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泥与梦” 18岁的故事”

 黄建新图书馆 2024-02-21 发布于上海

18岁,这是一个充满活力与梦想的年纪,一个属于青春的岁月。在现在这个时代,大多数18岁的少男少女们正处在求学的阶段,他们享受着校园生活的乐趣,沐浴在知识的海洋中。他们的日常,是教室里认真听讲的专注,是图书馆里埋头苦读的勤奋,是实验室里探索未知的激情。这个年纪的孩子们,或许还不能完全理解父母的这份付出,但他们享受着这份温暖,享受着这份无忧无虑的学习生活。他们或许不知道,这份看似平凡的生活,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奢侈。他们或许不知道,这份奢侈的背后,是父母默默的牺牲和坚持。在这个花季的时代,18岁的少男少女们,他们是家庭的希望,是未来的主人。他们的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都是对未来的探索。他们的每一步,都是对梦想的追求,都是对生活的热爱。

然而,我们的那个年代,和现在相比那真是天差地别啊!

1970年的我18岁,在那个时代,农村的生活特别不容易,尤其是在生产队里,每日辛勤劳作,却往往只能换来微薄的收入。对于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人来说,心中总是怀揣着对更好生活的渴望。那时候如果能掌握一门手艺,比如泥匠或木工,就有可能赚取更多的报酬。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没有熟人的引荐,没有门路的指引,这些机会似乎总是遥不可及。

年轻的我一天天在生产队里日复一日消耗着青春年华,渴望能找到一个比较好的工作,多赚一点钱补贴家里,在一次偶然闲聊中,我从宅上的一位表舅那里听说,他在嘉定外岗一家窑厂制作小瓦报酬颇丰。听闻这个消息,我和邻居表哥阿阳兴奋不已,我们找到了表舅,恳求他帮忙介绍我们去那里工作。表舅被我们的热忱所打动,答应一有机会就会为我们引荐。但是做小瓦技术要求很高,他也是在一个叫做强毛的师傅手下做下手拎拎瓦桶,但是惯砖头的技术相对要求比较低,我们是可以做的,他要我们等他消息。

时间在我们焦急的等待中缓缓流逝,一个月后,我们终于收到了表舅的来信,信中告知我们已经找到了合适的工作机会。那一刻,我们的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期待,我们知道,这将是改变我们命运的一步。我们迅速收拾好行囊,满怀期待地踏上了前往嘉定外岗的旅程,准备迎接新的挑战和生活。

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季,6月底7月初的一天,我揣着母亲塞给我的3元8角钱权当车费,提着简陋的行李,与阿阳一同踏上了前往吴淞的轮船。到了吴淞,我们也无暇观看繁华的街景。匆匆上了一辆颠簸的长途汽车,向着嘉定外岗进发。中午时分,我们终于抵达了外岗,阿阳的父亲在他的单位接待了我们,〔阿阳的父亲在嘉定外岗工作〕我们简单吃了中饭,随后便来到了一个叫岗峰还是叫外岗的生产队已忘记了。

这个生产队的队长有一个奇特的名字,叫 “卫生员”。虽然几十年过去了,这个名字依然清晰地印在我的记忆中,尽管我始终不确定那几个字的真正写法。

队长领我们去了砖场,那里曾经有人经营过。原本泥坯砖是在一个模子里划一下就能制成两块砖的,但之前的工人们偷懒没有划开,导致厂里拒收了泥砖,生产队因此遭受了经济损失。正因为如此,他们为我们提供了只能制作单块砖的模子,这意味着产量降低,收入相应也减少了。一般熟练的工人不愿意做这样的工作,所以生产队找了我们这两个新手。我们对这些并不了解,只知道有工作做就已经足够让我们满足开心了。

这个砖场位于一个大宅子的后面,而我们的宿舍则在大宅子的前面,一间简陋的房间,两张简单的小铁床,这就是我们临时宿舍。在这里,我们开始了我们的工作,开始了我们的新生活。

我们的工作被称为“制砖坯”, 崇明人叫"惯砖头,这是一项需要体力、技术简单的重复劳动。它要求手脚麻利,同时还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每天,天还未亮,大约在5点左右,我们就起床了。早餐是前一晚买好的一饭盒的籼米饭,搭配的是从小店里买来的柞菜叶子(因为菜太贵,我们买得很少)。匆匆吃完早饭后,我们就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首先,要处理前一天晚上准备好的泥土。我光着上身,穿着短裤,在炎热的天气中,头上满是汗珠。用脚使劲踩着泥土,同时用铲刀一下下地翻动着,不断地浇水,如此反复三次。泥土混合着汗水,在我们的脚下泥土变得既粘又软。

大约到了9点左右,我开始正式制作砖坯,用一块差不多大小的泥坯用力摔打进砖模里,然后用一个弯曲的树枝制成的弓,弓上绷着一根铁丝,在砖模上方划过,以去除多余的泥土。接着,用绑着布条的木棒沾上水,涂抹在砖坯表面,再用木片将其刮平。这样,打开砖模,一块砖坯就制作完成了。连续做了五块砖坯后,就将它们搬到砖埂上,整齐地排列好。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这样工作一直持续到中午12点,我才停下来吃中饭。

中饭依然是一盒简单的籼米饭,搭配着咸菜,干硬的籼米饭就着凉凉的井水,这就是我简单的午餐。饭后,我没有太多的休息,就又投入到劳作中,直到太阳缓缓下沉,天边染上了晚霞,我才结束了一天的制砖工作。

但工作并未完全结束。接下来,我需要将当天制作的砖坯用专门的草席(俗称帽子头)覆盖起来,这是为了防止夜晚可能降临的雨水将砖坯淋湿。有一次,由于草席没有盖严实,一阵狂风将席子吹走,那一排排的砖坯被雨水浸透,最终倒塌,我几天的辛勤劳动化为乌有。

完成这些工作后,回到宿舍通常已经是晚上9点多了。

我与阿阳在旁边的小沟里洗去一身的汗水、泥污和疲惫,享受那片刻的清凉。然后,我们便倒在简陋的床上,很快进入了梦乡,呼呼大睡,为第二天的劳作储备能量。这样的日子虽然辛苦,但也充满了简单的满足和工作后的快乐!

从7月初开始,我们紧张的每天劳作,下雨的日子修理砖埂及“帽子头”,从未休息过一天,随着时光的流逝,转眼间,已经是9月的天气。连续两个月的辛勤劳作,我的身体最终承受不住,病倒了。那天,我发着高烧,浑身无力,躺在床上感觉筋疲力尽。那天正好是星期天,父亲从市区骑着自行车来看我,他带来了一个西瓜,那是我平生吃过最甜最香的瓜。他看着我虚弱的样子,心疼地劝我不要再继续做了,他说:你还年轻,活是永远干不完的,回家吧,家里需要你。”

父亲关怀的话语让我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我的眼眶不禁湿润了。我知道,他是在担心我,担心我这样下去会累垮了身体。我默默地咬了一口手中的西瓜,感受着那甜蜜的滋味,心中却是五味杂陈。我明白,我必须做出选择,是继续坚持,还是听从父亲的建议,回家休养。这个决定并不容易,但我必须为自己的健康和未来考虑。

我和阿阳啇量决定回家,我们找到了生产队的卫队长,他也同意我们结算工资后离开。最终,我一共算到了108元,扣除了2个月的预支款20元,剩下88元。我带着这笔钱,满怀成就感地回到了家,将钱交给了母亲。看到我手中的钱,母亲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说这是我赚到的最多的一笔钱。这笔钱正好可以用来为家里造房子购买材料,派上了大用场。

这段经历深刻地教会了我劳动的艰辛与家庭的力量。它让我认识到,无论生活如何艰难,只要我们拥有家人的支持与鼓励,我们就有了继续前行的勇气和力量。

在生活的磨练和艰苦的辛勤劳动之后,我也领悟到了一些人生哲理。我明白了劳动的真正价值。通过辛勤的付出,我体验到了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喜悦。我明白只有拥有坚定的意志和毅力,才能在逆境中成长,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2015.12.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