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新民团队总结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新方法——针灸

 一元堂中医张 2024-02-19 发布于辽宁

图片

Acupuncture: a new method to treat tic disorders in children

图片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完整文章内容


作者:Jun-Ze Geng, Jing-Yu Xu, Xiao-Ge Wang, Yan-Qi Liu, Yang-Ning Cui, Xin-Min Li*

DOI:10.53388/TMR20220127259

引用信息:Geng JZ, Xu JY, Wang XG, Liu YQ, Cui YN, Li XM. Acupuncture: a new method to treat tic disorders in children. Tradit Med Res. 2022;7(2):16. doi:10.53388/TMR20220127259

研究背景

抽动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系统障碍,严重影响着儿童的生活质量。然而,目前仍未有能够有效治疗抽动障碍的方法。针灸作为一种治疗时间灵活、治疗周期可控、易操作的疗法,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领域,受到临床医生和患者的广泛好评。同时,由于抽动障碍属于中医慢性炎性惊厥,而针灸的解痉效果好,不良反应小,因而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现如今,越来越多关于针灸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研究陆续发表。治疗抽动障碍的主要方法包括传统针灸、电针、头针和耳刺。临床试验表明,针灸单独或与其他药物(如盐酸硫必利和氟哌啶醇)联合使用均具有良好疗效。此外,针灸与药物的结合还可以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性。现有研究证实,针灸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和修复,调节神经递质的分泌,减少局部不适,这可能是针灸治疗抽动障碍的主要机制。

针灸对抽动障碍的影响

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是评估抽动障碍严重程度的使用范围最广的工具之一YGTSS减分率≥30%即被证明有效。已有研究表明,氟哌啶醇、硫必利、阿立哌唑,针灸更能有效地改善抽动障碍患者的YGTSS评分,且不良反应报告较少。此外,针灸联合氟哌啶醇相比于只用氟哌啶醇疗效更,不良反应更少。针灸治疗组患者的YGTSS评分在6周至6个月的随访期间没有明显升高,说明针灸对抽动障碍有较持久的治疗效果。上述研究表明与单药治疗相比,针灸在治疗抽动障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针灸治疗抽动障碍的机制

抽搐紊乱动物模型包括神经递质紊乱模型、免疫紊乱模型和基因突变模型。最常用的抽动障碍动物模型之一是亚氨胺二丙腈模型,它可以诱导大鼠多巴胺受体过敏,从而引起抽搐等症状。通过动物实验发现,注射亚氨胺二丙腈的大鼠纹状体和血浆中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显著升高。有趣的是,进一步研究发现,针灸和药物均能降低大鼠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浓度,且两者之间并无统计学差异,说明针灸可调节神经递质的水平。此外,研究表明,针灸能够降低人体中的血浆多巴胺和5-羟色胺水平,提升全身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的水平。

近年来,由先兆冲动导致的抽搐症状的发生逐渐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先兆冲动是指在抽搐发作前出现并积累的某些不适。而针灸是缓解局部不适的一种良好疗法,它可以通过消除逐渐积累的不适来减少或预防抽搐的发生,这也可能是针灸治疗抽动障碍的潜在机制之一。然而,由于抽动障碍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关于针灸治疗抽动障碍的机制的研究较少,因此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探索其他的潜在机制。

针灸治疗抽动障碍的常用疗法

1

传统中医针灸疗法

中医针灸是指在特定的穴位上插针,通过针产生的感觉来调节全身的神经内分泌平衡。常用穴位有百会穴(GV20)、四神聪(EX-HN1)、神门穴(HT7)、内关穴(PC6)、风池穴(GB20)和足三里(ST36)。有研究将98例抽动障碍患儿随机分为针灸组和盐酸硫必利组。穴位为风池穴(GB20)、太冲(LR3)、中脘穴(CV12)、足三里(ST36)、百会穴(GV20)、三阴交(SP6)、内关穴(PC6)、神门穴(HT7),结果发现,针灸组的效率明显高于盐酸硫必利组。

图片

图1 传统中医针灸

2

电针疗法

电针是针灸在传统针灸学基础之上的延伸,给予光电刺激,可以增强针灸的镇痛效果,消除异常感觉,特别是调节中枢系统单胺递质,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达到治疗效果。将64例抽动障碍患儿分为药物组(口服肌苷片和维生素B6)和电针组。结果显示,电针组的疗效明显高于药物组。

3

头针疗法

头针是一种基于人体解剖学和大脑皮层在头皮上投射的新型针灸方法。近年来,人们发现头针对改善抽动障碍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将60例抽动障碍患儿随机分为头针针灸联合氟哌啶醇和氟哌啶醇组。结果显示,三组患者接受治疗后YGTSS评分均有明显改善,头针组与药物组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值得注意的是,针灸联合药物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其他两组,意味着头针在改善抽动障碍症状方面与药物具有相似的临床效果,针灸联合药物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疗效。

4

耳针疗法

当前,我们对耳针的作用机制知之甚少。由于其刺激比其他的针灸疗法轻,耳针主要是一种辅助疗法。将60例抽动障碍患儿分为盐酸硫必利组和耳针联合盐酸硫必利组。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在总体效率、YGTSS评分的改善、以及复发率的降低等方面均明显优于盐酸硫必利组。耳尖(HX6、7i)、神门穴(TF4)、膝(AH4)、肝(CO12)、脾(CO13)和舌(LO2)的穴位如图2所示。

图片

图2 耳针穴位

针灸的安全性

针灸作为一种微创手术治疗,几乎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尤其是头针,由于它的治疗过程有颅骨保护,通常更为安全。但仍有部分患者会出现出血、皮下血肿、治疗期间昏厥等并发症。这提高了对针灸操作者的要求,他们需要熟悉人体解剖学,精通针灸,并且有能力应对紧急情况。同时,还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状态,对于协调不良、身体虚弱、精神压力大、凝血功能障碍严重的年轻患者,应避免针灸治疗。

总结

抽动障碍的发病机制涉及复杂且模糊的生物学过程,包括遗传易感性、神经递质失衡、免疫功能障碍、社会和家庭环境因素、其他因素等等。其中,神经递质失衡,特别是多巴胺分泌增加和多巴胺受体过敏,是抽动障碍发生的重要机制。情绪压力也是一个日益重要的致病因素和症状加重的原因。事实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业压力和家庭压力也逐渐加大,这导致学龄儿童抽动障碍的发病率随之增加。此外,家长和老师的不理解和刺激更会加重抽搐症状。

目前发表的临床研究表明,针灸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治疗抽动障碍的积极作用。无论是否采用单药治疗或联合治疗,针灸的疗效均已被证实,这说明它是一种积极的临床促进手段。对于早期诊断为抽搐、症状轻微的儿童,针灸治疗可以减轻他们的不适,并缓解儿童和父母的焦虑。此外,针灸操作方便,治疗时间灵活,得以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不过针灸的治疗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需要结合目前已知的抽动障碍知识,以证实针灸的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