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药食兼用话“茵陈”

 孙郎中 2024-02-23 发布于山西
中药茵陈俗称“白蒿”,其来源是菊科植物滨蒿或茵陈蒿的干燥地上部分。“茵陈”是因为它一般都是在春天由旧根(陈根)上长出来的,古书记载“因旧苗而生,故名因陈”。在明清以来的文献里,一般都称为茵陈蒿,最早的本草叫“因陈”,唐代的《本草拾遗》中就讲过这个药为什么叫“因陈”,就是说它是多年生的草本,虽然上一年的地上部分枯萎了,但是地下部分的根还是存活的,到了第二年春季乍暖还寒的时候,休眠了一个冬季的茵陈,从根部破土而出的新芽,所以“因旧苗而生”,此所谓发“陈”!茵陈要用幼苗,也就是刚刚生长出来不久采收,这幼苗采收晒干后,很柔软,叫绵茵陈;长熟了以后再采收,叫茵陈蒿或花茵陈。从明代至现代,茵陈一般都是用的绵茵陈,也就是要用幼苗。

民间自古就有“正月茵陈二月蒿,三月只能当柴烧”“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的民谚,我认为这两种说法都对。为什么这么讲呢?我推想应该是所处地域不同导致,比如茵陈主产区山西晋南,天气相对暖和一些,每年正月下旬就能采到茵陈幼苗,所以说“正月茵陈”;而山西北部天气冷,茵陈出苗就自然会退后到清明前后了,所以说“三月茵陈”咱们无需争论这两种说法谁对谁错,只需理解其深意就可以!古人经过长期实践得知,只有幼嫩的茵陈才有良好的功效,过了最佳采集时间就不堪药用,只能砍来当柴烧啦!如此看来,茵陈每年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可以进行采收和利用。这个时间窗口是关键,决定了茵陈是否能够充分发挥其多重用途!很多中医在开处方时常会把茵陈写成“绵茵陈”或“绵陈”,这就相当于是对药材品质的一种要求,具体来讲,绵茵陈外形多卷曲成团状,灰白色或灰绿色,全体密被白色茸毛,绵软如绒,故有“绵茵陈”之美称!茵陈除了可药用,其在新鲜的时候还可以用来做菜、泡茶、煲汤、做糕点、做窝窝头等。因茵陈的外形酷似艾叶,所以有很多人会认错。我说说识别茵陈的几个小经验吧!茵陈的叶子非常密集,呈羽状,颜色青翠欲滴,多野生于向阳的山坡、河岸、沙质的土地等地,且茵陈有成片群居的特性,在野外极具辨识度。也就是说,茵陈易发现、易采摘、产量大,实乃是大自然赋予人们的宝藏。我只要有时间,每年正月都会带着孩子到野外采茵陈,回来清洗做“拌面菜”或阴干备用泡茶喝,味美适口,即使多食些也无大碍,大不了解大手痛快些,哈哈!“孙郎中”提示:平时肝胆不好、血脂高、爱喝酒、湿热比较重、肥胖的人群,一定要趁着早春时节多采摘一些,好好地养护一下自己宝贵的身体吧!

 茵陈以浓烈的香气和明显的主根而著称,能散发出奇异香气,这种香气来源于其自身所蕴含的挥发油。而越冬苗,那是茵陈蒿穷其一生的精华,其芳香的挥发油含量也最为丰富。茵陈其功效据说可以“解百毒”,但最出名的功效可简单概括成四个字“利湿退黄”,说明它对肝胆湿热证有很好的疗效。清代药学著作《本草正义》中这样描述它:“茵陈,味淡利水,乃治脾胃湿热之专药。湿疸、酒疸,身黄溲赤如酱,皆胃土蕴湿积热之证,古今皆以此物为主,其效甚速。”中医认为,茵陈属于苦泄下降之品,性寒善于清热,入肝胆脾胃多条经络,也擅长清利数经湿热,将湿热之邪从小便导出,是治疗“黄疸”之要药。当患者身黄、目黄、小便黄或小便短赤时,可取茵陈、栀子、大黄、黄柏等组成“茵陈蒿汤”,有利胆保肝,利湿退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茵陈煎剂能促进胆汁分泌,对肝脏有保护作用,有降压、利尿作用,对常饮酒或肝脏有问题的人都有一定保健作用。另外因湿热蕴结导致皮肤瘙痒,风疹隐疹者,既可以用茵陈煎汤外洗,也可以配合地肤子、苦参、黄柏等等煎汤内服。现如今,新生儿黄疸很常见,医院一般都会让患者照蓝光,耗损钱财又遭罪,其实对于轻症,如母乳喂养者,可以让母亲当茶内服茵陈大枣水;奶粉喂养者,可以用茵陈泡水冲奶粉喂服患儿!当然也可以单用茵陈煮水,给患者泡澡或用毛巾蘸茵陈药液给患儿擦身!

 茵陈药食两用,历来被中医生和民间特别推崇。茵陈茶还被民间称之为“护肝茶”,有清湿热、保肝降酶、清肝利胆、退黄的作用,是养肝、护肝的佳品。然任何药材都有偏性,而茵陈偏寒性,所以对于体内虚寒,脾胃虚寒,经常大便不成形腹泻的人群,最好不要长期食用茵陈,以免病情加重。另外,在服用茵陈期间需要注意饮食清淡,避免吃油腻以及辛辣、刺激性的食物,比如油炸食品、辣椒、大蒜等,同时也要避免喝咖啡、浓茶以及烈酒等刺激性饮品,以免影响身体恢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