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古到今,做官的秘密其实就藏在王安石的这句话里

 水之源处 2024-02-19 发布于广东

图片

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二十岁的宋神宗赵顼即位。年轻的皇帝踌躇满志,意气奋发,很想有一番作为,然而此时,外部的北辽和西夏虎视眈眈,不断侵扰,内部财政状况堪忧,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弱冠之年的神宗皇帝想通过“变法”来改变现状,便启用了时任江宁知府的王安石来主导。

王安石这个人很有才华,二十二岁便以第四名的成绩考中进士,后历任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等职,在基层历练了很多年,勤政爱民,治绩斐然。外放期间,他亲眼目睹了民间的疾苦,了解目前朝廷存在的问题,还曾给时任皇帝宋仁宗写了一篇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革除目前存在的积弊,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并以晋武帝、唐玄宗等人只图眼前的“逸豫”,不求改革、终至覆灭的事实为例,要求立即进行全方位的变革。可惜的是,宋仁宗并未采纳王安石的变法主张。王安石很郁闷,便以母亲病逝为由,辞官回江宁守丧。

宋神宗即位后,面对困境,准备以改革来破局,大胆启用并召见了王安石,两人彻夜长谈,王安石发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与宋神宗在很多方面不谋而合,于是便应允出任参知政事,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史称“熙宁变法”。

图片

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思想主要主要体现在他给神宗皇帝的奏议《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中,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富国”,推行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和兴修水利法,发展生产,稳定物价,兴修水利,全面清丈土地,均平赋税,增加财政收入,增加农民实际收入,充盈国库,缓解社会矛盾。二是“强军”,推行保甲法、裁兵法、将兵法、保马法、军器监法等,维护农村社会治安,提高军队士兵素质,提高战马和军械的数量和质量,增加军队战斗力,彻底改变北部和西北边防面对北辽和西夏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三是“治吏”,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扩大科举考试名额,选拔具有经纶济世之志和真才实学的有识之士,修撰儒家经典,设置武学、医学、律学专科学校,培养专门人才,重视对中下级官员的提拔和任用,使更多的人才脱颖而出。

客观上来讲,王安石的变法对于增加朝廷收入有着积极的作用,军事实力明显提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得以缓解。在与西夏的交战中,取得了熙河之役的胜利。这在宋夏交战的历史上是很少见的,也说明王安石的变法确有成功之处。

王安石变法尽管得到了神宗皇帝的大力支持,但朝廷中反对的人很多,主要有司马光、文彦博、欧阳修、富弼、韩琦、苏轼、神宗的祖母曹太后和母亲高太后等,可以说保守派的势力也是很强大的。所以,王安石变法如果没有神宗皇帝的鼎力支持,是不会取得一定效果的。

当然了,有反对派的监督,有时也是好事,只有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身正不怕影子斜,就不会有大问题。

图片

王安石推行变法,身边肯定有很多政治理念相同的志同道合者,王广渊就是其中一位。

王广渊,字才叔,大名成安(今河北成安)人,进士出身,学识渊博,为人耿直。在他任齐州知州的时候,恰逢春播季节,而当地百姓却十分穷苦,一些富户趁机兼并土地,大放高利贷。王广渊听闻后,便向朝廷建议,从上交的钱帛中留下五十万,以低息贷给贫民,不仅解了百姓燃眉之急,还可年获息二十五万。他的这种方法与王安石的“青苗法”不谋而合,于是正在实行变法的宰相王安石便将王广渊调至京城任京东转运使,委以重任,王广渊也决心不负众望,追随王安石大干一番。

俗话说,人红是非多,王广渊在京城推行变法,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右正言李常、监察御史里行程颢等人纷纷向神宗皇帝上奏弹劾他。王安石便向神宗皇帝写了个奏折《为上言广渊在京东功状》,替王广渊开脱,其中写到:“广渊为人,诚不可知,然见陛下欲责功实,乃能趋附,以向圣意所在。古者设官,谕主意所好恶,使民辟行之,恐不当罪其迎合也。”意思是他这个人的人品我并不是很了解,但是他看到陛下想要做什么,想要建功,想要立实业,所以他就能够把握住皇帝的喜好趋附。古代的时候设置官员,其目的是为了宣传君主的好恶,以便老百姓顺其所好,避其所恶,所以这个并不能当成他的罪过。

王安石的奏折中无意识的揭露了一个官场长盛不衰的秘密,那就是要学会“向上趋附”,这和过去讲“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其实是一个意思。自古到今,只要在官场混,就要遵守官场的规则,这些规则,有明有暗,明的都写在书上,挂在墙上;暗的一般都不能摆在明面上,但大家都心照不宣地遵守。上面喜欢什么,大家就做什么,上有所好,下争相仿效。

图片

王安石号称“拗相公”,也就是通常说的一根筋,他为了变法,提出了“三不足”,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意思是面对对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面对对前人制定的法规制度不应盲从效法,面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应当说,对于变法他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精力,以及牺牲的准备,然而,为官几十年,在推行变法的时候,他仍然要考虑皇帝的感受,要对皇帝的喜好进行“趋附”,这不能不说是古代为官的真实体会。

其实,岂止古代,古往今来,只要踏入官场,进入仕途,就要遵守所有的明规则和暗规则,按照官场的游戏规则而不是以自己的喜好来当差办事,向上管理,了解上级的喜好,对其进行“趋附”,就成了一门必须掌握的必修课。学得好,拿捏得好,你就会在官场风生水起;学得不精,不会拿捏分寸,你就会处处受到掣肘,寸步难行。尺度如何把控,全凭自己的悟性。

然而,话虽这么说,可实际操作起来难度也很大,一是上级的喜好不会轻易外露,说的话云山雾罩,办的事遮遮掩掩,一般人看不清,这个喜好不好把握;二是上级的喜好随时会变,今天喜欢酸,明天喜欢甜,后天又说咸一点更好,你就不好把控了;三是尽管这是个暗规则,你能知道,别人也能知道,你能打听到上级的喜好,别人也能打听到上级的喜好,或许你打听到的时候,别人已经办完了,你前面所有投入的精力,做的准备,成了无用功。

说到底,只要是人治而不是法治,向上管理,对上级的喜好进行“趋附”就不可避免。因为在官场,你想要有一番作为干一番事,都需要资源,而上级就是掌握资源的人,所以能成事的关键就是要说服上级给自己多分配些资源,而要说服上级,就必须了解上级的喜好,说他爱听的话,办他想办的事,讨上级的欢心,这样才能“骗取”更多的资源,办成自己想办的事。

图片

古往今来,所有在官场上混的人,莫不遵从这个法则,没有例外。混得好,就是对上级喜好了解得深;混得不好,要么是不了解上级的喜好,要么是不解风情;混得差,那就是情商不够,不会办事了。

然而,话说回来,这样的社会风气,这样的官场规则,这个社会能好么?

回来还是说王安石和王广渊。经过王安石的申诉,神宗皇帝认为王安石说的有道理,王广渊的确有才干,想干事,于是不仅没有治罪,还把他改派到河东,提升为宝文阁待制,任庆州知州。

坏事变成了好事。所以官场的暗规则不可不察。

话已经说得很白了,希望能给所有在官场混的人有点帮助,也祝愿大家都能在官场混得游刃有余,有滋有味。

图片

文中图片由朋友提供,在此致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