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第270条

 子君zijun123 2024-02-19 发布于河北

伤寒论条文各家讲解

第270条: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伤寒四日,表邪传里,里不和财不能食而呕,今反能食而不呕,是邪不传阴,但在阳也。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阳以表言,阴以里言。能食,真阳胜而表邪散也。不呕,里气和而胃气回也。阴不受邪可知也。

喻嘉言《尚论篇》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能食不呕,与胃和则愈之义互发。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

此病少阳而不入于三阴也。夫六日六气,三日三阳,三日三阴,伤寒三日,则三阳为尽,其人不能食而呕,则病入三阴,今反不然,故知三阴不受邪而病气但在于三阳也。

张锡驹《伤寒论直解》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注】夫阴阳六气,以次相传,则伤寒三日乃阴阳交换之时也。若病气随经而行,则由阳而阴,故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也。邪入于阴,则不能食而呕,若其人反能食而不呕者,此病邪不随经而入于三阴,故为三阴不受邪也。

【注】此当与太阳篇“至六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节合看,则传经了了。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谓三阴不受邪也。

伤寒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当传太阴,《内经》伤寒传变之常法然也。阳邪传阴,则当呕而不能食。若其人反能食,不呕,则邪气不传于阴,将从阳而解也。

柯琴《伤寒来苏集》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受寒三日,不见三阳表症,是其人阳气冲和,不与寒争,寒邪亦不得入故三阳尽不受邪也。若阴虚而不能支,则三阴受邪气。岐伯曰:'中于阴者,从臂桁始。'故三阴各自受寒邪,不必阳经传授。所谓太阴四日、少阴五日、厥阴六日者,亦以阴经之高下,为见症之期,非六经部位以次相传之日也。三阴受邪,病为在里。故邪入太阴,则腹满而吐,食不下;邪入少阴,欲吐不吐;邪入厥阴,饥而不欲食,食即吐蛔。所以然者,邪自阴经入藏,藏气实而不能容,则流于府。府者胃也,人胃则无所复传,故三阴受病,已人于府者,可下也。若胃阳有余,则能食不呕,可预知三阴之不受邪矣。盖三阳皆看阳明之转旋,三阴之不受邪者,藉胃为之蔽其外也。则胃不特为六经出路,而实为三阴外蔽矣。胃阳盛,则寒邪自解;胃阳虚,则寒邪深入阴经而为患;胃阳亡,则水浆不入而死。要知三阴受邪,关系不在太阳而全在阳明。

吴谦《医宗金鉴》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注〕伤寒之邪,一日太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四日太阴受之,五日少阴受之,六日厥阴受之,此传经之次第也。今伤寒三日,三阳表邪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当不能食而呕,今反能食而不呕者,此为里和,三阴不受邪也。然此乃《内经》以其大概而言,究不可以日数拘也。

〔集注〕成无己曰:表邪传里,里不和则不能食而呕,今反能食而不呕,是邪不传阴,但在阳也。

方有执曰:阳以表言,阴以里言,能食不呕,里气和而胃气回,阴不受邪可知矣。

汪琥曰:邪在少阳,原呕不能食,今反能食而不呕,可征里气之和,而少阳之邪自解也。里既和而少阳之邪解,则其不传三阴,断断可必,故云:三阴不受邪也。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注】然亦有以次相传者。伤寒三日,为少阳主气之期,亦阴阳交换之时也。若病气随经而行,则三阳为尽,三阴当以次受邪,邪入太阴,则不能食而呕矣,乃其人反能食而不呕,其病邪不随经而入于太阴。太阴为三阴之首,既不受邪若此,即此知其为三阴俱不受邪也。

此言少阳亦有以次而传,与上文互相发明。

[述]此当与太阳篇“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节合看,则传经了然。

陈伯坛《读过伤寒论》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首句看似指伤寒一日太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也。次句看似指少阳受病之日,为传尽三阳也。既一日一传矣,岂非随病随毕乎?何以《素问》不曰三日少阳病衰,而曰九日少阳病衰乎?可知病愈当以经尽为期,三日又六日,至九日,不离乎六日以上之数也。书伤寒三日,指太阳受病之第三日,六日之半者也。曷云三阳为尽耶?纪日者不过阴阳之符号耳,阴阳之数起于一,统于六而尽于三,所谓半岁阳气尽,半岁阴气尽者,非三六得一百八十之数乎?以周岁例六日,则三日三周其六经,已尽三六一十八之小数,非阳尽数而何?以三阳名者,如阳卦之三爻,一日尽一爻,则三日尽矣。阳尽则 阳病已杀,有变阴之象,推之阴病三日则阴尽变阳,亦犹是。三阳尽而少阳证不见,故不曰少阳病三日,而冠以三阳之伤寒,三阳即太阳之称也。然书三日不书四日,是三阳尽而一阳犹未尽,一阳即少阳之称也。一阳位于三阳之末,适肖三阳之尽头,与三阴相直接,尤为过渡余邪之捷径,故曰三阴当受邪。玩'当'字,又可知《素问》以四日、五日、六日定三阴受邪之次者,皆当然之理,非必然之势也。且本条浑言之曰三阴,何尝限定太阴受之乎?三日明明少阳当受邪,偏说三阴受邪为应当,岂故与《素问》两岐哉?其人有其人之受邪不受邪,便有其人之留邪不留邪,非食古不化者所能活看也。假如出三日太阳病未毕,期诸七日太阳复始,自与《素问》七日太阳病衰相符也。假如至三日少阳病始成,例以七日少阳复始,亦与《素问》九日少阳病衰相符也。又如三阴受邪,无非相去七日,而至十日、十一二日,则四五六日云者,大抵推类而尽之词耳。讵必连类而及之病乎?一日受邪,二三日不受邪者有其人,二日受邪,三四日不受邪者有其人也。特其人反能食而不呕,为《素问》所未言及,所谓多食则遗者非欤?乃不曰三阳不遗邪,而曰三阴不受邪,三阴篇未有云其人反不能食而呕也,似未足征明其不受邪也。就令少阳受邪,亦不能以一食一呕为证据。上文干呕不能食,仍是太阳病不解,入少阳,非属少阳也。独伤寒呕不能食属阳明,反是可为阳明受邪之反证,何来说人三阴乎?吾谓长沙实喜其少阳不受邪,盖必其人胃气和而后能食而不呕,胃和不特无少阳诸见证,即三日以前,可见阳明不受邪,则三日以后,当然三阴不受邪。且干呕不能食之太阳柴胡证已过去,又适符太阳病三日已之例,不独三阴无邪之可受,三阳亦无邪之可受也。不言少阳,正结束少阳,并结束三阳。明言三阴,虽撇去三阴,实起下三阴也。受邪不受邪以为例,则传经之说愈破矣。受不受权在三阴,何在乎传?设传而后受,则不容不受,即不受亦传矣。三阴三阳为寒邪所必历,有是理乎?《素问》'热论'无'传'字,此尤不待辨而明者也。

曹颖甫《伤寒发微》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

伤寒以二十一日为三候,三候相传则三阳经尽,而当入三阴,此以最甚者言之耳。《太阳篇》云:七日以上自愈者,为不传。则太阳之病,原不必传阳明、少阳,则二十一日以后,三经尽而不传三阴者,亦为伤寒通例。但必胃中胆汁与胰液、肝液相和,乃为能食而不呕,是亦太阳伤寒,七日以上自愈之例也。

恽铁樵《伤寒论辑义按》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汪琥云:伤寒三日者,即《素问》相传日数。上条言六七日,此止言三日,可见日数不可拘也。邪在少阳,原呕而不能食,今反能食而不呕,可征里气之和,而少阳之邪自解也。既里和,而少阳邪解,则其不传三阴,断断可必,故云“三阴不受邪”也。此注,本武陵陈亮斯语。

《张志聪·伤寒宗印》:以上二章,与《太阳篇》之第三章同义。

冉雪峰《冉注伤寒论》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白云开本,呕下有者字。康平本,此条低二格写,此下无为字。)

方中行曰:阳以表言,阴以里言。能食,真阳胜而表邪散也。不呕,里气和而胃气回也。阴不受邪可知也。

汪苓友曰:伤寒三日者,即素问相传日数。上条言六七日,此止言三日,可见日数不可拘也。邪在少阳,原呕而不能食,今后能食而不呕。可征里气之和,而少阳之邪自解也。既里和而少阳邪解。则其不传三阴,断断可必,故云三阳不受邪也。

柯韻伯曰;三阴受邪,病为在里,故邪入太阳,则腹满而吐。食不下邪入少阴。欲吐不吐。邪入厥阴。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所以然者,邪自阴经入脏,脏气实而不能容,则流于腑。腑者胃也,入胃则无所复传。故三阴受邪,已入于腑者,可下也。若胃肠有余,则能食不吐,可予知三阴之不受邪矣。盖三阳皆看阳明之转旋。三阴之不受邪者,借胃气为之蔽其外也。则胃不特为六经出路,而实为三阴外蔽矣。胃阳盛,则寒邪自解,胃阳虚,则寒邪深入阴经而为患。胃阳亡,则水浆不入而死。要知三阴受邪,关系不在太阳,而在阳明。

唐容川曰: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此二句,又将少阳真面目,全行托出。见少阳三焦之膜纲,外通阳明太阳之表,内通太阳少阴厥阴之里。三阳为尽,谓从太阳之皮毛,入阳明之肌肉;至少阳之膈膜,是三阳之界限已尽矣。若邪从膜,而上入包络。入肝膈,则为入厥阴经。若邪从膜而上循包络以入心,循膜之根源以入肾系,则为入少阴经。若邪从膈膜而入板油网油。则为入太阳脾经。故三阴当受邪也。譬如入太阴脾,则呕不能食。今反能食而不呕,是邪仍在膜,不入太阴经。邪在膜中,不入于内。此为三阴不受邪也。上节言烦躁,是入厥阴少阳,此言不呕能食,是不入太阴。再合上三节三阳合病观之,则凡出阳入阴。全从膜中往来,而少阳三焦之义明矣。故各经皆有少阳证。而少阳篇寥寥数节,正是一以贯之也。

冉雪峰曰:按此条昭示经传日期,病传目次,及经的传不传,邪的受不受趋势景况,正面膜写,握住重心,历程可以预计。未来可以预知。三阳的出入可在此体会,三阴三阳的出入,亦可在此体会。少阳不仅为阳枢,且为三阴三阳的一个大枢。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在序论里,曾自己表明,是伤寒家法胎源灵素,事实很显彰,惟是仲景造谊甚优,将理性与事实结合,在学术上大大推进一步。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此三日为三阳主气日期。四日太阴,五日少阳,六日厥阳。此三日为三阴主气日期。但正气的运行有常规,邪气的侵犯无定数。故有递传越传,顺传直中。或传或不传,有未逾三日,而即到三阴。有已逾三日,而不到三阴,又有六七日,十余日,不到三阳,而仍在三阴。此项意义,仲景在太阳篇辩论甚详。余各经亦有相互发明的,总以现实脉证为依据。此为唯物的辩证,辩证的唯物。遵古而不泥古,为近日学习医学古典的好模范。六经铃百病,分六个性质,辩六个层次,定六个证候群,数千年来便利学者不少。在治疗临床上,起了很大作用。此条明著三阴三阳,不失灵素原旨,免落空游骑无归,诚奇而不诡于正,变而不失其常。条文汛论三阴三阳,独著录少阳本篇者,少阳殿三阳之末,为阴阳出入门户。了解三阳为尽的尽字,即了解三阴当受的当字,并可认识到阴阳门户的性质规律。少阳默默不欲食,喜呕,能食不呕。是少阳向愈,无所复传。不问三阳的传不传,只问三阴的受不受,此为深一层写法。少阳证愈,是为太阴腹满而吐,食不下,作了一个前卫。太阴证不见,又是为少阴厥阴,作了一个前卫,知所终始,提契把握在我。仲景寻常语句。一经钻研,都有深旨,学者所当处处细心玩味。

胡希恕《胡希恕伤寒论讲座》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这段肯定是王叔和搞的。他(仲景)这书讲的表里相传,(本条)这个不是(表里相传)的,(本条)这个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呢,应该传太阴。说伤寒已经经过三天了,三阳为尽了,三阳已传遍了,头一天太阳,第二天阳明,第三天少阳,第四天应该传太阴,太阴是什么情形呢?下边有了,“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那么假若“其人反能食而不呕”,说明没传太阴。这是根据《内经》的话,“此为三阴不受邪也”,既没传太阴,更不能传少阴、传厥阴。根据递传说法,三阴不受邪也。这个病可在阳证阶段会好的。这是这个书的原词。

这个(我认为王叔和之说)与张仲景的书不相符,你看他(仲景)这个书。咱们把三阳篇讲完了。我们讲太阳病,太阳有传阳明的,所以“阳明篇”里写得非常清楚,阳明病有太阳阳明、少阳阳明,何谓也?太阳阳明有太阳直接转属阳明的,也有从少阳转属阳明的。前后你翻吧,不但三阳篇没有,以后也没有:没有再从里往外传到半表半里少阳病的,没有!少阳病(篇)你看也没有(从里传半表半里),哪一个是从里(往外)传(半表半里)的?全是从外(半表半里传里)。他(仲景)讲表里相传,外往内,内往里,也有外直接传到里。他(仲景)这个书前后这是一致的。

那么(本条王叔和杜撰的)这一段呢?可见不是(如仲景所说的传变规律)了。所以这书(有编)坏(的部分)呀,王叔和这个人是好人,咱们现在说他(王叔和)对中医有功,如果他要不收集张仲景的遗论,恐怕现在没有《伤寒论》了,这个人他不怎么好名,自学的态度相当好,但他有些己见加(《伤寒论》六经原文)里头,他不提。他就是在“伤寒例”他提了,说自己做的,像平脉、辨脉都是他的,与《脉经》都差不多,他不说,他(只是)做。那么(本条)这也是,他把自己的意见往上加。咱们现在各家注解《伤寒论》都根据《内经》,王叔和是头一个。成无己本前面就有“伤寒例”,赵开美本没有(伤寒例),他(赵开美)知道是王叔和的,给删了。成无己本内的“伤寒例”与张仲景的《伤寒论》可一点都不一样,那是王叔和的,他(王叔和)自己也说的,他说他如何如何。头一句话就是“阴阳大论曰”。

所以《伤寒论》大家都说是在《内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王叔和首先是这么看的,从“伤寒例”就看出来了。由于有“伤寒例”,所以后来才出来《伤寒论》这个序,这个序言说“撰用《素问》《九卷》《阴阳大论》”,全是说的王叔和的“伤寒例”,可见这个序言在王叔和那时候还没有,王叔和那时候的书也不是二本,你看《金匮要略》前面的序言就看出来了,(最初)一发现的时候,这个书(《金匮玉函要略方》)前是伤寒,后是杂病,第三部分就是方,把伤寒杂病的方都搁在后头,这个恐怕是原来的本。那么到晋末的时候,到南北朝的时候,乱得很,这个书大概在宋时就分开了。你看林亿他们发现的时候先发现这本,《金匮要略》是后发现的,从林亿的记载就看出来了,所以那时候,他(林亿)把这书分开了。在王叔和那时并没分开。

可王叔和也没那个序,怎见得呢?你看皇甫谧就看出来了,皇甫谧和王叔和他们生的时代前后差距非常小,皇甫谧很赞美王叔和,说王叔和选仲景遗论甚精,用之多验。而且他(皇甫谧)说张仲景这个书是“论广汤液”而来的,论广汤液为数十卷,说晋太医王叔和选论甚精,用之多验。那么可见皇甫谧他也没见着这个序言。你们想一想,咱们看书要有序言,人家自己都说“撰用《素问》《九卷》”,他(皇甫谧)就能说他(张仲景)是“论广汤液”?不会的,所以皇甫谧那时就没有这个序。这个序言恐怕是在南北朝五代期间,看王叔和的“伤寒例”,他(王叔和)那是依本《内经》,所以才出个假序,这个序言是假的,(序言的)文字与(仲景原文)这里头也不是一样的,语言、音声都不是一致的。研究《伤寒论》附会《内经》,越附会越吃力,一会儿再谈这个。

王叔和在这里(仲景原文)加以补充,这个与下面全是的。

任应秋《伤寒论语译》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串解】汪琥云:“伤寒三日者,既《素问》相传日数,上条言六七日,此止言三日,可见日数不可拘也,邪在少阳,原呕而不能食,今反能食而不呕,可征里气之和,而少阳之邪自解也。既里和而少阳邪解,则其不传三阴,断断可必,故曰三阴不受邪也。”

本条为仲景反驳《素问·热论》限日传经的错误说法,颇具深义。

【语译】根据《素问·热论》的说法,患伤寒病到了第三天,应该是三阳的时间告结束,而开始传变到三阴去,但临床上的事实却不如此,往往患者在三四天上还是饮食如常,也不现呕吐等症状,这说明在第三天以后,是并不一定要传三阴的。

刘渡舟《伤寒论诠解》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解析】本条论述三阴不受邪的见证,说明少阳为阴阳枢机之理。

“伤寒三日”,仅为举例而言,不必拘泥日数。伤寒病已三日,按一般规律,三阳经已传尽,三阴经当受邪。而三阴受邪,太阴则首当其冲,因为太阴为三阴之始。太阴病应见腹满而吐,食不下等证候。而今“其人反能食而不呕”,表明脾胃之气调和。太阴脾气健旺,则少阴、厥阴亦不会发病,故谓“三阴不受邪也”。

本条的意义在于使人懂得:治疗疾病时,必须注意少阳之气的盛衰。只要少阳之气不衰,即可杜绝邪气入里传入阴经,为此,治疗少阳病,不仅能和解表里,而且能和解阴阳。

倪海厦《伤寒论》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伤寒三日,半个多月,二十一天以后,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这病进入少阳、阳明以后,如果没有治好,应该会进入阴脏了,其人反能食而不呕,反过来,病人可以吃东西了,又没有恶心,就是三阴不受邪也,病还是在阳,有时候不用给病人吃药,病不一定会传,各人的体能不一样,一般来说,常年不吃西药,免疫系统很强的人,病不会进入阴的,因为西药会让免疫系统退化很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