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月廿二杂记:重建预期的资源在内部而不是国际资本

 专打抄袭勾 2024-02-22 发布于天津

重建预期自然是重要的,也是好的,但现在并没有什么短期内真正行得通的好办法,强行用消费去置换投资,也是一种非常荒谬的做法。投资出现问题,就应该从投资上找解决办法,而不是拆东墙补西墙,一条路走不通了就换下一条路,本质上是逃避问题,以拖待变。不创造新的增长点,单纯靠发钱是够不上的,说难听点、直接点,搞不好还会弄出高通胀,造成滞胀。超级房产周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增长极依托,周期就会硬着陆。增长点在哪?既不是外贸,也不是纯消费,而是商业网络与科研性基建,这也是与未来趋势密切相关的。

这个生态慢慢发展起来,新增长点才有希望。新增长点起来,把漏的破的债转股堵上去,短的延期,短债变长债,太严重的,债转股,打包到新增长点上,只有这个新增长点的循环搞起来,信心才能重建,而不是一味通过病急乱投医,对外妥协,换取资本流入,那样只会变成土耳其和东欧,况且国际资本是不会让你变成大号波兰的,它只会让你变成“新叶利钦尼亚”(俄罗斯)而已。

这个东西也是需要试点的,特别是在一些重点的省份,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更具体而言,就是江苏、广东。江苏的长江以北,广东的粤东粤西,基本都是落后地带的,这里都是值得开发的地区,但是不能搞样子工程,那样只会造成债务叠加。要在科研部门与企业部门之间交叉的环节做文章,下功夫,这就是之前一直喊得响,但做得少的“产学研一体化”,工厂不可能建在市区,商业地租承受不起,但大多数的科研部门也在市中心等地带,他们中与企业有密切联系的部门,应当适当迁移到离工厂更近的地方。

这就是郊区甚至一些城镇,半城半农的地带,这里是地租塌陷区,在这里财产性收入是很低的,考虑到大多数科研部门仍属锅有,这种迁移并不会造成严重影响,反而会加强科研部门的商业适应性与市场竞争力,同时盘活当地的资产。当然,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加强产研一体化,在技术需求市场同多个企业建立起来,并且规模化后,才能采取实体化的措施,否则闭环不能完成,只能再造纯债务。

通过资本市场化产研关系推动科研企业的流动性增强;依靠政策引导进行“产业转移式”的实体布局,扩散地租红利,增强低地租地带的商业需求、财产性收入与基建水平,在此基础上,对低地租地带的财产性收入进行确权,发展半城镇、半农村地带的商业性与食利性收入,提高塌陷地带的居民收入,向“农村”要市场。商业性收入主要包括因当地服务业发展而发展的零售商、运输服务带来的物流(快递、大件货运、客运)与外部城市工业商品销售。食利性收入包括地产确权和商业性收入的股份形式获得的稳定经济来源。

最后,通过将上述食利性收入、商业性收入与资本市场化收益的金融化,为传统城市地产债务进行延期背书,或者直接债转股,由此重启地产信心,恢复城市市场增长预期,同时也能实现科研、金融等高端服务业对经济贡献率的提升,推动资本社会化,以资本社会化带动生产社会化,最终实现内生增长。内部根基稳固,外贸企业可以在国际市场疲软时依靠内需度过寒冬,扩充企业自有资金,提升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