辨证提供重要依据。常脉是正常人在生理条件下出现的脉象,具有“胃、神、根”的特点,不是固定不变的某种脉象。由于学生大多为“常人”,通过小组内同学间的相互切脉,训练一息4~5至的技能;并认真体会脉有胃气、有神气、有根的指下感觉,让学生认识到正常人的脉象也有差别,而不是完全相同的,从而对正常脉象有更加客观、全面、深刻的理解,正所谓“知常达变”。(3)障眼双盲切脉。脉诊的基本环节是诊脉的方法、脉象的辨认、脉象的确定、脉象的临床意义分析,其中脉象的辨认是各个环节的关键[1]。脉象的辨识主要靠指下的感觉,故而很多中医后学都有“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的困惑,但是,脉象也有其客观性,脉象要素就从8个方面比较客观的描述了脉象的特点,提供了解开困惑的金钥匙。学生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训练基本掌握了正确切脉的方法,障眼双盲切脉环节的训练,旨在帮助学生静气凝神,专注指下,辨识不同的脉象。过程如下:小组内每名学生用眼罩将双眼遮住,依次给其他5名学生切脉,从脉象8要素认真体察脉象,做好记录,并记住每个同学的脉象特征。障眼双盲切脉法的优点在于更贴近临床,也更加符合中医的思维。学生通过训练,能做到从脉象8要素辨识脉象,体察不同个体的异同点,最大限度地克服了“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的困惑。1.2.2仪器模拟体验组脉诊实训除了真实脉象的体验外,还引进了仪器设备,脉象仪器的使用,是脉诊客观化研究成果反哺教学的最好体现。指导教师先对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进行讲解,而后让学生体验。(1)脉象训练仪体验。脉象训练仪模拟人体的常脉和病脉,让学生在接触临床前对常见病脉有了切身的体验,对病理脉象的指感及特征有了更直接的经验积累,是与理论知识的互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热情。同时,指导教师要提醒学生,脉象训练仪所模拟的脉象与人体的脉象有一定的差别,要辨证地对待,随时与指导教师沟通。(2)脉象采集仪体验。脉象采集仪相对于脉象训练仪更加客观、准确,能真实地依据脉象8要素描记出每个受诊学生的脉象,并辅以脉图和结论,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个体脉象的差异及左右两手脉象亦可不同,从而领悟到脉象的玄妙和中医的博大精深。

2脉诊多元化考核

脉诊实训环节结束后,为了客观地考察、评价学生的实训效果及对脉诊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了脉诊2站式考核。

2.1脉诊实训抽签考核

第1站考核为脉诊理论知识与操作方法演示。操作如下:学生随机抽取考核题签,按照题签的题目要求作答或操作演示,指导教师根据学生作答情况给予赋分。此种考核方式涵盖的知识点较全面,从总体上考察学生脉诊学习的情况。

2.2障眼双盲切脉考核

以小组为单位,被考核学生用眼罩遮住双眼,指导教师随机从小组内的其他5名学生中选出1名学生,要求被考学生通过脉象辨识,说出该名学生的名字,如果辨认正确,则要求其说明是根据该同学的哪些脉象特征进行辨识的;如果判断错误,则让其再次辨识错误的2名同学的脉象,并指出他们脉象的不同点。指导教师根据学生作答情况给予赋分。此种考核方式主要考察学生辨脉识脉的能力。

3教学效果与反馈

脉诊实训与考核多元化的探索,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动手能力,学生的满意度可达90%以上。同时,有学生希望能增加脉诊实训的时间,亦有学生反映对病脉的体会有些不够,学生的建议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和努力的方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会进行调整。

4结语

脉诊多元化实训的开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让抽象深奥的脉象变得具体形象;同时多元化考核方式更拉近了教学与临床的距离,让所学的知识富有生命力[2]。当然,脉诊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日积月累,在实践中不断历练、积累经验的过程。初学者没有机会到临床体会各种脉象,无法获得对脉象指感、特征的直观认识。通过脉诊多元化的实训与考核训练,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对中医常见脉象得到强化训练,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医脉诊教学过程中的学习难度大、时间长的问题[3,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林雪娟,闵莉,甘慧娟,等.中医脉诊临床模拟训练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7(1):143-145.

中医把脉法教学篇4

1组建导师组及培训对象的遴选

组建导师组为留学生培训对象进行筛选。与无创检查和药物保守治疗相比,心导管介入诊疗是有创的操作技术,虽然风险小,但不可预知的因素多,仍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甚至出现致死、致残的危险,有数据显示,冠状动脉造影的致命并发症0.03%-0.08%,PCI术的并发症0.37%-0.93%[3]。这要求介入操作者具有深厚的知识理论功底以及一定的临床经验和处理危险能力。因此,对需要学习冠脉介入的留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只是知识理论基础。来华学习的留学生业务水平和基础素质参差不齐,有的已经是优秀的专科医生、甚至是当地的学科骨干,而有的专业基础就比较薄弱,甚至是其他专业转为心血管专业。对留学生进行心血管介入培训前,应根据他们的知识能力层次而因材施教,对于理论基础扎实的留学生手把手示范、操作训练,使其掌握相应的冠脉介入诊疗技术,而对知识相对薄弱的留学生,以观摩、了解为主,增加其感性认识。组建科主任负责的导师组,遴选优秀医生作为留学生培训教师。教学主体是学员,成功的关键是教员,“名师才能出高徒”。为了确保留学生心血管介入教学顺利有序的开展,提高留学生介入培训质量,其介入实践实行导师负责制。具体来讲,由科室主任负责,遴选2-3名教员成立一个导师组,负责制定和实施留学生的冠脉介入培训计划和安排,并指定一名教学秘书具体协调,安排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由于是外训教学,带教教员的遴选不仅要求其知识理论水平扎实、冠脉介入经验丰富、高年资主治医师资历以上,还需要他可以用专业英语娴熟地交流、热心于教学工作并且有足够的时间作保证[4]。

2按照留学生的发展需要,制定个性化的冠脉介入培训计划

我校的留学生大多来自亚、非、拉医疗水平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每位学员基础水平和素质参差不齐,有的学员掌握了一些心导管介入的基础知识,而有的从来没接触过心导管诊疗,有的他所在的医院就有DSA(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设备,回国后就可以开展心血管介入诊疗工作,而有的他所在的国家和医院都没有相应的设备,学会了心导管技术回国后也无用武之地。因此,当留学生来科室学习之前,应先与他们座谈,了解其基本情况,包括之前他们受教育程度、当地医疗的开展水平以及他们在我们科学习时间和发展方向。根据这些情况,再为其制定详尽的教学目标和培训计划,合理安排冠脉介入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根据他们的培训目标,确定哪些需要他们掌握,哪些只需要一般的了解。带教教员根据教学计划,按目标和要求进行带教、监督、考核具体实施。

3冠脉介入理论培训

大多数留学生来华前已经医科大学毕业并从医数年,具备一定的心血管传统治疗的临床经验,但缺乏心导管介入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有的甚至从未涉及该领域学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留学生应当全面掌握心脏尤其是冠状动脉的解剖、生理和病理生理等内容,同时,对冠脉介入技术的术前准备、术中操作、术后处理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预防和紧急处理进行系统、有序、规范的培训。为使留学生在学习期间尽快熟悉和掌握冠脉介入知识与操作,在留学生进入导管室前就应完成冠脉介入知识理论的培训。由于留学生人数较少,大多又不会中文,只能用英文交流,因此,可以安排教员采取小班课培训方式进行单独授课,在进入导管室前开设介入知识专题讲座,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结合临床病例,讲解心内科各种介入检查和治疗的适应证、术前准备、操作流程、潜在的并发症及防范措施、术后观察指标、术后用药及注意事项等内容。例如,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教学中,可以让学员观看介入前后的冠脉造影图像,以加深对冠脉介入过程的理解。增加多媒体动画和进入导管室观摩学习的机会,让留学生对治疗的过程和结果判断有感性的认识,让他们参与科室介入治疗前术前讨论,让留学生对冠脉介入诊疗的适应证、禁忌症、以及介入策略的选择和方法有全面的了解和清晰的判断。通过心血管介入理论学习和实践观摩,留学生增加了介入认识和理解,并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为下一步心导管实践操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5]。

4冠脉介入技术技能培训

心血管介入技术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科学,需要具体的手术操作。留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逐步提高,循环向上的过程[6]。指导教师对留学生带教训练过程中,应遵循从易到难、由简入繁、先诊断后治疗的顺序进行。教员在台上边操作示范边讲解,学员在台下观摩,把常规的手术流程和每一步动作技术要领熟记于心后再上台当助手,经过一定数量病例的积累,最后在指导教师的监督和协助下尝试着独立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教员做到放手不放眼,留学生的一切操作须在教员的眼皮底下进行,如果使用错误的手法,应及时终止和纠正,防止潜在的风险,以保证病人的安全。介入操作先从简单操作如股动脉穿刺、选择左、右冠脉造影开始,逐渐增加难度,到简单病变冠脉支架植入,从择其手术到急诊手术。心导管技术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给予留学生充足的实践机会,使之熟能生巧,才能达到教学目的。有冠脉介入操作模型的单位,可以充分运用教学资源的优势,让留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在人体模型上反复操练,熟悉和掌握冠脉介入的手术流程和操作技术的动作要领,培训合格后,再让留学生在教员指导下对病人实施手术。心导管操作是一门精细的技术,具体操作中运用了很多的手法和技巧。从动静脉穿刺到导管输送,从冠状动脉造影到冠状内支架植入,每一步都需要正确和谨慎的操作,任何一步的操作失误都会影响整个手术过程和结果。这些技巧需要在实践中仔细体会、揣摩和总结,但是如果教员能在留学生进行实践之前将自己的某些体会传授给他们,可大大提高留学生的学习进度,缩短学习时间曲线,让留学生更快掌握该技术。例如,在右冠状动脉造影的学习中,告诉留学生如果根据右冠状动脉开口的走形正确地选择Amplaz-ter、3D或JudkinsR导管,这样留学生在进行右冠造影时就能考虑到这些问题,从而提高右冠造影的成功率。冠脉介入手术包括术前准备、手术操作及术后处理三大环节,强调围手术期的综合处理。因此,留学生冠脉介入培训还应加强术中并发症处理和术后病情观察的训练,掌握围手术期的处理,这样可以让他们对冠脉介入有个全面的认识和掌握,为其独立操作作好准备。心导管技术作为一种以人为对象的操作,但每个人的生理情况可能存在变异,尤其在发生病理改变的时候,作为术者可能会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或者在操作过程中发生失误或碰到一些不可预知的并发症,这就考验每一位术者的心理和经验。在某种程度上,并发症处理的是否及时、妥当,不仅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全和预后,也是衡量一个手术医生好坏的标志。培训教员要逐渐培养留学生预见和处理并发症的能力,在术前和操作过程中做好防范,面对困难和危险,要处变不惊,沉着应对,利用手中已有的资源想出办法克服困难、力争把风险降低到最小。

5书写介入病历和学习体会

中医把脉法教学篇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a)-0162-01

作为一名生理学教师,面对中医学专业同学,如何能够既突出中医学的特点,又讲好生理学的基础知识,是学好中医学专业的重点。在中医专业教学工作中,我们逐渐摸索出一些较为有效的方法,即:“中西医融合”。

1 对教师的要求

生理学是研究正常机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学好西医的基础。但中医专业学生在学习生理学之前,往往先学习中医学基础理论,特别是中医学基础的“脏象学”部分,相当于中医的“人体生理学”。中医学对生理过程的认识自成一套体系,当学生接触到西医生理学时,这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会对学生学习和理解造成困难。因此,作为西医院校毕业的教师,要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中药学以及中医诊断学等内容,既可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又有利于更好地与学生探讨[1]。另外,教师还需正视一个新问题:如何应对已从网络获得大量信息的学生?它迫切要求高校教师不断补充学术养份、拓展学术视野、更新学术理念,以保持对学术新知的热情,从而主动及时地给自己的学术生命输入新鲜血液[2]。本教研室要求教师除了课堂教学外,在课余时间也要学习中医的基础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另一方面,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积极关注前沿学术动态,了解学术热点,参加科研活动,撰写科研文章。

2 理论教学中要做到“中西医融合”

中西医都是科学,只是各自的研究方法、手段、发展背景的不同而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3]。在理论教学中,尽力寻找到一些生理学与中医学的共通点,在讲授的时候加以结合,以此构建中西医理论体系之间的沟通平台[4]。第一,我们对中医学和西医学中内涵一致,仅仅是提法不同的内容进行整合。打个比方,学习绪论这章时,根据内环境稳态内容,把生命活动的对立统一、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等普遍存在的规律与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互相转化的阴阳对立统一学说相比较,使学生在掌握内环境稳态的基础上,对于中医理论的总纲―“阴阳学说”[3]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又如,在讲授器官生理作用时,把中医理论中脏腑的相关功能与之相比较:西医中心脏的泵血功能与中医学中心主血脉的功能是一致的;西医中肝的主要功能是:贮血和消化,这与中医学中肝主藏血、主疏泄的功能是一致的;西医中生成尿液是肾脏的主要功能,这与中医学中肾主水的功能是一致的。通过“中西医融合”的方法将两大理论体系不断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从而达到融会贯通,为学生架设起一座沟通中西医学的桥梁。第二,除了比较这些共通点,我们还特别提出中西医之间对器官生理功能和意义理解上的差异,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理解和记忆。例如:中医学对心功能的阐述是“藏神,主血脉”,它除去包含西医生理学中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其中还囊括神经系统的部分功能。

3 实验教学的“中西医融合”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其一切理论都源于实验[5]。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如动脉血压调节实验中,学生通过给家兔耳缘静脉注射肝素、乌拉坦等药品,随后进行颈总动脉插管,就可以掌握静脉注射、动脉插管等操作方法。同时通过牵拉、夹闭颈总动脉以及电刺激迷走神经等操作,来验证降压反射的相关理论,使学生对此知识点理解得更透彻,记得更牢固。实验教学是最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研思维,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如何做好生理实验,如何通过实验得出相应的理论知识。同时,在常规的实验项目中,我们还特地加入一些中医药学内容,以提高中医系同学的兴趣。例如,实验5:调节动脉血压中,可以建议同学观察三七这种中药对动脉血压的影响;还可以观察中药木香对小肠平滑肌的影响。

4 根据不同专业区别对待

在我校,中医专业学生既有文科生,又有理科生,学生起点差异比较大,而且生理学教学课的时间有限。因此,作为生理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同水平,对教学内容有所侧重,当然是在保证掌握基本内容的前提下。例如:生物电现象的形成机制,对于药学专业,这部分内容熟悉即可,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其详细过程;但对于中医专业,该部分内容要求全面理解和掌握。通过这种不同专业和层次的区别对待,在有限的课时内,既做到了生理学基本原理和知识点的覆盖,又突出各专业的特色和重点。

5 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对于中医学专业学生而言,生理学内容较多,而课时少,如果采取“填鸭式”的讲授方法,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在要使学生有限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掌握好基本知识,作为教师必须抓住各章重点,突破难点。抓住重点就是对教学大纲中所要求掌握的重点知识,进行详尽地讲解。如呼吸运动的调节重点在于呼吸的反射性调节,而其中又以化学感受性反射尤为重要。因此授课时主要讲授化学因素CO2,O2和H+对呼吸的影响,这样才能突出重点,做到层次分明。也利于引导学生把握住重点进行自学和复习。至于难点内容,也就是学生认为难以理解、难于掌握的内容,可采取比喻的方法,从而化难为易。教学中抓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就能抓住要点,分清主次,更深入地了解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余畅,余华荣.“中西医结合”在生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20(4):339-340.

[2] 文菊华,陈懿,邓冰湘,等.五年制中医学专业生理学教学的体会[J].医药教育,2011,18(3):116.

中医把脉法教学篇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125-02

脉诊是中医重要的诊法之一,在中医理论体系及诊疗实践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古人对脉象进行了深入探讨。《濒湖脉学》论述“气如橐龠,血如波澜,血脉气息,上下循环”道出了脉象形成的基本原理。中医学认为,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心、脉是组成脉象的基本脏腑,亦是产生脉搏的动力来源,脉象直接反映了心脏和脉道的功能状况,肺、脾、肝、肾等脏腑亦是机体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部分,与心、脉、气、血的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脏腑之间的相互促进、互相制约、协调平衡对脉象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亦是形成脉象的基本因素。

传统的中医脉诊教学难度大,学习者仅凭教师讲授及个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往往没有机会体会临床各种各样的脉象,特别是临床常见的相兼脉等,无法获得对脉象指感、特征的直观认识,给教学带来了很多不便之处。在国外,中医传播范围也愈加广泛,很多国外同仁对中医脉诊十分感兴趣,但是中医古籍、教材中对脉象的描述语言十分抽象,且过于专业,给国外中医学习者带来很大的困扰。“九五”期间上海中医药大学研制了第一代脉象模拟系统。该脉象模拟系统前期在国内部分中医药院校试用,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该系统模拟的脉象类别有限,不能模拟目前临床十分常见的相兼脉,且装置中所用的模拟血管、仿生手臂等的材料容易老化,单台仪器只能模拟相关的几个脉象,不能满足中医诊断研究和教学的要求,未能得到广泛应用。因此,研制新的中医脉诊技能训练与考核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脉象的基本特征,已成为脉诊客观化的重要内容。

一、研制原理

1.心脏搏动与脉象。心脏搏动是心脏的生理功能,正常的脉搏节律和心脏搏动相一致,如果心脏搏动得快,脉搏也会加快;心脏搏动得慢,则脉搏搏动也会迟缓;心脏搏动有力,脉搏会强盛;若心脏搏动太弱,脉搏就不易传到离心脏较远的桡动脉处,可能产生微弱的脉象,也可能发生与心律不一致的脉搏。同样心脏搏动有力,而心血管受阻或有其他病变(如动脉硬化),脉传至桡动脉处时也会发生异常[1]。

2.血管组织成分与脉象。人在健康状态下,血管舒缩度保持一种动态平衡,血管壁的弹性很好。随着年纪的增加,血管壁的钙质成分增多,胶质相对减少,因而血管壁的舒张也就随着减小,形成僵硬状态,僵硬度的增加与动脉壁的组成有关,僵硬度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平滑肌状况的急剧变化。在血管舒张期间直径增加,同时压力降低[2],引起动脉僵硬度和动脉脉搏传导速度的降低;血管收缩期间僵硬度增加,产生相反的效应。所以一般高血压病人由于血管的硬化,常常出现弦紧或弦细的脉象。

3.血液动力学与脉象。现代研究脉搏的产生与血液流动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心脏周期性的射血活动使其主动脉根部产生的初始波,包括心脏收缩期射血形成的主波,以及与心脏舒张期相对应的脉波降支后段。当初始波沿着动脉系统向外周传播途程中,受反射和阻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波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升支变陡,主波增高变尖,切迹消失。另外,上段动脉在主波的降支上还新增了一个潮波(重搏前波)[3]。因此,寸口桡动脉的脉波就形成了具有主波、潮波和降中波三个向上的波。故任何影响初始波产生或传播的因素,都可能改变寸口脉波的形状,通过对单一点脉搏波的形态描计,发现脉搏波的形态,因描记部位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但一般都包括下述几个组成部分:升支、降支、主波、降中峡、重搏波、外周血管表面波及重搏前波[4]。

二、脉象指感输出模块

实现一个脉象的模拟需要通过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相互配合才能模拟出来。模拟一个脉象则需要调整以下几个关键参数:①脉位;②模拟血液流速;③电磁铁开关的频率;④模拟血液的粘稠度[5,6]。

1.硬件电路控制部分。硬件电路控制部分包括以下模块:①电源模块;②单片机控制模块;③脉象生成模块;④通讯模块;⑤触摸屏控制板;⑥ARM控制模块。

2.结构部分。结构部分根据功能的不同分为:外壳、触摸屏模块、模拟手、油泵、电磁阀、步进电机控制器、脉冲稳压器、开关电源、模拟血管等。

3.脉位调整。控制板根据当前脉象的沉浮状态发命令给2号步进电机控制器,然后2号步进电机控制器开始控制2号步进电机来调整模拟血管的沉或者浮的物理状态。2号步进电机向上转动把模拟血管托起即为浮脉,向下转动把模拟血管下降即为沉脉,沉、浮的中间位置即为中取脉象。

4.模拟人体血液循环。控制板发命令给1号步进电机控制器,然后1号步进电机控制器开始控制1号步进电机,让其开始转动,转动的速度根据不同的脉象可以进行调整。随后1号步进电机开始带动油泵,这时候油泵通过模拟血管从储油罐中抽出模拟血液,模拟血液经过调压阀流入电磁阀。

5.模拟人体脉象。控制板通过控制电磁阀的开闭产生脉冲来模拟脉象,模拟血液带着电磁阀产生的脉冲经过2号脉冲稳压器和1号脉冲稳压器后最后进入模拟手中。

6.脉象输出。此时模拟手中的模拟血管处就得到了需要模拟的脉象。最后模拟血液又再次回流到储油罐内,整个模拟流程结束并不断地重复产生不断的脉象。软件部分则采用C语言编写,编写并编译后将编译后的二进制代码使用烧录器烧写进控制电路板上的ARM控制芯片中。

三、考核模块

系统可将多台设备进行网络互联,通过教师机进行统一控制多台设备脉象输出,实现学功能;与教师机联网后,教师机上可进行考卷和试题的编辑、下发,在学生机上进行答题,最终在教师机自动统计分数,实现统一考试功能。

四、教学应用

该系统经教学实践试用,教师和学生一致认为该仪器能强化对常见脉象指感的训练,提高脉诊的教学效果。

五、问题与展望

中医脉象技能训练与考核系统能输出临床脉象的指感特征,学生可以体会脉象,同时显示出脉象对应的脉图特征,且脉象准确、手感真实,并能输出多种相兼脉,使学习者在课堂内就能对中医常见脉得到强化训练,并进行诊脉技能考核,解决中医诊脉教学过程中的学习难度大、时间长的问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①由于脉象形成的原理极为复杂,表达的信息非常丰富,它与血管结构特性(血管硬度、血管弹性等)、管外肌肉和皮肤组织、血液特性(血流量、血液黏稠度等)、血液循环系统特性等多种因素有关,真实反映脉象的复杂信息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②由于模拟系统中存在着流动的液体,其粘度、流速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到脉象的变化;另外乳胶血管的老化及硅胶手也会影响脉象的指感;③根据软组织流变力学原理,使仿生手的生理结构、软硬程度更接近于人体实际状态,使脉搏指感特征尽可能地与实际状态吻合,将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祁晓民.浅议疾病、血流动力学改变与中医脉象的关系[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2006,15(19):2600-2603.

[2]路永平,陈腾,邢国胜.弦、滑、涩、礼等脉形成机理及其血液动力学分析[J].河南中医药学刊,1998,13(5):59-60.

[3]王东生,陈方平.从脉搏波看脉象形成的机理[J].中国中医急症,2004,13(1):41-42.

[4]岳沛平,宋起,陶新民.弦脉的分类及血流动力学分析[J].江苏中医,1996,17(12):48-49.

[5]汤伟昌,孙汉钧,徐建国,等.中医脉象模拟系统的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6(1):62-65.

[6]李园,陆小左.脉象模拟仪研制思路[J].天津中医药,2006,23(2):138-139.

中医把脉法教学篇7

据中日友好医院心脏血管外科刘鹏教授在新闻会上介绍,静脉曲张与静脉血液回流心脏时发生障碍有关,主要表现在肉眼可见、属支较多的浅静脉系统。人在长时间站立后,由于血管内压力持续上升,静脉血液就像浪花拍击海滩一样,不断“试图”从上至下逆流,对血管壁造成冲击,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血管逐渐变粗、延长、扭曲,继而把表面皮肤“撑”起来。如果患有静脉壁脆弱或静脉瓣膜闭合缺陷,就无力阻挡这部分“逆流”,也会导致静脉曲张。此外,劳累过度、外伤、重大手术、怀孕时子宫增大压迫血管等也会诱发此病。

刘鹏教授表示,尽管临床上静脉曲张患者很多,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程度所致,这种影响生活质量但不属危重级别的疾病一直未能引起医生及患者的重视。当前临床上对静脉曲张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守疗法、硬化疗法和手术治疗三大类。传统的治疗方法多为“高位结扎+静脉抽剥术”,但这种手术需要在腿部做多个切口,才能将曲张静脉切割清除,术后会在腿部留下累累瘢痕,而且在抽剥静脉时易造成大面积损伤,患者较痛苦。另外一种非手术性的血管硬化疗法则是通过注射放射性物质使曲张静脉闭锁,对正常机体有一定损害且存在复发的可能,这使得诸多静脉曲张患者只能在反复治疗与复发中倍受煎熬。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科技水平的提高及医院服务患者意识的增强,“以人为本”的服务观念在越来越多的医院得以倡导。微创治疗技术作为治疗静脉曲张的有效手段在很多医院得以应用。然而,一些医院因技术及设备发展迟滞而严重限制了该手术的推广。中日友好医院血管外科作为我国重点学科之一,过去6年中,在血管外科手术、介入及微创治疗方面成绩骄人,并与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医疗中心有着长期的交流与合作。其推出的微创技术成为科室特色之一,目前共计治疗6 000多例(800多例/年)静脉曲张患者。刘鹏教授讲到,TriVex透光旋切、射频、激光以及内翻剥脱技术作为治疗静脉曲张的新技术,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有住院时间短、手术创伤小、患者恢复快、不影响美观等特点,因而其作为治疗动脉曲张疾病的一种新技术深受患者好评。

中医把脉法教学篇8

1周与3个月的距离在于:忌盐

常教授微笑着说,其实,道理很简单。要使蛇毒迅速排泄必须要使肾的这个系统处在一个低障碍和低压力的状态,而我们每个人每天每顿饭所吃的盐,很容易造成。肾的压力。所以窍门在于两个字――忌盐!

给穷人治疗蛇毒,第五、六天的时候告诉他:“经过五六天的治疗,你的情况大有好转,从明天开始把盐忌掉。”他回家告诉家里的人说:“我的饭里别放盐了啊,大夫正在给我治病。”忌盐一日,第二天再去看,这蛇伤竟然奇迹般愈合了,窍门就在这里。

可是这个窍门不见得人们都知道,就像有些被毒蛇咬伤的有钱人。他不停地换药,不停地吃药,内服外治,伤口还不好,只得不停地给医生送钱。第1个月,医生让他先把醋忌掉;第2个月,医生让他把辣子忌掉,到第3个月,医生的钱挣够了,这才告诉他把盐忌掉。今日忌盐,明日伤口就好了。

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呢?常教授说,在博大精深、浩如烟海的中医典籍文献当中,类似于蛇毒排泄要忌盐这样窍门似的知识,捅破了其实就像一层窗户纸一样,比比皆是,但问题是没有在广大人群中去宣传。我们要向孙思邈学习,孙思邈把很多祖传秘方刻在碑上、塔上让人们去看、去学习,而现在的普通大众实际上离中医还是有段距离的,我们理应去给群众讲这些特别简单的科普知识。

中医诊断小技巧:快脉与慢脉背后的秘密

接下来,常教授要为大家揭示中医把脉的小技巧与大学问。经他解渎后,你会发现,原来把脉其实也没那么复杂。

很多人一直认为,脉法是很严肃的,很不容易理解的。其实,脉是生命的一种节奏,我们的脉按理说应该每分钟跳动72次左右,这是正常的。可是有些人每分钟脉搏跳动90次以上,这种脉搏叫做快脉;而有些人脉搏跳得比较涣散、慵懒,每分钟不到60次,这种人的脉搏叫做慢脉。就在快脉和慢脉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大秘密。

在大多数情况下,快脉为热,慢脉为寒,它的准确率应该在90%以上。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是90次以上的快脉的话,他极有可能是一个热性体质。所以,一般你是热性体质的话,你的家庭成员、你家族里的人是热性体质的可能性非常大。假如大家都是热性体质,那所面临的风险是一样的,就是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包括脏燥、精神和心理性的疾病。

所以老中医在给你把完脉之后,会问你“是不是你家里有人是高血压?”“是啊!我父母就有高血压。”“你们家里边是不是有人还得过糖尿病或者心脏病?”“是啊,我奶奶就是心脏病……”这时你觉得特神奇,你问这位老中医“你咋知道的?”他不告诉你,说这很复杂,而实际上这就是通过快脉发现的。

如果他问到你“家里是不是有人消化不好”、“有没有人关节疼痛”、“是不是有人免疫功能下降”、“是不是上一代人里有人得过肿瘤”……其实,一定是他发现你属于慢脉,而慢脉背后是寒性体质。寒性体质的人家族当中也会有寒性体质,这种体质就代表发生消化病、关节病、免疫功能低下的可能性大些。

这就是一个中医把脉的技巧,根本没有那么神秘 我很想把这段内容讲得复杂一些,但可惜这段内容就特别简单,非常简单!

尤其是那些美容院的美容导师,如果她们掌握了这种中医诊断的小技巧,就能很快地切中顾客健康问题的要害,从而得到顾客的信任,长久地昭住顾客

从舌看健康:舌下瘀络暗藏玄机

本期采访最后,常教授又讲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

2004年的大年初一,我和几个同学聚会,大家觥筹交错,互相敬酒。有一个人说了一句话 “你们喝吧,我最近身体小舒服,我胃又点难受。”我听了这句话以后,把他叫到旁边,让他伸出舌头,就发现他的舌头底下,舌下系带两旁赫然卧着两条很粗、很蓝的舌下瘀络。

中医把脉法教学篇9

很多人都问我,什么样的脉是长寿的脉?我说,长寿脉有如下特点:寿脉是阴阳平衡的脉,所以必然是柔中有刚、从容和缓,也就是说长寿脉是一种柔和有力的脉象,也就是中医经典医著――《黄帝内经》所说的有胃气的脉。即脉缓而匀,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疾不徐,不长不短,柔和有力。

那么,什么是非长寿脉?非长寿脉就是无胃气的脉,把脉时,应于指下或坚硬击指或微弱而伏,按之不得。

总之,大凡五十岁以上者的脉,不硬、不顶指、不虚软,而是流利圆滑、柔中有刚的就是寿脉。反之,坚脉搏指,刚中无柔,或过快过慢的脉就不是寿脉,就要注意判断是否有病以及去看医生。

――怎样把脉

许多听众要求我用最简单的办法教大家把脉。我认为,一切知识都是来自于人民,包括脉学在内,都是来自于人民的,所以不应该只被几个医生所掌握,而应该为广大人民群众所了解。让老百姓学会给自己把脉其实并不难,我现在就给大家讲我们最常见的几种脉。

――怎样切脉

首先,我们大家要知道:脉分为寸、关、尺三部,对应人体的五脏,就是说,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肾。

那么,寸、关、尺在什么地方呢?

寸、关、尺在我们的手腕部,从大拇指根部开始,三个指头的部位就是寸、关、尺部位,第一个指的部位称为寸,第二个指的部位叫做关,最外侧第三个指的部位叫做尺。

――正常脉是什么样的脉

许多人问我什么样的脉是正常脉?我说正常脉有三个要点。

一是不快不慢、不浮不沉、不大不小,正常成年人脉率每分钟应是60~80次。二是节律一致、无间歇。三是柔中有刚、不太硬也不太软、从容和缓、柔和而有力。

正常脉,也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平脉(有胃气之脉)。特点是和缓从容,就是《黄帝内经》说的“胃气来也,徐而和”。

总之,圆滑流利不硬的脉是平脉。

――如何区分脉

《黄帝内经》说:“查色按脉,先别阴阳”,所以要先区分阴脉、阳脉。

第一,哪些是阳脉?

浮、数、滑、实为阳脉。

第二,哪些是阴脉?

沉、迟、涩、虚为阴脉。

――教大家把几种常见病脉

第一,怎样看高血压脉

高血压的脉大多为弦脉或紧脉。弦脉的特点是比较硬、比较紧,所谓端直而长,如按琴弦。就是说按在指下感觉脉直而长,就像按在琴弦上一样,比较硬而且发紧,硬而有力。紧脉的特点是脉体细而急,状若按绳索。

血压高的人,请注意清晨及傍晚经常检查自己的脉。如果发现弦或紧脉,就应量血压,看看自己是不是血压异常,有高血压的人就应看医生,就应赶快服药。注意脉愈紧,血压可能愈高。尤其重按脉紧硬而长,这样的脉大多数是血压高,至少舒张压高,并且常常在100毫米汞柱以上。

第二,怎样从脉看有无冠心病、动脉硬化及高血脂

冠心病、动脉硬化的脉象大多为滑脉或涩脉。

什么是滑脉?滑脉的特点是行脉流利,在指下的感觉是脉象圆滑如珠走盘。动脉硬化、冠心病的人脉象为滑脉而硬,并且指下的感觉偏硬,如伴有高血压的脉象多弦滑。

什么是涩脉?行脉蹇涩不畅,指下感觉如轻刀刮竹。老年人出现涩脉要考虑动脉硬化导致脉管狭窄血流不畅的情况。

第三,怎样看有无心肌炎后遗症的脉

患过心肌炎的人夏季伏天很容易复发,其典型症状是心悸、憋气、乏力,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就请你检查一下自己的脉,如果出现脉跳得过于缓慢或过快无力,跳几下停一下的,就应该到医院去看医生。

《黄帝内经》认为正常脉不应该少于60次,也不应该多于80次,也就是说正常老年人脉搏每分钟在60~80次。也即一息四至,就是说一呼一吸这段时间内脉跳4次为正常。

心肌炎后遗症的脉往往慢于50次或高于80次,再出现心慌、心跳、气短、乏力,或伴有间歇脉(跳几下停一下)的应到医院检查。

第四,怎样看感冒脉

中医称感冒为有表证,即有头痛、脉浮、流涕。感冒的脉象是浮脉。就是轻按就可感觉到脉的跳动,重按稍减。

浮脉与虚脉怎样区别?

浮脉:脉虽然浮,但不弱。

虚脉:脉浮而无力。

不过体虚或年老体弱的人感冒,脉也常出现浮而无力。

第五,怎样把气虚、阳虚、阴虚、血虚脉

这三种脉都是虚脉,因此都虚弱而无力。也可以浮在表,或沉在里。

气虚脉: 脉弱无力,多出现浮而弱。

阳虚脉:脉弱而缓,尤以尺脉为甚。

阴虚脉、血虚脉:脉弱而细。

第六,怎样把迟脉、数脉

迟脉、数脉都常出现在有心脏病的人,尤其是有心肌炎或心肌炎后遗症的人,要学会把脉,里寒证、阳虚证也可出现迟脉。

迟脉的特点是:一息四至以下,就是说一呼一吸脉跳少于4次,即每分钟60次以下。

当然,一些运动员或身体素质好的人心跳略缓,这是正常的。

数脉同样常出现在有心脏病的人,数脉特点是:一息五至以上,就是说一呼一吸脉跳动5次以上,即每分钟90次以上。有热证,阴虚内热的也可出现数脉。

第七,怎样把沉脉

沉脉是跟浮脉相对的脉。就是说把脉时要重按才可能摸到。

沉脉多为身体内有病,里证、寒证、阳虚证都可出现沉脉。

第八,哪些是危重病脉

代脉、疾脉、散脉、芤脉、微脉、伏脉都属病情危急。

代脉:脉迟缓还有间歇,如果脏气虚弱,脉力不继,气弱心慌出现代脉的要立即上医院。

疾脉:一呼一吸七八次,相当于每分钟140次以上,出现这种脉意味着情势危重。

散脉:脉散乱而无根,重取全无,这是脏气将尽的征兆。

芤脉:浮大中空,如按大葱,大失血的患者出现芤脉表示生命垂危要马上抢救。

中医把脉法教学篇10

【中图分类号】R3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2-148-1

作者:彭宝华

2005年我校成为全省乡村医生学历教育培训基地之一,对基层无学历卫生技术人员开展中专医学学历教育。笔者承担培训学员的对人体解剖学的教学有了新体会,突出了这门课程在临床上的实用性。

乡村医生在临床工作中,他们时常感到知识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掌握的技能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医学的要求。对现代以解剖学知识作为基础的新型临床治疗手段、方法了解甚少[1]。在临床诊断和治疗疾病上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指导,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乡村医生的角色特征决定其工作性质的最大特点是实用性,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会影响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在解剖教学中注重解剖知识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根据临床需要选择教学内容。在解剖学的学习过程中,乡村医生学员最关心的是在临床工作过程中如何应用解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必须把握以临床工作需要为中心、为临床服务,体现实用性的原则[2]。

解剖学知识临床检查和治疗中的应用,对于一些临床工作应用较广,实用性大的重要内容。例如,直接看到的眼睛结构主要包括的有角膜、虹膜、瞳孔、巩膜、结膜,由此引申在临床上进行眼睛检查时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及结膜、巩膜的检查;胸腹部标志线对胸腹腔脏器的体表定位,结合临床对心脏浊音界的叩诊,肝、脾、胆囊的定位方法,肝、脾肿大分度。常用的气管切开部位、食管和男性尿道的3个狭窄的部位和临床意义、心的位置、常用的动脉压迫止血点和临床常用穿刺的静脉名称和穿刺部位等,这些都是他们日常工作中经常用到的知识,则详细解释,有针对性地重点介绍。

中医把脉法教学篇1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7-0171-01

我作为一名中职卫生学校的中医教师,在十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手段和方法,课后根据教学效果及学生的评价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找出教学中的不足,不断改进,力求找到适合各个教学内容的最佳教学方法。现就我在讲授十二经脉这一节课所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说明如下。

一 教材说明

本节课所选教材《中医学基础》,是由宋立富主编,出版社2012年出版发行,主要适用于医学类中等职业学校。十二经脉是本教材中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

二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中医康复保健专业一年级的新生,他们刚刚初三毕业,文化基础较薄弱,在入学第一学期学习中医学基础这门课,接受起来相对较难,但这门课又是本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不管费多大精力也要搞好这门课的教学,不能让学生输在起跑线上。

三 十二经脉教学中遇到的困难

根据以往中医基础学教学活动调查显示,在最难的章节这个问题中,学生们反映较多的是第四章经络。是的,经络在人体看不见、摸不着,内容比较抽象,记忆十二经脉的名称都比较困难,更别说掌握它们的各种规律和各自的循行了。

四 解决方法

1.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及教学的重点、难点

中医康复保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是针推方向,十二经脉这节课的学习是为以后的专业课奠定基础的,但第二个学期开设的经络腧穴学还要细学十二经脉的循行。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能说出十二经脉的名称,掌握十二经脉的命名规则、走向、交接、分布规律与表里关系,了解十二经脉流注次序及循行;(2)能力目标:能运用十二经脉的基本规律说明人体的一些生理、病理现象;(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师生、学生间相互信任与合作的关系。

教学重点:十二经脉的命名规则、走向、交接、分布规律与表里关系。

教学难点: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及分布规律。

2.教学方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结合本节课的特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合作,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学生采用课前预习、课上探讨、课后复习的方法。在教学环节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就感。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转化,把课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具体知识,进一步把学生的具体知识转化为能力。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充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设计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分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创设情境设疑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快融入新课中。情境1:针刺手上的合谷穴可治疗牙痛,为什么呢?情境2:心绞痛的患者,疼痛可沿着上肢内侧后缘放射至小指部,为什么?情境3:针刺足三里穴,针感可以传到足二趾,怎么说明这一现象?这些现象都与十二经脉有关,从而引入十二经脉。

中医把脉法教学篇12

记者在第二炮兵总医院见到了仰慕已久的汪忠镐院士。然而,这次采访却不同于往常的面对面访谈。汪忠镐院士穿上白大褂、拿着听诊器,带着记者查了整整一上午的住院病房,使记者亲身体验到了他最真实的工作状态。在“大血管病”和“胃食管反流病”近百张病床的两个大病区,他逐个向患者细心问诊、仔细查体,一一叮嘱年轻医生做好临床治疗管理。在几个小时的查房过程中,他没喝一口水,也没休息一分钟。查完房,73岁高龄的汪忠镐院士又匆匆更换行装,赶赴首都机场,乘中午的航班奔赴浙江,参加一个重要的学术会议……

继承中国“协和”前辈的精髓

1956年至1961年,汪忠镐就读于上海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北京协和医院外科做住院医师。时任北京协和医院外科主任的,是我国外科学界泰斗级人物、我国现代外科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曾宪九教授。

曾宪九教授是汪忠镐在北京协和医院工作期间的指导老师。曾教授以他的真知灼见、丰富的临床和科研经验、娴熟的英文表达技巧,对汪忠镐所写的文章,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文章,都逐字逐句地进行修改和增补。大到医学问题,小到语法细节的错误,他都认真指导汪忠镐。曾教授的科学逻辑思维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汪忠镐铭刻在心,受益匪浅。

在手术台上,曾教授同样一丝不苟地对汪忠镐手把手地指导。曾在整整一年的时间里,汪忠镐每次主刀做肠胃手术,曾教授都充当他的第一助手。在曾教授的指导下,汪忠镐定位于血管外科专业,还被特别推荐到美国深造。

在科学研究上,汪忠镐曾经在曾宪九教授的指导下,为提高胃癌的治疗效果,对治疗后的1250例胃癌患者进行多因素分析。他花费了近3年时间,成功随访了其中77%的患者,并进行了多因素分析与25年生存曲线的临床研究,其研究成果成为国人研究胃癌的基础性参考。

汪忠镐还师从过吴英恺和裘法祖等医学大家,他在由衷敬佩这些医学前辈的同时,也在恩师们的一言一行中,学到了高尚的医德、科学的思维、精妙的医术和客观严谨的治学精神。对待每一位患者,汪忠镐都深思熟虑、穷究根本地诊治病情;遇到每一个问题,都要分析透彻其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从而准确把握对患者的治疗策略。

伴随中国普通外科成长

年轻时的汪忠镐,除了在临床中问诊查体、观察思考,还总是在图书馆、病案室里,针对各种各样的疑难杂症寻找破解的线索,从而不断开阔思想,升华智慧。

新中国成立初期,身体内残留有弹片异物者为数不少,常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手术数小时仍不能取出异物的现象时有发生。对此,汪忠镐触类旁通,他利用射击瞄准原理的“三点一线”法,在透视下将异物瞄准,从而设计出了异物摘出器。他利用异物摘出器曾在20分钟内为患者取出10余枚体内异物。

在做外科医生的第七个年头,汪忠镐接触到了至今仍是普通外科中难度最大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即Whipple手术)。此手术术后因胰瘘所致的腹腔感染率很高,患者每天要忍受巨大的痛苦,医生也要为此付出巨大的精力。为了弄清楚为何术后频繁出现如此严重的并发症,汪忠镐在图书馆和病案室里收集了当时Whipple术中胰管的4种处理方法,并仔细研究,但感到均欠满意。经过苦思冥想、反复捉摸,汪忠镐最终想出了将塑料管直接插入胰管后经30cm肠道后再引出腹腔的方法,成功地让患者于术后11天痊愈出院,明显减少了术后腹腔感染的并发症。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治疗方法,曾只有囊肿胆总管吻合术和曾宪九教授的囊肿与空肠间的Roux-en-Y吻合术。当汪忠镐遇到1例经6次手术治疗却直到尸检时才发现患者死于囊肿癌变时,内心深受触动,萌生了“囊肿应该切除”之念,并最终在国内首次提出且率先完成了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切除和Roux-en-Y重建。目前此法仍是治疗该病的标准术式。

汪忠镐在一次急诊中,见到一位剧烈腹痛、痛苦不堪的患者,后又出现明显的腹肌紧张。不幸的是,该患者在术中已见部分胃和全部小肠以及部分结肠坏死,失去了手术时机,可病因依然不明。此事强烈震撼了汪忠镐那颗要强的心,他立志要搞清此病的发病机制,随后查阅了大量文献,并结合一份老病历中的全部肠管变黑的照片,最终在国内首次揭开了缺血性肠坏死的谜团,提出了“肠系膜血管供血不全(mesenteric insufficiency)”的概念,并将其分为四个类型,其中包括令人难以置信但确实存在的肠系膜血管无阻塞性肠梗死,最终将手术的死亡率从以往的90%降低到当时的11%。

“”初期,为响应“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汪忠镐主动报名到大西北“扎根”。临行前,汪忠镐在北京协和医院为“贫下中农”开设的“6・26病房”接受了锻炼。正是在那里,他接触到了各科的工作,甚至包括妇科和护士的工作也做得得心应手。

有一次,汪忠镐对一位巨大甲状腺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治疗,手术虽困难,但完成得比较顺利。可是术后第三天,患者颈部切口流出稀薄脓液,在深部居然看到了食管瘘。经过全院会诊,仍无计可施。从当时的医疗技术水平来看,该名患者几乎没有生还的可能。然而,汪忠镐在冥思苦想后,灵感突现:用当时行锁骨下静脉插管的塑料管的一端,绷上一片橡皮薄膜,后端连接针头和注射器,在吸瘪状态下将导管头端插入食管瘘,充起球囊,略施持续牵引,有效地解决了来自食管的渗漏,再加上胃造瘘法解决了营养问题,患者的食管瘘和颈部感染伤口终于在1个月后愈合。这就是他的最早发明――自制球囊导管。此球囊导管继而应用于肠瘘、十二指肠残端瘘与膀胱瘘的治疗,均获得成功,并使救治率从36%提高至90%;后又在血管外科的栓子和血栓切除术中应用推广;用该法治疗腹主动脉骑跨栓时还避免了开腹,围手术死亡率从46%降至10%。

在大西北参加医疗队时,汪忠镐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了为当地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工作中去。由于当时经济条件差,医疗资源欠缺,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汪忠镐记得,有两次手术时,患者都亟需输血,而且血型又正好与自己的相同,于是他就先把手术做完,然后再躺下来给患者献血。

汪忠镐在“6・26病房”和大西北期间,真正明白了什么是“贫病交加”。那时,连基本的医疗条件都不具备,他就用当地可以找到的生活生产用具,为患者想办法。看着那些在自己的治疗下痊愈的患者,汪忠镐觉得,自己医术的提高,就是在这种极端状态下被“逼迫”出来的。

奠基中国血管外科

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后,汪忠镐又主动报名到灾区救治伤员。在学生的帮助下,他一天内可完成40余例手术。1979年至1981年,汪忠镐到美国Duke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和加州大学做访问学者。1981年回国后,他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国血管外科的创建和发展工作中来。从临床诊治到基础研究、从流行病学调查到理论实践总结、从科研教学到学科建树……汪忠镐开始了国内血管外科全方位的、系统性的开创性工作。

曾宪九教授早在20世纪50年代即应用以异体主动脉移植治疗腹主动脉瘤的方法,他主张进行瘤体切除和重建血管。当时,此手术所需的时间较长,出血和并发症较多。汪忠镐在恩师的研究基础上,改进和引入了瘤内重建法,简化了手术,提高了安全性。

颈动脉外科手术曾是北京协和医院感到最棘手的问题之一。汪忠镐从中领悟出了无低温、无转流下的颈动脉重建,对由动脉硬化引起的脑缺血患者施以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获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1983年,汪忠镐在国内首先成功实施了该手术,从此解决了这一难题。

汪忠镐在工作中发现,很多贫困地区的患者腹大如鼓、骨瘦如柴、消化道出血,并伴有肝脾肿大、食道静脉曲张、下肢肿胀、皮肤溃烂等症状。当时的教科书上关于这类疾病的描述只有简短的一段话;一些医生把这种病作为肝炎后出现的肝硬化来治疗,结果却越治越糟,患者死亡率竟高达90%以上。在此情况下,汪忠镐决定想尽一切办法,弄清此种疾病的性质和有效治疗。当时,汪忠镐曾在医院的临床病例讨论会上,听到张孝骞教授提起过布加综合征;在《希氏内科学》上,关于布加综合征也仅有大半页的相关叙述。然而,就是这些有限的信息,让汪忠镐敏锐地捕捉到了。在学生和同事的帮助下,他对此病持续进行了20多年的探索,完成了68万人次的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在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汪忠镐明确总结认为,布加综合征是一种肝后段下腔静脉病变导致门静脉高压并伴有下肢静脉高压的临床症候群。汪忠镐对该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分型、诊治建立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并创立了肠-颈、肠-腔-颈胸骨后转流、侧径根治、手术与介合破膜、支架加肠-腔转流、肠-腔-房转流、经皮经肝穿刺肝静脉扩张和支架等多种新手术方式,在全国和国际得以推广,使该病的确诊率从10%上升到60%,患者死亡率从90%下降到5%以下。至今,全世界总共完成此类手术3000多例,其中由汪忠镐和他的学生所完成的高达2640例,且80%以上的患者已经康复。汪忠镐还创立了国际布加综合征学会。汪忠镐的研究成果为《黄家驷外科学》、《美国脉管教科书》、《牛津外科教科书》等增添了新篇章,也给此类曾近似绝症的患者带来了生命的曙光。

汪忠镐从20世纪70年代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动脉造影的研究,由其撰写的《选择性动脉造影》和《腹腔内脏动脉造影在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是我国腔内血管外科技术发展的起步点。此后在动物实验成功的基础上,又分别于1983年、1992年、1995年、1996年、1998 年在国内率先成功完成了下腔静脉破膜、下腔静脉支架植入、带膜支架血管治疗股动-静脉瘘、颈内动-静脉瘘、腹主动脉瘤等微创血管腔内治疗。他所研制的国产腔内血管填补了当时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在肢体缺血的治疗中,汪忠镐在国内首先提出并成功治疗了难度最大的肾动脉水平的腹主动脉阻塞性病变以及糖尿病患者的严重肢体缺血架桥手术等。

20世纪80年代初,汪忠镐教授在国内开创了内皮细胞种植人工血管的基础研究,实现了内皮细胞、大网膜微血管细胞、骨髓细胞和干细胞种植后的人工血管快速(5~10天)内皮化,抑制人工血管新内膜的增生,百日通畅率达100%,并成功应用于临床;他在意大利《血管病理学进展》和美国《血管外科学》中就相关内容各撰写一章。

治疗大血管病变的大型手术涉及开胸、开腹、深低温和停循环,手术死亡率及卒中、偏瘫、截瘫等并发症发生率高。1977年,汪忠镐对其入径和基本方法已有初步构思,并于1991年在国内最早开始研究了腔内扩张和支架植入技术,也同样最早应用于临床并取得成功;尤其是大动脉带膜支架,目前已在全国得到广泛应用。

汪忠镐在临床手术中发现,95%的大动脉炎患者尽管颈部4根动脉阻塞,但颈内动脉仍通畅,这为大动脉炎颈部动脉阻塞病变患者带来了生机。据此,他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了施行升主动脉与颈内动脉搭桥术的可行性,并首先完成此手术,获得了良好疗效;后在英国《脉管病理学》中就相关内容梳理成章。

汪忠镐以单枚升主动脉支架成功抢救了全主动脉夹层、狭窄和破裂患者,以少创法治愈了主动脉弓动脉瘤,实现了腔内治疗的新突破,并因此被邀在美国、意大利、比利时和韩国等多国作报告。他首创的自体大网膜内皮细胞和骨髓细胞种植人工血管,也成功应用于临床。哈佛大学权威学者Callow教授和国际脉管杂志Balas主编对汪忠镐的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汪忠镐在我国血管外科各领域均有建树,大力发展了我国血管外科,并使其步入世界先进行列。正如美国血管外科先驱Julius Jacobson教授在为《汪忠镐论文选》所作的《序言》中对他的评价:汪忠镐是一位不屈不挠的医生、教授和科学家,为中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创建中国首家胃食管反流病中心

2004年,汪忠镐因自身的一场疾病而开拓了一个中国医疗学科新领域,这不得不令人肃然起敬。“非典”期间,汪忠镐出现了咳嗽、咳痰、流涕、鼻塞等症状,被诊断为“过敏性鼻炎”;随即又出现了和睡眠、进食相关的咳嗽、咳痰、气短和呼吸困难,晚间时咳喘频频发作,白天却没有这些症状。汪忠镐 4次以“支气管哮喘”大发作为病因而急诊入院。专家们的会诊意见无一例外地确诊为“支气管哮喘”。可是,按照哮喘治疗,病情却越来越重,强烈的窒息使他难以平卧,这让年近七旬的他苦不堪言。

汪忠镐坚信自己的病不是哮喘,可又苦于找不出证据来否定“确定诊断”。在2005年年底的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汪忠镐在进食时因咳嗽难耐而频频离席。锡金国总理大臣的医学顾问委婉地提醒他是否有胃食管反流病,因为在他们国家,老年人群中胃食管反流病占有很大比例。尽管汪忠镐没有烧心和反酸的典型症状,可这个重要的提示,被汪忠镐认真地记在了心里。在随后进行的胃肠功能检查中,食管24小时pH监测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一天一夜之内共发生食管酸反流220次,最长连续反流时间达40.3分钟,总反流时间累计169分钟,DeMeester积分为84.4分(正常情况下应< 14.7分)。汪忠镐终于明白了困扰他一年多的致命性呼吸困难是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这是一种最严重、最危及生命的呼吸道并发症喉痉挛。

国内当时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方法是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PPI)和抑酸药物,汪忠镐服用这些药后效果甚微,仍引发了一次危重的喉痉挛。胃食管反流病的根本原因在于食管下端括约肌松弛,作为有着46年行医经历的外科专家,汪忠镐决定去美国找他的同事Ibrahim教授进行手术治疗。

2006年3月25日,汪忠镐在美国进行了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手术对他的“哮喘”症状的改善立竿见影,术后第二天的胃肠道钡剂造影即显示了食管下端抗反流瓣的形成。手术后,汪忠镐停用了所有的抗哮喘药和抗反流药,症状神奇地消失了。

汪忠镐病愈后辗转反侧,他亲身体会到了深受疾病困扰而得不到正确诊治的痛苦,也渴望那些和他一样患有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得到正确和及时的医治。他逐渐形成了一个坚定的信念:必须明确在“顽固性哮喘”人群中有多少患者属于能治好的胃食管反流病,必须拯救这些长期饱受病痛和误诊折磨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使他们免于致命性窒息的危险。

此后,汪忠镐与第二炮兵总医院合作,促成了中国首家胃食管反流病中心的成立。中心成立四年多以来,汪忠镐已为一万余例该病患者做出了正确诊断与治疗。汪忠镐历史性地提出了以胃食管交接处为启动器、以咽为反应器、以口鼻为效应器、以喉气管为喘息形成器的临床征候群,称为“胃食管喉气管综合征”(gastroesophago-laryngotracheal syndrome,简称GELTS)或“两管一腔综合征”。GELTS 这个新概念的提出,不仅为很多患GERD、“哮喘”、重症咳嗽、咯痰等常见病和多发病患者带来了希望乃至新生,对我国医学领域而言,也是一次新突破。2010年,凝结了汪忠镐院士心血的《食管反流与呼吸道疾病――胃食管喉气管综合症》一书问世,掀开了中国医学史上新的一页,这标志着汪忠镐在其行医之路上竖起了又一座里程碑!

汪忠镐院士从医50年来,主编专著11部,参编68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国家专利11项。他曾创建了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安贞医院血管外科、邮电总医院血管外科研究所和浙江大学一院东方血管外科研究所等,并担任中国医科大学、湖南医科大学、浙江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培养了大量杰出的医学人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