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乌梅丸加减治中枢介导的腹痛综合征

 循天园 2024-02-22 发布于广西

乌梅丸见于《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和《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为治疗厥阴病之主方。因有“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之论,故后世视此方为治疗蛔厥和久利之方。但诸多医家却多因其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的特点,将其广泛用于寒热错杂、虚实并见的诸多疾病,疗效显著。笔者在临床中运用乌梅丸治疗诸多疑难重症,均取得良效,现将用乌梅丸治疗中枢介导的腹痛综合征(CAPS)的经验简述如下,以飧同道。

乌梅丸治疗厥阴正证,“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除治疗厥阴正证外,乌梅丸还治疗胸中时烦、吐蚘、手足厥冷等症。厥阴病为寒热错杂,虚实互见,气血失调等疑难证候的综合概括。乌梅丸酸苦辛温互用,能安蛔清胃益虚、解阴阳错杂之邪。寒热错杂往往是判断是否使用乌梅丸的重要依据。

方中取乌梅、苦酒之酸,黄连、黄柏之苦与细辛、干姜、附子、桂枝、蜀椒之辛,蛔虫窜扰,正气必虚,所以又用人参、当归以益气养血,由于本方酸涩之味偏重,而且温清并用,故又主治寒热错杂之久利。

CAPS是以持续的、近乎持续的或频发的腹痛为特征的疾病,通常腹痛程度严重,与消化道功能正常与否不相关。CAPS也称为慢性特发性腹痛或慢性功能性腹痛综合征,持续至少6个月,疼痛持续、近乎持续或至少频繁发作;与生理行为(即进食、排便或月经)无关或偶尔有关;疼痛使日常功能的某些方面受限;疼痛不是伪装的;疼痛不能用其他结构性疾病、功能性胃肠病或其他腹痛情况来解释。

CAPS的治疗目的是减轻并缓解腹痛。中医认为慢性腹痛病久后体必虚,但邪未祛,属正虚邪实,同时厥气冲逆于上,气机逆乱,气机壅塞于上而不降。慢性腹痛患者多伴上焦火热之证和下焦虚寒之象,同时存在寒热错杂之候。采用乌梅丸收其厥气,使气机向下收引,调整气机、寒热错杂之候。予乌梅丸上清上焦之郁热,下温肝肾之虚寒。

乌梅丸中有温阳类药物,即川椒、细辛、桂枝、附子、干姜,具有温补虚寒、向上升发、向外宣散之功;有清热类药物,即黄连、黄柏;有补虚收敛药物,即乌梅、当归、人参,向内收敛,此方一升一降、一清一温,并加用益气养血药使气机恢复正常,寒热得以消散。

患者男,17岁,2023年6月10日初诊。患者2年前因其父不明原因去世后出现腹痛,初发时腹痛隐隐,无固定部位,每日间断发作,接受多次治疗,但未明确病因,症状也未缓解。近半年来,腹痛加重,每日间断腹痛,时间不固定,腹痛部位不固定。心肺功能正常,腹部未见胃肠型,脐周轻压痛,无反跳痛,腹部CT提示肠间局限性少量包裹性积液,余未见异常。刻下:阵发性腹痛,时轻时重,腹痛部位不固定,伴手足厥冷,每日最多发作7~8次,精神较差,易急躁,面红,纳可,大便溏,小便可,舌质偏红,苔薄黄微腻,脉浮。

诊断:中枢介导的腹痛综合征。

辨证:首先辨别阴阳、寒热,患者阵发性腹痛、手足厥冷,为气不下行,寒凝于下,属阴证。患者面红,舌质偏红,苔薄黄微腻,为厥气上逆,阴阳不相顺接,属厥阴病。

方用乌梅丸加减:乌梅10g,黄连10g,黄柏8g,川椒8g,黑顺片(先煎)10g,干姜8g,细辛3g,桂枝8g,当归10g,党参10g,防风10g,延胡索15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饭后温服。

6月18日二诊:服药3天后,患者腹痛明显减轻,并且由每日疼痛7~8次减少至1~2次。

以此方加减治疗1个月,患者腹痛症状完全缓解,随诊至今未复发。查腹部CT,结果提示肠间局限性包裹性积液消失。

按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为治疗厥阴病之主方,功能清上温下、缓急调中、温中散寒。因患者腹部为游走性疼痛,无固定疼痛部位,属中医的风证,故在原方基础上加用防风以搜风祛邪、缓急止痛,加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延胡索既能入血分以活血祛瘀,又能入气分以行气散滞。药证相符,中病而愈。(宋寿龙  河北省沧州市青县中医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