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普中国》

 广陵子图书馆藏 2024-02-23 发布于上海

       人生是一垒沧桑,红尘是一场过往,花开花落,斗转星移,时光不断的前行,来不及回首,来不及停留。就已经站在了人生的转角处。当,眼角有了第一道皱纹的时候;当,鬓角有了第一缕白发的时候;当,身边有人开始称呼爷爷奶奶的时候--我们发现自己正在一步一步的走向老年,心底会有一丝恍惚。时间,竟然悄无声息的带走了我们时光,岁月不经易地从我们的身边穿梭前往。当我在报纸上看到2022年底,中国人口经统计得出以下结论:共计:14.0968亿人,大家可以看一看,自己在哪个分类之中。

      ■1-5岁:7788万人。■6-10岁:9024万人。■11-15岁:8525万人

      ■16-20岁:7268万人。■21-25岁:7494万人。■26-30岁:9184万人

      ■31-35岁:12414万人。■36-40岁:9901万人。■41-45岁:9295万人

      ■46-50岁:11422万人。■51-55岁:12116万人。■56-60岁:10140万人

      ■61-65岁:7338万人。■66-70岁:7400万人。■71-75岁:4959万人

      ■76-80岁:3123万人。■81-85岁:2038万人。■86-90岁:1082万人

      ■91-95岁:365万人。■96-100岁:81万人。■100岁以上:11万人

       年少的时候,不知离愁的滋味。总以为还有大把的光阴可以挥霍。可是这几年,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三三两两的离去。一次又一次的生离死别,让我们无力应付。都说人生是一场边走边弃的旅行,背负的太多,心会累。可是,往日的种种,早已镌刻在了岁月的丰碑上,成了心里抹不去的印记,又有几人能做到闲看云卷云舒,笑看花开花落的洒脱。在这里当提醒人们,当下要注重几点:

       第一点,把健康提到人生的最高位置,在酒桌上,不要逞英豪,不能再半年四两一杯,来一些感情深一口闷,屁股一抬,喝掉重来。高起兴来,说那种英雄盖世之言,不就是一杯酒嘛,头一仰,下去了。要守住自己的身心健康,活到六十,拿到养老金,感受一下,党和政府的优越性。可是不少人都在六十周岁之前离开了人世,这是最辛酸的事。61-65岁:7338万人。

       第二点,一台机器运转了六十年,不管怎么的,也会有这样和那样的磨损,有点小病是自然的事,不要大惊小怪,要弄清,什么问题,多大问题,及早防治,进行有效调理,不要在乎几个钱,把小病化了,把大病化小,向着古稀、杖朝、耄耋之年迈进;

       第三点:能自理是高龄老人的最了不起的一件事,只要你能自理,这就是天大的幸事,一是不烦别人,让人有一种敬重之感,家人逢人便说,我家的那个老的可精神了,什么事都能自理,能吃能喝,能玩能侃。喝酒打牌不回人。有这样的评价就是福气。二是任何事情可以随风随舞,自己想弄点什么吃吃,就去弄来,自炊自擂,自做自受。三是不会失忆,知道怎么处置一些事件,多写写自己的回忆录,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感化和激励晚辈们沿着有利的方向前行,不至于碰壁和走进死胡同。

       如果健康活到80岁就是人生之大幸,人生百年终是梦,能越八十再无憾。但这太平盛世,不多待几年,还是于心不甘。高龄生活能自理,是骄傲的资本。能自理地活九十、一百岁无人嫌弃。一旦失去自理能力,养老院不欢迎,儿女们见了烦,病榻前孝子少,休怪我吐真言。

        因此,八十之后能自理高龄老人幸福生活的最高标准。什么福如东海,什么寿比南山,一旦躺平在床上,统统化为云烟。不能自理的长寿,那是煎熬。

        作为七十岁的我今天告诉朋友们,好好生活、保持运动,减少依赖,防范风险,把我们的自理能力延续到最大的极限,把晚年生活的每一天都过得体体面面,让人生最后的一段时光保持着长者的尊严。

    经常运动和不运动的人,到底有什么区别?真相让人吃惊如果说这世界上,有什么事情是努力了一定有收获,那一定是运动。只要你开始运动,就一定能看到结果。

    为什么这么说?运动到底能给身体什么样的反馈?经常运动和很少运动的人,究竟有什么区别?今天就来详细说说。

经常运动的人 心肺功能更强

    我们知道心脏是全身血液循环的中心,肺是人体重要的呼吸器官。心肺功能指的是人体心脏泵血及肺部吸入氧气的能力,而两者的能力又直接影响全身器官及肌肉的活动。经常运动可以增强呼吸肌的肌肉强度和力度,改善肺的顺应性,增强肺功能及肺局部的抵抗力等,还可以使心脏搏动更加有力和规律,保证心脏泵血的节律和效率,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作。

    心肺功能好的人,患慢性疾病如冠心病、慢阻肺的概率也会比较低。那什么样的运动对人体心肺功能提升最有效呢?发表于《欧洲心脏杂志》(EHJ)上的一项研究,针对 2070 例平均年龄在 54 岁的人,进行了为期 8 年的周期性运动与健康状态之间的关联研究,结果发现:中等强度的身体活动,比如快走或骑自行车,最适合提高心肺功能。

经常运动的人 认知能力可能更好

    很多人锻炼后都会觉得呼吸更轻松,身体更轻盈,心情也有所改善。这是因为运动后,脑细胞分泌的“内啡肽”会在短期内让人产生快感。那长期运动对大脑是否有正面影响呢?

    英国一项长达 10 年,针对 8958 名 50 岁及以上人群的认知功能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有规律的运动锻炼可以防止认知能力下降,但对于睡眠不足的人来说,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会减弱。

    另一项持续 10 年的跟踪研究也发现:在这项研究开始时,无论参与者的睡眠时长如何,运动量更多的人几乎都有着更好的认知功能,而在持续 10 年的跟踪研究中,情况则发生了变化:

    睡眠时间短(平均每天睡眠时间少于 6 小时)成为认知下降的主因,而睡眠时间少且运动少的人的认知能力下降得更快,这种认知能力的下降对于 50~70 岁之间的人来说较为明显,而对于 7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即使睡眠不足,运动对他们的认知情况还是有益处。

经常运动的人 骨骼、肌肉、关节更好

    经常运动对骨骼、关节、肌肉的好处,可能比你想的还要多。首先,经常运动可以改善骨的血液循环,加强骨的新陈代谢,使骨径增粗、肌质增厚、骨质的排列规则、整齐。随着骨形态结构的良好变化,骨的抗折、抗弯、抗压缩等骨骼强度方面的能力大幅提高。其次,经常运动可以增加关节面软骨和骨密度的厚度,使关节周围的肌肉发达、力量增强、关节囊和韧带增厚,从而减轻关节负荷,增加关节的稳固性。

    在增加关节稳固性的同时,由于关节囊、韧带和关节周围肌肉的弹性和伸展性提高,关节的运动幅度和灵活性也大大增加。

    此外,经常运动可以通过促进血液循环,使肌细胞获得更多的营养,让肌细胞变粗,肌肉体积增大,肌肉力量增加。还可以刺激在肌肉中穿行的血管一同舒张、收缩,增强血管舒张收缩能力,降低高血压、高脂血症、静脉栓塞的发生率。同时伴随神经也能获得更好的营养供给,减少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

经常运动,患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的风险更小

    我们知道胰岛素的分泌会引起细胞消耗的葡萄糖增多,导致糖水平降低,还可抑制肝脏释放葡萄糖入血。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则与胰岛素相反,可加速肝脏糖异生过程,促进脂肪组织释放脂肪酸。

     经常运动会使胰岛素分泌下降的同时,胰岛血糖素分泌增加。换句话说,经常运动的人患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的风险也会较小。

经常运动的人  更瘦、更美、更快乐

    经常运动不仅有利于减肥,还有利于全身骨骼肌系统的强健。而功能强大的肌肉更能伸展体态、挺拔身姿,让人看起来更有气质、更好看。经常运动刺激大脑分泌的内啡肽,可以引起良好的情绪和状态反应,有助于缓解焦虑与抑郁情绪,促进心理健康,也有助于某些慢性疾病的预后和康复。

怎么才算经常运动?

    运动宜适量,标准主要看心率,应该是最大心率的60%~85%。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每一个人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与安静心率相比,应相差15%~30%,甚至更多。选择最佳运动量应根据自己的年龄、性别、职业特点、体力状况、健康水平、体育基础、生活环境、目的任务等不同情况来决定,关键要把握好运动强度,除了心率保持在适当范围,还要有强烈的时间概念。

美国心脏学会(AHA)建议成年人的运动准则:每周应保证有 5 天进行至少 3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锻炼,合共 150 分钟;或每周保证有 3 天进行至少 25 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锻炼,合共 75 分钟;以及每周保证最少 2 天进行中至高强度肌肉伸展锻炼以提升身体健康。

    运动需坚持,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身体状况,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并且长期坚持。健康人可以选择快走、游泳、乒乓球、篮球、跳舞等活动方式;而身体有一些小问题的人,如膝关节有损伤的人,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可以选择游泳、骑自行车、椭圆仪等;其他特殊人群运动的安排,建议听医生或者专业人员的建议。

    此外,坚持经常运动,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劳逸结合,运动量循序渐进(一般锻炼后全身有汗,心跳加快,锻炼的目的基本就达到了);

    2.在思想高度紧张、情绪激动或身体疲惫劳累(如熬夜后)时避免体育锻炼;

    3.合理均衡饮食营养,尤其不能忽视进食蔬菜和水果,多摄入各种微量元素;

    4.保证充足的睡眠,才能让运动发挥出最佳效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