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与悟性

 新用户77073641 2024-02-23 发布于辽宁

图片

学中医需要在悟上下功夫。即使经方所谓的方证相应,也不是背下条文,临病人时一问就能对应上的。更有中医理论,需要反复推敲,认真推理,然后方能悟得病机。同时还需要对方剂了如指掌,如此方能效如桴鼓。

以下十个案例,有以带多而悟“遂漏不止”者,有以小便泡沫而悟“小便不利”者,有以四肢麻木抽搐而用当归四逆者,有以“其怀抱之婴孩时作冷哕”而断其母体内有久寒者,有平脉而用大承气汤者,有用润肺化痰而治疗腰腿疼者。类似案例均能给后学以启迪,故整理以备参。

案一,经少带多。患者女性,十九岁。

初诊:一九六一年七月十九日。近多白带,稀而腥臭。月经愆期,数月一潮,来时量少色淡。腹不胀痛,面晄唇淡,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迟。此阳虚证,带下可视作“遂漏不止”,宜桂枝加附子汤合四物汤:

桂枝10克、白芍10克、甘草10克、生姜10克、红枣12枚、炮附子6克、熟地12克、全当归10克、川芍10克。服三剂。

二诊:一九六一年七月二十八日。服上方三剂,白带减少十之八九。七天后月经来潮,量少色淡,初有块状,后即稀薄如水。嘱续服三剂,并嘱以后在经汛前七天,服本方二至五剂,可使行经渐趋正常。

案二、小便淋涩。患者男性,四十九岁。

初诊:一九六一年八月十九日。感冒,服复方阿司匹林发汗后稍愈,忽见小便失禁而淋涩不畅,小便已,茎痛并滴血水。少腹不胀痛,头微晕,微咳,流鼻涕,口干不苦。脉浮缓,舌苔薄白,质淡。素体阳虚,发汗过当而致,拟温阳为本:

桂枝10克、赤芍10克、炙甘草10克、生姜10克、红枣12枚、炮附子6克、禹余粮30()、赤石脂30()、升麻3克。服一剂。

二诊:一九六一年八月二十日。服药后各症悉减,精神及胃纳好转,惟仍有微咳、口干。上方去升麻加天花粉12克,续服一剂。

三诊:一九六一年八月二十一日。服药后,小便不失禁,阴不疼,尿尾尚有几滴稀淡血水,日干不渴。再服二诊方一剂,各症均愈。

:阴疼在尿欲出时属实;在尿将完时属虚。尿初血多而少腹硬满痛,小便自利者属蓄血实证;尿尾滴血,色淡,小便失禁,少腹不硬满痛者为阳虚证。应结合患者全身症状以判断虚实。

上面这种把带下绵绵和小便失禁淋沥不畅等症看做“遂漏不止”的类比方法,是《伤寒论》方多种运用方法之一。《伤寒论》方的运用方法大凡有五种,其中最重要的是审察患者疾病的病机,选择《伤寒论》方证中与患者疾病的病机相同的《伤寒论》方而运用之。如能掌握这一用法,即使患者所呈现的症状与《伤寒论》方证不尽相同,只要病机相同,运用得当,病能速愈。上述两医案可作证明。如果一定要等患者全身症状与《伤寒论》方证一模一样而才能运用该《伤

寒沦》方,未免“刻舟求剑”,将很难善用《伤寒论》方。(《伤寒论运用法》)

案三:治手足厥寒,腰腿酸痛。患者女性,21岁。

初诊:一九六一年七月八日。一九六〇年在南海任教,地滨大海,睡处又通风,准免常受风寒侵袭。同年六月间孕后患多汗证,稀稀薄如水而气腥。产后迄今,每月月经仍来潮,时下白带,奶稀少而质稀。从右腰至小腿软而酸痛,渴喜热饮。手足冰冷,脉沉而细;舌质淡润,舌苔边青白、中淡褐色。就诊时其怀抱之婴孩时作冷哕。

汗多,带下稀薄,奶汁稀薄,产后哺乳仍来月经等症皆阳虚不能摄血之征。手足冰冷,脉沉而细,从腰至小腿软而酸痛,乃血虚寒滞、气血运行不利之故。婴孩时作冷哕,乃吮吸母乳之影响。此乃典型内有久寒之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处方:全当归10克、木通10克、细辛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10克、生姜15克、吴茱萸12克、红枣25枚,加白酒少许,水煎,服两剂。

二诊:一九六一年七月十一日。服药后漏汗及白带均减少,手足转温,腰腿仍酸痛,婴孩冷哕大减,嘱原方再服三剂。

三诊:七月十六日。带净汗止,奶量增、转浓,腰腿酸痛甚微。嘱原方再服三剂,痊愈。(《伤寒论运用法》)

案四、王景春患腰痛,因修堤扔土,忽腰痛如折,服三黄宝蜡丸、七厘散、土虫偏方均无效,十二年未愈。走坐时久痛重难忍,卧则痛轻。余诊脉见沉细,余无他病,饮食二便如常。余思每日修堤扔土不致闪腰,恐因五毒动火,水枯金燥,肾燥阴必虚,又每日修堤恐饮食过饱而生谷浊之气,谷气下矢气壮则顺,气虚则逆。谷气横行,应工用力则乘虚而入肾故腰痛。以此汤去苏子加玄参三钱、生地三钱、杏仁三钱、双皮三钱、苍术二钱、黄柏一钱、枳壳三钱水煎服,四十剂愈。刻下十年未犯。(蒌贝养荣汤(吴又可方。原治疹后阴虚肺燥,痰火咳嗽,胸膈不清等证) 瓜蒌三钱、川贝三钱、当归三钱、生芍三钱、知母三钱、花粉三钱、橘红二钱、苏子一钱水煎服。)

案五、戴姓患腰痛七日,服他医药不效。余诊脉沉细,起卧艰难,动则痛甚。大便不爽,枯滞而臭,矢气则痛轻,身无寒热,饮食如常。以大承气汤加元柏一钱五,知母三钱、焦榔三钱、陈皮二钱水煎服,一剂便溏痛减半,二剂便泄三次,痛愈。

案六、秦香五,七月间夜途归家,左腿转痛,天明痛重。经刘医生调治,言风寒闭结,用去风散寒利湿等药痛更甚,抱腿而坐,夜不能卧。至七日请余诊之,脉见细急。以大承气汤加焦三仙九钱、炙苍术三钱、元柏一钱五、川牛夕三钱水煎服,一剂走矢气痛轻,二剂大便先干后溏痛止,起卧如常而愈。

案七、《伤寒论》厥阴病篇曰:手足逆冷,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不可下篇曰:下利脉大者虚也,以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而肠鸣者,与当归四逆汤主之。阳虚由于血弱者宜此。

某患因食凉饭后,男女行房,阴茎缩小,久不泄精。余思古今群书无此病,想房事能行,心肾无病。精不泄,其病在肝。前阴通于肝,肝系阴器。此病必因欲火太重,君火动,相火行,阳物必强,火动情急而食凉,寒积于肝,故精不泄。经云寒主收藏,是其病本。用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三钱、生姜三片煎服,二付愈。

案八、石明广二十二岁,结婚五年,房事虽行而唯精液一次未泄。周身皮黑生疙无数,不痛不痒,推尚活动。亦因淫欲火动,食凉激肝之故。上方三剂精泄,又二剂全愈。余业医四十余年,仅遇此二人。(胡星垣《古方今病》)

案九、治月经期四肢抽搐。患者女性,二十一岁。

三年前因寒夜起床解便,受冷昏倒,此后每次月经期发生四肢麻木抽搐,腹痛,月经量多有紫血块,曾经各医院治疗均未见效。诊其脉象弦虚,断为本体血虚,风冷之气入于经络。

方用:当归6克、细辛2.1克、桂枝6克,自芍10克、吴茱萸2.4克、黄芪10克、防风4.5克、川芎4.5克、桑寄生12克,加姜枣煎服。下月行经,即无抽搐,但感麻木而已,仍用前法养血祛风,另早晚吞服十全大补丸10克。再至下月行经,麻木亦微,惟腹中仍觉不舒,但不似从前那样作痛,给予虎骨木瓜丸调理。

此症曾经医院检查,血中之磷、钙均较正常减少。自服中药后,不仅症状逐渐消失,且血中磷和钙也转为正常,也是值得注意的。(摘自蒲辅周医案,《中医杂志》,3:1951 958)

案十、刘登祥医案:罗××,女,72岁,19961119日初诊。

口渴、尿多伴尿中大量泡沫半年。诊时述口渴喜热饮,量多,每日约3000-4000ml,同时尿量明显增多并含大量泡沫,排尿时有不爽利感,颜色较清亮。食欲尚正常,食量无明显改变。全身畏寒,伴有腰膝酸软,外阴瘙痒。查尿糖(+++ ),空腹血糖8.9mmol/L 。诊断为糖尿病。患者要求中药治疗。查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无力。辨证为阴阳两虚之下寒上燥证。予栝蒌瞿麦丸治疗:

栝蒌根30g,瞿麦20g,山药45g茯苓30g,附片45g(先熬去麻味),蛇床子20g(包熬)。水煎服,每日3次。

服药2剂后,口渴开始减轻,尿量亦随之减少,尿中泡沫不似以前严重。药中病机,效不更方,再进10剂、上述症状大部分消失。

上方附片减为30g继续治疗,前后共进30余剂,一切症状消失,复查尿糖阴性,血糖降至正常(4.8mmol/ L )。遂以栝蒌根30g,瞿麦15g,山药30g,茯苓15g,附片20g(先熬去麻味)巩固治疗1月。再次复查血糖正常,尿糖阴性而停药。随访1年未复发。

体会:糖尿病阴阳两虚型主要表现为:口渴喜热饮,小便频数,混浊如膏或清长,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或胖嫩,苔白或白滑,脉沉缓或沉细无力等。临床上此型并不少见、特别是老年休虚患者、常起病即为此型。栝蒌瞿麦丸原本用治阳虚不化,水气内结的小便不利,下寒上燥证。但笔者认为原文中的“小便不利”不能单纯理解为尿少之意,尿多或尿含大量泡沫等不正常的小便,同样可以用“小便不利”概括。另外,原文重点强调了“其人苦渴”,说明口渴是其最主要的表现之一,因此,笔者以“渴喜热饮”作为辨证的关键。

附:刘氏基本方:括蒌根30g,瞿麦20g,山药45g,茯苓30g,附片45g(先熬去麻味)。水煎服,日3次,每日或隔日1剂,30剂为一疗程。加减:伴皮肤瘙痒加蛇床子20g;伴乏力、气短加红参15g、黄芪30g;伴知觉障碍、麻木等症加全蝎6g(研细兑服)、䗪虫15g;伴高血压加天麻15g、牛膝15g。(《四川中医》1999年第一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