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百年军事后勤得失之十:志愿军的“钢铁运输线”

 金色年华554 2024-02-22 发布于江西

对于20世纪50年代的人民军队而言,抗美援朝战争是其建立后经历的现代化程度最高的战争。与国内革命战争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后勤工作摆在了空前重要的位置, 如同聂荣臻元帅所说“后勤战线上的辉煌成绩是取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后勤面临空前挑战

抗美援朝战争中面临的对手,是人民军队从未遇到过的美军拥有高度现代化的技术装备。当时美国陆军的1个军仅70毫米以上口径的火炮就有1400多门,同时还装备了几百辆坦克。相较于美军,人民军队装备最好的1个军,只有火炮不足200门,绝大部分军还达不到这个数字。如果说陆军装备没法跟美军比,空军就更不用说了。美国空军无论数量、质量和作战经验都是世界一流,而人民解放军空军刚刚组建,毫无实战经验可言。

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敌军的强大,令战争的烈度与军事物资的消耗都达到空前的水平。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历时43天,志愿军供应前线各种物资1.6万多吨,实际消耗1.1万吨,弹药达 5500 吨,平均日消耗量 130吨之多。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在不到三年的战争中,实际消耗弹药超过1140万吨。

在长期的国内战争中,我军所需的武器装备主要靠从敌人手中缴获,所需的衣食和军需物资则从战区群众中征集,所谓“小米加步枪,仓库在前方”。而在朝鲜战场,地域狭小,又经历战争洗劫,作战地区群众所剩无几,志愿军作战物资靠就地征集极为困难,而美军败退后即使有作战物资丢弃,也常将其炸毁,志愿军取之于敌十分困难。

显而易见,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采取的就地筹措和取之于敌的供应方式,已无法适应出国作战的客观要求,因此,志愿军绝大多数军需物资都要从国内进行统筹供应,再由志愿军后勤部门辗转运往前线。巨大的军事物资消耗与特殊的战场环境叠加在一起,对志愿军的后勤体系构成巨大挑战。

1950年7月13日,中央军委正式做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决定组建东北边防军。其后勤保障准备如下:步机枪弹药按5个基数,炮弹按20个基数准备,各先行运抵集中地区2个基数和5个基数,每团携带炸药2000斤;从第四野战军和东北地区共抽调汽车1000辆,从东北地区动员大车4000辆,担任运输;按31万人员、3万牲口、1000辆汽车准备;准备3个月的粮草、汽油,在部队完成集结前,先运1个月的粮草、汽油;赶制服装,每人单衣、棉衣各1套,另准备其他装具,按收容4万名伤员准备医院及5000副担架等。

美军轰炸机对志愿军后勤运输线的轰炸

尽管做了这样的准备,当年10月志愿军入朝后,战役意图还是不得不受制于后勤条件的局限。比如,志愿军发起第一次战役时,战线距我国国境线一般只有几十公里,可是战役进行到第10天,部队前进到距国境线170千米的时候,就因粮弹供应不上被迫停止进攻。第一、二、三次战役,后勤部门对全军的粮食供应仅达到需要量的1/4左右,弹药只能重点补给。第四次战役因为缺粮,两个军被迫推迟出发,由开始的进攻转入机动防御。在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志愿军参战的11个军中,仅1个军补充了9天粮食;第二阶段,9个军参战,有4个军未补足粮食。粮弹供应不足,是志愿军不得不停止进攻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志愿军部队作战只能靠自身携带粮弹,带几天打几天,每次战役只能持续7至10天,这被敌人称为“礼拜攻势”。时任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元帅后来感叹:“在运动战阶段,志愿军因粮食、弹药等供应不及时,在作战中或被迫停止进攻,或加重了自己伤亡的例子是相当多的。”

更有甚者,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志愿军后勤补给工作,始终面临美军空袭的巨大威胁。志愿军入朝后,美空军兵力大多用于重点破坏我后方的物资补给,致使鸭绿江北和铁路沿线大量的物资无法运出。据统计,整个战争期间敌军共出动104万多架次,投掷和发射各种弹药69万多吨。敌机的狂轰滥炸,使志愿军后方人员、物资等遭受严重损失,交通运输线经常中断,物资无法及时补充前线,作战行动受到极大的限制。

后勤体系的现代化

这种情况下 建设适应现代化战争的后勤体系,成为志愿军首要战略任务,人民军队的后勤现代化建设由此迈开步伐。

志愿军后勤制作炒面

全国解放后,只有各大军区有正规的后勤机构,许多军、师的后勤部都已撤销。抗美援朝战争之初,由于战线距中国边境较近,志愿军并未设立统一的后勤指挥部门,后勤保障交由驻沈阳的东北军区后勤部负责。面对入朝初期供应上的严重困难,后勤部门想方设法解决难题。第一次战役期间,东北军区后勤部发现,因敌方飞机不断侦察和轰炸,志愿军部队日夜都不能生火做饭,饥饿难忍时只好吞食生米,于是马上建议供应熟食、炒面(一种小麦、杂粮炒熟磨碎后加盐的方便食品)。周恩来接到这一建议后立即批准实行,并亲自带头炒面。随即,全国城乡掀起“男女老少齐动员、家家户户炒面”的热潮。第二次战役刚开始,就有2000吨炒面运到前线。洪学智副司令员后来总结,如果没有炒面,就解决不了部队最低限度的物资保障。

但是问题在于、东北军区后勤部也是在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前夕于1950年8月匆匆成立的,人员严重不足,机构很不健全。到志愿军组建时,东北军区后勤部及所属分部、兵站共缺干部1560多名,占编制总数的54%。1950年10月23日,东北军区后勤部成立前方后勤指挥所并随部队一起入朝,负责整个战争期间的后勤工作。但是,该指挥所只配备了13人,主要负责接转分发国内运送来的物资。由于组建仓促,又缺乏现代后勤保障经验、组织不全、职能不清、力量不够等问题非常明显。在美军强大的空中优势面前,志愿军的兵站运输线往往一炸就断,遭破坏后难以快速恢复。

为此,1951年5月19日,中央军委做出《关于加强志愿军后方勤务工作的决定》,决定成立志愿军后勤司令部(“志后”),任命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兼任“志后”司令员,周纯全任政治委员,张明远任副司令员。自此,志愿军有了专门的后勤组织指挥机构。

汽车兵整装待发

后勤部门在充实和加强各级后勤领导机构和业务机构的同时,大力增加后勤保障人员,改变后勤编成,由过去少数业务部门和勤务部队,转变为包括作战、业务、技术等多专业多勤务的机关和部队。1951年8月,中央军委组建了14个辎重团入朝,接替战争初期入朝的民工;增调所属6个工兵团和1个步兵师配属“志后”,增强维护后方道路和设置防空哨的力量;扩编3个汽车团,使“志后”汽车团达到13个,运输汽车增至3700余辆;抽调2个电话营归“志后”建制指挥,给各后勤分部、大站普遍编配了通信分队和电台,并统一了后勤分部、大站的编制序列。经过紧张的增补、扩建和调整,到1951年10月,“志后”系统发展到兵力14万多人,另配属有4万多人的公安、步兵、工兵、高射炮兵等部队,总数达18万人之多。这样一来,志愿军后勤保障力量形成了一支由多兵种、多专业合成的部队,成为能指挥战斗、组织供应的战斗力量。

到1951年11月,“志后”进一步确定实行划区供应与建制供应相结合的供应体制,将整个战区后方划分为战役和战术两个层次:从鸭绿江边至一线各军后勤之间为战役后方,从军后勤至前沿阵地之间为战术后方。在战役后方区域内,实行后勤分部供应,划分为5个供应区,每个供应区设置1个分部,负责供应本区的部队。第1、第2、第3分部为一线分部,分别负责东、中、西战线正面作战部队的供应。

第4、第5分部为二线分部,负责囤积物资支援一线分部并供应朝鲜半岛东西海岸的部队及管区内的其他部队。战术后方则取消兵团后勤,以军后勤为主体仍按军、师、 团系统对所属和配属部队实施建制供应。如此一来,整个战区后方由南到北、由东到西形成了前后两个供应纵深,将保持战役后方的稳定性和战术后方的机动性成功结合起来。

被损坏的铁路线修复

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与此同时,“志后”还采取了一项重大措施,把整个战区后方建设成统一的四通八达、坚不可摧的兵站运输网。1951年9月,志愿军动用11个军另11个师、9个工兵团的庞大兵力修筑公路,在3个月内投入人工工日157万个,整修公路30条,新建公路 7条,全长合计 2450千米,新建桥梁、涵洞1206座,第二年夏天志愿军修路的规模更大,共投入人工工日237万个,在各个方向加修纵横干线,新修横贯路、支路、预备路和迂回路。这样,不仅有4条公路干线由鸭绿江边贯通战区前沿、还有数条道路沟通朝鲜半岛东西海岸、不仅各供应区有1至3条干线、各军、师有1至2条干线,团至前沿也有2至3条运输便道。这就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道路网,即使一线被炸断,仍能通过支线迂回供应。同时,选点开设不同类型的兵站,形成了分散、纵深、梯次的网状兵站布局,并按作战方向和东西海岸供应区成梯次配备。

这一后勤体系,在朝鲜战场上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1951年夏秋,朝鲜半岛北部发生几十年未遇的洪水,美军乘机发动“绞杀战”,昼夜轰炸我方的铁路、公路和桥梁。美军扬言要“发挥空中力量的全部能力,取得最大的效果,来惩罚朝鲜任何地方的敌人”“摧毁在满洲(指中国东北)边界上的朝鲜这一端的全部国际桥梁”和由边界往南至战线这一区域“所有的交通工具、军事设施、工厂、城市和村庄”,直到“战术态势或停火协议使我们必须做出改变时”为止。在这种孤注一掷心态的驱使下,美国将投入到朝鲜战场的1700余架作战飞机中的80%用于实施“绞杀战”。美军每天出动约300架次飞机进行轰炸,清川江、大同江、沸流江大桥一时难以修复,许多物资积压在江岸。

运输线沿途高射炮部队严阵以待

面对如此险境,“志后”运输科将之前准备好的预案和方法都拿了出来,分段组织运力,铁路线被炸断的改用汽车,不能用汽车的改用马驮,马驮不了的就用人扛。4个大站的几千名指战员和5个汽车团的1000多辆汽车,集中到了清川江、大同江、沸流江三江边。指战员们夜以继日,倒运走了西清川江桥头的600余个火车皮的物资、东大同江边的1100余个火车皮的物资,以及东沸流江岸270余个火车皮的物资。这便是抗美援朝战争中著名的“倒三江”“志后”做到了“铁路不通用人通,桥断路断运输不能断”。

通过全军上下的努力,志愿军的后方交通线终于建成了以兵站为中心,铁路和公路相结合,与后勤分部、兵站、仓库及军以下各级粮弹库等前后贯通、左右衔接、彼断此通、纵横交错、打防结合的“打不垮,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绞杀战”的设计者和组织者美国空军,在战史里也不得不承认,“共产党军队还是能够为他们在前线的军队进行补给,并在前方地域建立后勤补给品堆集所……共产党军队在整个战线的火力比过去强大得多”。

骡马紧急运输

到1953年夏季战役时,在两个半月的作战中,志愿军共投入10个军的兵力。其中13天的金城战役的弹药消耗量,就相当于运动战8个月的弹药消耗量的 2.2倍。这一期间,敌机每天出动最高达2600次,创造了这场战争中的最高纪录。这种情况下,志愿军后勤部门仍能保证及时供应各种物资,并迅速后送伤员。当时,各军还储备有可用8个月的粮食,在吃穿得到保证的基础上,还可以调剂生活,足见志愿军后勤系统的巨大进步。聂荣臻后来深有感触地说:“严格地说,我们是从抗美援朝战争中,才充分认识到后勤工作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性的。”毛泽东主席也曾指出,要“研究朝鲜战争中后勤工作的状况和经验,以达到我军后勤现代化正规化的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